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宁走过来敲了他的脑袋几下,咪咪眼道:“臭小子,敢说我儿子不可爱?今晚小厨房要做花生糕,看来你是不想吃了?”贤宁眼珠子一转,忙抱起了哥哥的大腿,道:“我怎么会跟胖胖争?他最可爱了。哥哥,今晚的花生糕,我可不可以多吃两块?”
佟氏用团扇遮住脸,抖了半日才放下,一脸正经地道:“都别闹了,孩子看来有些饿了,快抱了去找他额娘吧。我给他找了个乳母,想来也快到了。”
佟氏找来的乳母叫宣嫂,是府中下人的亲戚,容貌周正,是个安静的妇人。佟氏对她很满意,甚至允许她将自己的孩子带进府里来,只要不耽误胖胖吃奶,别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真珍产后恢复得很好,看来那些月嫂们的确能干,李氏听说后很是眼红,更加坚定了要借人来照顾自己的想法。
端宁为了孩子出生的事,请了十天假,当他再度回衙门上差时,意外地接到桐英的书童天阳送来的消息。简亲王府那边辗转收到桐英的来信,说已经把噶尔丹围在某个地方,只等对方投降了,如果一切顺利,十月时就能回来了。
淑宁得知这个消息,心里也很是高兴。佟氏听说后,仔细想了想,便决定要大肆庆祝一番,在孙儿满月那天好好摆上二三十桌酒席。听到那拉氏暗示账上银子不多,她道:“大嫂子不必担心,这本是我三房的事,自然是我们自己出钱。只是还要借用府里的下人与地方,再请嫂子、弟妹与几个侄儿媳妇们帮着撑撑场面。”
不等那拉氏说什么,晋保就先答应了。这是三房的嫡长孙,本该好好庆祝,更何况他他拉府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高兴过了,正该找个由子讨点喜气,叫府里上下也振奋振奋。
佟氏一得了准信,便开始计算起要花费的银子来。
如今他们三房的财政状况良好。顺丰粮行获利颇丰,因春夏时粮价高涨,一度升到三两一石,他们着实发了一笔不小的财,至今已经将本金赚回来了,还获利数百两。虽然江南一带闹灾,漕粮价格上升,再加上秋收后粮价肯定会下滑,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少赚些罢了。而恒福堆房那边,前后已做了七八万石的生意,再这样下去,年底前就能把本金收回。
只是大半年,就有这样的成绩,可想而知往后会是什么情形。一年下来,起码有七八千两银子的入息,再加上广州那边的分红,上万两也不在话下,而且就算在灾年,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受这些好消息的鼓动,佟氏决定大方一些。淑宁也赞成,只是她认为没必要请些不认识的人,只要亲朋好友请一请,再请哥哥的上司同僚们就够了。佟氏想想也对,花费太过,说不定会刺了大房的眼,便依了女儿的意思,不过还是去问过真珍的意见,确保她同意这个做法,才定下了章程。
胖胖满月那天,他他拉府喜气洋洋。张保好不容易请了几天假回京,抱着孙子都不肯撒手,还亲自为孙儿起了名字叫“明瑞”,既希望孩子聪明伶俐,也希望他一辈子都能福瑞安康。
那拉氏帮着三房招呼客人,脸上也带着笑。她最近身体好多了,丈夫的伤势已痊愈,又有送粮的军功,晋升有望;而另一方面,从派去四贝勒府的人的回话来看,女儿最近是真的懂事了,柔顺恭谨,在欢迎四阿哥回府的家宴上,也表现得体,近来与其他的女眷已经能说上几句话了。又有俏云的夫家帮衬,吃穿上比原来好了些,有时候还能派人去外头买些闲书来看,解解闷,据说精神很不错。
女儿那边平安无事,那拉氏心情好,对三房的富裕也不觉得碍眼了,很高兴地帮着张罗。沈氏不知内情,频频用奇怪的眼光看她,佟氏却熟视无睹,只管抱着孩子给人瞧。
酒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有人来报,说是四贝勒府上送了贺礼来,恭喜小公子满月。
第212章
封赏
四阿哥的礼物虽然价值不算高,但相当丰厚,除了几色针线外,银锁银项圈银镯子俱全,还有许多精致的婴儿玩具,都是内造之物,林林总总装了一箱。抬进来的时候,不少客人都发出赞叹之声。
佟氏心里其实很高兴,但当着别人的面,还是一副低调谦虚的样子,只是和气地笑着说:“四阿哥真是太仁慈了,这真是我们明哥儿的福气。”
淑宁强忍着笑旁观母亲装模作样,却早看出她心里得意得不行,与嫂子真珍对望一眼,后者掩了笑意,低头去哄孩子。淑宁转头时,却无意中望见大伯母脸上神色变幻,不禁有些担心四阿哥这礼会不会送得太显眼了?
