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靖难(下)
对浙江沿海的开发并不是于佑明一个人的主意,其他很多银行也打算参与其中,因为胶东的开发让他们感到眼馋,所以就把心思转到了浙江来。在向邓名申请时,保国公要他们注意风险——满清大搞闭关锁国,在浙江沿海的土地开发不太可能亏本,所谓的风险就是指赵国祚以后不认账了。
“如果赵国祚想黑吃黑,保国公会带着帝**队为我们讨回公道吧?”一听邓名居然认为有风险,银行家们就急切地问道。
“只要帝国议会同意出兵,我就不反对。”
邓名的回答顿时让所有银行家都把提起来的心放回了肚子里。说服帝国议会倒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大家把盈利中的一部分当做税收上缴给帝国政府,就很容易让议员们同意出兵保护银行家们的权益。
而且大家还商议好了,要出钱帮助赵国祚武装绿营,帮他取得对抗满清朝廷的实力。只要赵国祚识相,这些金融巨子就打算扶持他继续坐在浙江总督的宝座上,甚至愿意从中牵线搭桥,帮助赵国祚招安庄允城。当然这些帮助全不是免费的,暂时银行团肯拿出来的只是鸟铳,其他的服务项目以后可以慢慢考虑,看看该卖赵国祚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才合适。
而驻杭州的四川领事当然要为自己人服务,他拿大伙儿的税金当工资,不就得给大伙儿干活嘛。不过于佑明他们如意算盘打得虽然不错,张韬也热情地为纳税人服务,但赵国祚却不上道,犹犹豫豫地不肯同意把沿海地区交给四川人经营。或者说,赵国祚也明白,那么大片的土地能给四川人带来高额的利润,他不肯就这样贱卖了,而是想讨价还价多要些银子。
收到张韬的来信,得知赵国祚还在抵抗后,于佑明等人都大为光火。虽然赵国祚暗示只要四川人多给他一些好处,他不是不能考虑,但银行家们一致认为赵国祚不配得到更多的东西。
“家里都乱成这样了,他居然还想讨价还价?”于佑明怒气冲冲地说道。大家马上一起给安乐思写信,安老板不但指望着银行的贷款,还知道将来他的军用版型号是由这些银行家来付账,所以也很痛快地答应帮忙。
……
两天前赵国祚暗示张韬,明军如果想独占全浙江的禁海区和一切与海事有关的生意,那每年至少得给他一百万两银子。不过他愿意用其中的一半来购买明军的军火或是其他的军事服务。赵国祚觉得这个要价并不算很高,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绝不会冒着让朝廷震怒的危险把这些权益打包卖给明军的。赵国祚确信,明军就是支付这笔钱,依旧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这两天赵总督就耐心地在衙门里等着张韬再次来访,向总督大人报告川西的黑心商人接受了总督衙门慷慨的建议。不过赵国祚没有等来张韬,却等来了归安县被靖难大军攻陷的噩耗。
说起庄、朱两人把他们的乱党正式改编为靖难军一事,赵国祚想起来就气不打一处来:“你们不过是两个庄主,凭什么靖难?靖什么难?你们连满洲人都不是,更不姓爱新觉罗,你们还真好意思说自己是靖难。”
但光生气是没用的,庄允城、朱佑明还有他们的靖难同伙儿依旧活蹦乱跳的。从归安县逃出来的士兵报告,这次靖难军居然使用了重型的攻城炮。这些日子,归安县召集了一批路霸来保卫县城,县城内本来就人心惶惶,靖难军的大炮一响,两个城门上负责防守的大侠立刻就带着弟子向靖难军投降了。
又过了两天,湖州也宣告陷落了。这次赵国祚拿到的报告更加详细,谭希闵也没有殉城,而是选择逃回杭州——谭知府称他死不足惜,但如果不能亲手把敌人的详情送到总督大人面前,那他才会死不瞑目。
“贼人动用了至少三十门红衣大炮。”谭希闵向赵国祚和松奎哀号着:“卑职亲自率领全部衙役坚守城楼,可是贼人的红衣大炮实在太多了,还有小炮无数门,开战后城楼上真是弹落如雨啊。”
“红衣大炮!”松奎大叫一声:“庄允城怎么连红衣大炮都有了!他真的是被逼反的嘛?我怎么觉得这是蓄谋已久呐?”
