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书院惊变
庆历四年春,汴梁城的柳絮如飞雪般漫天飘荡。应天书院内,十七岁的苏砚正伏在案前临摹《清明上河图》,笔尖在宣纸上勾勒出汴河上的商船,忽听得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同窗赵文远面色苍白地撞开房门:苏砚,不好了!王夫子被御史台的人带走了!
苏砚手中的笔瞬间滑落,墨汁在画纸上晕染开来。王夫子是书院最德高望重的先生,平日里治学严谨,待人宽厚,怎会突然被御史台盯上他抓起外袍冲出门去,只见书院正门前停着两辆马车,王夫子被两名官差押着,白发凌乱,却仍昂首挺胸。
夫子!究竟发生何事苏砚挤过围观的人群。王夫子见到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只是沉声道:照顾好师弟师妹们,莫要轻信传言。马车疾驰而去,扬起的尘土模糊了苏砚的视线。
回到书房,苏砚在夫子的案头发现一封未写完的信,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近日查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有误,事关燕云十六州地理……他心中一惊,燕云十六州乃大宋边境要地,如今辽人虎视眈眈,任何舆图差错都可能引发大祸。
入夜,苏砚翻窗潜入夫子的寝室,在暗格里找到一本泛黄的舆图册。扉页上写着山河志三字,翻开后,里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山川地势、关隘布防,还有不少用朱笔批注的修改痕迹。正看得入神,窗外突然传来异响,他急忙吹灭烛火,躲在屏风后。
搜!王肃之定是藏了什么违禁之物。为首的黑衣人举着火把闯入,靴底踩在木板上发出吱呀声。苏砚屏住呼吸,看着他们翻箱倒柜,将书籍撕得粉碎。当黑衣人即将发现舆图册时,远处突然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惊起一阵乌鸦。黑衣人咒骂一声,匆匆离去。
苏砚从屏风后走出,双手紧紧抱住舆图册。月光透过残破的窗纸洒在脸上,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查出真相,还王夫子清白。第二日,他找到赵文远,两人乔装成书商,来到御史台附近的茶楼打探消息。
听说王肃之私通辽国,绘制假舆图!邻桌的茶客压低声音,御史台在他书房搜出了与辽人的密信!苏砚握茶杯的手微微发抖,密信夫子书房明明……他突然想起黑衣人离开时,袖口隐约露出的金线绣纹,与前日在书院外看到的御史台马车装饰如出一辙。
我们去夫子老家看看。赵文远提议,或许能找到证据。两人雇了辆马车,日夜兼程赶到洛阳。王夫子的老宅早已被查封,苏砚翻墙而入,在柴房的夹层里发现了一个铁盒,里面是几封旧信,竟是二十年前王夫子与先帝的往来书信,信中讨论的正是修订《太平寰宇记》之事。
原来夫子是在为先帝遗愿奔波!赵文远激动地说。苏砚却神色凝重,这些信件不仅无法证明夫子清白,反而可能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罪证。就在这时,院外传来马蹄声,一队官兵将老宅团团围住。
苏砚,赵文远,你们私闯钦犯住宅,意图销毁证据,速速束手就擒!为首的校尉拔出佩剑。苏砚将信件藏入怀中,低声道:待会儿我引开他们,你带着证据回汴梁,交给太子殿下。
一场混战在老宅展开。苏砚挥舞着从柴房找到的木棍,与官兵周旋。赵文远趁机翻墙逃走,却被一支冷箭射中肩头。苏砚见状,不顾一切地冲过去,背起受伤的同窗,在夜色中狂奔。身后追兵的喊声越来越近,前方却是一片陌生的荒野……
第二章:江湖迷踪
夜色如墨,苏砚背着赵文远在山间小路上跌跌撞撞地奔跑。赵文远的血顺着他的后背往下淌,在月光下泛着暗红。放我下来……赵文远虚弱地挣扎,不能连累你……
闭嘴!苏砚咬着牙,汗水滴落在赵文远手背上,咱们一起进的书院,就要一起活着出去。远处传来犬吠声,他心中一喜,抬眼望去,只见山坳处透出几点微弱的灯火,像是个村落。
跌跌撞撞地跑到村口,一座挂着悬壶居牌匾的医馆映入眼帘。苏砚踹开虚掩的门,大喊:大夫!救命!屋内传来瓷器碎裂声,一个身着粗布衣裳的少女举着药臼冲出来,看见两人狼狈的模样,愣了一瞬:快把人放到床上!
