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哦不,应当纠正一下,咱们的新蔡琰同学已然闪亮登场。经过一整夜的思索,她接受了现实,并且迅速察觉到了其中有利的一面。蔡琰这个名字,怎麽说都b姐姐蔡圭强些。要是在现代,「蔡圭」,听着像「菜gui」,那不得被人笑掉大牙?老爹没什麽学识,这也不能全怪他,於是她决定宽宏大量地原谅他。
实际上,最让蔡琰满意的是,无论是「蔡琰」还是「蔡昭姬」,她都毫无印象。历史上着名的nv子本就不多,姓蔡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东汉、三国这段历史时期,蔡琰能想到姓蔡的,就只有蔡文姬了。起初她还有点担忧,如今算是放心了,她不是蔡文姬。如此一来,幸福人生不就拉开帷幕了?一个未曾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nv子,便能随心所yu地生活。头一回,她对陆判生出了几分感激之情。看来这辈子自己还是能过得顺顺利利的,平凡就是福啊。
其实,除了蔡琰,所有人都知道蔡邕是个才子,而且是史上颇负盛名的才子。蔡琰只晓得他是个琴师,却不知他出身家学渊源的世家。蔡邕的六世祖蔡勳,年少时便师从名师。三十九岁时,他就着手正定儒家经本六经的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因俗儒牵强附会,文字谬误诸多,为避免误後学,他奏请校正这些经文。得到皇帝诏允後,他亲自用朱砂书写於碑上,再命工匠镌刻,将石碑立於太学门外,共计46块,这些碑被称作《鸿都石经》,也叫《熹平石经》。当时,年轻的学子们都以这些石经为蓝本校正经书,每日前来观览摹写的人络绎不绝。由此可见,蔡邕那时不仅学识渊博,对自己的书法也是信心满满。
除了擅长制琴,更关键的是,他琴艺高超,很早就着有《琴c》,这可是史上第一本关於古琴的专着,在朝中无人能与之b肩。因家学深厚,家中藏书极为丰富;蔡邕为人温和,家中总是高朋满座,俨然一副文坛领袖的派头。如此一来,在蔡琰眼中,蔡邕的形象愈发正面起来。
蔡琰也不确定自己的出生究竟是生不逢时,还是生得恰逢其时。她出世的时候,蔡邕叔侄刚被十常侍陷害流放,获特赦归来。蔡邕和叔叔蔡质考虑到回洛yan太过危险,当时毁蔡派和挺蔡派在那儿争斗得异常激烈,到後来,蔡邕甚至都ga0不清楚他们争斗的缘由是不是为了针对自己。想到老婆即将生产,叔叔他们年事已高,一家人何苦去趟那趟浑水,白白给人当pa0灰呢?於是便老老实实地跑到江苏,至少在这儿,十常侍的势力危害不到他们,蔡氏一族也因此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蔡琰三岁时,蔡邕依照惯例,将她和姐姐蔡圭一同带进书房读书习字。蔡邕亲自给蔡琰写了几个笔画,让她照着描红。仅仅这寥寥几划,却让蔡琰惊为天人。在她的记忆中,书法艺术似乎是从晋代开始兴起的,而在现代时,王炎反倒更推崇隶书的美感。蔡邕恰恰以隶书见长,蔡琰在现代其实临摹过蔡邕的碑帖,只是当时并不知晓。此刻一见,她便认出这是新老爹的手笔,这让蔡琰颇感惭愧,原来在另一个时空里,自己与蔡邕实际上已有过一定的交集。
出於喜ai,蔡邕递给她毛笔後,她便认真地描了起来。有大师亲自指点,蔡琰愈发专注。要知道,在现代,即便只是听一堂普通的书法课,都得花上大几十块,更别提授课对象还是大师级别的人物,那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写得不错!」蔡邕点头称赞。蔡琰自幼就不太ai说话,甚至不太愿意叫爹娘,也不喜欢别人喊她名字,真是个古怪的孩子。没想到一带进书房,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拿起笔来有模有样,一点都不像第一次握笔,笔画也写得中规中矩。
「嗯!妹妹b我写得好。」蔡圭已经五岁,学写字也有一年多了,可总觉得自己差点火候。她的x格与蔡琰截然相反,为人十分达观,特别ai笑。
「你写得好。」蔡琰摇摇头。她有些诧异,这些人竟只看自己写几个笔画,就能评判出好坏?转念一想,自己才三岁,又是初次拿笔,能写成这样确实还算不错。
蔡家使用的纸是麻纸,纸张略显灰暗,x1水x欠佳,质地还有点脆。蔡琰看着,不禁流露出些许不满。
「怎麽啦?」蔡圭见蔡琰写了一会儿,就对着纸发起呆来,便拉了拉她。这屋里只有她们两个nv孩子,蔡琰虽说不ai说话,但蔡圭依旧很喜欢这个妹妹。
「纸贵吗?」
「不知道?」蔡圭哪会去想这些,她才五岁,实实在在的五岁孩童,哪能考虑到这些。
「这纸不好,太脆了。」蔡琰拿起纸,轻轻一折,纸的摺叠处便出现了开裂和毛糙的痕迹。蔡琰看了看书房里堆满的书简,顿时明白,为何明明有纸,却依旧以竹简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那让爹爹买些好纸不就行了。」蔡圭试着折了折,纸果然一折就裂。但她并未觉得这有什麽大不了的,买新的就好了,贵不贵又有什麽关系呢?
