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会对大黄定位为泻下剂是受当今中药教材或本草记录的影响,却不知大黄治病远超泻下剂的范围,始终拘泥于泻下伤元气而不敢大胆使用大黄。
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他们不约而同地朝景初行了个师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景神医堪为医者之师啊!
景初连忙侧身,不敢受礼,“各位前辈万不可如此,我们只是在做学术交流,景初还有很多医学上的知识需要向前辈们学习,医道之路应百家齐放,而不是一家之言,你们对我有质疑,正好可以检验我的诊断是否周全,这才能让我进步,我感谢前辈们才是。”
景初谦逊的话让在场的专家们都动容了,这才是真正心宽的医者啊!
或许之前他们还多多少少有点难受自已一大把年纪,还不如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可景初的一番话,既肯定了他们的质疑,也给了他们十足的尊重,若他们还拘泥于面子工程不一心向学,那才是愚蠢至极。
于是第一个质疑景初的65岁老专家陈强胜拿出手机,“景神医,不知可否加个微信,回头我医学上的问题好找您研讨学习。”
其他人见状,忍不住暗骂陈强胜心机,可骂归骂,掏手机的动作都不慢,都围上去要加景初的微信。
而被针扎在病床上一动不动的老首长却度秒如年,他是听到小姑娘的话了,他虽没听明白小姑娘的这个瘀那个泻,但也知道小姑娘应该医术是不错的。
只是他难受呀,能不能谈话前先把他的针拔了,他们是不是都忘了躺在床上浑身是针的自已……
第120章
芫荽开胃
老首长终于等到来解救自已的护土姑娘推门进来,她端着煎好的汤剂。
景初看了下手机的时间,刚过去二十六分钟,心想华科的中药房倒是挺守时的。
她把手机递给站在一旁当木头人的父亲,“爸爸,你帮我加一下前辈们的微信。”
然后就走到病床前去给老首长取针。
已加好微信的老专家立刻跟了上去,想学习景初取针的诀窍,他们在《医道之光》有看到景初在考核针灸项目时讲究的手法,现在可以现场观摩,肯定比对着电视研究老半天强。
其他还没加微信的老专家也急了,当下把手机也丢给景神医她爸,让他站一边去给他们加微信,然后也挤到床边看。
于是景木头人程,政圈赫赫有名的大佬,被驱赶到病房角落,默默地打开这些老专家的手机微信,一一给他们加上女儿的微信。
当所有针取下,老首长顿觉神清气爽,若非还没有力气,他都想大笑一下,憋屈了半个多月的胸闷腹胀居然没了。
景初小心翼翼地将他扶起,让护土喂他喝药,她单手按在老首长后背胃部的反射区,当汤剂入口,她就按压胃腧穴,让汤剂如数进入老首长胃里,然后才轻轻将他放平。
在场的人看到景初如此简单粗暴地解决病人食不下咽的问题,都觉得受用无穷。
之前他们考虑到老首长的胃气不下行,开方施针,可依旧药进立出,根本喂不进药,如今一个简单的按穴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是他们太过浅薄,还是他们把治疗方案想得太复杂了?
大医至简,他们却被经验谈给耽搁了,真是不该啊!
他们正想问景初这个按穴手法有何讲究,却见景初朝护土要了两个口罩,一个给自已戴上,一个给她父亲戴上,然后发现老专家们都不戴口罩,有些疑惑。
“你们不戴一下口罩吗?”景初问。
这些老专家平日也戴口罩的,但刚刚一直在讨论老首长的病情,觉得戴口罩碍事,不知不觉都摘了,这会看景初特地带上口罩,也有些疑惑,“怎么要戴口罩?”
景神医刚刚进来的时候也没戴口罩,这会儿怎么特地戴上了。
没传染病呀,特护病房也都是全方位消杀的。
然而景初还未解释戴口罩的原因,病床上就传来一连串巨响,“噗——”一股极具味道的恶臭散出。
景初忙道,“快端便盆放到病人身下接排泄物。”说罢景初忙不迭拉着已经僵化的父亲逃出病房。
她想,她是姑娘家,还是不要围观男性患者排泄浊物好一些,心里对还在里头帮忙的专家们佩服不已,他们真是医德双全的模范前辈!
在病房里的专家们……
谁也不敢走,只是第一时间戴上口罩,然后上前去帮忙脱裤子,至于臭……
呕——
谁也不敢嫌老首长的排泄物臭……
呕——
……
大概过去二十分钟,病房门被打开通风。
景初也不进去,站在墙边问打开门的专家,“前辈,排出的是黑褐色浊物吗?”
