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君暗恨,母亲好狠的心。说不要她就不要她,说把她赶出轩庭院就赶出轩庭院,这么多日子以来连看都不来看她一眼。
她都成了庶女,嫁不成长寅哥哥,还有什么好亲事等着她。原想着拼命豁出去在大都督跟前露脸,又苦无门路。
母亲说得好听不会让她委屈,真不让她委屈为什么不替她求昌其侯夫人。她是庶女不假,但被母亲养育多年,完全可以记在母亲名下充嫡女。母亲什么都不为她做,还说什么不会委屈她。
她不信。
“母亲,您别不要我。您说过您会一直陪着我,您说过有您在我什么都不用担心……我真的很害怕,这个院子又破又旧,晚上还有老鼠跑来跑去。”
这个院子一直没好好打理,屋子还被火烧过。荒草也不知有多长时间没有除过,枯干干的好不凄凉。
裴元君身上的衣服应该是去年的,料子洗得略为发白颜色也黯淡许多。以前总是珠钗不重样,眼下戴来戴去就那几样。
几个月前沈氏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会是这般光景,不过短短数月竟像半辈子一样漫长。那母女亲密无间的过去就像她的前辈子,而她后半辈子将永远活在自责与愧疚当中。
任凭心中百般难受,她终是硬着心肠,“你二姐姐在这里生活十五年,你为何住不得?过两日是我让人给你裁两身新衣,那是庶女也有的份例。”
李姨娘的尸体已经收殓完,几个家丁抬着往出走。自是不会葬进裴家的祖坟,寻一处荒山野林的捧一推黄土掩埋便是。
沈氏也往出走,裴元君大急。
“母亲,我是您的女儿啊,我是您一手养大的女儿啊,您怎么有说不管我就不管我,说不要我就不要我……”
沈氏停下脚步,扶住香芒的手。
裴元君接着哭喊,“母亲您最是心善,我知道您是顾忌二姐姐才不肯接我回去。我以后一定好好和二姐姐相处,我什么都不和她争,好不好?”
沈氏泪流满面。
她的元惜为什么不愿亲近她?为什么不肯搬到回轩庭院?她什么都知道,是她错得离谱,是她想顾及手心手背全是肉。
“元君,我已经仁至义尽。”
“您骗人!”裴元君满心的愤怒,她才不信这样的鬼话,“您明明可以接我回去的,轩庭院里不少我一口吃的。您养了我十五年,别说是个人就算是条狗也养亲了。可是您好狠的心,为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就将我丢到这个破院子,吃的猪狗不如,还有受那些恶奴的气……”
“三姑娘,奴婢等可没有为难过您,您可不能乱说。”一个婆子小声争辩。
“你们还没有为难我?明知道我不喜欢吃干菜,不喜欢吃白肉,你们非要一日两餐都是那样的东西,存心恶心我!我想吃一口其它的菜都不行,还说什么是二姑娘吩咐的。你们不就是瞧着我成了庶女,故意作践我!”
她到底是侯府姑娘,这样的指责哪个下人都受不住。负责看守院子的两个婆子齐齐跪在沈氏的面前,将事情原原本本说一遍。
“二姑娘心善,念着同李妈妈曾经的情分特意叮嘱奴婢等好生侍候。干菜和白肉都是李妈妈爱吃的,奴婢想着三姑娘自是应当紧着自己的生母。”
说来说去还不是三姑娘不孝,李妈妈坏事做尽为的是谁?三姑娘不念生恩,还打骂李妈妈简直连白眼狼都不如。
裴元君那个气,这两个婆子说得好听,分明就是看裴元惜的眼色行事。再是喜欢吃两样菜,也不能天天吃。分明就是作践她,还不承认。
如果她还是嫡女,谁也这样对她。便是不再是嫡女,养在母亲身边也没人敢看轻她。
“母亲,她们欺上瞒下,您看看我都瘦成什么样了?”