无论是赵国祚还是松奎,都不相信庄允城能有三十门红衣大炮,他简直比当年的孔有德孔王爷的炮还多了。就是把谭希闵说的数字打一个对折,还是多得惊人。不过这只是数量问题,不是有无问题。赵总督相信庄允城确实拥有了大炮,这个消息确实重要,如果被证实了的话,谭希闵以此为借口逃回来报信,也不是完全不能脱罪。
事到如今,庄允城是不是被逼反的,赵国祚觉得自己已经不太有把握了。如果不是为了打下紫禁城自己坐龙椅,那庄大王为什么要预备红衣大炮?浙江总督衙门把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急奏朝廷,同时,浙北的局势还在继续急速地恶化。
靖难军扫荡了湖州各个县城后,又马不停蹄地杀入了嘉兴府。
和湖州一样,嘉兴的府县也都被大批路霸包围了。在靖难军杀来以前,这些拦路设卡的路霸并不认为自己具有攻陷县城的能力,他们包围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过往行人、客商征收过路费,因此不会断绝内外交通。若是没有人进出城市,那么包围城市的好汉们也就没有买路钱可收了。
当靖难军开过来的时候,各个县城还都没有物资紧缺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城市应该可以坚守相当长的时间。不过这次来围攻城市的不是流民或是外省的征服者,而是本乡本土的缙绅。而且前一段时间由于土匪路霸的包围,县城里物价飞涨,百姓都怨声载道。那些被官府紧急征召,协助守城的大侠和缙绅,不久前也属于被官府敲诈勒索的对象,两个月前他们被诬陷参与庄氏明史案,狠狠被官府放了一桶血,此仇此恨还都历历在目。
靖难军还没有走到城下,他们在城内负责守城的亲朋好友就络绎不绝地派来心腹,共商大计,研究如何对付知府、县令这些外地的大佬。尤其是听说湖州府全境几天就被靖难军扫平后,嘉兴府的缙绅对绿营的看法已经从轻视发展到蔑视了。结果就是靖难军势如破竹,大炮一响城门就告破。在攻破三座县城的战斗中,丢掉性命的只有三个县令和几个跟着县太爷一起来的长随。而本地的缙绅、大侠、绿营军官、胥吏个个都毫发无伤,摇身一变全加入了靖难军。
得知嘉兴府也岌岌可危后,赵国祚终于坐不住了。嘉兴因为早早集结军队于府城,所以忠于官府的部队还是有一些的,也不需要和那些被抽空了兵力的县城一样彻底依靠本地大侠和缙绅的力量。所以赵国祚觉得,嘉兴府应该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不至于立刻被靖难军拿下。
但出动省城的部队去增援嘉兴依旧有很大的风险,现在全浙江扰动不安,杭州城里充满了舟山的明军要来偷袭省城的流言,让赵国祚不敢倾巢而出。松奎的意思是嘉兴不能不救,不过最好要邓名的领事给一个保证,答应明军不会趁着杭州空虚的时候来偷袭,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去对付靖难军。
不过张韬拒绝给这样的保证。靖难军突然发起攻势就是安乐思游说的结果,他对掏大笔银子买了红夷大炮的缙绅说,既然花了这么多钱,就要打开几个县城回本。缙绅一试之下发现居然这么容易,于是就越打越顺手,打完了湖州城就奔着嘉兴去了。
张韬推说生病,说什么也不肯来总督衙门,赵国祚和松奎思前想后,还是不敢把省城里的部队拿出去孤注一掷——打败了靖难军也没有时间斩草除根,还要马上撤回来防守杭州。官兵一走,靖难军说不定又要把嘉兴围上;而万一被靖难军打败了,那宁波、绍兴那些跃跃欲试的乱党立刻就会跳到前台,浙江就该变天了。
“当初设一个浙闽总督好好的,朝廷非要拆为两个总督,这下可好了,浙江有事都没有邻省的部队可调。上次死了几个福建绿营,李率泰居然还找我要钱!”怨天尤人的赵国祚最后骂起了北京朝廷。现在如果找李率泰要援兵的话,对方多半要让赵国祚先把欠账还清,而赵国祚哪里有银子还?更不用说浙江还肩负着福建和耿继茂一部分军饷的责任,这些钱赵国祚也拖欠很久了。
“不能不管嘉兴啊。”赵国祚无可奈何之下,就修书一封去南京,请蒋国柱出兵协助他镇压靖难军。蒋国柱不曾借给过赵国祚兵马,所以赵国祚不欠他银子,说不定先把军队借给他用用。至于凑齐协饷的银子可以慢慢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把浙江的权益多买一点给那帮黑心的四川银行家们。
“眼看今年的漕运又要开始了,”赵国祚感觉自己不多的头发和胡须正在迅速变白:“还没缴纳漕粮呢,也没有给福建常例的协军饷,我们的藩库已经空得能跑马了……靖难军在清君侧,还有一大笔的债……”