少女名叫林若蘅,是医馆主人林大夫的女儿。她熟练地为赵文远处理伤口,银针在烛火下泛着寒光:箭上淬了毒,还好来得及时。苏砚这才松了口气,环顾四周,墙上挂着的草药图谱和案头摆放的《伤寒杂病论》让他心中一动——这医馆似乎不简单。
你们得罪了什么人林若蘅突然开口,官兵追着两个书生,可不是常有的事。苏砚犹豫片刻,从怀中掏出舆图册:实不相瞒,我们是为了查清一桩冤案。他将王夫子的事和盘托出,林若蘅的神色渐渐凝重。
我爹或许能帮上忙。林若蘅说,他年轻时在江湖上行走,认识不少奇人异士。不过他出门采药去了,要明日才能回来。话音未落,院外突然传来马蹄声。苏砚脸色大变,吹灭烛火,将舆图册塞进床底。
开门!御史台办案!敲门声震得门板嗡嗡作响。林若蘅镇定地打开门:官爷们深夜造访,所为何事校尉举着火把扫视屋内:可有见过两个书生一个穿青衫,一个着灰袍。
倒是有两个病人,不过都在发高烧说胡话。林若蘅侧身让开,屋内弥漫着浓浓的药味,赵文远躺在床上,面色潮红,呼吸粗重。校尉狐疑地凑近查看,苏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哼,最好别耍花样。校尉冷哼一声,带人离开。苏砚瘫坐在地上,冷汗湿透了衣衫。林若蘅递来一碗凉茶:他们暂时不会再来,药味能盖住血腥味。但天亮后必须转移,这地方藏不了太久。
次日清晨,林大夫回来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听完事情经过,从柜中取出一个锦囊:去嵩山找天机阁,他们或许知道舆图案的真相。不过天机阁向来神秘,能否见到阁主,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苏砚和赵文远告别医馆,乔装成樵夫向嵩山进发。山路崎岖难行,赵文远的伤口还未痊愈,每走一步都疼得脸色发白。终于在日落时分,他们看到了云雾缭绕中的天机阁,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来者何人阁前的守卫拦住去路。苏砚掏出舆图册:我们为《山河志》而来,求见阁主。守卫神色微变,转身入内通报。片刻后,一位身着月白长袍的中年男子缓步而出,目光扫过舆图册上的批注,瞳孔骤然收缩:随我来。
天机阁内,摆满了各类舆图和古籍。阁主轻抚着舆图册,长叹一声:二十年前,先帝命王肃之暗中修订舆图,就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先帝驾崩后,此事被有心人利用,成了陷害忠良的工具。
那我们该如何救王夫子苏砚急切地问。阁主取出一卷密档:这里面有当年参与修订舆图的官员名单,还有先帝遗诏的副本。不过要拿到这些,必须潜入御史台的密室……
苏砚握紧拳头:为了夫子,刀山火海我也去闯!赵文远挣扎着站起来:算我一个!我们一起把真相公之于众!阁主看着两人坚定的眼神,微微颔首:今夜子时,我会安排人接应你们。记住,万事小心。
夜幕降临,苏砚和赵文远换上夜行衣,跟着天机阁的人悄悄潜入汴梁城。御史台高墙耸立,戒备森严。他们趁着巡夜士兵换岗的间隙,翻墙而入。月光下,密室的铜锁泛着冷光,苏砚深吸一口气,掏出从林大夫那里得来的开锁工具……
第三章:朝堂风云
御史台密室的铜锁在苏砚手中发出细微的咔嗒声,他屏住呼吸,轻轻推开厚重的石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墙上的油灯忽明忽暗,照亮了四周密密麻麻的书架。赵文远举着火折子,目光扫过书脊上的标签:刑案卷宗、官员密报……找到了!舆图档案在这里!