专家木木然点头,语气僵硬,“景神医要看一下吗?”
“不用!”景初立刻又退离病房门几步,“这方子再给病人服用三次,腿上的青瘀肿烫退散就可停药,到时你们再给他开补元剂。”
景程将都已经加好微信的手机放到专家手上,然后拉着女儿头也不回离开了病房区域。
回到景家别墅,父女俩不约而同各自回房去洗澡,再回到一楼大厅,看到彼此还未干的头发,然后捧腹大笑。
黎静禾第一次看到父女俩笑成这样,也觉得莞尔。这父女俩性子相近,都是情绪波动不大的人,下午回来不久又一起出去,是遇到什么高兴的事了?
“遇到什么高兴事了?”黎静禾好奇。
景初看着自家母亲一脸好奇,有些挣扎要不要将这个有味道的医案分享给她听,却见父亲先开口,“不是什么值得分享的事,我跟你女儿都受了罪,你就别好奇了,免得待会你吃不下饭。”
事实上景程看到妻子精心准备的满桌佳肴毫无食欲,刚刚病房闻到的那股味道,感觉还在鼻尖环绕,哪怕他洗澡时还特地用了妻子的香水沐浴露,也依旧无法盖去这后遗症。
景初洗完澡就不再去想了,看父亲还一副充满阴影的后怕,“爸爸,你要还想着病房的事就会伤了脾胃的。”
说完问黎静禾,“妈妈,家里有香菜吗?”
香菜是家用调味菜,常年备着。
黎静禾也不多问了,看丈夫一脸菜色,就知道他们父女俩刚刚遇到的事并不是那么美丽。便打消了好奇之心,去厨房洗了两颗香菜出来。
景初接过香菜,让父亲坐下,“爸爸,你闻闻这香菜。”
景程配合地闻了闻,感觉鼻端的恶臭之感有消散。
景初又将香菜捻碎放到碗里,盛了半碗热汤递给父亲。
景程虽然还不想吃,但这是女儿亲自给他盛的汤,就是毒药他也得喝。
没想到半碗汤下肚,景程竟觉胃口大开,全无刚刚那种不欲吃食的推拒感。
“这香菜既开胃又可口!”景程笑着给女儿比了个拇指。
景初给父亲装饭,然后道,“香菜的嫩茎和鲜叶有一股特殊的香味,经常被人们当做菜品的点缀或是提味之物。”
“其实香菜是西汉时期的张骞从西域引进华国的,所以古时叫香菜为胡荽,到南北朝后赵时,赵皇帝石勒认为自已是胡人,所以听底下的人称香菜为胡荽很不高兴,便下令改名为原荽,后来又被叫做芫荽。”
“在医书里有记载芫荽的作用与功效,因为它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可以开胃纳食,而且这股香味还有点冲鼻,肺又开窍于鼻,因此芫荽还可以微微发散风寒以解表,是温性食物兼药材。”
“所以我刚刚让爸爸先闻香菜的气味,让它开肺窍,又入汤开胃,你的食欲自然就出来了。”
景程和黎静禾静静地听着女儿讲述她用香菜为父亲开胃的缘由,看着眼前的女儿侃侃而谈的热爱,心中触动很深。
他们的女儿,是有多热爱医学文化,才能所触之物皆能药用,一切药物医理手到擒来,甚至涉及的药物历史背景无一不知。
难怪家里三楼的医书越堆越多,因为是他们的女儿从不懈怠的积累才换回她如今卓越不凡的医术。
他们心中顿生一股自豪之感,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第121章
酒煮大黄
景初与父母用完晚餐就直接到三楼实验室做药物研究。
她那被遗忘在小包里的手机信息通知亮了一下屏,又很快灭了。
却不知宋辞等她的回复等了一宿,想打电话又不敢,怕惹她不高兴。一个晚上,宋辞想着自已与景初这一年里的相处,似乎都是自已单方面在主动,景初是不是只是把自已当普通同学而已?
他发的那三个爱心,到底是冲动了,景初会不会因为这样发现他的心意,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回避他了?
唉!
宋辞辗转反侧,第一次觉得要弄清景初的心意,比攻克他的研究项目还难。
景初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想看一下时间,才想起昨晚没给手机充电,于是从小包里拿出手机插上电源。
看屏幕上显示有未读消息,于是打开微信看了看,是宋辞。
哦,他看到自已发给他的照片了。
景初看他回的三个爱心,笑了笑,这宋辞越来越跟弟弟一样,一开心就发爱心。
景初打开表情包,也回了他三个爱心。
宋辞,早啊!
