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英只好叹道:“为什么像你妹妹这般有胆色的女孩子会那么少呢?平日遇见的姑娘家,听我说好玩的就脸红红,我一说起吃虫子她们就脸发青,还要摆出一副温柔体贴的样子。”
不过淑宁眼下也正摆出温柔体贴的样子,只是对象是女孩子。絮絮喝了几杯热茶下去,总算好过些了,半死不活地道:“我算是明白了,大人物果然是不一样的,那样的日子我想想都觉得难受,可桐英大哥却能熬上几个月,实在太了不起了。”
淑宁撇撇嘴:“他也是为势所迫罢了,平时可挑嘴呢,一点都没有大人物的样子。”
絮絮摇摇头,托腮发起了呆,喃喃道:“我太傻了,居然有了不该有的念头,果然是做梦罢了,那不是我配得上的人。”然后叹了口气,起身从架子上拿下一本书,道:“我还是继续做我该做的事吧。”
淑宁起初听得有些糊涂,心想难道这小妮子对桐英有了淑女之思?后来见她拿着那本书,便凑过去看,只见上头写着“宫礼手札”四字,纸张已有些旧了。
丫环彩儿泡了新茶,走过来道:“阿弥陀佛,姑娘可算想起这个来了。自到了房山,姑娘便没再看这手札,我真怕姑娘把它忘了,太太知道会打我板子呢。”
淑宁忙问是怎么回事,絮絮道:“这是我们族里传的东西,听说是祖上一位进宫的姑奶奶写的,讲的是皇宫里的所有礼仪规矩和禁忌事。额娘交待我要全部背下来,免得选秀时出错。”她扁扁嘴,小声说了句:“额娘还指望我选秀时给她挣脸呢。”
淑宁有些咋舌。回房的路上,她不禁开始反省,自己会不会有些太过放松了?明知明年就要选秀,自己是一定要参加的,却完全没有做准备的意思,相比于治疤痕背宫礼的絮絮,和学规矩的婉宁,自己轻松得简直快要天怒人怨了。
关于选秀的事,她虽没有正式和父母商量过,但也大概猜到他们的意思,自然是希望不要选中,然后自家再慢慢寻合适的亲事。伯爵府明年有三人候选,根据惯例,一般不会三姐妹都选上的。相比于美貌过人的婉宁,和靠山稳固的媛宁,她是最有可能被刷下来的那个,因此张保与佟氏都没打算让她真的“出人头地”。
然而世事难料,谁又能说得准呢?
她想起自己从欣然处得来的那份增肥菜单,觉得有必要征求一下母亲的意见。
佟氏听了却忍不住偷笑,道:“原来你是打了这个主意,真想看看我闺女长成胖子是个什么样子。”
淑宁抿抿嘴,摇着母亲的手臂撒了个娇。佟氏止了笑,摸摸她的头发,道:“傻孩子,你阿玛和我不用你学那些宫规礼仪,是因为你平日就做得很好,只要临近选秀时,请位嬷嬷教你些大致的东西,让你参选时不至于失礼就行了。想要选上难,但想要选不上还不容易?我们佟家在宫中也是有些脸面的,那么多秀女参选,只要你不出挑,自然不会有人留意到你,只要佟娘娘那边露个意思,底下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你别担心,你外祖母早已答应了,年前进宫拜见娘娘时就说。你要想保险些,试试欣然那丫头的做法,也不是不行,只是不许弄坏了身体,知道么?”
淑宁不好意思地道:“知道了。”
心里一定,她心情也好起来,便搂住母亲的脖子,轻轻挨着她,又撒起了娇。
第152章
新贵
桐英的画很快就裱好晾干了,端午节前一天,他便收拾好东西回京去。
淑宁原本有些恼怒他吓着了絮絮,但后来发现在那短短的一个时辰内,絮絮对桐英的一点子爱慕之心还没长成花苞就已经枯萎了,才隐隐猜到桐英的本意。看到絮絮再见桐英时,脸上不再泛红,态度也还算大方,淑宁便知她没事了,所以连带的,也不再生桐英的气。送行时,她还特地送了一大篮子自家包的粽子,让他带回去吃。
她道:“桐英哥整天说想念湖州的粽子,我们不会包,只好拿广东的粽子充数了。但你记得要快些吃完,别放坏了。”
桐英有些小感动,接过粽子嗅了嗅,笑道:“多谢淑宁妹子了。”不过他话风一转,又问:“这是什么馅儿的?不会……有什么古怪东西吧?”