待酒宴结束后,佟氏交待了底下人收拾东西,便让端宁真珍夫妻俩抱着呼呼大睡的明瑞回梅院去了。回到槐院,淑宁悄悄提醒她大伯母那拉氏有些不对,她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那拉氏果然没两天就来找佟氏了。她东拉西扯的,说那晚的酒席如何体面,客人送的礼如何丰厚,明哥儿如何讨人喜欢等等。她还提起诚宁的妻子万琉哈氏怀孕七个月却滑了胎,说不定就是因为二房平日里不积阴德,所以才遭了报应。而三房向来与人为善,又助人为乐,所以就是比别人有福气云云。
佟氏闻言皱了皱眉,淡淡地道:“诚哥儿媳妇的事我在保定那边也收到信了,因三丫头姑嫂两个当时都不适合出面,我就交待管家给她送了些补身子的东西。她到底还年轻,把身子养好了,以后不愁没有孩子。我们做长辈的,侄儿媳妇遇到这种事,就该多关心关心她。大嫂子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
那拉氏讪讪地,吱唔着应了。佟氏见了,心中冷笑一声,又装作不经意地道:“说起来,我先前为着满月酒的事,交了五百两到账上,昨儿算账,还余下一百多两,可账房却没交回来。我记得他是大嫂子手下的老人了,还请大嫂子帮着催一催,我这边还等着用银子呢。”
那拉氏脸上白了白,小声说回头就去催。佟氏谢过,便与她拉起家常。那拉氏聊了半天,终于还是没忍住,道:“那天……四阿哥送的礼可真够丰厚的,记得当初端哥儿娶亲时,他还亲自来喝过喜酒呢。看来他与你们家关系挺好啊。”
佟氏顿了顿,笑了:“这还不都是看在大哥大嫂的面子上么?”那拉氏愣住:“啊?”只见佟氏笑道:“端哥儿娶亲时,四阿哥是看在亲戚面子上,他与我们端哥儿算是熟识,又有佟家侄儿们撺唆着,所以才来的。完全是人情往来罢了。可前儿晚上可不一样,送了那么多礼物,自然是看在我们是二丫头娘家人的面上了,这可不都是大哥大嫂的面子么?”
她看到那拉氏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暗暗好笑,又叹了口气道:“二丫头的事,不管我们怎么想,都已经成了定局了,往后她在那内院里,一切荣宠都要看她自个儿的本事,我们这些娘家人,只怕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唯一能做的,不过是让家里男人们挣个好前程,也好让二丫头在贝勒府里有些底气。但说到底,这内院的事,还是要靠她自己。说来真叫人惭愧啊,大嫂子。”
那拉氏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见淑宁来找母亲谈家务,方才借口还有事做,离开了。佟氏在后头微微翘了翘嘴角,自与女儿说话不提。
从六月底到八月初,皇帝接连任命了多位地方大吏,朝廷内也有很大的人事变动。在这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件事。
一是久失圣眷的明珠重新回到朝堂上,虽然官阶仍不及当初,但对于他那一派的官员来说,这已经是极好的信号了。
二是上书房大臣陈良本,因抗灾有功,又在皇帝出征期间,协助处理政务,表现很好,所以加封武英殿大学士,还得了一个三等男的爵位,以及一处田庄。他的二房夫人去年在他出外抗灾期间难产而亡,皇帝也很仁慈地封了个五品的宜人。于是陈良本在经历了近两年的低潮期后,再度成为汉臣的领军人物之一。
第三件,是发生在兵部。基础官员倒是变化不大,但五品郎中里有好几位落了马,几位主官也都换了人。其中尚书索诺和因为军需方面的失误被免职,由原来的右侍郎凯音布顶上。
晋保的侍郎位子也由别的官员顶上了,但他本身功劳不小,所以改任散秩大臣,升副都统,加封一等男又一云骑尉。皇帝赏赐了二十两黄金与一串珊瑚朝珠,还赏了一处位于良乡的庄子,足有三十顷地,可说是相当丰厚。
然而容保比他更荣耀。他一跃成为从一品成都将军,加封二等男,虽然没有田产,但几乎已经盖过长兄的光芒了。
谁也不知道晋保心里怎么想,他只是高高兴兴地恭贺弟弟高升,得知他们过了中秋便去上任,马上表示要好好摆上几桌酒为他们践行,然后又嘱咐了容保许多话,方才回到自己房里,关着门呆坐半日,再出来时,鬓间夹杂着几缕白发,人已憔悴了许多。
他与两个儿子进行了一番谈话,然后便召来管家,吩咐对方去料理御赐的庄子。那拉氏见了他的白发与神色,知道他心中难过,便趁着没人时,哭着对他说:“老爷,我知道你受了委屈,你可千万要保重自己啊。”
晋保不在意地摆摆手,道:“夫人多心了,皇恩浩荡,不但让我晋了正二品,还加了爵,又有个庄子,咱们又体面又实惠,还比从前轻闲,不是很好么?”