突然之间,赵国祚想起鳌拜所说的去北疆宁古塔啃老玉米,似乎那个前途也不太可怕了。
第44节条约(上)
六月之前,邓名回到了江陵,来到了李来亨的地盘上。
“这次出征挣钱不是很多,不过击退了虏廷对江南的进犯,我们的商贸、产粮地、出海口都安然无恙,而且震慑了东南的督抚。总的说来,还是不亏的。”邓名和李来亨、刘体纯以及党守素、马腾云一大群人说道。
众人都纷纷点头,这次出征效果确实不错,彻底抵消了郑成功去世给南明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邓名合作也让大伙儿感到很愉快,账目清清楚楚,每个人都拿到了事先讲好的那一份。
“就是该还账了……”党守素说道。师爷帮他仔细计算过开支,如果要偿还购买债券的那些银子的话,邓名就会面临巨额亏损,因为借来的银子大都花了:“国公打算还这笔银子吗?”
“我们出来做买卖,当然要讲究诚信,绝对不能赖账。”邓名正色答道。
“要不末将帮提督一些吧。”李来亨不好意思让邓名一个人承担全部的欠账,因为邓名借来的银子是大家一起用掉的。
听到李来亨的提议后,其他几个人或痛快、或勉强地纷纷表示都愿意掏一些银子出来。
“不用,不用。”邓名连连摆手:“这些银子都是以帝国政府的名义借的,而且中间的折扣也都是帝国的银行家们拿走的,哪里有让大家分摊的道理?”
“提督有这么多银子吗?”李来亨好奇地问道。
“当然没有。”邓名理直气壮地答道,他分到的那份银子早都购买了耕牛、马匹和其他四川需要的物资,不然就交给于佑名等银行家们,准备用来投资沿海地区。
“哦,我差点忘记了。”李来亨笑着一拍脑门:“提督是要用欠条还的,看我这记性。”
“我没有印新的欠条,这么多欠条上市会让物价上涨的。”
邓名借了东南各省的银子,然后在东南收购物资,招募工匠,给士兵成亲。大量物资流入四川,使得四川人口激增,工商日益繁荣,但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相反湖广和两江,随着市面上大量的物资被明军扫走,白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贬值。发觉这种趋势后,四川的一些银行又开始投资购买土地,如果银价继续贬值的话,富户肯定会大量购买土地——不过也有可能把银子埋到地下去。当然现在湖广和两江的通货膨胀还没有这么剧烈,地价也远远没有恢复到经济衰退前的水平。
熊兰给邓名的一份报告里称,债券让四川从长江下游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使得此次大规模出兵没有造成物价波动。但如果大量印刷欠条还债的话,那拿到欠条后,湖广和两江的官府势必会用它们来购买四川商人的货物,这批欠条就算有损耗、就算有折算优势,回流四川的量依旧会很大,这就会让四川的物价受到影响。
“欠条也不能还,因为那是可以用来买四川的东西的。”邓名斩钉截铁地说道。
“那还什么?”李来亨一开始怀疑邓名会赖账,不过刚才看他回答党守素时那么义正辞严,还以为自己是误会他了。
“谁说我要还了?”邓名大声反问道。
江陵的衙门内寂静了片刻,最后还是李来亨迟疑着提醒道:“刚才不是提督亲口说要还的吗?这也就一眨眼的工夫吧。”
“我说的是我不会赖账,但我没有要还钱啊。”邓名笑道。
“不还钱不就是赖账么?”李来亨有些急躁了。
邓名脸上露出一副“虎帅你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的笑容:“虎帅,张长庚的使者快该到了,等他到了,你就知道我打算怎么办了。”
为了防止邓名收买他们的军队,各地督抚都把债券回收到了手中,那种以债券为抵押的湖广、两江欠条也开始发行,交给那些被欠饷、欠薪的官吏和士兵,证明他们是督抚的债权人。既然不直接和自己挂钩,那邓名也就没必要偿还银子了,不过他依旧不打算赖账,不然会伤害他的良好声誉。
正如邓名所料,不久张长庚的使者就带着湖广持有的整箱的战争债券来江陵了。见到邓名后,使者先是恭贺明军的大捷,然后就小心翼翼地指出这些一年期债券到了该偿付的时候了。张长庚交银子买债券的时候,还不得不接受了折扣,但现在只要邓名肯按照纸面还给他四川的欠条就可以——张长庚再打一个折扣去赎回他发行的湖广欠条,而当兵的可以用四川欠条去四川人的商行里买东西——现在武昌这里川元已经可以流通了,就算外地不行,也会有武昌商人愿意接受。
“还有利息。”邓名早就请人算好了账,交给武昌的使者过目:“不知道贵使觉得这个数字对不对?”