淑宁咬咬牙,扯着嘴角道:“什么馅儿的都有,上头绑了白布条,每样馅料都标得清清楚楚,你要吃时一看便知。”
桐英咧嘴一笑:“好,多谢淑宁妹妹了。”他与众人道过别,便上马起程而去。
淑宁回头问哥哥:“为什么……他就不能好好说话呢?偏要惹人生气?”端宁摸摸她的头道:“这是他的坏毛病了,其实没有恶意。”然后便转头去问父母:“今年端午我们真不回府里过了么?不太好吧?”
佟氏笑笑:“不妨事,前几天才出了那件事,现在回府,只怕你大伯母臊得慌,还是在这里过算了,就当作是避暑吧。”
张保道:“照我说,现在天气也热,中午不如在园子里摆饭吧?风吹着也凉快些。”
妻子儿女都齐声说好,连絮絮都露出了欢欣的神色。
端午那天,张保与佟氏夫妻二人在院内大树下坐着,边吃着新鲜瓜果,边打着扇子闲聊。不一会儿,有个婆子来报,说李家兄弟来拜访。
佟氏皱了皱眉,道:“我们跟李家也很少往来,他们突然来做什么?”张保道:“是我前日在外头与李老爷子碰上了,多聊了几句,请他们有空过来说话的。这李家的侄儿父母都已亡故了,在山西守着几间房屋和几十亩田地,日子虽还过得,却没个亲人依靠。他今科落第,李老爷子想让他在附近谋个差事,好等下次再考。他不知是从哪里听说我在寻师爷,今天大概是想让子侄们过来探探口风。”
佟氏道:“既这么着,你便去吧,只是别聊太久。今儿厨房买了两只极肥的野鸭子,我已经叫人采莲子去了,晚上叫淑儿炖来吃。”
张保闻言动了动胡须,眼中精光一闪:“好,我知道了。”
他果然只陪客人聊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准时在开饭前坐到了饭桌边,还吃得眉开眼笑。饭后,佟氏给他倒了杯热茶,问:“今儿见那李家的侄儿,觉得怎么样?”
张保喝了茶,才慢条斯理地道:“可惜了,才学是好的,文章也过得去,瞧着比杨先生还要强些,只是远不如苏先生老练。而且脾气过于耿直了,眼里容不下沙子,若能考中,是个御使的料,却不适合给人当幕僚。”
佟氏叹道:“自打苏先生为科考准备时起,咱们就一直在找好师爷,怎么就那么难呢?”张保道:“其实大哥那边也推荐过几个给我,我也都见过了,那些人才学是有的,文书上的事还能对付,只是要指望他们出什么好主意,却是难办。而且我瞧着他们都不是能安份守己的,就怕带在身边会给咱惹祸。”
佟氏有些发愁:“可到了十月,你就要起复了,到时候没个人帮你,未免太不象话。”张保睨她一眼,笑道:“夫人记错了,今年闰了一个五月,咱们是九月满服呢。”佟氏一算,果然是,便不好意思地陪罪道:“是我记错了。”
张保摆摆手,叹道:“如今在京里寻门路的读书人,少说也有几百人,但我要找的人不但要能处理文书,还要在公事上帮得了忙。如果实在找不到苏先生那样的能人,便只好多请几个,分工合作吧。”
佟氏想了想,便道:“夫君倒不必过于担忧,今科落第的人不少,只怕有不少人想在京里寻差事呢。等朝中风波略平些,你再回京细找就是了。”
张保点点头:“也只好如此了。”
然而朝中的风波要平息却没那么容易。幸好陈良本在江南抗旱,做得不错,许多百姓都交口称赞,消息传入京中,皇帝便觉得没看错他,同时也是觉得烦了,便很快地把事情了结,只罚了陈良本三个月的俸,外加降了半级,却仍原职留用。
有的人不甘心,还想继续闹腾,不料户部这时呈上奏折说,陈良本上任近两年以来,已为朝廷追回五十万两盐税,功劳不小。皇帝很高兴地升了他协办大学士的官职,又把那半级给升上去了。
不过皇帝也知道老陈不容易,为爱惜臣子计,还是把他从江南调了回来,不过同时又升了一些驻扎江南的亲信的官职,并派人去接替重病在身的江西总督,转眼间,江南政局又恢复了平衡。
这下朝里的人总算是看清楚了,皇帝厉害着呢,他们闹了几个月,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江南总督的肥缺还是没能弄到手,只好暂时鸣金收兵,以图后着。
就在这时,广州将军武丹回京述职,还给皇帝带来了一份惊喜。他献上三座极精美的自鸣钟,言道都是从西洋工匠处学得制钟技艺后,由本土工匠独力制成,还把制作工艺献给了皇家。
