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样品都是可看可闻,顾客选中了哪一款后,告诉店中的女侍,再交由女掌柜审核,将顾客迎到另一间等候室等候,女侍将香皂精细打包好,便可拿货离开。
张夫人、董夫人一行人都到了,她们原本作为第一批顾客就是八个人,然后每个人还都带来两三个人一同前来,导致她们到的时候,浩浩荡荡竟是二三十号人,再往里一瞧,虽然这个香皂铺子本身就面阔六间,十分气派宽敞,可耐不住里头的人太多了,远远看去就是人头攒动,这让她们这些官夫人如何下脚?
好在董夫人眼尖,同时她又不想带着人白跑一趟,指着那香皂铺子有些惊讶道:“大家看,这铺子里,好似一个男子都没有,竟全部都是女子?”
张夫人等人定睛一瞧,还真是!
原本她们这些夫人出街,总要清空店里人才是,未免一些闲汉之流冲撞了人,她们这次来也是想着捧场,不想如今店里生意竟是看着十分火爆,若是此刻赶了人,倒成了她们的不是了。
这也不是一般铺子,而是钟氏所开,这些夫人们可都是畏钟氏如虎呢。
现在看下来,居然从客人到侍从全是女人,哪怕人多,她们也来了点兴致,毕竟这香皂售价极贵,看那些女子的穿着,也没有一个是普通百姓,她们便是进去了,也不失了身份。
店铺门口写了一幅对联:
闻香识女人
只迎闺中客
更是雅极,妙极。
等走到了铺子门口,刚刚将拜帖给到门口的侍从,那侍从穿着统一的碧青色裙袄,显然是个识字的,阅毕之后,面带微笑道:“竟是几位夫人来了,二楼早就给夫人们准备了雅座,还望夫人随我上去。”
董夫人心里长舒一口气,原来还有雅座的,那就好,不怕怠慢了她的贵客。
大家一同提着裙摆带着丫鬟们呼啦啦地从另一侧上了二楼,二楼就像酒楼一般,分了好几个雅间,每一个雅间门口的木牌上都写着雅间的名字,她们来的便是“芙蓉厅”。
进了“芙蓉厅”,里面早就摆好了围碟、果盘、清茶等物,大家纷纷落座,众人听着那侍从口齿伶俐地进行介绍。
“刚刚董夫人给的贵宾卡,是可以享受我们铺子里全场货品八折折扣,这是我们目前有的香皂种类、功效和成分册子,诸位夫人可以看过之后,有什么想要的,我们这边便拿过来给大家试用。”
董夫人见这个侍从十六七岁,五官生的只是清秀,但是一张小嘴却很是能说会道,将香皂册子拿出来后,更是给大家介绍的头头是道,董夫人忍不住问她:“小丫头很是能干,叫什么名字?”
当家夫人习惯了发号施令,更习惯了找伶俐人做事,董夫人想着,下次就找这个小丫头来服侍介绍。
侍从笑眯眯道:“回董夫人的话,叫我芙蓉便是,这个芙蓉厅便是我在管。”
左夫人听出来了,这个芙蓉还是个管事的,左夫人便招了招手,让她近前回话:“芙蓉,刚刚董夫人手里的那种贵宾卡,是如何能有?”
左夫人上次恰逢有事,两月前没有抢到香皂,后来还是从另一个夫人那边高价买了点用到现在,这次她来可是想多囤一些的,所以对这个贵宾卡就很是好奇。
芙蓉马上回道:“这个贵宾卡是一年内累计消费满一千两的贵客才能享有的,持有此贵宾卡,可享受单独包间、指定服务人员服务,每个月还会有专人送上新款香皂样品,若有想要买香皂,我们也可以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不需要还专程来店里了。”
“对了,若是今日就能买满一千两,便可以现场领取一张贵宾卡,还可以直接享用八折折扣。”芙蓉不卑不亢地给诸位夫人解释道。
左夫人没想到,原来这一张贵宾卡有这么多门道,心里已经盘算起来,一千两的话,也就是六十块左右的一等皂,她自己原本是想买个三十块的,分给女儿、儿媳和婆母,多买一倍其实也没什么,反正后面也是要用的。
于是乎,左夫人便笑吟吟地拿过册子,开始仔细挑选起来。
很快,根据夫人们选定的香皂香型,几乎所有品类的一等水晶皂都送了过来,一共有十二种给她们挑选,在场的夫人们,曾经买过的,碰上喜欢的香型和功效的香皂,重新又下单了几块,但是数量不多,而那些没有贵宾卡的夫人们,则是人人都几乎凑够了一千两,为了那张贵宾卡。
芙蓉面上表情镇定,其实心里紧张极了,在最后写单子的时候,手都轻轻有些颤抖,极力控制住自己了,才平静下来,可是看着单子上的香皂数额和金额,她都有一阵阵的眩晕!
