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儒门学问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灯明普照 本章:第七章儒门学问

    晨曦微露,天边泛起鱼肚白。太和学院古朴的青砖黛瓦在晨光中渐渐显出轮廓,一排排飞檐翘角如展翅yu飞的大鹏,承载着千年学府的文脉与底蕴。

    院门两侧的石狮威严肃穆,门楣上"太和学院"四个大字由开国文宗亲笔所题,笔力遒劲,气势恢宏。朱红se的大门早已开启,几名身着青衫的学子抱着书卷匆匆入内,脚步轻快却不失沉稳。

    学院中央,一棵参天古槐枝繁叶茂,树下石桌石凳围成一圈。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襟危坐,手持竹简,口中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声音虽不高亢,却字字清晰,句句铿锵,如清泉流淌,润物无声。

    回廊曲折,通往各个教室。檐下挂着名家书法,笔墨淋漓间尽显儒家气韵。朗朗读书声从各个角落传来,时而齐声高诵,时而低声y咏,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晨读交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玄明推开一扇雕花木门,步入太和学院。他身着一袭深青se长衫,腰间古剑轻晃,与这书香氛围形成微妙的对b。几名正在院中练习书法的少年投来好奇的目光,随即又埋头於笔墨之间。

    碧瓦朱檐下,一位白须飘飘的老者正指导学生研墨。见玄明走来,老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展颜一笑:"玄家公子今日光临,莫非是爲了《大学章句》?"

    玄明行礼道:"拜见程先生。家父言先生对朱熹注解《大学》独有见解,特来请教。"

    程先生捋须微笑:"老夫不过管窥蠡测。来,随我去藏书楼。"

    两人穿过回廊,步入一座三层木楼。楼内书架层层叠叠,直抵天花板,数以万计的竹简、书卷整齐排列。几名学子踩在木梯上,小心翼翼地取阅典籍,神情专注而虔诚。

    窗外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与书卷的淡淡墨香交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程先生带玄明来到太和学院正堂,这里是学院最重要的讲学之所。宽敞的厅堂内,四周悬挂着历代名儒画像,孔子、孟子、朱熹、王yan明等先贤目光如炬,俯视着求知若渴的学子们。正中央高台上摆放着一张红木讲桌,桌上整齐摆放着《四书五经》等典籍,一方古朴的砚台旁边是几支新削好的毛笔。

    高台下方,数十张矮案整齐排列,每张案前都放着一个蒲团。学子们早已入座,腰背挺直,双手放於膝上,目光专注地望向高台。他们身着统一的青se儒衫,头戴方巾,神情肃穆而又充满求知的热忱。

    "今日有幸请到玄家公子与诸位共同研讨《大学》之jg义。"程先生向衆人介绍道,"玄公子虽jg通武艺,却也深谙儒家经典,尤其对格物致知一章有独到见解。"

    玄明谦虚地行了一礼:"程先生过誉了,学生不过是粗通皮毛,今日前来实爲求教。"

    程先生捧起一本线装书,轻轻翻开:"《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此三者,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诸位以爲如何理解?"

    一位眉清目秀的学子起身答道:"明明德者,显明本心之光明德x也;亲民者,亲近百姓,推己及人也;止於至善者,止步於最高道德境界也。"

    "善!"程先生点头赞许,目光转向玄明,"玄公子以爲然否?"

    玄明沉思片刻:"程先生,诸位同窗。学生以爲,明明德不仅是彰显自身德x,更是照亮本心蒙尘之处;亲民一説,朱熹注爲新民,即革新百姓之德,与己身修德相辅相成;至於止於至善,则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非止步不前之意,而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圆满状态。"

    话音刚落,堂内顿时响起低声讨论。程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玄公子此言颇有见地。确如所言,明德、亲民、至善三者相互贯通,缺一不可。"

    程先生转身,走向高台中央的讲桌,手指轻轻抚过桌上一本古旧的线装书。

    "今日讲学,我们深入探讨《大学》中格物致知一章。"程先生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格物致知,乃儒学修身之关键。何爲格物?何爲致知?二者又如何联系?"

    讲堂内鸦雀无声,学子们凝神静听。yan光透过窗棂洒在程先生银白的须发上,爲他增添几分仙风道骨的气质。

    一位年长学子起身:"格物者,穷究事物之理也;致知者,推极吾之知也。格物而後能致知,致知而後意诚。"

    程先生颔首:"此乃朱子之解。然王yan明却有不同见解,以爲格物非外求,而是正其不正以归於正。玄公子以爲如何?"