宋辞看到景初回的三个爱心,立刻从床上跳了起来,景初回他了。
他强压着心里的狂跳,回复道,景初,早上好!
昨晚跟我爸爸出去了,刚看到你回的爱心景初继续打字,看样子你心情不错,是项目研究快结束了吗?
?
心情不错?宋辞没反应过来爱心与心情不错是如何拉上关系的。
项目确实快结束了宋辞回道。
那等你回来哦,我最近研究的药剂也有些进展,到时跟你分享一下。景初打完这行字,为表示自已很开心,又发了三个爱心。
看到这里,宋辞明白了,所以在景初眼里,爱心就是开心?
宋辞苦笑,敢情他一个人纠结了一个晚上,结果人家根本就没明白他的心意。
也罢,毕竟就算景初知道他的心意又能如何呢,他们现在的年龄,当下的身份,还有各自的梦想,都让他们不能太过儿女情长。
景初用完早餐,就按部就班去上学了,而她在华科医院的大黄论用也被传开了,尤其是听说那位病人喝了三次她开的药后,盘踞在大腿上多日的青瘀肿热皆散,病人以极快的速度恢复状态,能吃能睡,还能起来走动了,让所有医者再一次钦佩景初诊病用药的神奇。
华科医院的院长欧阳锋在探望完老首长后,决定去京都人民医院找院长吕厚山聊聊人生。
比如周末两天,分一天让景神医到他们华科那坐诊,总不能他们一家医院就霸住了景神医一个人的周末时间吧?
而后他听说一起去r国做医学交流的周瑾瑜和纪黎居然还与景神医有师生之名,决定启动多方面战术,让周瑾瑜和纪黎醒目点,想想办法把景神医拐……嗯……请到华科医院来坐坐诊,让更多的医生可以学习她的医术,福惠更多病人。
当然,手里捧着宝的吕厚山当然不肯松口,“你可以建议病人来我们中医科看。”
“也可以让你们的医生来我们中医科交流学习!”
总而言之,想让他分一天给他们华科,门都没有。
不,是连窗缝都没有。
欧阳锋气得吹胡子瞪眼,过来时他还特地自掏腰包买了两瓶茅台,心疼了他老久,可又想到如果吕厚山愿意把景神医的坐诊时间分一天出来,那么这钱也花得值。
但在人民医院的院长室里跟吕厚山拍桌子大小声后,他觉得这酒给狗子吃都不能给吕厚山,于是把带来的茅台抱起就走,连带刚进门时给吕厚山点的烟,也一把抢过砸到地上狠狠踩两脚。
“哼!狗都不如的东西!”欧阳锋气呼呼地走了,心里却敲着算盘,决定去找马主任通通关系,毕竟贸贸然去景家找景神医,不小心冒犯了景家人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不管欧阳锋如何气愤,这会儿京都人民医院中医科的医生都围着景初问她那天的大黄论用。
景初把那天在华科医院特护房里针对病人情况做的用药分析大概跟伙伴们提一下。
然后问最近一直陪她在门诊跟诊的徐莹莹和苏湛,“你们记得上周六门诊那个拉肚子、反胃,便粘液脓血,里急后重,一天上十几次厕所的病人吗?”
苏湛想起来了,“是那个慢性痢疾兼慢性肠炎的病人吗?”
徐莹莹立刻打开办公室里的诊案记录,查到景初开的药方:黄酒煮五钱大黄!
所有人都围过去看药方。
楚圣怀也看着病案和药方,喃喃自语,“《本草正义》曰,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攻。”
“这病人之前吃了治痢疾的神药黄连,也不能治愈,身体都那么虚了,那么为何要用比黄连泻得还厉害的大黄呢?”
“难道不怕把病人泻虚脱了吗?”
苏湛听他说到这里,“你看景医生用黄酒来煮大黄。”
“黄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之效,正好弥补大黄的苦寒之伤!”