她确实瘦了,正是因为瘦下来才会更像李姨娘。沈氏盯着她的脸看了一会,刚软下来的心又重新冷硬。
元惜会交待下人,必是心中还有怨。自己这个当亲娘的若是重新把元君接回去,只怕她们母女会越来越离心。
如兰、平珍还有曾家妹妹。
她们曾经都是她最熟最亲近的人,她以为如兰和平珍是忠心的,以为曾家妹妹是可怜的。可是她们忠心可怜的外表下,却是对她最恶毒的恨。她们害得她子嗣艰难身体虚空,害得她和自己的骨肉分离十五年,相见不相识。
眼前的这个孩子嘴里叫着母亲,不知对她的孺慕之情有几分。她白活几十年,看人看事还没有无惜清楚,她自认自己空有一双眼睛却识人不清。既然如此便当做自己瞎了聋了,又何必在意眼前看到的和听到的。
“我什么都看不见,你好自为之吧。”
说完这一句,沈氏再也没有回头。
裴元君的哭喊变成怒骂,什么叫看不见。她瘦了这么多怎么看不见,下人们苛待又怎么看不见。
“骗子,骗子,全是骗子!”她咬牙切齿,“裴元惜,裴元惜!”
守门婆子相视摇头,三姑娘真是无可救药。
康氏在长晖院里听下人禀报此事,捂着心口连念好几声阿弥陀佛。随后便让人备了一辆马车,悄悄把裴元君送去庄子。听说裴元君又是哭又是求的,最后是被堵着嘴押上马车的。
侯府死了一个姨娘,同宫里死了一个妃子差不多。曾家犯欺君之罪在先,曾太妃暴毙栖霞宫在后。李姨娘的死没什么人议论,曾太妃的死也没人敢议论。
暴毙之说,那是障眼法。
古往今来宫里暴毙的妃子多了,有哪几个是真正发病死的。毒酒赐死的、被杖毙的、白绫勒死的都是暴毙。
曾太妃是公冶楚安在太凌宫的棋子,在天下人眼中那是用来监视皇帝的。她这么一死,那暗示的东西太多。
为臣者若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如趁早歇了仕途的心。便是粗枝大叶如洪将军,都从曾太妃的死亡中咂摸出一丝味来。
他在候朝的时候蹭到宣平侯的身边,小声嘀咕着,“你说曾太妃这一死,是大都督出的手还是陛下?”
宣平侯知道内情,夜里妻子女儿掩人耳目进宫,接着曾太妃便死了。若是他猜得不错,曾太妃或许就是向姨娘生的那个女儿。
一个蛇蝎妇人,死得好。
他皱着眉不说话,洪将军有点急,“你要是有什么消息千万别瞒着我,三年前血洗太凌宫的那次我可真是怕了,我就想安安生生多活几年。”
实在是不想再来第二回
。
“现在的太凌宫哪里用得着血洗。”宣平侯声音极低。阖宫上下就皇帝一个主子,一刀或是一剑的事,谈不上血洗。
不过那日他瞧见了,陛下同大都督关系不一般,或许他们真的亲如叔侄也说不定。他眼下最担心的不是他们君臣有没有间隙,他担心自己的女儿。
天家之事知道的越多,越是危险。元惜同皇帝走得近,知道的东西似乎不少。他怕有朝一日皇帝的恩宠不再,那么元惜该何去何从。
洪将军摸摸自己的心口,“我这心里不踏实,总觉得要出什么事。”
那些文官一个个打着眼色,眉来眼去的准有事要发生。别看他是武将,但他不喜欢杀人流血。如果能太太平平地过日子,谁愿意把脑袋提在手上天天打打杀杀。
群臣入庆和殿后,果然不出他所料。那些文官唯恐天下不乱,一个个借着曾太妃的死说什么后宫空虚、皇帝该大婚选妃之类。
没看到大都督的脸越来越黑,不怕死的文官们像冒头的鱼一样一条条出列。嘴里说着江山社稷为重,陛下子嗣更是关于江山万代。
他缩着脖子,决定离这些文官再远一点。还江山万代,大都督巴不得商氏这一代就没了。他们倒是当了直臣得了名声,以后倒霉的时候有一个算一个。
公冶楚原本就以冷漠示人,此时的脸色委实说不上好看。莫名其妙多出一个十几岁的儿子,猛不丁当了爹。爹还没当明白,这些人还想给他弄一堆儿媳妇,然后再多出一堆的孙子孙女。
思及此,他一身寒气。
商行两条眉毛皱得像虫子,他死盯着那些不停劝他大婚选妃的臣子们。姓曾的女人一死,合着他就应该充盈后宫了?