皇帝龙颜大悦,赏了武丹一个男爵,还破格任命他的次子崇礼为三等侍卫(正五品),同时赏了他家一大份田庄和地产,亲自给他家长孙赐名。除此之外,还命武丹留任广州将军,并全权主办在广东开设自鸣钟工场事宜。一时间,武丹一家在京中风头无两。
他的长子崇思已经娶妻生子,但次子崇礼与女儿真珍却均尚未婚配,而且又都才貌双全,便有许多王公大臣打起了联姻的主意,想趁机拉拢这位皇帝亲信重臣。
武丹因随皇帝出京巡视河堤,崇礼身为侍卫也要随驾,京中将军府里便只剩下温氏与真珍两人。温氏天天被上门来说亲的人弄得头痛不已,却又不敢得罪别人,便只好推说病了,带了真珍往新得的良乡庄子上静养。
过了两天,淑宁在房山别院收到了一封小笺,上头写着:“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下面一行小字,写的是良乡一处名叫“南园”的茶庄地址。
良乡却是在临县,坐马车不用一个时辰便到了。淑宁禀报了母亲,带了丫环与几个男女仆役,坐车到了那家南园茶庄。一进雅室,便看到真珍亭亭玉立地站在桌边,笑吟吟地望着她。
两年不见,真珍长得越来越漂亮了,穿衣打扮都比当年更华美,整个人如同闪闪发光的宝石一样,让淑宁一见,就先呆了一呆,然后听得对方笑道:“呆子,做什么呢?难道不认得我了?”她才发现真珍还是那个真珍,也笑了。
两人手拉手互相行了礼,真珍上下打量了淑宁一番,便道:“果然不愧是淑妹妹,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淑宁道:“我还以为你们要下个月才能回来呢,没想到你们已经到了。可惜哥哥昨儿随阿玛进京去了,不然定要拉他一同来。”
真珍抿嘴一笑,也不答话,拉她到桌边坐下,细细问起别后事宜。两个女孩子兴致勃勃地说了半日,连饭都没顾上吃,就着几碟细点喝了三四壶茶去,才算是满足了。
真珍笑道:“好久没说得那么爽快了,在广州自在惯了,回京后说句话走步路都要小心谨慎,真是憋死我了。要是我二哥见了,定要笑我成了个话篓子。”
淑宁喝口茶,微微喘着气道:“我却发现近来自己越来越能说了,以后再不能笑话人家三姑六婆。”
真珍嗔道:“好啊,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说你自己倒罢了,居然暗示我也是三姑六婆?看我不饶你。”说着就欺身上来,挠她痒痒。
淑宁四处躲避,差点撞倒人家店里的花瓶,引得小二在外头问是怎么了。两人吓出一身冷汗,忙七手八脚把花瓶扶好了,各自在丫环帮助下整理好头发衣服,相视一眼,都觉得好笑。
淑宁道:“方才一看到真珍姐,还以为你变了许多,现在我算是放心了。”真珍瞄她一眼:“什么变不变的,我听不懂。”淑宁微微一笑,问:“你既然回了京,怎么不叫人告诉我?直接送个信到我们京城府里就行了,自会有人报到房山来。我家里过了几天才知道你们回来的事,本来哥哥要过两日才考课,特地提前跟阿玛进京,没想到你们反而过来了。”
真珍将鬓边的碎发别到耳后,淡笑道:“我们也是在京里被缠怕了,才索性躲过来的。更何况,这新得的庄子也该过来看看。二娘本来昨天就打算去你家拜访,因身上不大爽快,便推迟几日。我想,再过两天,就会派人到你家打招呼了。”她忽然笑了笑,瞥了淑宁一眼:“到时候,还会有个大惊喜呢。”
果然,两日后,温氏带着真珍前往房山别院做客,同行的还有“大惊喜”——大刘氏。
第153章
隐忧
大刘氏脾气仍象当初一样爽利,但服饰打扮的档次却足足上了两个台阶。她穿着宝蓝色丝绸旗袍,两把头上插着点翠首饰,手上带了明晃晃的金镯子,完全是一个贵妇人。不过她说:“别被我这身吓着了,我平日里可不会这样穿,今天是特意扮上,到亲戚面前显摆来的。”
佟氏有些哭笑不得,小刘氏却从姐姐一出现开始,便不停地在掉泪,从院里哭到屋里,从进门哭到丫环上完茶。大刘氏不耐烦了,道:“你怎么还哭啊?难道你就这么不待见我这个做姐姐的?一见我就哭?”