    玄明站起身,目光扫过讲堂内数十位学子:"学生以爲,格物致知不应拘泥於一説。朱子言穷理,yan明言致良知,二者看似相悖,实则相通。外物之理与内心之知,如同一t两面。"

    他拔出腰间古剑,剑光闪烁:"以剑道爲例,初学时需格物——研习剑势、步法、招式,此爲外;熟练後则需t悟剑意、气机、心法,此爲内。外内相合,方能剑随心走,心随意动。"

    玄明收剑入鞘:"儒、道、释三教亦然。儒家重在经世致用,道家注重逍遥自然,佛家追求明心见x。三者路径不同,却同归於一理。格物致知,或可理解爲通过不同途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讲堂内一片寂静,随後爆发出热烈讨论。程先生眼中闪烁异彩,举手示意衆人安静。

    "玄公子此言,打通三教,见解独到。确如所言,格物致知不应拘於形式。格者,或穷理,或正心,皆爲手段;知者,或明理,或见x,皆爲目的。手段多元,目的一致。"

    一位儒生起身提问:"玄公子所言三教同源,似有僭越之嫌。儒家重人l,道家重自然,佛家言空寂,如何能够相通?"

    讲堂内气氛骤然紧张,衆人目光在玄明与提问者之间来回移动。

    玄明面对质疑,神se从容。他轻抚腰间古剑,目光如水,扫过满堂学子。

    "三教之别,如同江河湖海,源头各异,最终归於大海。儒家重人l,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爲入世之道;道家重自然,教人顺应天道,返璞归真,此爲出世之道;佛家言空寂,教人明心见x,超脱生si,此爲超世之道。入世、出世、超世,看似相异,实则相通。"

    玄明走向讲台中央,从袖中取出一方白绢,轻轻铺在桌上:"请看。"

    衆人伸颈望去,只见白绢上画着三个圆环,彼此相交。

    "此三环图,代表三教。各有所长,又相互交融。儒家教人立德立功立言,道家教人修真养x,佛家教人明心见x。三者核心,不过一个心字。"

    一位戴着方巾的学者站起身:"玄公子此言有理。《大学》言yu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道德经》言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金刚经》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三者皆论心法。"

    程先生捋须微笑:"确如所言。儒释道三家,表面各异,本质相通。古人云三教同源,非无道理。"

    讲堂内气氛渐渐活跃,学子们三三两两交头接耳,讨论热烈。程先生轻敲桌面,衆人立即安静下来。

    "今日讲学已近尾声,最後请玄公子爲我们诵读《大学》一段,以作结束。"

    玄明颔首,双手捧起《大学》,清朗的声音在讲堂内回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他的声音如山间清泉,字字珠玑,句句入心。yan光透过窗棂,洒在古旧的书页上,仿佛爲这千年经典镀上一层金边。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随着最後一个字音落下,讲堂内一片寂静。片刻後,掌声如雷,经久不息。程先生满面笑容,向玄明深深一揖。

    "玄公子学问jg深,见解独到,老夫佩服。今日讲学圆满,诸位可各自思考,明日再行讨论。"

    学子们起身,向程先生和玄明行礼告退。yan光透过高窗洒落,照亮了这座承载着千年学问的讲堂,也照亮了求知者孜孜不倦的面庞。

    正午时分,太yan高悬,金se的光辉洒满庭院。太和学院後花园内,一场雅集正在举行。园中假山环绕,曲水流觞,垂柳拂面,芍药吐yan。几座jg巧的凉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花园各处,亭内摆放着紫檀木桌椅,案上铺着洁白的宣纸,墨香四溢。

    "太和诗会"五个大字悬挂在主亭上方,笔力遒劲,气势恢宏。亭内外聚集着数十位才子佳人,或品茗,或赋诗,或弹琴,好不热闹。

    "诸位,今日诗会主题爲夏日即景,请各位才子佳人即景生情,挥毫泼墨!"一位白须老者高声宣布,他是太和学院的文学教授陈志远。

    玄明与程先生并肩走入花园,引来衆人注目。不少人低声议论:"那不是玄家公子吗?听説他文武双全,今日终於能一睹风采了。"

    一位身着淡青se长衫的俊秀青年迎上前来,拱手行礼:"久闻玄公子大名,在下林逸,太和学院文学院首席学子,今日有幸一见,实乃三生有幸。"

    玄明回礼道:"林兄客气了,久闻林兄太和才子之名,今日得见,当真名不虚传。"

    林逸爽朗一笑:"玄兄过奖。今日诗会,不知玄兄可愿与在下切磋一番?"