这才半个多时辰的功夫,她竟然卖出去了一千五百多块一等皂,五百块的二等皂,几乎人手办了一张贵宾卡,这些人以后都将会是最稳定的客户!
东家说过,每推销出去一张贵宾卡,就可以得银一两,这么短短半个多时辰的时间,她已经赚到了十五两!
芙蓉心里暗暗念了声“佛”,这才开业第一天啊,得亏她不顾家人阻拦,到了这个香皂铺子来做活,否则就错过了!
芙蓉本名叶兰儿,年前母亲生了一场病,将家中存银花了个干净才把命给挣了回来,她父亲是一名木匠,靠着日夜不停的做工赚些手艺挣钱,头上有一个大哥,已经娶妻生子,跟着父亲一起学做木匠的活,原本家中见实在没了钱,是想将叶兰儿卖到富贵人家去换个十两二十两银子回来,可是叶兰儿死活不愿意。
为了这个,家中兄长嫂嫂明里暗里说她自私自利、是想要拖死整个家,就连她爹每每见了她,也是长吁短叹,虽然不说更重的话,但是叶兰儿心里好生难受,常常掩面痛哭,还不敢发出声音来,就怕被在床上养病的母亲听见了,让她不能安心继续将养。
叶兰儿更怕自己走了之后,大哥大嫂他们能否照看好母亲?当初若不是她手脚够快,将母亲藏的银子拿出来去请大夫,说不定母亲此刻已经是一命呜呼了!
当然,叶兰儿才十六岁,她更怕的是远离了这个没有太多温情的家,再不见天日。
未知的前途,总是让人恐惧。
而现在,十五两银子轻轻松松就挣到手了,这么多银子原本哥哥嫂嫂准备将她贱卖了,也不过就是这个数吧!
第170章
皇家贡品
叶兰儿十来岁的时候曾和巷子里的老秀才学过字,
常用字是能认的,在她最艰苦最挣扎的时候,她无意中看到了一本书,
名叫《女将点兵》。
这本书是一个仆人搬来了一个架子让她爹修整,
修整好了之后,叶兰儿帮着里里外外上漆,
打开抽屉的时候,发现里头还落了一本这样的书。
因题目显而易见讲女将的,叶兰儿来了兴趣,
等干完活后,
她偷偷将书裹在怀里,躲在房里看完了。
看完之后,
叶兰儿不知道为何,
心里腾升出了一股勇气,她想,书中的钟落秋既然可以成为一代名将,那她就算再没用,也可以出去看看,有没有她能做的事情吧!
她记得书里那句话:对女子来说,
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便是走出去看看,
是不是我还有其他可能。
叶兰儿痛定思痛,
她已经想好了,
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若是走出去看了,
依旧没有她可以做的事情,也挣不到钱帮补不到家里,
她便听大哥大嫂的,卖了自己。
叶兰儿是抱着壮士断腕的心理去找事情做的,将整个京城都溜达了一遍,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出门,又遭受到了家中大嫂不少白眼,最后竟是被她在永业街上看到了一张招工启示。
叶兰儿见只招女工,顿时眼前一亮,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录取之后月银二两,另有提成和奖金,需要会认字,容貌端正、口齿伶俐者为优。
叶兰儿果断报了名,兴奋地和家里人说了此事。
原以为自己找到了出路,家中大哥大嫂这回没话说了。
谁知道她大嫂直接来了一句:“月银二两招你一个小丫头片子?这如何可能呢?定是骗人的吧?”