小刘氏哽哽咽咽地道:“我、我我……我是太高兴了,姐姐……”大刘氏头都痛了:“行了行了,我还以为你这两年有长进了呢,没成想又活回去了,你看孩子们,都被你吓着了。”
小刘氏愣了愣,转头一看,果然,小宝和贤宁都许久没见她哭了,正傻傻地盯着她看呢,小宝还把自己的帕子掏出来给她;再看另一边,大刘氏三岁的儿子正由丫环抱着,瞪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珠子朝她看。
小刘氏脸红了,忙忙擦干眼泪,拉过儿子让他拜见姨母。大刘氏哂道:“早拜过了,你快回神吧。”众人都在旁边偷笑,连淑宁真珍也不例外,小刘氏脸更红了。
待重新坐下详谈,众人才知道大刘氏现在的丈夫荣志自从前年秋天调到武丹属下,便专门负责守卫自鸣钟作坊,忠于职守,很受器重,这次随武丹回京,又新升了职,已经是正五品的步军副尉。大刘氏如今有正经诰命,倒真是位贵妇人。
大刘氏这次特地来看妹妹,是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看到她虽然只是穿了身石青色的家常袍子,头上也只戴了一根素玉簪,但衣服是好料子,首饰也不是凡品,再看她的气色,也跟自己一样又白又胖,便知她过得不错,也放下了心头大石。
小刘氏却为姐姐过上了好日子而欣喜不已。正五品的诰命啊,要知道,当年她姐姐离开沈家时,那沈家的长子,也不过是个五品的郎中。如今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回想到当年姐妹二人黯然随船南下时,哪里想到有今日的光景?想到这里,她又忍不住哭起来。
大刘氏撑着脑袋,无话可说了。佟氏便道:“她的院子离得不远,干脆你陪她回自个儿屋里哭去,就算哭得衣服都湿透了,要换也方便,而且帕子管够。”
众人都笑了。小刘氏知道她这是让自己姐妹二人有机会说说私房话,便转哭为笑,告了声罪,拉着姐姐和两个孩子回自己房里去了。佟氏也趁机示意雨歌将贤宁带下去。
她特地替小刘氏向温夫人陪罪,温夫人笑道:“这是喜事,喜极而泣,也是人之常情,何罪之有?”
两人便聊起来了。淑宁给真珍做了个眼色,寻机退出了花厅。
淑宁带真珍看了自己住的院子,又领她去园子里玩,两个小姑娘再做了一回话痨。只是淑宁稍稍有些可惜:“今日国子监里要考课,哥哥脱不了身,不然早就回来了。你们自从两年前在码头别过,就没再见过面吧?”
真珍垂头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道:“他如今学业很好了吧?我听说你们再过几个月便要满服,他……他有没有什么打算?”