“没错,没错。”武昌的使者连连点头。
淮扬、胶东和正陷入大乱的浙北让张长庚对邓名更加忌惮,现在清廷中央军退回山东,浙江自顾不暇,两江戒备北方比戒备邓名更甚,张长庚知道,若是邓名突然翻脸,那他肯定不用指望得到什么援兵。见邓名似乎不打算赖账,张长庚派来的使者也是喜出望外,现在成都对武昌已经拥有了明显的优势,要是邓名翻脸不认人张长庚也毫无办法。
“嗯,我已经把欠条都准备好了,随时贵方都可以提走。”邓名停顿了一下,反问道:“不过为什么你们催得这么急呢?是帝国政府的信誉不好吗?担心帝国政府不还钱?”
“哪有?”武昌的使者陪着笑脸说道:“国公和帝……帝国政府的信誉再好没有了。”
本来使者觉得称赞强盗信用好似乎难以张口,不过看邓名自己都这么说,他也就跟着附和了。
“那是我们给的利息不够高?所以你们心里有怨恨,想急着提走?”邓名又追问道。
“没有。”武昌的使者急忙摇头:“要是存在钱庄里还要收保管费哪,国公帮我们保管,不但不收钱还给利钱,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啊。”
“那就再掉一次好了。”邓名笑眯眯地说道:“我正要发行今年的国债,武昌这次债券的本息就一起买了我的新债券吧,一元钱也不会少了你们的。”
……
嘉兴府城外,靖难军的大营。
今天来了一位贵客,乃是江南提督梁化凤的使者,就凭着他主人手中的兵权,靖难军也不得不妥善接待。
“这是浙督给两江总督的书信,总督大人转给了我家大人,”使者好像一点儿也没有看到庄允城等人脸上的戒备之色,一进门就把赵国祚的求援书交出来了:“浙督向两江总督借兵,想让我家提督来嘉兴和你们为难。”
看过赵国祚的书信后,庄允城虽然不知道原因,但还是对通风报信的梁化凤好感大增,而且对方既然给了这封信,那就多半不会出兵攻打他们了,庄允城抱拳道:“提督厚恩,不知何以为报。”
“不用,不用。”以前这个使者就去过庄允城的老家,那时他就大大咧咧地代梁化凤保证,这个明史案根本不算事。现在这个使者又满不在意地挥手道:“我家大人知道你们打起了靖难旗号,这个旗号打的好啊!现在朝廷里确实有奸臣,是该好好清一清了。”
得知浙江的事情后,蒋国柱就把梁化凤从苏州招去了南京,二人都对战局不很乐观。官府对缙绅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能够把胆敢带头作乱的人打下去。现在浙江既然迟迟收拾不了庄允城,那浙江的局势就很难收拾了。
由于蒋国柱也打算在江南兴大狱,所以对浙江的形势变化特别关心。庄允城的节节胜利迫使蒋国柱一再推迟他发动大狱的期限。接到赵国祚的求援报告后,蒋国柱和梁化凤都认为绝对不能趟这摊子浑水——江南的军队忙着呢,要监视那些可能造反的缙绅,要提防朝廷,要提防崇明的张煌言,甚至还要防备南昌的张朝,哪里还有余力帮助赵国祚?再说,周培公密报赵国祚的财政状况很糟糕,都未必掏得出客军所需的协饷。蒋国柱不可能自掏腰包帮邻居排忧解难,再说帮助赵国祚还会有政治上的害处,北京可能会认为江南想扩大地盘,有谋反的兆头;而成都看起来多半是浙江乱局的策划方,要是蒋国柱去帮赵国祚,可能会让成都认为他对邓名有敌意。