那拉氏嘤嘤哭个不停,丈夫拼死拼活,还受了伤,却始终不能超过二品,反倒把侍郎的差事丢了。散秩大臣虽是从二品官,看着与侍郎差不多,但实际上领的是三品俸;副都统倒是体面,可惜在京城里,几乎就是个虚职;一等男又一云骑尉,仅比原先高一等,与当初的二等伯,还差了四级,而且,仍是二品。四房的容保却已经升到从一品了,晋保盼着升到这位分,已经盼了好几年了,没想到反而被小了近十岁的弟弟占了先。
至于赏的其他东西,黄金兑了银子只有两百两,能管什么用?朝珠虽好,只能自己戴,而那庄子虽不错,但他们夫妻想的是在官职爵位上更进一步。别人看着他们似乎很体面,但这个结果离他们的目标差太远了。
晋保听得有些烦,便道:“你哭什么?这其实不错了。散秩大臣是天子近臣,若不是信得过的,还当不了这个差呢。我与人轮着上差,空闲时间比从前多了,也有功夫逗逗孙子。你哭成这样,别人听到了,还以为我怎么了呢。”
那拉氏哽咽着停了哭声,但仍不时抽泣着。晋保道:“快擦干眼泪,我有事跟你说。”
等那拉氏整理好仪容,晋保才问:“我听说上个月端哥儿的儿子请满月酒,三弟妹交了银子给账房置办,你叫人扣下一百多两余款,直到三弟妹去问,你才叫人还了,是不是?”
那拉氏一怔,吱唔着道:“这……家里正缺银子……反正他们也常交银子回来的……”
晋保却道:“我还听说,你如今隔几天就送东西到四贝勒府上给婉宁,里头有吃食、衣裳、药,还有不少财物是不是?”
那拉氏低着头嚅嚅道:“这……我也是心疼女儿,她从小儿就没受过苦,一个月二十两月钱,还不到她在家里的一半儿,叫她怎么过?”晋保冷哼一声道:“胡涂!女儿嫁了人,就是别家的人了。别说人家没亏待她,就算真的对她不好,我们又能怎么样?你三天两头的送东西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婉宁日子多难过呢,你叫四贝勒四福晋怎么想?岂不是更觉得婉宁不懂事么?!”
那拉氏不敢出声,晋保又接着道:“更何况,我们先前为婉宁花不少银子了,如今家里还不够使,你却还要把银子送给她花,对她有什么好处?!难道为了她一人,你情愿叫儿子孙子都饿死?兄弟们愿意交钱到公中,原是为了家里着想,不是让你用在已出嫁的女儿身上!还是对家里一点好处都没有的。你厚着脸皮克扣兄弟家里的钱,叫人家怎么想?你本不该再当家,别再插手这些事了,如果真要花钱,掏你自个儿的私房!”
那拉氏有些怕,本想立时应下,却又想到女儿的处境,犹自踌躇。
晋保却没多加理会,只是说:“从今往后,只许在节庆日里送东西给婉宁,而且每次送的东西所值不得超过二十两。若她将来有了身孕,再添不迟。每年只许接她回家省亲两次,而且每次不能超过两天,在家里的用度,连随行人等在内,不许超过五十两。”
那拉氏颤了颤,又流下泪来。晋保却冷冷地对她道:“你光顾着女儿,大概对儿子们的事不太清楚吧?你可知道庆宁已经连着两回错失晋升郎中的机会,而顺宁的岳父,说他升职希望渺茫,建议他谋个外任,历练几年再图升迁。”
他见那拉氏瞪大了双眼看自己,便冷笑道:“夫人未免太失职了,以后还是多顾着儿子们吧。我是无望再往上走了,我们的家业,只能寄托在儿子们身上。你有功夫,就该多帮帮他们。还有三弟四弟那边,也该客气些。三弟不靠家里,爬到如今这位子,家业也越发兴旺;四弟当上将军,日后前途不可限量。你对两位弟妹和气些,几个小的也用些心。还有二房那边,你少想着人家欠了你的。要想女儿过得好些,只怕还得求四丫头多帮衬。”
他喘了一会气,才继续道:“我现在有空闲了,安宁和几个孙子的教养,我要亲自过问,免得再教出个不孝的孽畜来,累及家人!”
那拉氏默默地抹着泪,轻轻点了点头。
淑宁与母亲并不知道大房里发生的这件事,她们正在商量一桩交易。长贵刚刚得了信,说北拒马河那边,有一块地出售,大约有十一二顷,土质良好,离河岸不远,也有一处小庄,价钱只要三千两。
她们商议过,便派长福去瞧了那块地,得知还算不错,只是位置有些偏。不过长福透露了一个消息,那块地原是开垦了六七年的新田,地主刚去世不久,继承财产的不孝子好赌如命,卖地是为了筹赌本翻身的。佟氏也不客气,与女儿商量了,让长福与全生一起去谈,尽量压一压价。
结果长福以那块地有几百亩沙地不能种粮为由,硬是将良田说成是中等田地,小庄也只有几间村屋,还要另行修葺,又抱怨田地位置太偏,最后当成十顷买下,只付了二千两。对方急着用钱,也不在意,还是他家的老管事忠心,硬是要求秋收过后再交割,反而被小主人说多事。
淑宁与佟氏知道这个结果后,为这桩交易划算而高兴之余,也对那个败家子很是不耻,倒是很欣赏那老管家。不过淑宁也没功夫去理会别人的家事,只与母亲商量着,等田地交割后,先抓紧时间种上小麦。她还有些可惜,没早些买到,不然就可以先种一轮豆子肥地了。结果被佟氏笑话,说若不是刚好赶上这时候,哪里能便宜买到好地?淑宁想想也是,不好意思地笑了。