蔡琰不再言语。给小孩子练字的纸,想来不会太好,当年她练字用的可都是废报纸。这三年来,她也看清了蔡府的状况。蔡家六世祖蔡勳,这意味着蔡家连续六代人做官,是名副其实的贵族世家。而在这一世,蔡家在乡里间最出名的,便是三世不分家,也就是从蔡邕的祖父那代起,就没有分过家。蔡邕父母离世後,他实际上是跟着叔叔一起生活,如今管家的是蔡邕的叔叔蔡质夫妇。即便蔡邕名满天下,可实际上在家里并没有什麽实际的地位。她们姐妹俩,除了早上跟着蔡夫人去给蔡质夫人请安之外,蔡夫人一般都不让她们轻易踏出小院门。想想看,三世同堂,几百口人住在一起,是非和口角自然少不了。更何况如今蔡家正处於流亡之中,此时要是说纸不好,要买新的,岂不是让蔡邕为难?
五岁的蔡圭自然想不到这些,可蔡琰却不得不考虑,於是便不再提及此事,专心练字。蔡邕刚刚只是教了她如何握笔,以及一些基本的笔法,并没有真正开始教蔡琰念书,或许是觉得孩子还小,慢慢来就好。所以,把她们安置在书房後,他便出去忙自己的事了。
蔡琰练习了一会儿,毕竟已经好几年没拿过笔了,手生得厉害。而且蔡邕是个老好人,对妻儿老小照顾得无微不至,给蔡琰的是一支特制的小毛笔。虽说这毛笔适合小孩子拿捏,却并不适合练字,在蔡琰看来,用这支笔写出来的字,横不平,竖不直,连点都毫无风骨。练了一会儿,她便没了耐心,顺手拿起蔡圭面前的书简,照着上面写起字来,也不理会蔡圭在说什麽。
「又不说话!」蔡圭觉得有些无趣,看到蔡琰默默地照着书简写字,不禁大吃一惊,「你看得懂吗?」
「不。」就算看得懂,也不能说啊。她实在没事可做,一时也想不出还能做些什麽,於是便老老实实地照着书写字。
「那你照着写?」蔡圭想了想,又问了一句。她已经习惯找妹妹说话了。
「嗯!」蔡琰淡淡地应了一声。
蔡圭已经念书一年多了,这本小册子是蔡邕为nv儿编写的启蒙读物,里面都是些简单的字,还配有蔡邕为nv儿创作的儿歌,方便她边唱边写,增强记忆。蔡琰虽说这是第一次正式进书房,但这些儿歌她早已听熟,如今看到这本册子,倒也没觉得有什麽特别的。
「那我教你吧!」蔡圭放下笔,凑过来,也不管蔡琰愿不愿意,便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念起来。蔡琰也不阻拦,她教就教吧,这样自己也算有了识字的理由。於是,两人便这般一个愿教,一个愿学,打发着时间。
到了晚饭时间,蔡夫人照例询问姐妹俩的功课。蔡圭x格活泼,说个不停,蔡琰则默默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饭。来到这里的时间越久,蔡琰就越郁闷。东汉这个时候,是不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烹饪t系呢?又或者是因为佐料、青菜之类的不全,蔡府的厨子做饭几乎还停留在水煮、盐焖的阶段。r0u食也大多以炙烤为主,连植物油都没有,那些青菜看着也不像青菜的样子。主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把面食统统称作饼,可吃起来就像咬生y的面团子,还有豆饭、小米饭,换来换去。大米或许是因为种植技术的问题,不像现代的米那麽洁白,这常常让蔡琰怀疑,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糙米饭?所以,蔡琰每天吃饭都只是勉强应付,保证自己不至於饿si,绝不多吃一口。
「娘,妹妹说纸脆,让爹爹买些好的吧!」蔡圭终於想起这件事。
「琰儿,你觉得纸不好?」蔡夫人难得听到小nv儿说什麽东西不好,赶忙问道。
「有更好的吗?」蔡琰思索良久,只能如此说道。她记不清此时蔡l是否已经出现,在她的记忆里,蔡l改良了造纸术,让纸张变得更加绵软且价格低廉。
「你该问问有没有更差的,你知道大家都用什麽写字吗?好多贫寒子弟都是用大树叶子练字的,你怎能嫌弃麻纸粗陋呢?」蔡夫人本想再接再厉再生个男孩,可自从蔡琰出生後,这几年一直没动静,她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全部jg力都投入到教育nv儿身上,希望能有所寄托,自然不会轻易让nv儿滋生奢侈之心。
蔡琰回想起来,好像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古代有人用芭蕉叶子写字,只是当时她不太相信。她第一次见到芭蕉还是在南方,如今身处江苏,怎麽会有芭蕉呢?不过用大树叶子写字,她倒是相信的。
「是!」她站起身来认错。
蔡夫人顿时觉得有些无奈,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毫无反应,那种空虚感油然而生。每每看到小蔡琰,她都会有这种无奈的感觉,不禁暗自思忖,这真的是自己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