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门外,
石全问长喜:“怎么回事?”
长喜像没事人一样:“什么怎么回事?”
“少……少夫人呀!她是大夫?她和公子这是……什么关系?”石全满脑门问号。
长喜叹了声气:“说来话长……总之就是,少夫人现在是大夫,和公子……”他想了想,
说道:“没关系。”
“这……这到底怎么回事?”石全觉得他说了好像白说,又问:“怎么之前一点音都没听到呢?”
长喜被逼急了才说:“少夫人的家乡就是安陆,祖上也是做大夫的,她离开京城后回家乡来做大夫行了。”
“原来如此。”石全恍然大悟,
想了想,
却又很快道:“这你去请大夫,
怎么不换个请,这县城里就没有别的大夫了?请她来……是不是有点尴尬?”
长喜没好气看了他一眼,心想:“你懂个屁!”
一旁的李由一声不出,静静听着两人聊天。
他只知道大人和施大夫以前是夫妻,却并不知道当初两人关系怎样,为什么而和离,
大人又为什么在分离四年后突然对前妻情根深种,
而施大夫又为什么完全不为所动……
可惜,长喜也没多说,只和石全道:“总之你以后在安陆,
要记得对施大夫好,
听到什么关于施大夫的消息,
要回来禀告,遇到什么能和施大夫扯上关系的事,
就扯上去,
比如有一天你病了,
就去找她看病。”
石全十分迷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回想一番道:“但我记得以前公子好像不太喜欢二少夫人的?”
长喜“嗯哼”了一声:“这样的话就不要提了。”
这时五儿领着施菀与严峻从屋里出来,长喜立刻上前道:“施大夫,这是诊金,劳烦您了,下次换药是什么时候,大夫再过来吧?”
施菀看看他手中的银钱,回道:“不必这么多,一两就好。”
长喜连忙交一两递上去,施菀接过,和他道:“大人暂时一切都好,这几日饮食清淡,我后日再来看看,也给大人开些膏方。”
“好好好,公子说要回家里去,大夫你看这事行么,他能不能搬动?”长喜问。
施菀略微迟疑,随后道:“若他能站起来,也可以,路上不要颠簸,不要摔着就好,在家里安静,也好照料一些。”
“好,那我们估计明日就回去了,到时候大夫就直接去我们家里去,大夫知道的。”
施菀点点头,带着严峻便走了。
长喜一路相送到楼梯口,直到施菀回头让他留步,他才停下,让两人慢走。
待他回来,石全惊讶地看着他,小声问:“怎么这安陆,对大夫都如此客气尊敬吗?”
长喜还没说话,一旁李由倒忍不住笑了一声,直到石全目光看过来,他才敛下神色,若无其事进屋去了。,尽在晋江文学城
几天后,丰子奕与丰永年一道前往江陵府。
临行前一天,丰子奕特地去杏林馆见施菀。
施菀领他到后院,说道:“你等等。”随后就进了屋。
一会儿她出来,手上拿了个篮子,她将篮子递过来,给他看里面的东西。
一只密封的陶罐,施菀说道:“这里面是川贝枇杷膏,我自己拿药材熬的,眼下正是秋日,易发咳嗽,你若有咳嗽或咽喉不适,便拿来喝。”
另有一包用油纸包着的东西,她又说道:“这是藿香正气丸,你到了那边,若是有水土不服之症,就服这个,一次两粒,一日两次。”
“还有这个。”她拿出一只小木匣,“这里面是安息香,你过去要学的东西多,又要操劳新店,若是夜不安眠,就点这个,会好入睡一些。”
丰子奕看着那香十分意外:“你还会制香?这可是金贵东西。”
县城里极少人用昂贵的香料,就算是丰家这样的富户,也因为没这个习惯而不会去买,这种东西连丰子奕也只是知道,却并没用过。
施菀有些无奈道:“很久以前学的,后来都没做过,因为手生,这质量大概是一般,你就将就着用。”
丰子奕看着她,有一种想要抱她入怀的冲动,却是生生忍住了,接过篮子问:“怎么突然对我这么好?以前都没见你亲手给我做过东西。”说着弯腰凑近她,半认真,半玩笑道:“见我要走,舍不得了?”,尽在晋江文学城
施菀听他这样说,便知丰永年还没和他挑明,多半只是说带他去江陵府做事,慢慢学着。
其实他这一去,便很难被丰永年放回来了,丰永年带他熟悉省城生意是一则,另一则却是让他离开安陆,结识新的姑娘,或主动或被迫地,慢慢将她淡忘。
她吸了一口气,缓声道:“你到了那里,好好跟你爹学,注意着名声,别提起我,若有不错的姑娘,便将亲事订了。”
丰子奕直起身,将眉头皱起来,之前的感动与欣喜化作挫败与失落,不耐道:“行了,你别说了,你管你的药铺就行了,还管我订不订亲!”
施菀知道他不高兴了,安抚道:“好了,我不说了,你快回去吧,多和你娘你姐待一待。”
丰子奕提着篮子,看着她道:“菀菀,我走后,你不会喜欢上别人吧?”