九月,皇帝巡幸塞外,时间比往年要迟、要长。京中听闻消息,说皇帝在塞外接见了好些蒙古王公,赏赐丰厚。十月里,大将军费扬古献俘,龙颜大悦,只可惜未能抓到噶尔丹,让他带着几个亲信逃跑了。但十一月噶尔丹派使者来投降,皇帝不为所动,只表示:“俟尔七十日,过此即进兵矣。”
进入腊月,皇帝终于回京了,这一次回来的还有桐英。因为他在追缉噶尔丹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还亲手将噶尔丹手下亲信大将蓝和理砍成重伤,皇帝连同他先前的功劳,决定赏他一处府第与两处田庄,还有白银五千,财物无数。
淑宁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下松了一口气,转头看到案上自己刚刚写下的一幅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微微笑了。
第213章
图纸
再过些日子,佟氏就会回家了。淑宁思前想后,向哥哥提出一个请求,两人商量了一晚,端宁才终于点了头。
过了两天,正巧是休沐日,他禀告大伯父大伯母,说要带妹妹去看望外祖父母,顺利地领着她坐马车出了大门。半路上,他借口雪太大了,要找个地方避一避,在街角找了个避风的胡同,刚刚停好马车,便“无意中发现”了好友桐英也在左近避风雪。
端宁上去与桐英攀谈,淑宁听到他们的声音,强忍住心中激动,稍稍掀起了一点车帘,果然看到阔别已久的桐英。
一年多了,他们足有一年多没见过面。就算偶尔有信件来往,仍抵不过那种见面的渴望。哪怕是象现在这样,只能远远瞧一眼,也比一直见不到对方强。
他瘦了许多,肤色也黑了,不过精神很好,脸上也带着笑,虽然是在与端宁说话,但眼睛却一直在往她这边看,几乎连眼皮子都不眨一下。
淑宁把门帘掀得更大了,反正驾车的马三儿是亲信,又已避到旁边去,左右是胡同墙,前面路上除了端宁与桐英就没人了,不必担心会被人瞧见。她也是目不转睛地望着桐英,丝毫不在乎风雪卷进马车里来。
咦?他怎么拄着手杖?难道是受伤了吗?
淑宁立时担心起来。显然,桐英也发现了她的不安,状若无意地动了动手上的木杖,对端宁说了几句话。然后端宁走过来悄声对她说:“他让我叫你别担心,他只是脚上有些皮肉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拿那手杖是因为总有人请他喝酒,他不想去时可以用脚伤做借口。”淑宁却未完全放心:“这么说他其实伤还未好全?早知如此,我就不提这个事了。”
端宁拍拍她的头,道:“他也正想见你呢,若真的不行,不会勉强自己。你少多心了,我看他活蹦乱跳的,好得很。”说罢就转身回去,继续与桐英说话了。淑宁仍旧担心地望着桐英,桐英见状,便假装取暖,很轻松地跳了几下,表示伤势真的没有大碍,却让淑宁看得直瞪眼。
这时不远处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了。淑宁依依不舍地放下帘子,却又掀起了窗帘。这辆马车本就是属于她专用的,很早就被她做了手脚,车窗上糊了一层雨过天青的纱,才挂上帘子。透过那纱看外头,能看得很清楚,但外头的人却看不到里面的人。她隔着那层纱,看到有两个青年骑马走过,似乎是桐英认识的人,与他打着招呼。端宁怕会引起别人怀疑,便趁机与桐英告别。
桐英与别人说笑着,拉着他们一起走了,临行前,又转头望了马车方向一眼,展颜一笑,笑得淑宁心里暖洋洋的,直到马车来到外祖家门口,方才清醒过来。
端宁似笑非笑地睨妹妹一眼,小声道:“快回魂吧,我竟不知那个臭小子也能使迷魂计呢。别让外祖母瞧出端倪来,不然可有一顿好说。”淑宁红了红脸,哂道:“哥哥当初见嫂子,不也是这个得性么?咱们五十步莫笑百步,大哥莫笑二哥。”端宁左右瞧瞧,捏了捏她的鼻子,道:“你是我妹子,哪里来的二哥?!”兄妹俩说笑着进了院子。
佟父精神很好,仍是张口就骂。今天骂的是昨日见过的一个外省官员,进京来述职的,油头大耳,服饰车驾甚是气派,说话极圆滑,让人见了就生厌。
兄妹俩见怪不怪地听他骂完一杯茶,淑宁便送上自己做的一对棉手套和棉袜子,说是孝敬外祖父与外祖母的,请别嫌弃手艺不好。佟父看了一眼,便让妻子叫人收了,自己先回了书房。端宁与淑宁恭送他离开,又继续听候外祖母的吩咐。
佟母态度很是和蔼,对端宁的儿子与淑宁的婚事都非常关心。她当初本以为外孙女儿指婚的对象只是普通宗室贝子,并没有什么大出息,没想到在对噶尔丹的大战里立下如此大功,如果能升爵位就好了,不过现在看来,那位外孙女婿前途定然不错。她瞧瞧外孙女的模样,微微点了点头:这孩子是越长越水灵了,瞧着竟与她母亲年轻时差不多,想必应该能获得丈夫欢心吧?