淑宁便告诉她,今年科举刚结束,端宁想等下一科再考,只是时间长了些,因此家里人正有意让他从恩荫入仕,但具体怎样,还要等父亲张保起复后才知。
真珍没有说什么,直到淑宁提起别的话题,她才再度开口。
淑宁觉得有些奇怪,也隐隐有些不祥的预感。真珍对端宁的态度似乎有了些变化,却又不像是改了情衷。每次她说起端宁的事,无论是学业、武功还是生活上的趣事,真珍都听得很专心,还时不时追问其中细节。但一提起两人见面相处的事,真珍就不答话。这实在很奇怪,他们这两年时间一直有通信,差不多每一两个月就有一封,上一次真珍写信来,是春天时候的事,当时并没有什么不对啊?这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下午,温氏带着真珍离开了,大刘氏则暂时留在别院和妹妹相聚。淑宁帮着料理了大刘氏住宿的事,然后到正院向母亲报告,却看到佟氏独自坐在桌边,眉头紧皱。
淑宁问她是怎么了,她抬头望望女儿,叹道:“淑儿,你哥哥的婚事……怕是有些麻烦。”
淑宁一惊,忙问是怎么了。佟氏叹道:“方才和温夫人说话,谈起你哥哥与真珍的婚事时,温夫人神色有些不对头。详细一问,才知如今要向真珍提亲的人极多,而且非富则贵,甚至有皇子牵涉在内,因此他家现今不敢轻易定亲,怕得罪了人。温夫人的意思,是先把事情放一放,等日后再说。”
淑宁眉头紧锁:“皇子?是哪位阿哥?不论是谁,以真珍姐的年纪,只有前头五位可配。而当中,大阿哥和三阿哥已有正室,四阿哥即将大婚,太子妃也已内定,唯有五阿哥还未有着落。但他的心思,我们都是知道的,总不会是他吧?”
佟氏摇摇头:“我听她意思,应该是三阿哥,太子那边的人也有些意向。如今还要看皇上的意思,如果真有赐婚,武丹将军是一定会遵从圣意的。”
淑宁眉头皱得更紧:“不会吧?那两位都是有正妻或内定人选的,皇上不至于会让真珍姐当侧室吧?”
佟氏叹了口气,道:“就算不是皇子,也还有许多权贵子弟。你哥哥现下的情形,却很难跟人比。如今的将军府,可不仅仅是皇上重臣,单看那自鸣钟工场的好处,便足以叫人心动了。我只后悔当年没把事情定下来,以致今日有了波折。我看温夫人的意思,他们也有些后悔呢。”
淑宁沉默了,回想起方才真珍的话,心头沉甸甸的,半晌,才听得母亲说道:“你跟真珍见面时,想办法探探她的口风吧。如果她拿定了主意,直接求皇上,想必皇上也不会逼她。”淑宁低声应了。
晚上,端宁急马飞奔回房山别院,知道与真珍错过,很是惋惜,但没多久便恢复了,毕竟如今两家住得挺近,见面也容易。只是佟氏连夜召他进房说话,淑宁在外间等得心焦,不知哥哥听说后是否会难过。
过了许久,端宁才出来了,瞧着脸色有些疲倦。淑宁担心地看他,他却微笑道:“哥哥没事,晚了,快回屋休息吧。”然后便走了。
第二天早上,淑宁再打量兄长的神色,却发现他一点难过的样子都没有,除了话少些,也没别的表现,甚至没有即刻前往良乡会佳人的意思,不禁为他着急起来。
端宁见她这样,心下暖暖的,但口中只是温言相慰着,并没有多说什么。
其实这一晚,端宁想了许多。当年是真珍对他先有了淑女之思,他才开始考虑娶她为妻的。起初,是真珍的美貌才华性情家世等吸引了他,因此,对于两家父母的打算,他是乐见其成的。但自从码头一别,回京这两年来,他对真珍的感情竟然深厚起来。大概是没有其他外在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又有了其他大家闺秀作对比,他反而发现了真珍的可贵之处,渐渐地,他已在心中把她当成自己未来的妻子了。
而如今,事情有了变化,他心里很难过。但深思过后,他决定要等待真珍自己作出决定,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尊重。至于前往良乡会佳人这种事,送妹妹去时见个面倒没什么,特地去就不好了。如果日后真珍嫁了其他人,被人翻出此事来胡说,岂不是反而害了真珍?所以,他便只是默默地传达着自己的情意,而不明说出来。
但他并没有把这些想法告诉妹妹,每次送妹妹去见真珍,也一直表现得彬彬有礼,完全没有逾越之举,就连送礼物,也是以家人的名义送给真珍全家。本来真珍的二哥崇礼,担心妹妹与端宁之间会发生什么不体面的事,一回京便赶过来守着,见此情形,也在暗暗惭愧自己是小人之心。
淑宁起初见端宁没一点行动,心下着急,后来看到兄长每次出现,崇礼都要陪着,便隐隐猜到哥哥的意思。她虽然恼恨那崇礼年纪越大越道学了,但也明白他是爱妹心切,就没说什么。只是真珍的反应让她有些不安。
起初真珍见端宁,还会脸红心喜,女孩子私下说话,她也会问端宁的事情。但时间长了,她提端宁的次数便渐渐少起来,进了七月后,甚至几乎完全不提了。看到端宁,也只是面上淡淡地,全了礼数而已。偏偏端宁又忙于准备大考,没时间过来。
一天,淑宁终于忍不住了,直截了当地问真珍,心里对与端宁的事是怎么想的。
真珍咬咬唇,道:“既然你问了,我也不想再把话闷在心里。淑妹妹,你老实告诉我,你哥哥对我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心里真的有我吗?”