两人翻开档案,里面果然藏着王夫子的修订稿,还有一份盖着先帝玉玺的遗诏副本。苏砚正要将东西收好,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快躲起来!赵文远拉着他躲进书架后,只见御史中丞张怀德带着几个黑衣人走了进来。
那两个书生还没抓到张怀德的声音阴鸷,王肃之的嘴硬得很,再这样下去,当年的事迟早会败露。一个黑衣人躬身道:大人放心,太子那边已经放出风声,说王肃之通敌叛国证据确凿,明日早朝就要定罪。
苏砚握紧拳头,指甲几乎掐进掌心。赵文远按住他的肩膀,示意他冷静。等张怀德等人离开后,两人悄悄溜出御史台,直奔太子东宫。
东宫书房内,太子萧景琰看完密档,神色凝重:原来如此!这些年来,张怀德一直与辽国暗通款曲,故意篡改舆图,就是为了削弱大宋边防!他站起身,来回踱步:明日早朝,你们随我一起面圣,当众揭穿他们的阴谋。
第二日清晨,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张怀德站在班列之首,嘴角挂着得意的笑。当太子呈上先帝遗诏和舆图修订稿时,他脸色骤变:陛下,这分明是太子伪造的!王肃之私通辽国,证据确凿!
是吗苏砚挺身而出,从怀中掏出一封信,这是张大人与辽人的密信,前日在御史台密室所得!殿内顿时一片哗然。张怀德额头上冒出冷汗,强自镇定:你……你血口喷人!
正在这时,林大夫带着一群江湖豪杰闯入殿中,为首的竟是天机阁阁主。陛下,我等愿为太子和两位书生作证!天机阁阁主呈上一卷文书,这是二十年前参与舆图修订的官员联名书,足以证明王肃之的清白!
data-faype=pay_tag>
皇帝看着满殿证据,龙颜大怒:张怀德,你还有何话说张怀德扑通跪地,瘫倒在地:陛下饶命……
王夫子被无罪释放那日,应天书院师生夹道相迎。苏砚和赵文远站在人群最前方,看着夫子步履蹒跚地走来,眼眶不禁湿润。你们长大了。王夫子抚摸着两人的头,记住,书生手中的笔,有时比刀剑更有力量。
经此一役,萧景琰在朝堂上的威望大增。他重用苏砚和赵文远,命他们主持修订《太平寰宇记》。苏砚带着测绘队走遍大宋山河,将真实的地理风貌记录在册。每到一处,他都会想起王夫子的话,笔下的每一道线条,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三年后,辽军突然南下,直逼雁门关。苏砚看着手中的舆图,上面详细标注着雁门关的地形和布防。萧景琰召见他时,目光坚定:此次出征,就靠你的舆图了。
苏砚握紧拳头:臣愿随太子殿下一同出征!他换上铠甲,骑上战马,告别了应天书院的同窗和汴梁城的繁华。在漫天黄沙中,他望着远处的烽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用手中的笔,守护这万里山河。
雁门关外,辽军的营帐连绵不绝。苏砚指着舆图,向萧景琰献计:敌军粮草皆囤积在黑水河畔,若能断其粮道……萧景琰沉思片刻,点头道:好!就依你所言!
夜色深沉,苏砚带领一支轻骑,沿着舆图上标注的小路,悄悄接近黑水河畔。当他们点燃敌军粮草的那一刻,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辽军大乱,萧景琰趁机率军出击,杀得辽军丢盔弃甲。
这场战役大获全胜,苏砚因功被封为测绘使,负责绘制全国舆图。他走遍大江南北,将山川河流、城镇村落一一记录。在他的努力下,一套完整的《大宋舆图》终于完成,成为守护大宋江山的重要典籍。而他与赵文远,也从书院学子,成长为了名垂青史的国之栋梁。
第四章:雪域烽烟
庆历八年冬,雁门关大捷的捷报尚未冷却,西北边境又传来急讯——吐蕃赞普亲率铁骑,翻越终年积雪的昆仑山,直逼河湟谷地。寒风裹挟着雪粒拍打在《大宋舆图》上,苏砚望着图中用朱砂标注的青唐城,指腹重重压在险峻的积石山脉:此处易守难攻,若被吐蕃占据,陇右危矣。
萧景琰的手指划过地图上蜿蜒的黄河:河湟之地农牧皆宜,赞普此次野心不小。他抬眼望向苏砚,你曾随茶马商队深入吐蕃,可知他们的行军习性苏砚沉吟片刻:吐蕃骑兵善用牦牛阵,且惯用一种名为乌朵的投石索,杀伤力极强。但他们不耐严寒,若能...话音未落,忽有快马送来加急军报——青唐城守将叛变,开城献降!