淑宁只觉得外祖母看自己的眼光有些诡异,不禁觉得有些毛骨悚然。不过佟母只是很和气地问她嫁妆准备得怎么样了,尤其是针线活计。当知道淑宁已做了很多时,满意地点点头,又道:“平日里可注意调养身体么?这个是最不能小看的。索性我让崔嬷嬷到你那儿住些日子吧?”
淑宁心中警铃大作,忙道:“崔嬷嬷当日已经教过了,如今外孙女儿天天都喝补药补汤的,身体好着呢。家里也有懂行的嬷嬷,额娘也常来信指点的,不必再劳烦崔嬷嬷了。”
她好说歹说,总算说服外祖母打消了念头,私下里松了口气。开玩笑,如果又让那位崔嬷嬷来,她就别想有自由了。
兄妹俩吃过午饭,方才离开了。临行前,佟母再三叮嘱端宁下次来时,要连孩子一起抱过来,她有两月不曾见过外曾孙子了,怪想的。端宁连忙应了。
没过两天,端宁便收到天阳转递来的一大封包东西,似乎是纸张,都是给妹妹的。淑宁拿到一看,才知道是桐英给新家画的图样。
当初皇帝下旨赐府第时,便指令内务府监造,地点在积水潭。桐英选中了一个前明官员的旧宅,让内务府在旧房的基础上改建,好节省时间,然后又亲自画了构造图,在送到内务府前,先让未来的女主人过过目,给些意见。
淑宁心里高兴至极,连对那些图纸也觉得亲切起来,忙忙拿回房里,连字也顾不上练了,便仔细一张一张地看。
这处府第占地并不算大。中路上,先是大门二门,便是一个极大的院子,正面客厅,左边外书房,右边是画室,院中有树;接着是正院,正屋、耳房、西厢房以及内书房等,连厕所与小厨房都有;正院后,便是通往花园的路。东西二路,布局是对称的。先是二门外的两个小跨院,然后便是一边各两个院子,比正院略小些,以小花园间隔。而这两个小花园,仅仅是种了些花草树木,有些山石、石桌石椅而已。
后花园却很不一样。它正好位于积水潭边上,引了一涨活水进来,形成一个小湖,又流回潭中。表面上它与房山别院的花园布局有些象,也是湖岸分布着亭台楼阁。但实际上,这里没有山,倒是有好几棵老树,屋子也更多些,而且不是观景用的亭台,而是真正能住人的那种屋子。
淑宁大概明白桐英的用意。在炎热的夏天里,如果能在这种有花有树又近水的地方住着,想必会很凉快吧?
她看着这些图纸,心情很是激动,恨不得立马就能住进去。不过她还是按捺下来,想到了几个主意。
首先是仆人们的住处。照图上看来,只有二门外的两个小跨院有可能住仆人,那四个院子,从规模和构造上来看不象是派这种用场的。她不知道贝子府会有多少仆人,但想到自家前伯爵府,就有一大堆人,贝子府应该会更多。这跟当初想的不一样,原本以为会住进简亲王府,到别院或小宅住时,不用那么多人也行,但正式开府,就不一样了。就算她与桐英都不讲究排场,但内务府那边送人来的话,总不能不收。因此,她在回信里写着,可以在正院后起一排后罩房,若担心会违例,就分开两边起,中间建个小院,作为通向花园的通道就好。
其次,花园里的树有些少了。有那么多房子在,应该多种些树,而不是花。就算现在种树苗下去,过个十年八年,也能绿树成林,到时候园子里就更凉快了。
第三,小湖水很浅,照图纸所示,最深不过四尺,是比较安全的,但无法行舟,顶多有个小艇之类的,不如在湖心弄个小亭子,也好亲水玩耍。
第四,湖岸不用修得太死板,留一处草坡,缓缓没入水中,天气好的时候,便可以坐在草地上看书,或是放放风筝……当然,要确保湖里没水蛇才好。
……
她洋洋洒洒写了三大页纸,才惊觉自己的意见会不会太多?这样是不是太不客气了?大概是先前为整修拒马河那边的庄院,设计了好些图纸,用了三天才拍板,仍有些意犹未尽,所以现在一看这贝子府的图纸,便发泄出来了?