淑宁睁大了眼:“真珍姐这话是什么意思?这种事还要问吗?”
真珍苦涩地笑笑,道:“你别怪我多心。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说喜欢的话,他从没说过他是怎么想的,我心里很不安。前些日子,很多人家来我家提亲,就有人对我说,我这样的容貌身家,阿玛又有那样的权势,没有一个官家子弟会不想娶我为妻。虽然这只是奉承话,但我还是忍不住想,你哥哥所谓的喜欢我,到底是喜欢我的家世容貌,还是我这个人?”
淑宁蓦地站起来,气愤道:“真珍姐!你说的什么话?!”她心中很是难受,端宁,那个她看着长大的少年,人品端正,温和知礼,她怎能容忍有人这样误会他?而且还是他心上的那个人?
“真珍姐真是糊涂了。”她厉声道,“哥哥是什么样的人,你难道还不知道吗?为什么要这样怀疑他?!我知你们家骤然显贵,但心里仍当你和过去是一样的。若是我们想错了,你认为我们配不上你,直说就是,我们绝不会厚着脸皮纠缠,只当往日是自己瞎了眼!”
真珍吓一跳,知道自己说话过分了,忙赔罪道:“是我说错了,我给妹妹赔不是。我绝没有瞧不起你们的意思,我……我……”她咬咬唇,道:“我是心里着急。你哥哥一点表示都没有,我跟二哥说话,故意提起三阿哥送来的棋谱,还有信郡王世子送的马,就是想试试他。可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好象完全不在意。”
怎么会不在意?端宁那天回去,在练武场射了一晚上的箭。
淑宁渐渐冷静下来了,也察觉到端宁和真珍之间的问题在于沟通不良。但她仍有些生气,便不答话,听着真珍说下去:“以前是我先喜欢了他,两家人才有了那个念头。那时他对我虽极温柔,但从没说过喜欢我的话。回京以后,他对我也一直是恪守礼节,别说亲近些,连句私话也不曾对我说过,更别提婚事如何。我真的很怀疑,他当年会不会只是因为我说喜欢,才会顺势应了的?其实,他心里并不喜欢我,或许,他只是觉得我家世容貌都还不错……”
淑宁微微出了些冷汗。当初的端宁,只怕真有这样的想法,但现在他对真珍的确是真心。
她想了想,便正色道:“你现在既然起了疑心,只怕我说什么,你都会认为我是在帮哥哥说话。所以,我也不多为他辨解,要看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了。不过……有两件事,我须得说清楚,免得哥哥平白受了冤屈。”
她对上真珍的一双明眸,道:“第一件,我哥哥现在对你恪守礼节,不敢越雷池半步,却是为了你着想。你如今也是京中有名的闺秀了,若与别的男子来往过密,只怕于闺誉有碍。再者,婚事一天没有定下,我们也不知道你会嫁给谁,若是嫁了别家,往后有人把哥哥的事拿出来说你闲话,你又该怎么办?我哥哥不与你亲近,正是因为关心你。”
真珍愣住了,喃喃地道:“对不起,我……”
淑宁不理,径自说了下去:“第二件,如果我哥哥是因为贪图你的容貌家世,那么当年离粤时,就该早早订下亲事才是。而且现在你家正炙手可热,他若真的存了那心,早就该粘上去了,又为何要故意与你生疏?若说容貌,他也不是没见过比你更美的人,至于家世,我们家或许官职上差些,论门第却未必比不上你家。你说这种话很没有道理。”
真珍早已听得满脸通红,低头吃茶。
淑宁见她这样,便放缓了声音,道:“我知道哥哥的性子,是闷了些,有话也不说出来。你是个直脾气,一日不得准话,就心中不安。但你猜疑归猜疑,却不该误会我哥哥是那样的人,这一点,我却要生你的气。”
真珍拉住她的手,低声道:“好妹妹,是我错了,我以后再不会这样了,你原谅我吧。”
淑宁叹气道:“其实我哥哥也有不对的地方。算了,这是你们两人之间的事,总要你们自个儿说清楚,我插什么手呀?”