朝堂顿时炸开了锅。御史大夫王大人急得胡须乱颤:定是那舆图有误,才让敌军有机可乘!苏砚猛地出列:青唐城布防图半月前已更新,城防固若金汤,除非...他突然想起,半月前曾有个自称河湟商人的人,以重金求购青唐城周边地形图。当时他并未在意,如今想来,那人腰间的藏银腰带与吐蕃贵族的装饰如出一辙。
三日后,苏砚随萧景琰的大军踏上西征之路。寒风中,他裹紧狐裘,望着绵延不绝的雪山,心中盘算着破敌之策。行至积石关,斥候来报:吐蕃军在黄河渡口设下牦牛阵,数百头牦牛身披铁甲,牛角绑着利刃,无人能近!
赵文远望着湍急的黄河,脸色发白:这可如何是好苏砚却盯着岸边的芦苇荡,突然眼睛一亮:还记得天机阁阁主说过的火攻之法吗吐蕃人迷信火神,若在夜间...他在沙地上画出战术图,我们以火箭射向牦牛阵,待敌军阵脚大乱,再从上游放下火船!
当夜,宋军万箭齐发,燃烧的箭矢如流星般坠入牦牛阵。受惊的牦牛横冲直撞,反而将吐蕃军的营帐踏为平地。苏砚站在高处,看着河面上顺流而下的火船,突然发现对岸有一队吐蕃骑兵绕道而行。他抓起号角奋力吹响:不好!他们要偷袭中军!
混战中,苏砚的战马被投石索击中,他重重摔落在地。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利箭擦着他的耳畔飞过,射中身后的吐蕃士兵。林若蘅提着药箱冲过来,发间的银饰叮当作响:不是让你在后方制图吗她迅速为苏砚包扎手臂的伤口,吐蕃军中出现了神秘的巫医,许多将士中了怪毒。
苏砚强撑着起身,在战死的吐蕃士兵身上发现了奇怪的竹筒。打开后,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扑面而来,里面竟是用蛇毒和蛊虫制成的毒粉。他脸色骤变:这是失传已久的瘴疠散,必须立即通知全军戴上面罩!
正当宋军稳住阵脚时,吐蕃赞普突然派来使者求和。萧景琰看着使者呈上的降书,冷笑一声:赞普大军压境时何等威风,如今不过折损些牦牛,便要求和苏砚却注意到使者袖口露出的半截密信,上面隐约可见月满之夜,里应外合的字样。
这是诈降!苏砚夺过降书,吐蕃人定是想趁我们松懈,发动总攻!他展开舆图,若我猜得没错,他们会从星宿海绕道,突袭我们的粮草大营。萧景琰立刻调兵遣将,在星宿海设下埋伏。
月满之夜,吐蕃骑兵果然出现。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粮草,而是漫天的火把。苏砚站在高处,看着敌军陷入重围,心中却无半点喜悦。他想起白天在战场上捡到的一块吐蕃孩童的护身符,上面画着雪山和牛羊。战争,究竟要让多少人失去家园
此役过后,吐蕃元气大伤,不得不与大宋签订和平协议。萧景琰班师回朝时,特意绕道青唐城。苏砚站在城头,看着城中百姓劫后余生的笑容,突然萌生一个想法。他连夜绘制了一份茶马互市的规划图,将大宋的茶叶、丝绸与吐蕃的马匹、药材互通有无。
你这图...萧景琰看着密密麻麻的商路标注,不仅能避免战乱,还能让边境百姓安居乐业。他重重拍了拍苏砚的肩膀,就按你的想法办!
然而,当苏砚正为茶马互市奔波时,京城却传来噩耗——皇帝病重,朝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萧景琰的政敌趁机散布谣言,说太子西征时私吞军饷。苏砚握着密信,望着远方的雪山,深知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汴梁城悄然酝酿......