“写一本书都要管,这未免管得也太宽了吧?”梁化凤的使者做出义愤填膺状:“庄老先生是知道我家提督的,两年来他一直为老先生仗义执言。”
“梁提督的照顾,草民牢记在心。”听到这样明确的表态,庄允城也不禁有些感动了。
“你们就放心靖难吧,我家提督会继续为你们向朝廷鸣冤的,等到时机成熟了,我家提督就会上奏朝廷,请圣上赦免你们,驳回明史案。”梁化凤的使者说的话,很附和大多数靖难军的参与者,他们因为活不下去才起来造反,但内心其实也有些茫然,不知道最后该如何结束。
坦然承受了大家的感激后,梁化凤的使者和靖难军达成了不战的协议——江南部队不会进入浙江,而浙江的靖难军也不得支持江南境内的反贼——如果江南也出现缙绅作乱,那靖难军不得给予人员、粮秣或是军火上的支援,相反还要配合南京进行声讨。
第44节条约(下)
得知梁化凤不但拒绝出兵援助,反倒还在呼吁朝廷招安靖难军后,赵国祚断绝了最后的希望,再次派人去请张韬张领事来总督衙门议事,而且让人带去口信,称他已经愿意答应明军提出的所有要求。
张韬得知后就带着几个四川的银行老板一起来见赵国祚。见到浙江总督后,于佑明表示他也是浙江人,不会坑家乡的,只要赵总督在准备好的协议上签字,那么鸟铳立刻就会起运,等这些装备到了绿营手中后,赵总督也就有了招安庄允城的底气了。
这些日子,四川人还在杭州散布谣言,称舟山军有重返大陆的意图——张煌言确实想重返浙东,不过张煌言并不打算诉诸武力,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川军即将和赵国祚达成协议。等赵国祚把禁海区都割让给四川的银行家后,张煌言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带着逃去舟山的百姓重返浙江大陆了。
有了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土地,经营上几年,再向四川购买一些步枪,张煌言就有把握不被赵国祚再次赶下海,因此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动武。张煌言甚至让部下收敛,短期内不要去打扰已经是惊弓之鸟的赵国祚,以促使浙江总督早日下定决心签署协议。
摆在赵国祚的眼前的协议为期两年,从签署之日开始,浙江的官兵就不能进入沿海十五里内,不得进入禁海区征税。作为回报,四川人在第一年向赵国祚提供价值三十万两银子的一万支鸟铳,明年再提供同样价值的军事物资——不再限于鸟铳,可以是盔甲、大刀、长矛、弓弩等。
如果两年后赵国祚还在浙江总督的位置上,而且和四川也不处在战争状态的话,四川人有权要求续签两年的协议,而浙江总督衙门收取的费用涨幅不得超过百分之五,依旧用军事装备或是其他双方协商同意的物资支付。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条款,比如以后四川任命的浙江领事可以在杭州城中居住,作为交换,杭州也可以向成都派出领事。
赵国祚盯着这份协议看了半天,一言不发。前来旁观杭州条约仪式的松奎忧心忡忡地问道:“如果鸟铳运到后,庄允城依旧不肯接受招安,还要继续清君侧,那我们怎么办?”