    "求之不得。"玄明展颜一笑。

    两人来到主亭,衆人纷纷让出位置。林逸提笔沾墨,在宣纸上挥毫而就:

    "夏日炎炎似火烧,知了高鸣树上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冩罢,林逸放下毛笔,含笑看向玄明:"藉用几句前人之作,聊表夏景,不知玄兄以爲如何?"

    围观衆人纷纷点头称赞。玄明拱手致意,提笔蘸墨,片刻间一首七言絶句跃然纸上:

    "翠竹摇风青石凉,池中锦鲤戏水光。

    闲云野鹤皆自在,何须争论道与商。"

    字迹苍劲有力,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衆人看罢,不禁赞叹:"好一个何须争论道与商,玄公子不仅武艺超群,文采亦是不凡!"

    林逸抚掌大笑:"玄兄此诗,不仅冩景生动,更寓意深远,将三教之争巧妙融入,实乃妙笔!"

    林逸将玄明的诗作举起,向衆人展示:"诸位看,玄兄此诗不仅意境优美,更是藉景抒情,点出三教之争的无谓,实在高明!"

    一位身着紫se长裙的nv子轻步上前,她眉如远山,眼若秋水,唇边挂着浅浅笑意:"玄公子此诗确实别有深意。小nv子柳如菸,斗胆也献丑一首。"

    她提笔挥毫,纤细的手腕轻轻转动,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

    "蝉鸣荷香夏日长,青衫学子论文章。

    三教本是同根生,何必争执各自扬。"

    冩罢,她向玄明微微一笑:"和玄公子诗意,不知可还入眼?"

    玄明轻轻颔首:"柳小姐诗作清丽脱俗,意境深远,确是难得的才nv。"

    一位身着儒袍的中年男子大步走来,面容严肃:"三教同源?荒谬!儒家重1un1i,道家逍遥,佛家空寂,如何能同?玄公子此言,恐怕会误导後学!"

    场内气氛骤然紧张。玄明正yu开口,一个爽朗的笑声打破了沉默。

    "哈哈哈!赵兄何必如此严肃?诗会本是雅事,何必上纲上线?"

    人群分开,走来一位身着青se道袍的年轻道士,手持一把白玉折扇,面容俊朗,气质飘逸。

    "在下清风观莫问,初次见面,多多指教。"道士向玄明拱手,眼中带着几分狡黠。

    玄明回礼:"原来是莫道长,久仰大名。"

    莫问轻摇折扇:"刚才听闻玄兄与诸位才子切磋,甚是jg彩。不知可否再赐一首,让在下也开开眼界?"

    玄明微微一笑:"既然莫道长相邀,不敢推辞。"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一处小池上。池中莲叶田田,几朵初绽的莲花亭亭玉立,一只翠绿的蜻蜓正停在莲蓬上。

    玄明挥毫而就:

    "翠蓬托出玉莲心,蜻蜓点水自浮沉。

    万物静观皆自得,三教归一是真金。"

    冩罢,他将笔轻轻放下,向衆人一揖。

    莫问拍手称赞:"好诗!好诗!玄兄不仅武艺超群,文采亦是不凡。这万物静观皆自得,道尽天机啊!"

    赵儒生脸se稍霁,勉强点头:"虽然对三教同源之説仍有疑虑,但玄公子此诗确实意境高远,不失爲佳作。"

    柳如菸掩唇轻笑:"两位何必争论?诗词本是抒情之物,各有所感罢了。"

    诗会氛围渐浓,衆人围坐亭中,茶香飘溢,清风徐来。

    "诸位,既然提到三教,不如来个三教论道如何?"莫问提议,折扇轻摇,"每人作诗一首,分别从儒、道、释三家角度咏物,以莲花爲题,如何?"

    衆人纷纷称好。林逸首先提笔,笔走龙蛇:

    "君子如莲出w泥,亭亭玉立显风仪。

    不求闻达甘淡泊,独守清高志不移。"

    "好一个君子如莲,林兄以儒家君子之道咏莲,确实jg妙!"莫问赞叹道。

    柳如菸接过笔来,纤指轻握:

    "缘起缘灭皆有时,莲开莲落本无痕。

    若能看破花非花,何处不是佛陀心。"

    她的笔触轻盈,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透着佛家禅意。

    莫问击掌而笑:"柳小姐以佛家空观咏莲,妙不可言!"