第五章:暗流涌动
汴梁城的深秋,梧桐叶在寒风中打着旋儿飘落。苏砚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却在城门口被侍卫拦住:太子殿下已被软禁,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他掏出测绘使的腰牌,却被侍卫一把摔在地上:当今圣上有旨,凡与太子党羽相关者,一律严查!
苏砚握紧拳头,转身来到天机阁在京城的联络点。阁中气氛凝重,阁主递来一卷密档,上面赫然记录着御史中丞之子与辽人往来的信件:张怀德虽死,但他的党羽并未根除。如今他们勾结辽国,意图扶持三皇子登基。
赵文远突然推门而入,衣袍上沾满血迹:不好!林大夫被人暗杀,若蘅姑娘生死未卜!苏砚只觉眼前一黑,扶住桌案才勉强站稳。半月前分别时,林若蘅塞给他一包自制药丸,说西北风寒,保重身体。此刻想起她狡黠的笑容,他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三人乔装成送炭的奴仆,潜入东宫。萧景琰神色憔悴,却依旧目光如炬:父皇昏迷前,曾口谕传位于我,但被皇后篡改诏书。如今三皇子在朝堂上咄咄逼人,朝中半数大臣已倒戈相向。他展开一卷泛黄的遗诏,这是当年先帝留给我的密诏,本想待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再公布,看来不得不提前了。
苏砚看着遗诏上熟悉的字迹,突然想起王夫子书房里的舆图批注。先帝当年秘密修订舆图,不仅为了军事,更是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宏愿。他猛地抬头:殿下,我们可以从舆图入手!先帝命王夫子修订舆图的事,能证明您继承的是先帝遗志!
计划刚定下,就传来消息:三皇子将于三日后在太庙举行登基大典。苏砚连夜绘制了一幅特殊的舆图——将先帝遗诏的内容,用微缩字体暗藏在山脉河流的纹理中。赵文远看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叹道:若非用放大镜,根本无法察觉。
登基大典当日,太庙前百官云集。三皇子身穿龙袍,正要接过玉玺,苏砚突然冲出人群:且慢!陛下遗诏在此!他展开舆图,天机阁的人适时递上放大镜。当大臣们看清舆图中的文字时,太庙内一片哗然。
三皇子的脸色由白转青:这...这分明是伪造的!话音未落,皇后突然被人搀扶着出现,神色慌张:皇上...皇上醒了!众人匆匆赶往皇宫,却见皇帝躺在床上,气若游丝。
景琰...是朕对不起你...皇帝抓住萧景琰的手,当年为了制衡各方势力,朕不得不对你严苛...张怀德一党,朕早有察觉...他咳嗽几声,传位诏书...在乾清宫的密匣里...
然而当众人打开密匣,里面却是一封空白诏书。三皇子突然放声大笑:看到了吗根本没有什么遗诏!萧景琰却盯着密匣底部的暗纹,若有所思。苏砚心中一动,取出测绘用的罗盘,按照舆图上的方位转动密匣。咔嗒一声,夹层打开,真正的遗诏赫然在目!
真相大白,三皇子及其党羽被打入天牢。萧景琰登基那日,汴梁城万人空巷。苏砚站在观礼人群中,看着昔日的同窗一步步走上皇位。突然有人拽了拽他的衣袖,转身一看,竟是满脸伤痕的林若蘅。
以为我死了林若蘅举起手中的药瓶,我爹临死前让我把这个交给你。苏砚打开药瓶,里面是一张字条:吐蕃巫医背后,还有更神秘的势力。小心幽冥教。
当晚,新皇萧景琰在御书房召见苏砚:朕准备重启燕云十六州的收复计划。但近日收到密报,辽国境内出现了一群神秘的黑衣人,他们擅长用毒,行踪诡秘...他盯着苏砚,你可愿再次深入险境,绘制辽国腹地的舆图
苏砚想起林大夫的字条,又想起王夫子在应天书院的谆谆教诲。他单膝跪地:臣愿往!定将辽国山川地势,尽数绘于纸上!走出皇宫时,寒风卷起他的衣摆,远处的城墙上,新换的大宋军旗在夜空中猎猎作响。而他知道,自己手中的笔,将继续书写这山河的传奇......