一个太妃死就死了,和他立不立后纳不纳妃有个鬼的关系。
这些个文官哪,还真是事多。
他清澈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且不说他还是爹娘的宝宝,就算他愿意选些姑娘摆在宫里,他爹怕是也不愿意。
眼神偷偷往他爹那边瞄了瞄,那边心有灵犀地看过来。
他慧黠的眼眨一下,仿佛在问:爹,你想当祖父吗?
公冶楚冷着一张脸,似乎在回,不想。
行了,达成共识。
商行清清嗓子,道:“朕登基才三年,遥想登基之初朕曾立下宏愿,愿天下百姓食有粮居有屋,否则朕宁可不娶妻不生子。三年来朕日夜记得自己的愿望不敢有忘。朕问众位爱卿,天下可还有乞儿沿街,可还有百姓露宿?”
天子脚下也不可能没有乞丐,更不可能人人都有住的地方。群臣哑口无言,明知道他在胡诌也没办法反驳他。
他说他立有宏愿,见鬼的心怀天下。
一个成天就知道养毒蛇毒虫的皇帝;一个自己不看奏折全部推给臣子的皇帝;一个为了不洗澡每到暑天就去京外避暑的皇帝。他说他爱民如子,为了天下百姓连妃子皇子都不要。
谁信!
宣平侯也不信,哪个皇帝没有后宫没有子嗣?皇帝不松口大婚纳妃,根结应该还在大都督身上。刚才他看到他们对眼了,肯定是大都督不同意。
皇帝若是有了皇后妃子,还有了皇子,对于大都督来说以后处理起来更麻烦一些。这些上折劝皇帝广充后宫的人不无试探之意,他们想试探大都督对皇帝的态度。
很明显,大都督不愿皇帝有子嗣。
商行将众臣表情尽收眼底,微挑着好看的眉,“大婚纳妃之事,以后再议。公冶大人,你看如何?”
所有人都看向公冶楚,公冶楚站得笔直,“陛下一心为民,是我朝之幸。臣以为陛下如今还未完全亲政,大婚之事可延后再议。”
一锤定音。
朝臣们心里落定的同时,是隐隐的不安。公冶大人拦着皇帝大婚,看来皇帝的龙椅真的坐不稳了。
凌朝逃不过江山易主的命运。
商行露出一抹深笑,深深的酒窝看上去很是天真,“朕和公冶大人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再者公冶大人还未娶妻,朕又何需着急。”
公冶楚看他一眼,他一脸无辜。
有的臣子傻眼,陛下竟然调侃大都督。全天下都知道大都督没有娶妻,府里也没有半个通房妾室。东都城的贵女那么多,想攀富贵的人如过江之鲫,却没有一人敢给他提亲,更没有一个姑娘敢向他示爱。
太凌宫的血腥仿佛还未散尽,城外的乱坟岗还可见森森白骨。这样的大煞神,谁敢提他的私事。
胆小的想都不敢想,胆大的也只敢在自家屋子里暗自嘀咕几句。真要是不小心说出一字半句的,还怕半夜被灭了门。
皇帝当真是死到临头,反而无畏。
下朝的时候绕着宣平侯的人更多,生怕被他沾上似的。宣平侯一肚子心事走的也是极快,洪将军追到宫门外才追上他。
“裴侯爷,你走得那么快做甚。”他倒是没什么粗喘气,“你说说大都督是那个意思吗?这可如何是好?”