    他接过笔,挥洒自如:

    "道法自然莲亦然,不争不夺任天真。

    随缘随x无挂碍,物我两忘得逍遥。"

    衆人赞叹不已,目光转向玄明。玄明微微一笑,接过笔来:

    "莲心三教本一家,儒重仁德道重和。

    佛説空x皆圆满,何须分别自烦恼。"

    冩罢,亭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玄兄此诗,直指三教同源之理,深得其髓!"莫问拱手赞道。

    林逸点头:"玄兄不愧是玄家传人,既通武学,又jg文墨,更难得的是能够融会贯通,不拘一家之见。"

    柳如菸美目流转:"玄公子此诗,令人耳目一新。小nv子有一问,若三教同源,爲何历代争论不休?"

    玄明放下茶盃:"正如一座山,有人从东面登,有人从西面攀,有人从北面上。各自所见景se不同,争论谁对谁错。殊不知,山顶风景,本是一t。"

    "妙喻!"一位身着灰se僧衣的年轻僧人走入亭中,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贫僧金刚,有幸得闻玄施主高论,如醍醐灌顶。"

    玄明惊讶地看向金刚:"金刚大师,你怎麽来了?"

    金刚咧嘴一笑:"玄施主,贫僧闻得太和学院诗会盛况,特来一观。没想到正好听到玄施主妙论三教,实在是佛缘所致啊!"

    衆人惊讶地看着这位憨厚的和尚,没想到他就是少林高僧金刚。

    诗会结束,暮se渐沉。玄明与金刚并肩走在太和学院的青石板路上。

    "玄施主的三教之论,实在jg妙。"金刚面带微笑,双手合十,"贫僧虽出家多年,却未能如此透彻地领悟三教同源之理。"

    玄明摇头:"大师过奖了。我不过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略有所得罢了。"

    "不,玄施主天资聪颖,悟x极高。"金刚忽然压低声音,"玄施主,知府大人已在议事厅等候多时,我们快些赶去吧。"

    玄明神se一凛:"出了什麽事?"

    "边境异动加剧,北方传来不详消息。"金刚面se凝重,"具t情况,知府大人会详细説明。"

    两人加快脚步,穿过繁华的市集,来到太和城中心的议事厅。议事厅建筑恢弘,飞檐斗拱,朱漆大门上方悬挂着"太和议事厅"五个金se大字,气势非凡。

    门前两排身着铠甲的侍卫肃立,见到玄明与金刚,立刻行礼让道。

    步入大厅,眼前豁然开朗。高大的穹顶上绘制着jg美的云龙图案,四周墙壁上挂满历代名人字画。正中央是一张巨大的圆形会议桌,桌上摆放着茶具和地图。桌边已坐满了各方代表:文人雅士、武林高手、商贾巨富、朝廷命官,各se人等济济一堂。

    知府李明远端坐首位,见玄明进来,起身相迎:"玄公子,金刚大师,请入座。今日召集诸位,是爲商议边境异动之事。"

    玄明与金刚分别就座,目光扫过满座宾客。玄家族长玄天岳坐在右侧首位,面se凝重;莫问道长悠然自得地摇着折扇;程先生捋着胡须,若有所思;还有几位不认识的武林人士和朝廷命官。

    李知府站起身,手指地图:"诸位,北方边境连续发生异常现象。黑风寨周围百姓频繁失踪,夜间有人目睹红光冲天;西北方向,沙漠中出现大量不明生物踪迹;东北方向,原本枯si的千年古树突然复活,却结出血红果实。"

    衆人议论纷纷,气氛紧张。

    "更爲严重的是,"李知府声音提高,"朝廷密报,北方三省已有十六座城池陷落,城中百姓尽数失踪,无一活口!"

    大厅内一片哗然,衆人脸se大变。

    李知府的话音刚落,议事厅内气氛骤然紧张。光线透过彩绘玻璃窗投shej1n来,在古朴的红木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大厅四周的青铜龙凤烛台被点亮,火光映照着衆人凝重的面容。

    "北方三省沦陷?"玄天岳猛地拍案而起,"爲何朝廷不早通报?太和城作爲南北交通要塞,若北方已失,我们危在旦夕!"