她爹叶老汉在旁边吧哒吧哒抽着旱烟不说话,她大哥则是用胳膊肘捅了捅她大嫂,示意她闭嘴。
叶兰儿自此,再不和家里人说一句她在外头做事的事情。
香皂铺子的活不是那么好做的,先要面试,面试之后是试用,试用期间要将香皂铺子里所有的产品、功效、成份、香型一一背熟,还有许多套的待客话术都要演练,三次考核不成功,就会被淘汰。
叶兰儿是优中选优,最后暂定为芙蓉厅的主管人,但若是业绩不好,同样也会被降等。
叶兰儿头两个月试用期当学徒的时候,一个月只拿五百文,当时第一个月的月例全数交到家里的时候,叶老汉将五百文一枚一枚点过去,而她大嫂则是撇撇嘴,说这点钱只够她一个人嚼用。
好在她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她娘也可以下地做点省力的活计,听到她在外头找了工做,不放心还专门拖着疲软的身体偷偷去看了一次,见确实是正经做生意的铺子,这才放下了心。
知道叶兰儿被正式录取还成了小管事之后,母子两个相拥而泣,叶母偷偷给她煮了个鸡蛋吃,母女两畅想着一个月二两月例的生活。
可谁能知道,才一天,她这个月的月例就已经到了十五两!
而且东家还说过,除了推销出去贵宾卡的奖励,她们每个月的售卖的越多还会得到一部分的奖金,这个奖金三个月发一次,又是一个盼头。
叶兰儿细心地和每一个夫人核对好购买的货品数量,然后将贵宾卡一张张分发给各位,贵宾卡早就做好了,只是要填上主人的名字以及盖上她们铺子的印鉴就可以用了。
“货品等到仓房的人打包好后,会一一送到各位夫人的府上。”叶兰儿将每一个重要顾客的地址都登记好了,绝无错漏。
夫人们爽快地付了银子,又在芙蓉厅内闲话了一会儿家常,这才纷纷散去。
叶兰儿恭敬地送别了她们,然后疾步走到店内,开始接待下一波顾客。
叶兰儿从一开始的忐忑紧张,到后面的侃侃而谈,甚至很快,她就可以通过衣着打扮、谈吐举止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是否有成为贵宾的潜质。
客人接待了一个又一个,从天刚刚蒙蒙亮,就一直忙到夜幕降临,街上人逐渐冷清后,才开始关门打烊。
女掌柜盘点了一番今日的账册和银匣子里收到的银票,越算越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算几遍之后,才确认自己没算错。
然后女掌柜马上又开始清点今日的收银,见每一处都对上后,这才有些虚脱般地倒在了圈椅上,口中喃喃道:没错,没错。
第一天,账面上的银子就收入了三万多两银子!
女掌柜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的银子和银票!
女掌柜洪嬷嬷三十出头,原是荣安侯府的管事,能写会算、为人忠厚听话,但是她在荣安侯府做惯了管事,现在冷不丁叫她调到一个铺子里做掌柜,她本身极不情愿的。
虽然洪嬷嬷拿的月例是一样的,而且还说这里有什么奖金,但是洪嬷嬷回去和她丈夫私下里嘀咕,还是觉得自己是不是办砸了什么差事,所以才从府内调到了外头做女掌柜。
说白了,这就和官员远调似的,总归是待在权力的中心更便宜。
可是等到洪嬷嬷清点了一天的营业额后,她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这个香皂铺子的流水能做的这么多,夫人将她调任到这里,是对她的能力和忠心的双重肯定啊!