她连忙又重看了一遍回信,觉得还是先放两天晾一晾吧,她需要冷静一下。
不过端宁很快就来催了。因为桐英希望能尽快敲定图纸,年前让内务府的人给出最终图则,过了年就开工,尽量争取早日建完,好将婚礼放在新府里进行。所以淑宁若有意见,尽管提没关系。
淑宁听了这话后,脸略红了一红,便将先前写的信结了尾,连图纸一起交给哥哥还回去了。
腊月二十前,张保与佟氏带着小儿子齐齐归来,小刘氏母子也进了京,三房一家再度团聚了。今年可以说都是好消息,添丁加口不说,各处产业的入息也极理想。新投资的两处铺子,加起来有近三千两的纯利,与新买的田产相抵,还有剩余。淑宁的初衷已经实现,日后的收益,就可以拿来采买别的陪嫁物品了。
因此,三房上下是最高兴的一家。
四房早已到成都上任去了,先前来过信,说是已经安顿了下来,虽然饮食上有些不惯,但日子过得还不错。这点从他们送回京的年礼就可以看出来。
而大房,最近也有些变化。
晋保命人在大门口挂上了男爵府的匾。他现在不用天天上差,有了大量闲暇时间,除了亲自过问小儿子与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和功课外,便是处理族人的事。他推荐了一个年轻堂弟与一个族侄入仕,虽然只是八九品的小吏,但比往日无官无职的强。此外,他又出面送了几个族中少年进正红旗官学,并对几位族老提起,想设一所族学,为子弟们开蒙,学习诗书骑射。族中鳏寡孤独,他都一一慰问,并给与资助。这些做法,令他这个族长的威信迅速加强。又因为李氏生产后重新执掌家务大权,行事周到,态度得体,颇得族人信赖,连带的男爵府也更有体面。
晋保还向二房示好,邀请他们一家过年时回府中拜祖先吃团年饭。兴保虽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想到大哥现在也算是天子近臣,便答应了。
虽然少了四房,但大房与二房三房在过年时相处得勉强还算融洽。那拉氏的态度很和气,婉宁又没回家来,索绰罗氏要注意自己身为皇亲的体面,所以彼此客客气气地,并没红脸,倒让夹在中间的三房松了口气。
两个新生儿的出现,更是让几家人增添了快乐。明瑞快有半岁了,已经可以自己坐起身来,而且极爱笑,手脚胖乎乎的,像莲藕似的,极可爱。而李氏新生的儿子满瑞,只有两三个月大,虽然不如明瑞漂亮,却长得比亲兄姐都壮实。他整天打着哈欠,还从鼻子里吹出小泡泡来,众人看了,都哈哈大笑。
流产的万琉哈氏,却有些不是滋味。虽然妯娌们提议让她抱抱孩子,她本是很心动的,但临到头来,却只是握了握小手便罢。索绰罗氏不满地盯了媳妇几眼,终究还是没说什么。
真珍看得有些奇怪,事后向嫂嫂们问起,方知道万琉哈氏流产的真相。原来她怀孕满四个月时,诚宁有些耐不住,索绰罗氏便作主给他收了两个屋里人,万琉哈氏很生气,便三天两头的打、骂,闹得鸡犬不宁。到了七个月的时候,得知其中一个屋里人怀了身孕,她便再也不能忍受了,直接带了陪嫁的丫头去找那小妾晦气,结果对方的胎儿流掉的同时,她本人也因为动了胎气,愣是将个七月大的男胎弄没了。丈夫公婆都对她很是不满,若不是顾忌她娘家,早就大骂出口了。
不过庆宁顺宁他们兄弟几个,背地里却免不了嘲笑诚宁。因他在家被老婆打骂,在侍卫处可算是出了名的。他从前脸上带乌青时,别人问起,便说是摔的,次数一多,便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摔哥”;最近,他眼窝黑了一圈,却辩解是上了眼药,别人就改叫他“老药”了。
不过嘲笑之余,庆宁顺宁也为诚宁叹息。他们三个年纪较相近,自小一块儿长大,就算大房与二房不和,他们仍比别的兄弟亲近些。诚宁娶了这么个老婆,他们也不由得为他难过。
过完年后,张保早早回了保定,但佟氏却与贤宁留了下来。他们夫妻二人先前商量定了,老是带着儿子来去,对他学业不好,放在京里,又担心哥哥嫂子和姐姐各有事忙,未必有功夫照管他,府里其他人,又未必信得过,便决定将他交给小刘氏,让他与小宝一起跟杨先生读书。因此小刘氏带着儿子回房山时,便将贤宁带回去了。贤宁虽不舍得母亲与哥哥姐姐们,不舍得小侄子,但想到房山园子好玩,成师傅能教他骑马,小宝哥又很照顾他,便乖乖答应了,只是要求时不时的回京里玩。
桐英那边送来了最终定的新府图则,内务府只是在原图的基础上,在中路上压缩了前院的大小,又添了一重院子,别的都与原图差不多,淑宁先前提议添加的部分,也都改了。桐英很细心地要了一张正院正房的详细图纸,上头有具体的尺寸与房屋格局。淑宁见了心中一喜,看来打家俱的事可以提前进行了。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六,皇帝再次御驾亲征,桐英也随行。这一次,端宁以兵部笔贴式的身份,也随大军前往西北。虽然亲人与爱人都踏上了战场,但淑宁与家人并不害怕,因为这一次战争,必定是以胜利结局的。
她现在面临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正式开始筹备自己的嫁妆。因桐英那边有信传来,说是这次大战结束后,希望两人能尽早完婚。
第214章
备嫁
首先是家俱。本来这是要等大定过后,再到新房量了屋子尺寸才去打的,但现在婚礼显然要放在新贝子府里进行,偏偏这府第才刚开工不久,不知何时才能完工。不过有了内务府的细图,大部分的家俱都可以事先准备,而且有时间细心置办。
说起家俱,最珍贵的料子当然就是紫檀了,听说二房送的嫁妆里,家俱几乎都是紫檀打造的。不过现在紫檀难得,几乎已经被宫里垄断了,也就是二伯父兴保那样在内务府有门路的人才可能找到那么多。佟氏这两年细心留意,也就收集了一块不大的紫檀料,还有几块黄花梨的板子。只是这些,仅仅够做一张床或是一个柜子而已,而好的黄花梨木材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
淑宁不同意用这两种材料,不好找不说,价钱还很贵。自家现在虽然收入不错,但比起那些大富之家还差得远呢。于是她提出:“用楠木就很好。材料名贵,又容易得些。卧房里的家俱用楠木,其他的就用酸枝吧。我记得黑酸枝就很象紫檀,说不定还能唬人呢。”
佟氏有些犹豫:“北边擅长做酸枝的匠人不多吧?那就得到南边去置办了。”她顿了顿,道:“那就干脆到南边采办吧,时间还早呢。广州那边容易找到好材料,又便宜,而且你不是挺喜欢那种两进的拔步床么?”