    李知府叹息道:"消息被严密封锁,朝廷担心引起恐慌。实不相瞒,就在昨夜,太和城北三十里的青松镇,已经"

    "已经怎样?"衆人屏息。

    "全镇百姓一夜间消失无踪,只留下一地血迹和诡异符号。"

    议事厅内一片哗然。

    程先生捋须道:"古有言,安民之道,莫先於礼。当下之急,应先安抚民心,再筹备防御。"

    一位身着锦袍的富商拍案道:"安抚民心?城破之日,礼义何存?应立即调集粮草,招募勇士,固守城池!"

    "富商所言不无道理。"玄天岳沉声道,"然礼制不可废。乱世更需礼法约束,否则人心惶惶,内乱先起,外敌未至,自己先乱了阵脚。"

    莫问轻摇折扇:"诸位何必争论?我道家云无爲而治,顺其自然,或许暗月教此番举动自有天数。"

    "莫道长此言差矣!"金刚和尚双手合十,"佛説衆生平等,慈悲爲怀。暗月教残害无辜,岂能坐视不理?"

    议事厅内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玄明环视衆人,缓缓起身。

    "诸位。"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喧嚣的大厅瞬间安静,"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日国难当头,正是践行儒道之时。程先生言安民之道,莫先於礼,确有道理。然礼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心的敬畏与秩序。"

    他指向地图:"当务之急,一是安抚民心,二是加强防御,三是派人查探。三管齐下,方能应对危局。"

    李知府点头赞许:"玄公子思虑周全。我已下令加强城防,派出斥候。今日召集诸位,正是商议如何安民与查探异动。"

    "查探之事,不如交由玄公子领队。"程先生提议,"玄家世代忠良,玄公子又文武双全,实爲不二人选。"

    衆人纷纷附和。玄明看向金刚,金刚微不可察地点头。

    "既然诸位信任,玄明愿率队前往边境,查明真相。"

    李知府转向玄明,面se凝重:"玄公子,出发前,请先随我一行。太和学院藏书楼内有些古籍,或许对此次任务有所助益。"

    玄明点头应允。会议结束後,他与金刚和尚跟随李知府穿过太和学院的长廊,夕yan西斜,将三人的身影拉得老长。

    "藏书楼乃太和城重地,内有三教典籍无数,更有历代先贤遗留的秘典。"李知府压低声音,"尤其是最顶层的三教合一阁,非有特殊令牌者不得入内。"

    金刚和尚眼中闪过一丝异se:"三教合一阁?从未听闻太和学院有此地。"

    李知府神秘一笑:"此阁建於百年前,由当时的太和城三教首领联手设立,专藏三教交融之秘典。一般人确实不知。"

    三人来到藏书楼前,古朴的木质建筑五层高耸,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门前两位白发老者盘坐,见到李知府一行,缓缓起身行礼。

    "知府大人。"

    李知府回礼:"二位看守辛苦了。今日特带玄公子与金刚大师前来查阅古籍,还请放行。"

    两位老者对视一眼,其中一人开口:"知府大人可有令牌?"

    李知府从袖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上面刻有"太和"二字,背面则是三教标志——儒家的方圆、道家的yyan、佛家的莲花,巧妙融爲一t。

    老者接过令牌仔细查看,点头道:"请进。"

    藏书楼内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的纸墨香气。一层二层是寻常典籍,三人径直上到五层。顶层空间开阔,四壁书架直达天花板,中央是一张八卦形状的大桌,上面摊开几卷古籍。

    "这里就是三教合一阁。"李知府环顾四周,"三教典籍齐全,尤以秘本爲珍。"

    玄明目光扫过书架,只见分类清晰:东墙儒家,南墙道家,西墙佛家,北墙则是三教交融之作。

    金刚和尚直奔西墙,手指轻抚过一排排经卷:"这些佛经,有些连少林寺藏经阁都没有!"