一天的流水都那么多,一个月能挣多少银子,洪嬷嬷真的是有点算不清了,再想到夫人提过的奖金,洪嬷嬷心里头一片火热,牢牢将银箱看着,等待侯府里的护卫一起护送她回去。
京城的河阳香皂铺一炮而红,日进斗金,和之前小规模最上层流行不同,这一次面对的是整个京城百姓,普通百姓只能是对此啧啧称奇、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只要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家,纵然买不起一等水晶皂,但是二等的精油皂还是要买的,俭省着用,一月一两块总能用得起的。
到后面,甚至形成了若是不用香皂净手擦身,就好似没洗干净似的,因为大家脑海里都被植入了一种“看不见的细菌”的理念,而大家又都是极为相信“病从口入”这一说法的,从此这个香皂生意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起来。
随着京城香皂铺的走红,其他府的香皂铺子也在逐一铺开,京城的达官贵人永远是引领风尚的潮流,那边流行什么,其他地区也是马上跟上。
在九月末,各种香皂成了京城百姓最为津津乐道的事情,而皇帝作为一国之主,自然是最受人拍马屁的对象,天津卫的曹知府为了拍周承翊的马屁,大手笔敬献了两箱一等水晶皂入宫。
周承翊原是不想收,但是一看这个水晶皂,心中一动,便让人呈上来。
周承翊富有四海,什么好东西没见过?水晶皂纵然看着不俗,但是也不至于让周承翊有什么大惊失色之态,他只是拿起了一块水晶皂,仔细把玩了起来,等看到上面的“河阳”二字,这才忍不住笑了起来。
“河阳”二字,多么显眼啊,简直就是明晃晃地在告诉京城的人,他沈江霖又回来了!
周承翊没了沈江霖的日日伴驾,心中十分不得劲,尤其是后来顶替沈江霖的杨志远,实在是和沈江霖差太远了。
唯一可以算是优点的地方,就是他比之他的祖父杨允功没有那么多歪心思,为人勤勉中肯,若无沈江霖对照,其实也是不错的一个起居郎了。
可是这人就是最怕比较,周承翊既然知道过沈江霖的好,换了旁人都是将就。
周承翊在奏折上批阅了一句:爱卿有心了,此物甚好,朕心甚悦。
然后不多久,曹知府就搭乘着东风升了官,曹知府没想到自己竟然如此简单地投中了皇帝的喜好,连忙又搜罗了好几大箱送进了宫,周承翊也大方,直接大手一挥,分给了各宫主位。
从此,宫中采办的东西中,又增加了香皂这一业务,河阳香皂正式成为了贡品,只等下一年宫中采买的时候,正式进行商谈。
所有东西一旦沾上“皇家贡品”四字,一下子就会身价倍增,以前还有人觉得这河阳香皂贵的,现在一下子就没人觉得贵了!
这可是陛下和娘娘们都在用的好物啊!
河阳香皂是彻底火了,甚至有机敏的商人成箱成箱的采购,他们买的多,自然可以拿到贵宾卡,以八折的价格收货,再按照原价零散着卖,甚至还有运到南直隶加价卖的!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种香皂铺子也开了起来,门脸小小的,不太显眼,这种香皂看着就粗制滥造一些,但是仍旧比以往的皂粉要好用很多,而且关键是,居然和皂粉相比,没有贵出价格来,上面打的也是“河阳香皂”四个字!
百姓们全都沸腾了,十两八两的水晶皂、精油皂他们买不起,这种两百文一块的香皂他们还买不起么?
十月中旬,卢掌柜派到京城的亲信一路日夜兼程地赶回来,见到卢掌柜的第一句话就是:“送出去的一船香皂根本不够用,东家快让沈大人增产发货!”
卢掌柜本在装模作样地喝茶掩饰自己忐忑的内心,听到这样一句话,惊地手一歪,将茶盏都打翻了。
第171章
日新月异
卢掌柜压下喉咙间的颤音,
目光死死锁定在亲信的脸上,反复确认:“已经卖完了?那一船货都卖完了?”
那一船货可是整整有一等皂八千,二等皂两万,
三等皂十万块!
按照沈大人一开始定下的价格,
那可是要二十万两银子的收入!
可问题是,他们原本想着,
这些香皂送到北直隶,总是要至少卖到年底的,目前库房中的货,
他们是准备销往安南等国的。
可现在才过去多久?一个半月吧,
居然又让补货,这是卖的有多好?
亲信狠狠点头:“小的走的时候,
北直隶那边的库存只剩下三成了,
小的一路快马赶回,估计现在已经销售一空了!”