“这是保国公的命令,”张韬笑容满面地掏出来一份文书,大声读道:“经院会批准,四川提督兼长江提督兼扶清灭明军提督邓名命令……”
“院会是什么,是永历天子的朝廷吗?”赵国祚有些奇怪地问道。
“有些类似内阁,在天子南狩的时候设立的,为保国公的命令做附署。”张韬根本没有指出院会随时可以取消邓名下达过的所有命令,赵国祚也没有多想,他猜测这大概是邓名用来篡位的一个工具。他点点头示意张韬可以继续读下去。
在这道命令里,邓名承诺在杭州条约有效期间——包括头两年和未来所有的续签时间,帝国政府都有责任不让军火流入攻击赵总督的人手中。
“也就是说,只要赵总督在这个协议上签下了名字,我就会立刻给安老板发去帝国政府的禁令,不允许他再向庄允城出售枪炮。”如果安乐思反对这个禁令,理论上他可以向提刑衙门申诉,要求不执行这个禁令;而提刑衙门最后是否承认禁令、需要多久来处理这桩纠纷,那就不一定了。不过对于这点,张韬也没有当场说明,他打算在几天后送一套四川暂行法典给浙江总督,让赵国祚自己去看。
“不管是庄允城还是其他人,只要是和总督大人作战的,就会在禁令的范围内,直到他们接受招安为止。”张韬斟酌了一下词语,继续说明道:“保国公的命令是不得流入‘攻击’赵总督的人的手中,所以若是庄允城接受招安,或是转入防守,不再继续进攻赵总督的军队长达三个月以上,那我们就会认为他购买军火是为了和平的目的,也就不再禁令的规定范围内了。”
赵国祚和松奎对视一眼,都知道邓名还是留了个后门。如果杭州占了上风,那他还是可能继续卖给庄允城军火,好让他能坚持战斗下去。松奎眼睛一瞪,就要据理力争,但赵国祚苦笑了一声,摇摇头示意他不要争辩了。
现在急于停战的是杭州而不是湖州,要是三个月后赵国祚能够重新占据上风,能威胁到靖难军的生存的话,那就说明局面比现在要好上百倍了。
“如果本官想招安靖难军的话。”赵国祚进行了最后一次确认。
“我们会代为说项,而且在招安谈判期间,我们会停止向庄允城出售军火,以坚定他接受招安的信念。”张韬掷地有声地保证道,见赵国祚还是一副有所疑虑的模样,他进一步说明:“保国公是命令我来和浙江人做朋友的,赵总督大可放心,我是全心全意希望浙江风平浪静的,也会尽最大的努力促进浙江和平。毕竟只有一个和平的浙江,才能让禁海区繁荣起来。”
赵国祚又是一声苦笑,不过他不再犹豫,提起笔在杭州条约上签下了他的名字。条约一式两份,成都和杭州各自保留一份。
收好协议后,张韬笑道:“赵总督放心,我这就派人去湖州,劝说庄允城他们与您商议招安的条款。”
“多谢阁下了。”赵国祚向帝国官员抱抱拳:“还有一件事,非常紧急,那就是今年的漕运。”
虽然浙江打成了一锅粥,但是北京可没有免去杭州今年的漕运。如果说为了两个庄主造反就免去一省的漕运,北京知道自己肯定会成为天下的笑柄。只要庄允城肯接受招安,张煌言也不来进攻杭州,赵国祚勒紧裤腰带还是能把漕运物资挤出来的。不过湖州和嘉兴都是靖难军,赵国祚根本无法把银粮运去扬州:“能不能请阁下帮个忙,让本官的手下打起明军的旗号,好让漕粮能够顺利从湖州过去?”
张韬马上摇头:“赵总督,这可使不得,现在两国乃是敌国,穿别家的军服那不成话啊,使不得,使不得啊。”
“本官的手下绝对不会骚扰地方,不会强抢妇女或是盗窃百姓的财产,有违犯军纪者,本官保证斩立决、杀无赦,绝对不会做出有损贵军的声誉的事来……”
虽然赵国祚态度诚恳,但张韬说什么也不答应。
“这又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我们合约都签了,贵使连这点小忙都不肯帮吗?”松奎也在边上帮总督说话:“要是贵使还不放心,本将军亲自带着杭州驻防八旗押送漕运,有本将军在,漕丁一定战战兢兢,绝对不敢祸害百姓。”
“朝廷交代的要案办不下去,清君侧的旗号都打出来了,最后还得招安。现在连漕运也无法完成。这还是贵军不在东南的时候。”赵国祚和张韬摆事实、讲道理:“如果其他各省都能完成漕运,只有浙江什么事都办砸了,朝廷要本官这个总督何用?这个条约是本官签的,如果本官连位置都保不住了,那谁来保证这个条约得到遵守呢?”
“好吧。”张韬听赵国祚说得这么可怜,就又把于佑明推了出来:“你们要化妆成我军,这个事确实超出了我的权限,我不能点头。不过漕运并不是什么难事,于老板肯定有办法的。”
于佑明大步走上前,胸有成竹地问道:“浙江今年的漕运定额是白银一百万两,粮食五十万石。敢问赵总督,依照常例,浙江藩库是不是要拿出二百万两白银,一百万石粮食?”
“二百二十万。”赵国祚微微摇头:“从扬州进入运河后,漂没、损耗占一半,另外从杭州到扬州还要二十万。”
“赵总督拿得出这么一大笔银子吗?”
“当然拿不出,”赵国祚叹息一声:“还不是庄允城闹的!两府失守,四府戒严,省城戒严。不过少运点也比不运强啊。”
“那赵总督打算拿出多少进行漕运?”