第六章:塞外惊魂
寒风如刀,割裂着苏砚的脸庞。他裹紧羊皮袄,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此行他只带了赵文远和十名精锐士兵,乔装成贩马的商人,深入辽国腹地。腰间藏着的空白舆图册,每一页都等待着鲜血与汗水的浸染。
行至黑水城,城中气氛诡异。往日热闹的马市冷冷清清,酒馆里的酒客们交头接耳,见到生人便立刻闭口。苏砚要了壶马奶酒,装作不经意地问掌柜:近日可是有什么大事掌柜警惕地看了他一眼:客官还是别打听的好,不然...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马蹄声,一队身着黑袍的人飞驰而过,黑袍上绣着的骷髅头在阳光下泛着幽光。
幽冥教!赵文远低声惊呼。苏砚想起林大夫的警告,握紧了腰间的短刀。深夜,他们的客栈遭到袭击。黑衣人蒙着面,手中的弯刀淬着蓝汪汪的毒。苏砚挥舞着测绘用的铜尺,与敌人缠斗。混战中,一名士兵被毒刀划伤,瞬间倒地抽搐。
用火烧伤口!苏砚大喊。他记得林若蘅说过,这种毒遇火则解。赵文远立刻掏出火折子,士兵痛苦地惨叫着,但总算保住了性命。战斗结束后,他们在黑衣人的尸体上发现了一块令牌,上面刻着燕云二字。
看来幽冥教与燕云十六州之事脱不了干系。苏砚擦掉脸上的血污,展开舆图册,在黑水城的位置重重画了个圈。接下来的日子,他们昼伏夜出,冒着被辽军巡逻队发现的风险,测绘地形。每到一处关隘,苏砚都要仔细记录兵力部署和粮草储备。
一日,他们在阴山脚下发现了一座废弃的寺庙。刚踏入庙门,就听见地窖里传来微弱的呼救声。打开地窖,里面关着十几个汉人,竟是被辽国抓来修筑工事的工匠。为首的老者认出了苏砚的测绘工具:大人,辽人在燕云十六州的边界修筑了一道铁壁防线,全是用我们汉人的血肉筑成的!
苏砚的手颤抖着,将这个消息记录在舆图上。他决定深入虎穴,亲自探查防线。换上辽军的服饰,他们混进了修筑防线的劳工队伍。烈日下,汉人劳工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稍有懈怠就会遭到皮鞭抽打。苏砚强忍着怒火,用炭笔在掌心记录着防线的结构。
然而,他们的行踪还是被幽冥教的人发现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数十名黑衣人将他们包围。苏砚等人且战且退,退到一处悬崖边。身后是万丈深渊,面前是穷追不舍的敌人。
把舆图册带走!苏砚将图册塞进赵文远怀里,我来断后!他挥舞着长剑,冲向黑衣人。剑光闪烁间,他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失踪已久的林若蘅!她穿着幽冥教的黑袍,手中的匕首泛着寒光。
若蘅,为什么苏砚心痛如绞。林若蘅却冷笑一声:为了报仇!你们以为我爹真是被三皇子的人杀的错了!是幽冥教!他们想利用我爹研制毒药,我爹宁死不从...她的声音哽咽,我假意投靠,就是为了找到他们的老巢!
这时,幽冥教的教主现身了。他摘下面具,竟是辽国的国师!中原人果然聪明,不过你们今天都得死!国师一声令下,黑衣人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千钧一发之际,宋军的援军赶到,原来是萧景琰放心不下,暗中派来接应的。
战斗结束后,苏砚看着伤痕累累的林若蘅,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林若蘅将一张图纸塞给他:这是幽冥教的老巢地图,在辽国的极北之地,那里有一个更大的阴谋...
苏砚展开图纸,上面画着一座冰雪覆盖的城堡,城堡下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他握紧拳头,对赵文远说:继续向北!我们一定要揭开这个阴谋!寒风呼啸,三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雪原中,而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惊险的挑战......