淑宁想了想,点头道:“这也好,不过广州那边的家俱太华丽了些,我还是喜欢苏式的简洁大方。不如叫人从广州采买木材,运到苏州去打吧?我记得江南也有楠木。”
佟氏答应了:“行,这事找霍买办去帮忙吧。索性托他连其他的事都一起办了,他对那边熟。”淑宁疑惑地问:“除了家俱,还有什么?我们已经有玉雕和花瓶了啊。”佟氏点点她的额头,道:“傻丫头,那怎么够?还要备些玉石。除了做如意外,最近几年京里时兴在嫁妆里添一对盆景,还要越贵重越好的。五福晋的陪嫁里,就有一盆五彩玉石灵芝和一盆珊瑚牡丹。我们没法比,只好想些别的法子了。广州容易找到玉石,拿些中等的做个翠竹盆景,也花不了多少钱。另一盆用玛瑙料石之类的就行了。”
她喝了口茶,微微一笑:“还有,现在京里不是很多人爱买个钟表之类的充门面么?在京里一个小小的怀表就要上千,一个座钟都要四五千两。咱们索性到广州去置办,那里的钟表又多又好。有你嫂子娘家在,想必能省不少钱呢。”
老妈打的好算盘啊……
淑宁佩服不已,不过她有些担心,霍买办肯不肯帮这些忙,毕竟这几年双方只是保持着一般的联系,不算紧密,自家也没什么好处给他。佟氏却打消了她的顾虑:“他前些日子才写过信来,说想到京里办个珍宝轩,请我们帮着照应照应呢。他一个外地人,想在京里站稳脚不容易,我们可以托你大伯父往城卫那边打声招呼,再和顺天府说两声,就能为他省下不少麻烦了。”
玉恒在顺天府多年,在小吏们当中还很有影响力,张保与他相得,倒也认得几个人,这种事的确只是举手之劳,但霍买办日后生意如何,就要靠他自己的本事了。
母女俩又商议了一会儿,定下章程,佟氏还多添了一项珍珠采买的。因为听说南边也有养珠的人,虽比不得关外的贵重,但质量还好,价格也不高。这些珠子不能派作大用场,做些点缀倒是很合适。
正说着,素云报说那拉氏来了。佟氏与淑宁不知何事,起身迎了进来,寒暄几句,那拉氏方才说出来意。
原来嫁进康亲王府的絮絮怀孕八个月了,眼看将近生产。他他拉氏在山东,本打算进京照顾女儿,没想到儿子阿森忽然生了病,她脱不得身,只好写信给娘家求助,尤其她听说三房这边有专门侍候孕妇产妇新生儿的媳妇子,便想借几个去。
佟氏很快就答应了,说会派两个人到康王府去,等孩子满了月再还回来不迟。那拉氏有些迟疑:“康亲王可是咱们的主子,才派两个人去不好吧?端哥儿媳妇跟明哥儿身体都好,身边的人也是懂行的,少几个人也无妨吧?”
淑宁在旁边听到“主子”二字,微微皱了眉头,但很快低头喝茶掩饰过去了。
佟氏淡淡地道:“王府里必有专门照顾孕妇的嬷嬷,娘家亲眷派太多人去,岂不是落了王府的脸面?两人便够了。何况,昨儿舒穆禄家不是派人来报了信,说大丫头有了身子么?她过门也有两年了,这可是要紧事。他家人口少,我琢磨着要派个人过去的。至于剩下那个,明哥儿还不满周岁呢,身边也要留人侍候。”
那拉氏脸色略有些不自然:“还是三弟妹想得周到,我还想着芳丫头才两个多月,要先紧着絮丫头那边呢。”她随意找个话题瞎扯几句,便趁早告辞了。
回房的路上,她不禁觉得酸楚。芳宁年纪大些,出嫁又早,倒也罢了;可絮絮年纪小些的,也快要生孩子了;三房的淑宁,近日正在准备嫁妆,想来年内便要出阁。这些女孩子都有了好结果,可婉宁那边却一直没有好消息。自从丈夫下了命令,她便只有在中秋、新年和元宵那几天亲自去探望过女儿。虽然女儿安份了许多,但四阿哥从来不曾与她单独相处过,只有几次与其他女眷在一起时,两人有过几句不咸不淡的对话。再这样下去,婉宁该怎么办?尤其是听说四福晋将要生产了,而明年又是选秀的年份。
她一路苦恼地回到竹院,却看到儿媳李氏抱着满瑞,与奶子一起站在院前等她。李氏上前一步道:“额娘,满哥儿又吐奶了,该怎么办才好?”那拉氏条件反射地差点说出“去找梅院的人”这几个字,忽然想起佟氏方才的话,暗叹一声,伸出双手道:“给我瞧瞧吧。”
却说佟氏方才送走妯娌后,回头看到女儿脸上有些不自然,便问她怎么了。淑宁总不能说是因为那拉氏说康亲王是他们家主子的话,便扯开话题道:“也没什么,只是絮絮表姐怀孕,我们也是过年时才听说的,我今日才知原来已经有八个月了,先前却一点风声都听不见,是不是康亲王府规矩严,向来管着府中人等不得外传消息?”