赵国祚犹豫一下,最后觉得这也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要是这个时候明军还逼他买债券,那就只有拼个鱼死网破了:“一百四十万两银子,八十万石粮食。”
“我有个提议,实际上我的同行们这时应该已经向江西和湖广提出同样的建议了。”于佑明微微一笑:“赵总督给我加两成的漂没,我负责把足额的漕银、漕粮运到北京,不受战火的影响。以后即使再在扬州、淮安爆发大战,赵总督的漕运也能及时送到北京。怎么样?今年给我一百二十万两银子、六十万石粮食,赵总督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赵总督不放心的话,我行可以先垫付,等北京那边确定收到漕银、漕粮了,赵总督再付银子给我们也行——只不过这样要再加一成,就是一百三十万两白银,六十五万石粮食。”
赵国祚楞了一会儿,嗓音嘶哑:“明军要帮本官运漕粮?”
“不是明军,是四川工业银行承接浙江漕运。我们和舟山的郑家人很熟,可以租他们的船海运去天津。”于佑明解释道:“甚至都不需要给我们粮食,只要赵总督支付给我们银子或是川元,我们连漕米都可以代买,保证分量十足,还都是新米——每年送到北京的漕运里至少有一半是陈粮吧?我们绝不会发生这种事,保证赵总督以后每年漕运都拿考绩优异。”
赵国祚愣神片刻:“都要本官做什么?”
“支付两成的漂没就可以了,此外浙江漕船进入运河的事宜也交给我行打理。”
“你们不是海运去天津吗?还要漕船进运河干什么?”赵国祚迷惑不解地问道,他见于佑明笑而不语,顿时恍然大悟:“你们要满载货物去行商!”
“赵总督明见。”
“进入运河后会被不停地收钱,从漕运总督衙门到各地官府,都要砍上一刀!几十万两银子的漂没就是这么来的。“赵国祚嚷道:“还有漕工,每次本官的手下回来时都报告有刁民拦江拉铁链,不交钱不给过,拉纤也是漫天要价。”
“这就看我的本事了。”于佑明表示,他愿意就此和浙江总督衙门签一份新合同:“赔了算我的,如果赚钱了,总督衙门分三成,打进转年的帐里;如果赚得多,说不定明年赵总督都不用出漕运的钱粮了。赵总督放心吧,我也是浙江人,不会坑你的。”
“你是浙东军!你不坑我坑谁?”赵国祚反驳道,他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猛地一抬头:“我要四成!三成打进转年的账里,一成立刻支付给本官,本官要派两个账房随行。”
“可以。”于佑明笑着向浙江总督伸出手。
但赵国祚没有立刻握住,而是又加了一条:“今年第一次合作,不要怪本官小心,你先运粮去吧,等北京收到漕运后本官再把银子、粮食给你。而且你只能收两成,不能收三成漂没。今年顺利的话,以后就三成好了。”
“成交!”于佑明和赵国祚握了一下手,然后回去准备正式的合同了。
劳逸结合
明日周末休息一天
第45节颜面
自从康熙登基以来,太皇太后只要是听说几个辅政大臣一起来找她就知道没有好事,不过康亲王和遏必隆离开京师后大半年来,留下的三个辅政大臣倒是没有一起来烦过她。
今天太皇太后一边喝茶吃着点心、一边和其他满洲贵妇高高兴兴地聊着天,其中还有平西王世子的媳妇建宁公主——建宁公主把吴应熊笼络得很好,她丈夫私下里多次流露出不想去西南继承藩国的意思了。不过鳌拜从太皇太后口中听说此事后,又急忙说这事使不得,等吴三桂去世后,就算吴应熊不愿意离开繁荣的北京去偏僻的西南,也得让他遥领藩国,省得吴三桂手下的人起什么坏心思——这个鳌拜总是对汉人藩王很好,而对满洲人却老想执行严厉的军法,导致八旗的很多人都不待见他。
正在大伙儿有说有笑的时候,一个幽灵般的太监凑到了太皇太后身边,小声报告道:“索尼、鳌拜和苏克萨哈都来了,候在外面求见老佛爷。”
自从高明瞻送来了那块四sè翡翠并且称太皇太后为老佛爷后,宫内外的人也都凑趣地称呼太皇太后为老佛爷了,可是他们一直也不知道那个祝词是出自谁的手笔。
这声报告让老佛爷一下子僵住了,拿着一块点心的手停在半空,嘴都张开了可点心却迟迟没能送进去。看到太皇太后这个表现,屋内顿时也冷了场,片刻前还满是欢声笑语,一眨眼就变得寂静无声。