施菀笑了笑:“你在江陵府见到好的医书就帮我买了,或是别人说的很好的偏方,有大夫用的不常见的治病方法,也帮我记下来。”
丰子奕心想,算了,她估计眼里心里都只有医术,哪里有那闲功夫去喜欢别人,是他多虑了。
便轻松道:“好,我帮你留意,我爹说我这一趟过去至少要待几个月,说不定要到年底才能回来,正好元宵再陪你看焰火。”
施菀只笑着,没回应,说道:“好了,快走吧,在路上小心点,别把罐子弄碎了。”
丰子奕回道:“你放心,我把自己弄碎了都不会把它弄碎。”
说完,他又看她一眼,才恋恋不舍,转身离去。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施菀心里涌起一股落寞。
丰子奕……终究是要离开了,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人都会离她而去,她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吧……无论她心里作了多少的准备,还是会感觉到无边的孤独与寂寞。
丰子奕走后三天,长喜得到了消息,立刻回去将消息禀告给陆璘。
陆璘如今已能起床慢慢走动,听到这消息,脸上没露出过多的神色,只是隔一会儿突然问:“这两天施大夫要过来吧?”
长喜回道:“是的,多半是明天。”
陆璘看看天空,“这几天都阴云密布,怕是要下雨,你将我房里的窗板换好。”
他房中是花窗,夏天用着窗纱,凉爽透气,冬天便换上窗板,挡风保暖,施菀怕冷,换了窗板到房里来好一些。
托这伤的福,他现在时常能见到她,几次克制,倒也能和她如初见那样说几句平常的话。
第二天果然下起了雨,好在是小雨,施菀来了,替他把过脉,看了他伤口恢复情况,和他道:“伤口恢复得不错,到九月中旬应该能行动无碍了,但只限于日常坐立行走,不要出力气、做伤力的动作,还要再养养。”
“可以去县衙办公么?”他靠坐在床头,像一个普通病人一样问着平常的问题。
施菀回道:“只办文书方面的事情可以,往来可以换成轿子,若是马车,怕路有颠簸,扯动伤口。”
“好。”陆璘看上去乖乖的。
“我再去开个膏方,将之前的几味药换一换,下午熬制,明日上午可以去取。”
“嗯。”
眼看例行看诊将要结束,陆璘想和她说说话,却是忍了又忍,耗费巨大的意志才将这冲动压回去。
他见她已穿上了薄袄,很想问她,那时在庵中生的什么病。
当时便觉她大变了模样,瘦骨嶙峋,不见生机,却没有好好去过问一句。
当他得知她曾喜欢过他后,便能想到,自己现在问她这些,代表的不是关心,而是讽刺。
她不会愿意说,也不会愿意听。
以及,他记得在她和母亲一起去清雪庵之前,也有这么一个雨天,雨下得比今天要大得多,她到他房中找他,似乎是要说什么,但在他问她是否在香中下药后,她震惊而又脸色苍白地看了他很久,最后只有一句否认,便什么都不再说,转身走了。
在安陆重遇她之后,当初的回忆一点一点往脑中侵袭,他记起许多以前不在意、已经忘记的事。
他想起,其实她很少去找他的,除非是真的有事。
也从没有冒雨去找他,那天的雨真的很大,她来找他时也很急,一定是有重要的事。
可到底是什么事,让她在听到那句话后就不想说了?
他总觉得自己想不明白的这许多,是他不懂她、她不愿再理他的症结所在,可他再想不起线索来,也没办法问她。
所有他想问的,都是她不想再提的。
,尽在晋江文学城
最后他只说道:“外面雨大了,施大夫是否要在此等一等再走?”
施菀摇摇头:“不了,这雨一刻也不会停,我乘马车来的,很快就到了。”说完已从凳子上起身。
临行前,她想起来什么,又到床边正色道:“倒有件事要和大人说。”
“什么事?”陆璘问。
“最近药铺遇到好几例奇怪的病人,这些病症既像秋疫,又不那么像,我与药铺里的罗大夫都不能确定是什么病症,而且药铺诊治的几个人,家中也先后有同样的症状,我知道的便有三个老人三五日就断了气,这传染的力度倒比平常秋疫强不少,我总担心……”
她迟疑一会儿,才缓缓道:“是医书上所说的瘟疫,而且是一种不为前人所知的新瘟疫。”
陆璘一动不动看着她,问:“你有几分把握?”
瘟疫这种东西,是所有人都怕的,上至皇帝宰辅,下至黎民百姓。
若遇到可怕的瘟疫,多半是席卷整个村、整座城,毫无办法。最后一个个死去,直到让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死绝,瘟疫才随着尸体腐烂悄悄消失。
施菀也不敢谣言惑众,想了想才说:“大概……六成把握。”
事实她觉得应该是七成,要不然她也不会和他说。
陆璘问:“你能来特地和我说,大概心里已有七成把握吧?”