“别慌,或许没那么糟。”宣平侯说得并不是很有底气。
洪将军一跺脚,“我现在就把老母和宝珠送到乡下去。”
他风风火火地上马,转眼间扬起一阵尘土。
宣平侯皱着眉头上了轿子,刚过垂花门就看到裴元惜在等他。渐寒的天,她一身桃色镶毛的斗篷,衬得小脸儿白里透红。
他眼神黯然,他的元惜是多么好的孩子。天资出众品性极佳,受了那么多年的苦好容易恢复身份,为何又被那对君臣盯上?
他们自去争他们的天下,与他的无惜有什么相干。
热乎乎的手炉递过来,他捧在手心里感觉满心的焦急忧心化解许多。他知道女儿知道的事情比他想象的多,她一向聪慧。
裴元惜等他,是想和他说关于向姨娘的事情别再查下去。因为她发现幕后之人或许比想象的更难对付,她不希望他涉险。
他以为曾太妃就是向姨娘的那个孩子,曾太妃一死此事也算是了结,确实没有再查的必要。只是感慨自己的嫡妻一生识人不清,前有不忠的下人,后有处心积虑害人的闺友。
朝堂之事他以前很少同沈氏提起,便是康氏那里也只会拣一些能说的说。面对这个最得他心的女儿,一路思索的疑问不知不觉诉之于口。
“依你看,陛下和大都督关系如何?”
裴元惜想了想,“我觉得应该不错,类同亲近的叔侄。”
宣平侯也是那样感觉的,听女儿一说心里踏实不少,“天家无父子兄弟,更何况隔姓的叔侄。为父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万一有一天……上回你祖母还念叨说要去普恩寺礼佛,若不然你陪她去住几日?”
她眼中突然涌现泪意,“爹,不会有那一天的。”
“可是……人心难测。大都督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用我说你应该知道。他几乎杀光商氏皇族,仅留下皇帝一人性命。你真当他是因为什么善心?他不过是怕千古骂名,想名正言顺地夺走江山。”
“爹,他真的怕千古骂名又怎么会血洗太凌宫?”裴元惜想起公冶楚那张冷漠的脸,“他根本不惧后世诟病。”
“那他是为什么?”宣平侯更加不解,“为什么要拦着皇帝不许大婚,也不许皇帝选妃?”
“或许是不想当祖父。”
宣平侯没听清,“你说什么?”
“没什么,我觉他肯定是想多锻炼陛下。”
裴元惜耳根发热,莫名觉得脸红。
她也不想当祖母。
第61章
别叫
宣平侯到底心里不踏实,去长晖院里给康氏请过安后母子二人说起裴元惜的事。康氏同他一样,最近也是忧心的紧。
越是恩宠招人眼红,越是令人心生不安。
她是永成年出生的人,永成帝在位时凌朝已然略显颓势。那时候东都城以衍国公府为首,边境唯东山王是尊。世人瞧着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只道是先祖皇帝们眼光长远治国有道。
后东山王府被叛军灭门,衍国公府仍旧荣宠不衰。先帝继位后重色奢靡,太凌宫的宠妃换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商氏皇族被公冶楚血洗一空。
世人都以为公冶楚会改朝换代,不想他推出一个景武帝。三年的安生日子,有些人怕是忘记公冶楚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身处世家,也经历过变天,才更知道繁华消逝往往只有瞬间。前一日是还是花团锦簇,转眼间或许是残花满地。
二娘被皇帝认做干娘,他们宣平侯府便是景武帝一条绳上的蚂蚱。皇帝若是好,他们侯府自然好。皇帝若是……他们侯府怕是……
“二娘说他们亲如叔侄?”她问宣平侯。
宣平侯点头,“二娘是这么说的。”
康氏轻轻一声叹息,她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二孙女不是一般人。若是旁人说这话,她在心里是有质疑几分的。但话是裴元惜说的,她莫名觉得可信。
“二娘自小聪慧,她也不是那等没有分寸的孩子。我瞧着怕你们可能都想岔了,大都督真想自己称帝,万不会等到时至今日。”
那等手段狠绝之人,若真在意名声便不会做出血洗太宫凌之事。若真想自己当皇帝,就不会容忍皇帝在龙椅上坐了三年。
天下人都以为他在迂回,以他的性情何需迂回?