“嗯。”太皇太后缓过来之后本想把点心放下,但略一迟疑,又故作镇定地将其轻轻地送入口中,缓缓地咀嚼了一番,才行若无事地招呼满屋的贵妇:“几个大臣不知道遇上什么事争执不下了,哀家去看看就回来,你们先自己坐一会儿啊。”
太皇太后既然不露声sè,大家当然也都陪着,建宁公主第一个站起来,笑嘻嘻地说道:“真是一群没用的东西,也不知道让皇额娘省省心。”
大家也都七嘴八舌地埋怨了辅政大臣们一番,人人脸上挂着笑,好像都深信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一样。
走进书房后,太皇太后看到小皇帝已经端坐在龙椅上了,三个辅政大臣神sè严肃,整个房间都充满着焦虑不安的气氛,一看到太皇太后,三个人就急忙跪倒在地磕头。
“都起来吧。”太皇太后知道这三个人的城府都修炼得很深了,即使是天塌下来也未必会sè变。现在既然现出一副惶惶然的模样,那肯定是事情非常棘手。这付表情是故意做给自己看,打算在开口之前先装可怜的。
太皇太后在椅子上坐好,双手紧紧抓住扶手,确定自己不会跳起来打人或是用砚台砸面前的三个混账东西后,才长吁了一口气:“说吧,又怎么了?”
“今年的漕运又要开始了。”索尼奏道:“湖广总督张长庚说,邓名又从荆州窜出来了,好像要奔扬州去。”
去年漕运被截断后,北京甚至有人主张放弃甘肃、宁夏还有半个陕西给维特拉蒙古,收缩力量全力确保江南;更有甚者建议用这些土地去收买维特拉蒙古,让他们出兵助战,配合大清进攻四川。不过这事动静太大,而且要是一口气把西北都放弃了,那些汉官和科举考出来的士人估计也要和清廷决裂了。再说把维特拉蒙古放到西安边上,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难以预料,万一维特拉没和大清联手反倒和邓名联合起来了,那情况只会更糟。
“你们打算放弃西安以西了?”太皇太后第一个反应就想到了这个,也只有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让三个辅政大臣刻意在自己面前做出一副可怜样。
“奴才依旧以为不可行,”鳌拜马上叩头道。在这个问题上苏克萨哈持中立态度,汉官或许舍不得那片土地,但是满人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但索尼和鳌拜都坚决反对,这两个辅政大臣既然统一了口径,那么放弃西北的构想当然就成了一句空话:“按理说邓名也会视秦地为他的领土,所以很多人认为维特拉蒙古和邓贼肯定会打起来。但这个邓名没法用常理来揣测,邓名的心思谁能知道啊……”
“好了,好了。”太皇太后不耐烦地打断鳌拜的陈词滥调。鳌拜和索尼总是说,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引维特拉蒙古入长城以内。除了鳌拜刚刚说的那些理由,他们还担心很多汉人可能因此把大清视同为抢了一把就走的蒙古马匪,而不是志在统一海宇的新朝。西北的甘陕绿营是清廷最得力的绿营部队,为了省点银子就把他们送给敌人,实在得不偿失:“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再次和邓名在扬州决战?你们有船了?”
“没船。”索尼哼哼唧唧地答道。
“那你们想怎么打?”见三个人一直吞吞吐吐,追问一句才能挤出来一句答话,太皇太后更加烦躁不安。
“或许可以不打。”苏克萨哈说完后,就竭力往后缩,试图让自己变得更不显眼一些。
“不打,那就听任今年的漕运又运不来了?”太皇太后的嗓门越来越高,她抬起手臂,打算指向三个人中的一个,见状索尼和鳌拜也跟着一起缩脖。
“索尼!”太皇太后的手臂重重地落下,终于还是指在了首席辅政大臣的头上:“到底怎么回事,你老实回话。”
索尼怨恨地看看躲到他身后的鳌拜和苏克萨哈一眼,打起精神对太皇太后说道:“张长庚上报,他贿赂了邓名的一个心腹,这个人深得邓名信任,邓名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不就是那个穆谭吗?”太皇太后不给索尼拖延时间的机会,截口问道:“张长庚又想出什么馊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