佟氏以为她是在担心絮絮,笑道:“康王府规矩是严些,寻常人轻易上不得门,不过听说你表姐夫对妻子很好,不需要太担心。而且你出嫁后,便能正大光明地去串门子了,到时候再去见你表姐吧。”
淑宁笑笑,继续方才被打断的话题:“额娘觉得要先做哪些家俱好?”佟氏道:“我想箱顶柜、书架和多宝格博物架之类的等屋子修好后,量了正经尺寸再去打不迟,这些在京里就能找到好匠人。其他的,拔步床、罗汉床美人榻、立柜连三、桌椅案几、衣架屏风就要尽早打好,还有绣墩圆凳……”
她忽然想起一件事,拍手道:“差点忘了,应该连椅披椅套、床帘幔帐、门帘窗帘这些一并置办了才是,还有丝绸料子和大件的绣活……横竖都要到苏州去,一齐办了吧。”
淑宁有些迟疑:“不是说巧云姐她们带人做着么?”佟氏笑道:“她们做的多是荷包被面之类的,不够。你的陪嫁衣裳,除了自家做的,还要去苏州置办些好的才是。那边料子绣工都比京里好,花费也少些。就这么说定了。”
母女俩一桩桩商议妥当了,写好单子,又将要打的家俱式样、风格与衣料服装的种类图案都想好了,直过了两天才最终定案。
不过在派什么人去置办这一点上,她们犯了愁。最理想的当然是长福,只是佟氏早计划好过些日子便回保定陪丈夫,京里没个可靠的管家在,谁去料理外务?府里的管事她们都不太信得过。长贵倒还合适,偏偏又忙不过来。
最后还是晋保帮了忙,在族中子弟里,选了两个有过些经验又为人可靠的族侄,一个叫辅宁,一个叫和宁,帮三房置办淑宁的嫁妆。辅宁去苏州,和宁去广州。佟氏派了长贵与周四林两个跟着,让他们分别带了三千两与八千两的银票以及给霍买办的信,启程南下。
佟氏没几天就先走了,临行前让人将几个月嫂所学的东西集成小册子,连几张产妇进补的药膳方子和顺产平安符,悄悄让人送往四贝勒府,还对女儿交代了许多话。
真珍渐渐将管家的任务接了过去,淑宁还不等歇口气,便要开始为出嫁作准备,一边赶制各色针线活,比如嫁衣鞋面荷包之类的,一边做护肤美容与身体调理,同时还要留意各种陪嫁物品的准备进程,忙得是头昏脑涨。原以为时间非常充足,却不知为何好像很赶的样子,若不是真珍与二嫫勒令她每日都要睡足四个时辰,她真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呢。
直到某一天,她验收了各色日用瓷器、梳头家什伙儿与洗漱用具,下达了箱子、匣子、镜子的订单,并与真珍一起打点送给四贝勒府贺大阿哥满月的礼物时,才听到噶尔丹自杀,其女率众投降的消息。姑嫂二人正高兴端宁很快就能回来了,底下人却忽然送来了一封信,是山东的苏万达写来的,言道他行将任满,不日到京。
淑宁有些恍惚,原来已经有三年了么?时间过得真快呀。这么说,老爸也快到任满的时候了?她心下想想,原来明年又要选秀,与自己拉得上关系的秀女,大概只有佟家两位表妹吧?真不知会怎样呢。
不过留给她感叹的时间不多,她吩咐人去通知留守苏家小院的家人打扫屋子,便又忙碌起来。
五月中,圣驾班师回朝。不久,简亲王府便派人来问淑宁的衣服尺寸与小日子。真珍出面接待了,急急传信保定,通知佟氏。
过了一个月,礼部那边定下了婚礼的日期是在九月二十日,然后派出官员,并有一位宗人府的宗亲为代表,陪同简亲王府的人一起到男爵府进行了过大定仪式。
贝子纳币礼,原是有规矩的,因此聘礼并不算很多,有六个金指环、给新娘的彩缯衣裳七袭、缎衾褥五具,外加四百两银与一匹马,这是礼制所规定的部分。除此之外,简亲王府还另备了四匣金银首饰、双鹅双酒、羊腿、肘子及各样蒸食,龙凤饼、水晶糕及各样喜点,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四干果,以及苹果等四鲜果。前前后后,共有十二抬礼。
贤宁担当了开箱的重任,照母亲的吩咐,向礼盒作三个揖,又用手拍了礼盒三下,方才当着众人的面撕掉封条,还得了一个装了满满的小银元宝的红缎子绣花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