一阵沉默。
康氏又是一声叹息,“你若真不放心,我带二娘去普恩寺住两日。”
宣平侯闻言,紧皱的眉头微松。
不拘是想求佛祖庇佑也好,还是想图个心安也好,裴元惜很能理解长辈们的意思。府中的三位姑娘康氏只带她一人,裴元若埋头苦练琴艺已到如痴如狂的地步,而裴元华跟着嬷嬷学规矩自是不能半途而废。
祖孙二人低调出行,出了城门驶上官道,行至半途时在茶棚稍做歇息。
茶棚的幌子上写着顺风二字,早已有一行人占着大半的位置。正中坐着一位白衣女子,不是陈遥知是谁。
曾家被流放,曾太妃暴毙。她这个曾太妃认的干女儿自是有多远躲多远,她并不想离开东都城,无奈兄长不同意。
进京之前她最终的目的是阻止公冶楚和裴元惜在一起,避免前世发生的事,其次是自己想要的得到的东西。她曾有过无数的设想,比方说如何在东都城崭露头角一鸣惊人,又如何引来世人称赞美名远扬。她想象过自己受世家公子追捧的场景,幻想过自己被无数的男子爱慕。
她没想到自己以为十拿九稳之事,到后来会如此收场,更没想到世上还有另外一个重生之人。至于那个人是谁,她之前一直犹疑不定。
一时怀疑是皇帝,一时又怀疑是裴元惜。
最近几日她反复思量过,觉得那人应该还是皇帝。裴元惜之所以知道一些事情,她猜可能是皇帝告知的。
若早知皇帝是重生的,她不会输得这么惨。
裴元惜自然看到了她,在她阴郁惊讶的目光中同祖母坐在另一边歇息。茶棚的茶水点心她们是不会吃的,主要是给马匹补给粮草和喂水。
茶棚的老汉见过不少贵人,凡进出东都城的贵人们都在他的茶棚歇过脚。他先是被陈遥知的气质和长相所惊,现在又被裴元惜的相貌震得久久回不了神。
今天真是个好天气,一下子能见到两位天仙般的姑娘。
裴元惜是第一次出远门,眼神不由地望着官道四周的景物。绿黄红三色树叶,挂在树上或是落在地上。有的草枯了,有的草还绿着,它们长在斜坡上或是长在路边。
明明是冬意中带着荒凉,她却觉得景致极美。
陈遥知不见裴元惜关注自己,心里是一千个恼怒。原以为裴元惜会和自己打招呼,没想到对方像没看见自己似的。
康氏不认识陈遥知,不过是对方长相出色多看了几眼。待见对方眼神阴阴地看着自家孙女,当下心生不喜。
“二娘,那位姑娘你可认识?”
“认识,陈家的姑娘。”
一听这个陈字,康氏便冷了脸。
原来这就是那位欺负她孙女的陈家姑娘,瞧着长得倒是还不错,看着也是个读过书颇有几分才情的姑娘,不想生了那样一副掐尖歹毒的心肠。
康氏的目光让陈遥知不自觉畏缩,这位前世的太婆婆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在她嫁进侯府之初,公爹和婆婆包括赵姨娘都对她很满意,唯有这位太婆婆很少给她好脸色。
“常闻陈家清名,不想教出来的姑娘如此不知礼数。”康氏冷哼一声。
陈遥知心下一恼,明明是裴元惜假装没看到她,怎么反倒成了她不知礼数。她微抬着下颌冷着脸,装假没有听到康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