上次开会前被那老家伙挑几句就在会议上给白若乔难堪。
让刘康平那家伙给告到妻子那边。
他回去后没少被妻子点着额头数落,而今天又恰如妻子所料。
所以他是不会上当的。
他是冲动,不是蠢。
何况虽然他也想竞争厂长的位置,但那要建立在不损害厂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
商品部如果真的能给厂子和国家带来好处,那他铁定不会为了私人利益拖后腿。
想到王开明那老小子估计回去后会望眼欲穿的等着他去跟厂长闹,他就忍不住笑起来。
而后一手托着茶缸,靠着椅背,一手轻轻在桌子上打拍子,哼起戏曲,“你怎知我家有贤良,可福泽三代~”
王开明今天也不止在梁副厂长这边挑拨。
不过能做到这个层级的,都不是蠢的。
何况有那三万多单在面前吊着,大家也更愿意再给商品部时间。
因此当厂长那边签发通告下来,各个车间基本都全力配合。
王副厂长的疑虑不无道理。
但就像商品部成立前他们的疑虑一样,在没有成为结果前同样也都是空谈。
可商品部现在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绩,那他们就愿意配合下去。
只能说这个时代工人阶级都是很淳朴,很多思想也很简单也坚定,都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不过七天的时间,三万多单,三班倒的赶工也只是勉强而已。
如果后续扩大销售范围,销量能够再进一步提升的话,那肯定是赶不及的。
尤其纺织厂不是单纯在生产成衣,主要业务还是产布,不能本末倒置。
所以白若乔又跟张副厂长和刘厂长提议,着手再建新厂房,专门生产成衣。
不过这次刘厂长没有立刻答应。
建一个新厂不像建一个部门那样简单。
建厂不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考虑未来长远的发展。
如果不能通过百分百的论证来说服,就算刘厂长同意,商业部那边肯定也不会同意。
白若乔当然想到这一点,所以她又提交了一份企划书,就是关于建厂的。
这会不能私人投资,所以她的提议是,把整个县城五个公社都集结起来,办社队企业。
然后每个社队企业只负责一条生长线。
比如像章木公社的纺织厂,可以只负责缝纫。
这样会更加专业化,也能增加就业率。
至于资金,社队企业都是由公社自已投资建造,不需要青阳纺织厂来出钱。
青阳纺织厂到时候只需要给他们下单即可。
虽然会分出部分利益,可工厂所得的利益都是国家的,便也没什么得失可计较了。
反而还会因为就业的提升,帮助国家解决就业难题。
她是知道从明年开始,知青会开始大批量的返城。
到时候就业压力将会成为国家的社会严峻问题之一。
第八十章
被吃得死死的刘厂长
这些东西,她在企划书里都写得很明白。
当然,她肯定不会如实写,而是把对未来的预知都写成推演和预算。
看到这份企划书,刘厂长自然是心动的,也被说服了。
但他还是没有立即答应,需要再等等。
等这批货的售卖情况出来后再看。
至少到赵部长面前也能多些说服力。
对此,白若乔是一点都不担心。
“对了,老张跟我说你打算制作一批新的厂服?”
刘厂长突然问。
白若乔点点头,“工厂风貌向来也是风向标,咱们的厂服好看的话,也能成为活招牌。”
刘厂长皱眉。
他当然也知道,但是厂服和别的衣服不同。
别的衣服做出来是可以获得收益的,但厂服是直接免费提供的。
要知道他们纺织厂至少也有四千多的工人,全部换新厂服,开销不小啊。
白若乔当然知道他在顾虑什么。
她只是笑道,“厂长,咱不能单想眼前的得失。”
刘厂长挑眉,他是习惯了白若乔一套套的说法,也挺喜欢听。
现在会提起这个话题,就是想听听她能说出什么来。
所以他身子往后靠,一只手做了个请的手势,“说服我。”
都相处那么久,白若乔也了解对方的脾性,所以基本是有什么说什么。
“厂长,您想想,咱厂里有四千五百多人,我们按照每个人一个家庭来算,就是连接了四千五百多个家庭,再按照一个家庭3个人来算,那就是一套新厂服一出现,就能让至少一万三千多人看到。”
见刘厂长抱着双臂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她笑着继续循循善诱。
“您再设想,一个家庭里,三个人中又各自有其他亲戚、朋友,他们又有自已的家庭,然后这些亲戚和朋友的家人,还有亲戚和朋友,然后这些亲戚和朋友又有家庭……”
“等等等等。”刘厂长被她一溜的亲戚和朋友绕得脑壳疼,“你这要说多少亲戚和朋友,干脆说全国算了。”
白若乔抿着唇笑,“厂长英明,这些人里边肯定不会都是咱本地人,这样跨县、跨城、跨省,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一个一个传下去,不就变成全国了。”
“咱全国有多少人?根据去年的报告,至少是九亿多人是吧,咱就只要这其中有四十万人购买咱的衣服,您想想,那是多少钱,而咱只需要用四千多套衣服,就能换到四十万套衣服的收益,难道不值吗?”
“再往深的说,咱的最终目的是出口啊,您想想全球有多少人,如果……”
“行行行,别如果了,就这么办了。”刘厂长被脑中一堆数据挤得头痛,赶紧同意了。
当然,核心因素还是因为他对那些设想的数据动心了。
四千多套衣服,还都是自产的,成本能有多高。
但卖出去的衣服可都是比成本高的。
别说四十万,就算是四万那也是十几倍挣回了啊。
得到想要的结果,白若乔也笑弯了眸子。
“那厂长我待会就给您送样版和样衣来,男女各一套,暂时只做秋冬款。”
刘厂长斜睨她,“敢情你就只等着我点头呢。”
白若乔笑得乖巧,“提前做好工作,给领导最好的结果,不正是下属的本职么。”
刘厂长嘴角微抽,然后又忍不住笑出声。
他无奈摇头,朝她摆手,“行行,你这张嘴什么时候都有理,说不过你。”
回去后,她就重新把资料和样衣都送过来。
结果看完两套样衣,刘厂长就开始捂胸口了。
“你你,你这算只四千五百多件?”