第七章:墨定山河
极北之地,寒风裹挟着暴雪,似要将天地吞噬。苏砚一行人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睫毛上结满冰霜。林若蘅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黑影:就是那里,幽冥教的冰渊堡。只见一座城堡矗立在冰川之上,通体泛着幽蓝的光,宛如一座沉睡的巨兽。
他们悄悄接近城堡,却发现四周布满机关。苏砚掏出测绘用的罗盘,仔细观察地形。这些机关按八卦方位排列,只要找到生门...他话音未落,突然触发一道冰箭机关。林若蘅眼疾手快,拉着苏砚滚到一旁,冰箭擦着头皮飞过,在地面上砸出深深的坑洞。
小心!赵文远突然大喊。一群身着冰甲的守卫出现,手中的武器竟由寒冰凝结而成。战斗中,苏砚发现这些守卫行动僵硬,似乎被某种力量操控。是傀儡术!林若蘅喊道,攻击他们的关节!三人配合默契,终于突破防线,潜入城堡内部。
城堡内寒气刺骨,墙壁上镶嵌着发光的冰晶石。他们在一间密室中,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数百个巨大的冰棺中,沉睡着身着宋军服饰的士兵!苏砚凑近查看,冰棺上刻着燕云十六州的字样。
这些人是三年前失踪的宋军将士!赵文远脸色惨白,原来都被幽冥教抓来做了实验!林若蘅在角落找到一本手记,上面记载着国师的疯狂计划:用秘术将宋军将士炼成冰傀儡,待时机成熟,便南下攻打大宋!
就在这时,城堡突然剧烈震动。国师带着幽冥教众包围了密室:你们以为能轻易破坏我的计划太晚了!他手中的法杖一挥,冰棺中的士兵纷纷苏醒,眼中闪烁着诡异的蓝光。
苏砚迅速展开舆图册,在空白处飞速绘制战术图。若蘅,你去找机关枢纽,破坏控制傀儡的阵法!文远,我们挡住敌人!战斗异常惨烈,冰傀儡力大无穷,且不惧刀剑。苏砚边战边观察,发现他们对火焰极为忌惮。
用火攻!他大喊。赵文远立刻取出携带的火油,泼向冰傀儡。熊熊烈火中,冰傀儡发出刺耳的惨叫,纷纷融化。与此同时,林若蘅找到了机关枢纽,拼尽全力将其摧毁。失去控制的冰傀儡瞬间瓦解,化作一滩冰水。
国师见计划败露,恼羞成怒,亲自出手。他的法术诡异莫测,冰雪在他手中化作致命武器。苏砚、赵文远和林若蘅三人联手,却依然节节败退。千钧一发之际,城堡外传来喊杀声——萧景琰率领大军赶到了!
原来,苏砚在途中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留下特殊的测绘标记。萧景琰循着这些标记,及时赶来支援。宋军的呐喊声震天动地,幽冥教众终于溃不成军。国师见大势已去,企图启动城堡的自爆装置,却被林若蘅用匕首刺穿了心脏。
结束了...苏砚瘫坐在地上,看着逐渐崩塌的冰渊堡。萧景琰走到他身边,接过沾满血迹的舆图册:这上面的每一笔,都将载入史册。
数月后,燕云十六州终于收复。在庆功宴上,萧景琰亲自为苏砚、赵文远和林若蘅赐下封号。苏砚捧着御赐的山河绘卷牌匾,望着台下欢呼的百姓,想起了从应天书院到冰渊堡的点点滴滴。
苏兄,你看!赵文远指着天边。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燕云十六州的山川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壮丽。苏砚取出空白的舆图册,蘸饱笔墨,在首页写下:墨卷山河……
苏砚笔尖悬在泛黄的宣纸上方,迟迟未落。窗外的汴梁城正沉浸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欢庆中,爆竹声此起彼伏,孩童们举着绘有宋军将士的纸鸢在街头奔跑。案头摆放着御赐的羊毫笔,笔杆上山河定鼎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此刻他的目光却紧锁在舆图册最后一页的空白处——那里本该是这幅跨越十余年、浸透无数血汗的山河长卷最圆满的句读。
还在为收尾犯愁林若蘅端着药碗推门而入,发间的银饰随着步伐轻响。自从冰渊堡一役后,她卸下了幽冥教的黑袍,重新穿上素色襦裙,只是左腕上那道被毒刃划伤的疤痕,仍在诉说着过往的惊心动魄。她将药碗推到苏砚面前,尝尝看,这次没放黄连。