楚圣怀点头,“所以师傅开这方子,不怕病人泻得更厉害,而是在给病人排瘀浊的过程中扶阳正气。”
景初看他们俩三言两语将病案与药方分析得七七八八,笑着道,“其实《医鉴》里有一味将军饮,就是用一味大黄治疗反复发作的痢疾。”
“不仅大黄可以治痢疾,还可以退黄疸,通水道,排血瘀,降气逆,它可去陈垢安五脏,就像将土扫祸乱定天下安太平一样,因此在《汤液本草》里被称为将军。”
“它是泻下药,但如果医者善用炮制,学会阴阳平衡,那么大黄不仅有良将之攻伐,也有良相之辅勋。”
“在葛洪老先生的《肘后备急方》中,大黄就是他第一味常备的救急拯危的大药。”
说到这里,景初拿出大学药材里的《中药学》,“我知道你们现在对大黄的治疗思维多受教材和草本书籍的归类影响,轻易不敢使用大黄。”
第122章
延年之药
“可你们知道吗,张仲景先生对大黄情有独钟,你们可以重新去翻看一下他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汤方将近四分之一用到大黄,不是仲景先生喜欢用大黄,而是大黄可以推陈致新,开浊阴下行之力量,非他药所能替代。”
“如果我们只是把大黄看成泻药,那么就不能尽用大黄之功,又如何能吃透仲圣的医理?”
“作为一个医者,在践行医学中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若不懂得善用大黄,或对通用药材进行变通创新。那么遇到危急重症,也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所以我之所以能开复元活血汤治华科医院里的病人,也不过是窥了前人对大黄的尽用,拾仲圣之牙慧罢了。”
徐莹莹拿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算了算,《伤寒杂病论》里含大黄的汤方有15方,《金匮要略》里有31方,两本书去掉重复的方子,还有29方。
竟如此之多。
他们十分震惊。
他们平时也背方子,可都不曾留意到大黄这味他们不敢轻用的泻下药竟然被仲景先生如此广用,从阳明腑实证里的承气汤方,到神志病证、黄疸、肠痈、妇科疾病甚至虚劳证等方子都重用大黄。
所以他们之前那么畏惧于大黄的大泻,说到底还是自已学业不精,底气不足啊!
在场的医生都羞愧地低下头。
景初让他们都坐下来继续听她讲话,“葛洪先生也是东晋的养生家,他曾说过,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
“利用小剂量的大黄来健胃清肠,使人体健壮,延年益寿,是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的不传之秘!”
景初笑了笑,“你们看我平时饭量挺大的,可有没有发现我吃不胖?不是我肠胃吸收不好,而是肠道清理干净加速了代谢循环。”
“我在黎畔村生活时,逢年过节荤食比较多的时候,家里人就会用清宁丸清净肠腑毒素来安五脏,以此达到却病延年,防治未病的功效。”
清宁丸是用大黄制成的中成药,在场的医生都知道,但没想到景初竟然会用清宁丸来做保健。
不仅如此,景初回京都后还时不时用焦三仙和小剂量的大黄做成“大补糕”福惠家人,吃完总要去厕所通畅通畅,尤其是景新,跑得最勤快。
“我太姥爷如今九十多了,还能追着来院子里偷吃药草的鸡跑。挑水除草也步履矫健,力气并不比年轻的小伙差。”
“他年轻时去过西北游医,最大的收获就是将通肠丸换名为通补丸。为何?因为通补丸里的大黄可以通畅六腑而达到补五脏的作用,这样自然寿命延长,疾病少生。”
楚圣怀若有所思,开始举一反三,“我明白了,为何虚不受补,因为体内痰湿瘀浊堵于体内,所以再好的补药也只能是强大体内的毒素,而不能受用于人体,因此想要补元阳,就得先排毒。”
景初点头,“是的,人体沉积于体内的毒素盘根错节,就需要用釜斤之力去破除,而首用将药非大黄莫属。”
徐莹莹也明白了,“所以景医生在给高血脂,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开方时也多用大黄,就是因为大黄可以清理病人身体管道或血脉堵塞的死角。”
苏湛见徐莹莹抢答了,也不甘示弱,“这就跟爬坡一样,车上堆满杂物,气血推不上去,只能把杂物卸除,那么气血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轻松推行,身体也就恢复正常的气血循环,这才是推陈致新的原理!”
苏湛的话出来,大家哈哈大笑,觉得他说得很形象。
景初看着他们也笑了,一场关于大黄的论用打开了大家的新思路,所谓的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就是这样的道理。
就这样,景初的生活不紧不慢地在学校家里医院三点一线地重复着,她时不时分享医案医理,前来人民医院做交流学习的医生越来越多。
而老首长病愈出院后,对景初大为赞赏。
罗国重之前有听过景正国那老家伙的太孙女在乡下学医,看他吹得天花乱坠,也只是当作疼爱晚辈的表现,没想到自已的命居然是他这太孙女救的,出院后一心想亲自感谢一下小姑娘。
可小姑娘着实忙。
一会听说去学校上学了,一会说去医院坐诊了,一会说要等实验室的数据……
听说他要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居然让景正国代为转达,说她已经收到他的感谢了,让他好好养身体,没事练练太极或气功,然后就没下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