    玄明被北墙x1引,那里的书籍装帧各异,有的金丝包边,有的朴素无华,却都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气息。

    "玄公子对三教交融之作感兴趣?"李知府走近,"北墙典籍确实独特,皆爲历代先贤融合三教jg华所着。"

    玄明点头,目光落在一本残破古籍上,书脊上冩着《三元归一录》。

    玄明轻轻取下《三元归一录》,书页泛h,边缘处已有些许破损。他小心翻开,古老的纸张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诉説千年秘密。

    "这本书"玄明眉头微蹙,"字迹有些模糊,却隐约能辨。"

    金刚大师闻声走来,探头看去:"阿弥陀佛,此书乃百年前一位高僧、一位道长和一位大儒共同着作,记载三教合一的修行心法。"

    李知府点头:"正是。相传这三位大师在太和山悟道谷中闭关三年,领悟三教同源之理,着此秘典。然而成书不久,三人相继离奇失踪,此书也残缺不全。"

    玄明翻到一页,上面绘有七颗星辰排列图案,与天机玉上的纹路惊人相似。

    "这是"玄明心头一震。

    "北斗七星。"金刚和尚声音低沉,"与天机玉图案一致。"

    李知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玄公子也知天机玉?"

    玄明没有直接回答,继续翻阅古籍,发现一段文字:

    "北斗主宰,七星天选。日月同辉,封印解除。血祭七人,魔神降世。唯有三教同源,方能对抗天劫。"

    金刚和尚双手合十:"这与我少林寺的秘传记载相符。暗月教yu解封印,需七位天选之人的jg血。"

    玄明继续往後翻,却发现後面数页已被撕去。他叹息一声:"关键之处缺失了。"

    李知府从怀中取出一张泛h的羊皮纸:"这是我祖父留下的,或许与此书有关。"

    玄明接过羊皮纸,上面画着一幅地图,标记着七个位置,分别对应北斗七星。其中一处正是太和城,旁边冩着"天枢"二字。

    "七星对应七地"金刚和尚若有所思,"暗月教必定会寻找这七处地点。"

    玄明指着地图:"这七处地点,应该就是七位天选之人出现的地方。"

    正説话间,藏书楼突然一阵震动,书架上的古籍纷纷掉落。三人站稳身形,警惕地环顾四周。

    "怎麽回事?"李知府面se凝重。

    窗外,天空突然变得血红,一道诡异的光芒从北方s来,直接穿透藏书楼的屋顶,照在玄明手中的《三元归一录》上。

    古籍瞬间绽放出耀眼金光,漂浮在半空中,书页自动翻动,停在一幅奇特的图案上——三教标志合而爲一,围绕着北斗七星。

    "三教合一,北斗护佑"玄明喃喃自语。

    就在此时,整座藏书楼剧烈摇晃,书架倾倒,古籍散落一地。金刚和尚一把抓住玄明的手臂:"玄施主,我们必须离开!"

    三人匆忙冲下楼梯,刚踏出藏书楼,一阵刺耳的尖啸划破夜空。回头望去,只见一道血红光柱冲天而起,直贯云霄。

    "是暗月教!"金刚和尚面se凝重,"他们在召唤什麽东西!"

    玄明紧握手中的《三元归一录》,只觉t内天机玉发热,与古籍産生共鸣。周围的混乱中,玄明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他的同窗好友,太和学院首席弟子林墨。

    "林兄!"玄明喊道。

    林墨快步走来,面se凝重:"玄兄,太和城北门已遭袭击,暗月教的人正在强攻城门!"

    李知府闻言脸se大变:"我这就调集城防!"説完匆匆离去。

    玄明对金刚和尚道:"大师,我与林兄前去支援北门。"

    金刚点头:"贫僧随後就到。"

    两位同窗穿过混乱的街道,四周百姓惊慌奔逃。月光被血se笼罩,整座城市笼罩在不详的气息中。

    北门处,一队城防军正在奋力抵抗,城墙上箭如雨下。暗月教衆身着黑袍,手持血se法器,不断冲击城门。

    "玄兄,你我同爲太和学院弟子,今日当以所学报效家国!"林墨拔出长剑,目光坚定。

    玄明点头,取出古剑,两人并肩冲向前线。

    战斗持续到深夜,暗月教终於撤退。城墙上,伤员sheny1n,火把摇曳。玄明和林墨坐在城墙垛口,望着远处的月亮,已从血se恢复成清冷的银白。

    "玄兄,今日一战,你我皆尽力了。"林墨轻声道,"然而我心有疑惑:面对如此强敌,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玄明沉默片刻,目光投向远方:"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先修己身,方能安天下。"

    "然而乱世当前,修身之道如何坚持?"

    "越是乱世,越需坚守本心。"玄明轻抚手中古剑,"修身不仅是习文练武,更是培养浩然正气。唯有心中有光,方能照亮黑暗。"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界仙缘》,方便以后阅读三界仙缘第七章儒门学问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界仙缘第七章儒门学问并对三界仙缘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