白若乔一脸理所当然,“我说的是四千五百多套啊,厂长您怎么想的,怎么可能一件,咱现在的厂服不也是三件套嘛,我只是多加了一件而已。”
厂长张嘴,看着那两套样衣,顿时有些无法反驳。
还真是,只是这两套衣服看起来就很贵的样子。
两套衣服,女款的是湛蓝的背带工装裤,上衣是白色针织长袖内衬,领口和袖口都是荷花卷边的。
工装裤腹部是一个大的凸形口袋,上面绣着青阳纺织厂五个大字。
外套则是中长款的风衣样式,长度大概到膝弯处。
立领设计,没有毛边,外形仿中山装,没有腰带,直接用的同色系布扣。
为了冬天方便穿着外套工作,小臂的袖子还加了扣子,可以随时拆卸下来。
男款的相对就比较简单,外套和女款的相似,上衣是假两件,看着就是白色立领长袖衬衣外罩一件v领无袖毛衣。
裤子是比较板正的西装裤,不过腰部做了弹力绳设计。
帽子倒没什么变化,还是时下比较热门普遍的解放军帽样式。
不过女款的帽子在中心偏后处多加了一颗可以拆卸的毛绒球。
刘厂长承认这两套的确很好看。
可制作成本同样也很好看。
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再想想这两套衣服能给厂子带来哪些好处,顿时心疼也就缓了那么几分。
“怎么样,厂长,如果没问题的话,等这批货出完,就可以开始做了。”白若乔笑问,语气非常温和。
刘厂长深吸了口气,闭上眼睛,不断的用之前各种假设的数据来麻痹自已,然后一扬手。
白若乔笑容更深了,“好嘞,那厂长我就回去继续工作了。”
刘厂长眼睛都没睁,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眼不见为净’。
晚上,白若乔趁着赵四海去隔壁睡觉,从空间取出几本服装册子出来,准备画图。
只是翻着翻着,她突然皱起眉来。
盯着图册里精美的图样看了一会,她又回别墅,取了两本书出来,抱着去隔壁。
赵四海这会也在灯下看书。
见她还没睡,有些意外,“怎么还没睡?”
她把手里两本书放到书桌上,“给你。”
赵四海目光落在没有书名的书本上,想到什么,眼中顿时迸射亮光,“这是……”
“你看看就知道了。”她笑道。
赵四海直接拿过第一本翻看起来,而后越看眼睛越亮,“你这书……”
她做了个‘嘘’的手势,“来源先别问,以后有机会再告诉你,我就是想问你,如果你能吃透这两本书,能不能制作出一套化学纤维设备?”
第八十一章
又来新点子
布料是衣服的灵魂,而目前的华国恰恰在布料上有极高的限制。
在以粮食为主的年代,大部分土地都需要用来种植粮食。
像棉麻这些,都只能匀出少部分土地来种植。
虽然前几年华国已经开始了“自然纤维+化学纤维”的路线。
但因为缺乏化学纤维设备制造技术,只能高价从国外购买。
所以一定程度上还是限制了国内的服装行业发展,因为设备太少,成本太高了。
她记得目前华国也只有四个化纤制造大厂。
但仅仅这四个厂子的四套化纤设备和技术方案,就花了将近50亿。
所以她希望华国能自已制造出设备来,从源头压缩成本。
她当然也不可能寄希望于赵四海能直接制作一套设备出来。
她只希望赵四海能知道怎么制作就行。
哪怕只懂得一部分,相信那么多科研大佬一起,总能研究出来。
“化纤设备?”他皱了皱眉,拿过她早先给的那本书,翻了一会,找到了化纤设备系列。
看了一会,他又看回这两本书。
她刚刚给赵四海的是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
她不了解赵四海的机械基础怎么样,这些都是她根据后世一些比较知名的书籍,让专业人土拆分再重新录入制作出来的。
不知道赵四海能学到什么程度。
但总归是一份希望。
赵四海看了一会,才抬头看向她,“我没法给你保证,不过我会尽量钻研。”
她微微一笑,“不急。”
内心却是一叹。
哪怕三五年都行,至少比上辈子被国外卡十几年脖子的好。
光在机械上,华国这段时期就不知道被国外吸了多少血。
第二天上工,白若乔就把厂服的事都安排下去。
大后天就是国庆节,她希望厂服能赶在国庆节之前做出来。
到时候有一天的假期,只要衣服好看,大家肯定会愿意穿着出去逛街或者走亲访友的,也是个宣传的机会。
可惜时间太短,不然她还要争取省城游行队伍的服装设计,也是个难得的宣传机会。
突然,她想到什么,眼底闪过一丝亮光。
随后立刻拿过稿纸开始写写画画起来。
等画完了,才拿着纸走出办公室。
“文秀姐,你先帮我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看到图样,李文秀满脸错愕,“这……”
老赵也凑过来看,同样疑惑脸看她,“扇子?”
白若乔含笑点头,“对,先把扇面做出来,老赵,你能用木头先做个扇骨不?”
她画的扇子是团扇。
扇子有两面花纹,到时候都用上喷印。
正面是‘1949-1977
国庆节
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