第154章
发烧
淑宁回到家中,一直闷闷不乐。仔细想来,端宁与真珍之间,一直到春天还是好好的,端宁每次看完信,心情都会很好。两人是在真珍回京后才有了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真珍家的骤然显贵,使得上门提亲或在背后说合的权贵增多了,才会出现如今这种端宁不敢明白表示爱意,真珍心急想得个说法的情形。
武丹将军府官位不变,新晋的爵位也只属中等,吸引那么多王公大臣趋之若鹜的,却是自鸣钟工场这棵大摇钱树。
淑宁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当年她一句玩笑话,会不会就是武丹开办自鸣钟作坊的源头?她晃了晃恼袋,暗暗骂自己:这也太瞧得起自个儿了。
不过,她还是忍不住去想,如果当年她没说那句话,那现在的武丹将军会有那么风光吗?真珍和端宁之间是不是就没那么多波折了?
她闷闷地想着,觉得有些烦躁,又晃晃脑袋,问素馨道:“我哥哥回来了没有?”素馨笑了:“姑娘糊涂了?少爷明天才考课呢,至少要后天才能回来。”淑宁记起来了,拍了拍自己的额头。
素馨道:“姑娘若是闷了,不妨出去走走,消散消散?趁现在云遮住了日头,外头还算凉快。”扣儿这时在屋外说:“姐姐们,管事的叫咱们去领月钱呢。”素馨扬声道:“你们先去吧,回头人少了我再去,免得跟人挤一块儿。”扣儿与冬青应了。
淑宁想着出去走走也好,便离开了院子。她本是一边想着端宁与真珍的事一边漫无目的地散着步,等回过神时,却发现已经在园子里了,正好在树林子前面的湖堤上。她找了块干净的大石头坐下,撑着脑袋继续烦恼着。
要不要把当年的玩笑话告诉端宁,向他忏悔?不过他一定会说没关系的,可是她宁愿他骂她几句啊。
还有,这件事她要怎么对端宁说呢?直说的话,会不会反而弄巧成拙?
“小丫头,想什么呢?怎么一个人在这儿?”背后传来桐英的声音。淑宁吃惊的转头一看,果然是他:“桐英哥?你怎么会在这里?几时来的?”
桐英笑着说:“午后就到了,在水阁里安置下来后,我去向你父母问安,这是才回来。”他转头打量四周:“怎么一个人也没有?我记得你家有两个小厮是守这儿的。”淑宁道:“方才前头发月钱,大概是领钱去了。我哥哥现在不在家,要后天才回呢。”
“我知道。”桐英道,“所以才住园子里清静清静。你方才一个人在想什么?好像很苦恼的样子,说出来听听,或许桐英哥能帮到你。”
淑宁有些迟疑,这个人是可以相信的,但是……这种哥哥的私事,怎么好告诉他?就算告诉他,他又能帮上什么忙呢?