卢掌柜震惊的已经说不出话来了,等到回过神来后,立即带上人就往县衙赶去,他要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沈大人!
其实,沈江霖得到的信息比卢掌柜还要早两天,
数据也更加详实,
这次所得之利,
去掉所有开□□一船货的利润在十二万两左右,
毕竟北直隶一口气铺开十家铺子,
人员培训、铺子装潢等都需要银子,再加上一些政治上的打点,
这些都是前期必要的投入。
在这十二万两的利润中,其实主要收益还是在高端的一等、二等皂,
三等皂虽然卖出去最多,但是实际上产生的利润并不多。
这样的局面沈江霖早就想到过了,但是他的目标并非是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彻底盘活整个河阳县的经济情况,只有进行大批量三等皂的生产,才能让更多的百姓参与进来,迅速改善河阳县的民生。
而现在,第一船货的成功,已经极大程度的证明了沈江霖的正确性,哪怕现在还没到年底分成的时候,所有人已经不会再对沈江霖有任何置喙——只是发了一船货就有十二万两的利,他们想象不到,接下来如果将香皂铺子再继续铺往南直隶,卖往其他小国,会能得到多少银子?
将五十万两的本收回来,只是早晚问题,而更大的利益还在等着他们呢!
自此之后,河阳县上上下下,对这位新来的年轻知县,只有一片赞誉之声,沈江霖再想做什么,都会得到极大的拥护和支持。
随着河阳香皂一批批地发出,银子又一笔笔地涌入,河阳县衙的账上金银以一个很恐怖的速度在增加着,河阳县的老百姓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只要手脚勤快肯干活,那就绝没有饿死的道理。
河阳县从村到城,再无无家可归之民,老弱病残者会被收容入“慈幼堂”,年轻力壮者,要么种地采花理药材,要么开荒修路造房子,运气好的就是被选入香皂作坊做工,若是能成为技术工或者能提出优化建议,那更是能够得到丰厚的奖金!
河阳县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就连原本一直躲在山中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开始渐渐走出自己的地盘,尝试着和山下的人交易药材和花卉,更有一些脑子活络的人,开始往周边县去采买花卉药材,因为河阳县县衙开的价格高,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倒买倒卖来赚取其中的差价。
沈江霖听到下面的人回禀之后并没有出台什么阻拦的政策,而是乐见其成。
他给河阳县的经济打入了一剂强心针,而整个市场的活跃度还需要靠每一个百姓的聪明才智,一个小的收购倒卖的团体,就意味着解决了3-5人的就业问题,百姓只有赚取了足够多保障他们生活的银钱,才会舍得去消费,而消费继续刺激新的生产和销售,一盘死棋才算是盘活了。
河阳县的百姓很快就发现,渐渐地,大家的生活都变好了不说,出门做小买卖的人也多了。
香皂工坊上工的人多,香皂工坊门口就开始有专门叫卖吃食的人,在他们上下工的时间叫卖,有推着小车的,有挽着小竹篮的,尤其是早食的摊子,更是五花八门,几乎想吃什么都在香皂工坊门口买着。
范从直经常去香皂工坊巡视,看到这样的情景后,他是马上汇报沈江霖,希望沈知县能出台政策管一管,否则那香皂工坊这么气派的大门口,全是一些贩夫走卒、弄得乌烟瘴气的还得了?
结果沈江霖的做法,却是派人在香皂工坊周边另外建了一排简易小集市,那些做小生意的人每日只需要缴纳五文钱就能在固定摊位上占一天,既保持了整条街道的规整,又方便了所有人。
小老百姓有小老百姓的智慧,他们知道香皂工坊的工人月例高,舍得花钱,人流量又大,在那边做小生意,亏不了。
如此一来,又让许多百姓添了进项、刺激了消费。
河阳县县城中的几条主干道之前一直在乱糟糟的修路,搞得大家走路都不好走,好多住在主干道附近的居民都是怨声载道,可是近期道路一条条都修整好了,大家再走出去一瞧——呦呵,竟是全铺上了青石板路,修的整整齐齐、亮亮堂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