苏砚接过药碗,却没急着饮下。他展开最新绘制的燕云十六州舆图,指尖抚过用金线绣出的边关要塞:你说,先帝遗愿中的天下一统,当真能实现吗如今辽国虽败,但西夏、吐蕃...话音未落,赵文远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官服上还沾着早朝时的露水。
陛下召见!赵文远抹了把额头的汗,吐蕃使者递来国书,竟主动提议开放更多茶马互市口岸!他将一卷羊皮纸摊开在案上,上面用藏文与汉文工整书写着盟约条款,他们还说,愿意将青唐城设为两国共管的贸易重镇。
林若蘅凑过去细看,突然指着某处惊呼:这里!他们标注的积石关地形,与你当年测绘的分毫不差!苏砚的目光骤然发亮,心中某根紧绷的弦突然松开。他想起在河湟谷地的那个雪夜,燃烧的牦牛阵照亮天际,而如今,当年用鲜血和战火测绘出的山川,竟成了和平的基石。
三人匆匆赶往皇宫。乾清宫内,萧景琰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大宋舆图》沉思。登基三年来,他鬓角已添了几缕白发,但眼中的光芒却比从前更盛。你们看。他拿起朱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圈,从燕云十六州到青唐城,再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港,若能将这些重镇连成商路...
便可化干戈为玉帛!苏砚接过话头,灵感如泉涌,以贸易互通消弭征战之心,用文化交融替代兵戎相见!他立即铺开宣纸,开始勾勒新的舆图构想:以汴梁为中心,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描绘出茶马古道、海上航线与陆上商道,每个节点都标注着当地的特产与风俗。
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整整两年。苏砚带着测绘队走遍大宋疆域,甚至乘船抵达了东瀛与大食。每到一处,他不再仅仅记录山川地势,更将各地的建筑风格、节庆习俗都细致描绘。在泉州港,他亲眼目睹波斯商人用精美的地毯交换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敦煌,他见到吐蕃画师与大宋匠人共同绘制飞天壁画。这些鲜活的场景,都被他用独特的墨卷技法融入舆图——山川用青绿重彩,商路以金线勾勒,而往来的行人、驼队,则用淡墨点染。
新舆图完成那日,恰逢上元佳节。萧景琰下令将这幅名为《四海同春图》的巨作悬挂在宣德门前。长卷展开足有百丈,汴梁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惊叹声此起彼伏。画中,燕云十六州的将士与辽国牧民共饮马奶酒,青唐城的吐蕃孩童追着汉族商贩的糖画跑,海上的商船扬起不同国家的旗帜,在明月下破浪前行。
这才是真正的山河志。王夫子不知何时出现在苏砚身后。老人的白发更显稀疏,但精神矍铄,当年你在书院临摹《清明上河图》,我便知你笔下有乾坤。如今这幅图,胜过千军万马。
当夜,皇宫大摆宴席。酒过三巡,萧景琰执起苏砚的手,向满朝文武道:苏卿之功,不仅在于测绘山河,更在于以笔墨为桥,连接四海。朕意将《四海同春图》刻于石碑,立于国门,让后世子孙永记——止戈为武,和合共生。
十年后,苏砚在应天书院开设了新的测绘学堂。学堂后院种满了各地移植的奇花异草,其中最显眼的,是一棵从吐蕃带回的雪莲花。他常带着学生们在梧桐树下临摹舆图,讲述那些藏在墨痕里的故事。每当说起冰渊堡的战斗、茶马古道的商队,孩子们的眼睛便亮得如同汴梁城的上元灯。
某个暮春的傍晚,林若蘅抱着刚出生的女儿来找他。夕阳为母女俩镀上一层柔光,女儿咿咿呀呀地伸手去抓苏砚案头的毛笔。给她取个名字吧。林若蘅轻声说。苏砚望着窗外纷飞的柳絮,又看向墙上挂着的《四海同春图》,笑道:就叫和吧,愿她此生,所见皆是山河无恙,四海同春。
此刻,汴梁城外的官道上,一队驮着丝绸瓷器的商队正缓缓西行,驼铃声与孩童的歌谣声交织在一起,飘向远方。而在更遥远的地方,新的故事,正在被另一支测绘队的笔尖,轻轻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