桐英见状笑道:“怎么?信不过我?那就算了,不必勉强。不过,我好歹比你年长,见识过的事儿也比你多,就算帮不上什么忙,至少可以给你一点建议。”
呃……年长就未必,不过,算上自己穿越前的宅女生涯,以及穿越后的深闺日子,她承认这个到处跑的男孩子的确称得上“见识过的事比她多”。鬼使神差地,她直觉桐英的确能帮上忙,便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桐英听完沉默了一阵,然后哭笑不得地说:“小丫头,你也太容易钻牛角尖了吧?这种事揽上身做什么?就算你当年说了一句话,让武丹有了开办自鸣钟作坊的念头,可事情能办成,却是他和那些工匠们的功劳,与你什么相干?世上会有奇思妙想的人也多,但不见得个个都能凭着发财啊?再说,他家如今的风光,不是因为开了那作坊,而是因为皇上下旨让他负责自鸣钟工场吧?那就更没你什么事了。”
淑宁不好意思地笑了,她也知道自己有些钻牛角尖,但无论如何还是会有些在意。
桐英拍拍她的头,道:“你是关心则乱,才会在这里胡思乱想,至于你担心的另一件事,就更没有问题,你也太小看你哥哥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因这点小事而生气的。”
淑宁这还是头一回在桐英面前低头受教:“桐英哥说得对,是我错了,等哥哥回来,我就把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去和真珍姐和好。”
桐英有些惊讶:“你认错认得挺爽快的嘛,我还以为你一定会狡辩几句呢。”
淑宁咬咬牙,看在他刚才开解自己的分上,忍了。
桐英摸摸下巴,若有所思地道:“没想到老端居然会遇上这种事哪?我早就说过他太闷骚,果然,什么话都不说明白,叫人家姑娘怎么能安心呢?那个……叫真珍是吧?哼哼,每次问都不肯说出名字来,居然敢瞒我?我一定要好好笑话他一顿……”
淑宁听得大汗:“那个……桐英哥……”
桐英醒悟到人家妹妹还在旁边,忙道:“你放心吧,这件事就交给我!我去和你哥哥说,包管让他清醒过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不……不用了。”淑宁小心翼翼地说,“不敢劳烦桐英哥,还是我去告诉哥哥吧,毕竟是我听了真珍姐的话……”
“傻丫头。”桐英笑咪咪地拍拍她的头,“这种情情爱爱的事,你一个小姑娘插什么手?你哥哥一定会说声‘没事的,别担心’就把你打发回来,只有我这种好朋友,才能详详细细分析给他听啊,交给我吧!放心,这关系到老端的终身大事,我不会弄砸的。”
淑宁半信半疑,不过桐英虽然有时言行有些脱线,但还真没有过办砸正事的时候,她就暂时相信他吧,若有问题,自己再行补救就是。
“好了,小姑娘就该有小姑娘的样子,这种烦心的事就交给大人吧。”桐英望望天,“乌云飘过来了,只怕等会儿要下雨,你快回房去吧。”
淑宁一边黑线地腹诽“你也没大到哪里去”,一边正准备起身离开,忽然感觉有异,连忙重新坐下来,装作镇定地对桐英说:“我想再吹吹风,等一会儿自己回去就行了。桐英哥你先走吧。”
桐英狐疑地望望她:“吹什么风呀?都快下雨了,你还坐?不怕淋雨么?”淑宁摇头道:“看天色还要好一阵子呢,我很快就会回去的。”桐英皱皱眉,虽有些奇怪,还是走了。
等他的背影消失了,淑宁才伸手探了探身下,然后便忍不住低低哀嚎一声。
怎么会这么倒霉啊?!算算日子,明明还有五六天啊,怎么提早了呢?这可怎么办?身上衣服是浅蓝色的,沾了水都会很显眼,更别说是血迹了,她又没带披风外套什么的,可没胆子就这样走回房去。
她转头望望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方才丫头小子们都去领月钱了,按惯例,是先发女仆再发男仆的,等牛小四和汪一水领了月钱回来,只怕都快傍晚了,到时候再让他们去叫自己的丫环,真不知要等多久。更何况,她能不能在下雨前等到两个小厮,还难说呢。
转而去向桐英或他的书童求救是不可能的,他一定会问发生了什么事,这种女孩子的私密事怎好能他说?难道真要等到素馨冬青她们发现不对来找她,才能脱离这个窘境么?可是……她出来时没说会到园子里来啊……
淑宁脑中乱成一团,竭力想着解决的办法。眼看着天上的乌云越来越厚,天色越来越黑,风也越来越大了,自己却还只能坐着不动,真真心急如焚。
忽然,她身后传来脚步声,她心下一喜,转头一看,居然是桐英,她不禁呆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