施菀没想到他能猜出来,只能点点头。随后又说:“但那三个老人本就有病在身,生病后也只有一个去寻医问药,所以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他们都是因这新得的病而死。但这病能传染,倒是真的。”
陆璘回道:“我明白了,明日我就去县衙核实这病症。”
施菀心中有些欣慰,她担心这个,但也不敢随便说出口,怕引起县城百姓恐慌,更不敢和官府说,官府的人忌讳,一个不好她还要被抓起来。
想来想去,她只能和病中的陆璘说,如今听他说会去核实这事,便放下心来。
第二天,果然就有衙差到药铺来,说是知县大人的命令,要请一位大夫去县衙问话。
杏林馆的罗老大夫听到县衙便吓住,不愿去,自然是施菀主动过去。
那衙差说:“大夫快去吧,我还要去前面的百草堂。”
施菀这才知道,县衙估计是要召集县城大部分的大夫,核实诊治病人的情况。
等她到县衙,被请进一间茶室,jsg便见到里面已经坐了几个熟悉的人,一个是馨济堂的周大夫,一个是百草堂的方掌柜,另有其他几位大夫。
她最年轻,又是女子,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大夫坐在一起,尤其惹眼。
第
80
章
这茶室在堂下摆了两把椅子,
左右两边各有五把椅子,最后面还有两条长凳。
堂下那两把椅子,自然是官府中人的,
左右第一把椅子是给大夫的,也是医药行里最高地位的大夫。
以前周老大夫是医药行行首,无论铺子还是医术还是资历,做行首都无可厚非,
现在周老大夫不在了,
剩了城中两名中流砥柱的小周大夫和百草堂的方掌柜,
小周大夫医术上比起父亲来略差,而方掌柜虽有资历,但晚年则以经营药铺为主,坐诊全是请的大夫。
所以两人都觉得自己才能做下一任行首,但都抻着,不说自己做想,
可当有人提起由对方来做,
便以公正严谨的态度提出反对。
这两人都没坐到左右上首,而坐在第二排,施菀过去与几位大夫打完招呼,
坐在了靠下的椅子上。
她自认医术并不输周大夫与方掌柜,
杏林馆也是大药铺,
但资历毕竟浅,更何况作为女子,
必须要比男子强得多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所以她不愿去争先后位置。
没一会儿,
其他大夫都已到场,陆璘与李由也过来了。
陆璘伤势未痊愈,
走路不快,却是端庄挺拔,英英玉立,并不似有伤在身的样子。
周继率先道:“知县大人重伤未愈,却已到县衙来理事,实在是一片丹心,为百姓而鞠躬尽瘁,教人景仰。”
大夫们也纷纷关心他伤情,陆璘只回道:“劳烦诸位挂怀,我已好得差不多了。”
随即便进入正题:“今日召集诸位杏林圣手前来,是因我听下面官员禀报,城中似乎出现一种病症,像秋疫,却又不完全像,但比平常秋疫还易传染人,且有可能会致死,是这样么?”
他问出口,下面大夫静默一会儿,周继再次率先起身回道:“说来,倒确有此事,以往在秋疫盛行时,我馨济堂一日会接到四五名发烧咳嗽的人,但最近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每日都能接到十来名秋疫病症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也的确有人除了发烧咳嗽还会寒战、全身疼、恶心呕吐,却也不多。但说是致死,倒没看出来,反而大部分人回去服了药,都好转了。”
方掌柜也不甘落后道:“我们百草堂也接到不少秋疫病人,且有的是夫妻一同染病,父子一同染病,也许这次的疫病是容易传染一些,但是不是容易致死,我倒不能确定,至少我这里没听过一例服了药还死去的。”
其他大夫也有说,兴许是近来骤寒骤暖,这秋疫便比平常来得更凶,阴雨天也容易引发关节痛,发热也会引起恶心呕吐,所以大约只是传染性更强一些的秋疫,不必过于担心。
周大夫与方掌柜又各自数起以往某些年秋疫肆虐时,药铺如何忙,又如何死人,言语中觉得这病不管是不是平常秋疫,也没那么可怕,病死的都是本就身体羸弱的老人和孩子,但凡身体强壮一些,都不必担心。
说到最后,两人提起马上要召开的医药行大会,声称暂无行首,想请陆璘代为主持。,尽在晋江文学城
似乎存着心想由官府出面将行首之位定下来。
陆璘没做回应,看向一直沉默的施菀。
他一直在伤病中,也因隔行如隔山,并不清楚城中病况,便想看看施菀对这些大夫的看法,有没有意见提出来。
施菀看到他眼神,明了他想法,起身说道:“我日前正好读到一本书,是济州府名医上官纶的《疫论》,上面最后一句便是说,若有疫病苗头,切记及早防范,若待疫病完全蔓延开,便来不及了。
“我想,不管这病是普通秋疫,还是一种新的疫病,还是提高警惕为好,我们各家药铺可以将疑似新疫病的病人或治疗情况记录在册,界时再来县衙同官府一起商讨,到于医药行大会,我想……可以延缓些时日也不迟。”
周继这时笑道:“我知道,施大夫是最爱看医书的,对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医书是信手拈来,但光看书是不行的,你毕竟是年轻了些,我在小时候可是亲眼见过瘟疫,那瘟疫不是这样的。”
“但瘟疫也有许多种,《疫论》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