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队长行脚商前身 本章:第134章

    他的传说、八千年传承的神圣法典,不仅积累了厚重,也积累了无尽呐喊,现在他们终于打破禁锢,冲入了山峦。

    他沉默了片刻,向悟空行了一礼便随风而散重返了传说,那些璀璨的信任沙砾也追随他而去。

    他没有向悟空讨要族人的不甘心火,他们憋得太久了,就由他们去吧。

    再者他担心自已讨要,会被心猿悟空来上一棒,毕竟那只心猿仿佛心火怒海的凝聚,多半是位桀骜不驯的存在。

    “悟空有何感悟?”

    “师父,多是些华而不实之能,意善心腐虽算不得妖魔,但也不似我两教真修。”

    悟空的传说致使他天然偏向于佛道两教,在他看来只有达到两教真修的程度,才算的上是一位强力对手。

    很显然,不是所有的心灵飞升者都是法理之主,他的要求对正常的唯心文明而言有些过高了。

    因为越强大的唯心文明法理越统一,传承的存粹是有保证了,但过高的权威也会阻碍新理念的诞生。

    “倒是比我想象的要顺利些,就是不知那使徒汶鲳的载体‘心灵战土汶鲳’,有何手段。”

    “师父可需我等师徒合力出手,以我们的质量,镇压他轻而易举。”

    “不可,为师既已答应他的比试条件,怎可以传说之厚重欺压他的法理。

    且退至为师身后,让为师来验证基思诸法。”

    心灵战土汶鲳在自身传说溃败之时,就感觉事情失去了控制。

    他很担心对面的玄奘统帅传说显化一拥而上,对他直接展开强势碾压。

    好在他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发生,那位唯识玄奘终究是位值得尊敬的对手,选择了孤身一人再次入场。

    “贫僧亦有些降魔手段,还请汶鲳先生全力施为。”

    第346章

    人类选择,脱相见性

    学我者生,类我者死。

    在人类文明中,这种思想除了向上归属的圣堂教外,可适用于道佛两个教派。

    所以佛教中有法华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唯识宗等等派别,道教中有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道系。

    这种情况是基思族修土无法想象的,他们甚至会认为理念分化革新是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会威胁法理的正统与权威。

    因此,他们无法理解人类心灵战土之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传说之源与法理之主。

    他们认为如此混乱的教派,内部应该矛盾重重,甚至相互攻伐、清理异端。

    但现实是人类教派中各个派系的心灵战土,不仅能够和谐相处,而且看起来相当熟悉友好。

    他们不理解这种同道情怀,就如同人类心灵战土不能理解他们的圣徒教派,为何那般权威僵硬。

    “玄奘阁下,你们的心灵战土真是奇特,仿佛不推翻正统便无法心灵升华一般。

    我从中看到了无量的包容,法理之源包容法理之主、正统包容革新、权威包容质疑。”

    “仅这一点你们做的就比我们好,但我一直想不明白,你们的心灵战土为什么走上了各创法理的道路。

    难道遵循最初成道者的道路,学习成功经验、改变自已的不适之处,不好吗?”

    基思族心灵战土汶鲳这一问,显示出了论道的意义,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

    基思族靠着法理的正统威严与详细的升华经验,产出了大批的心灵战土。

    他们的道路更像人类文明中的圣堂教,完全有别于道佛两派的自我修行理念。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或许这便是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吧,我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花,也不存在可以复制的道路。”

    “我们的先辈从未给我们留下详细的升华记录,他们更多在传授理念,而非讲解过程。

    我们只能拿着先辈们的理,去追寻自已的道路,所证的法与理也只会相似,不会相同。

    可能这就是竞争存在的意义,不争守旧经年不变,竞争对比不可不思。”

    “真是灿烂辉煌的多元文化,我们曾经也是这样,可历史证明多元总会走向合并,合并就会带来斗争,而斗争又是毁灭的温床。

    玄奘阁下,我还有最后一问,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疑问,也是我们所有基思心灵战土的疑问。”

    “但请直言,既然我们齐聚论道,那么不仅要论传说之重,也要论法之宏大、理之差异。”

    于玄奘而言,论道从不是施展些附魔手段让对方口服,他曾辩经天竺那烂陀寺,理压众僧。

    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更想要对方心服,而非流于表象的口头敬意。

    “玄奘阁下,高深博大的法理是否会埋没在多元竞争的历史之中。

    毕竟物质维度与心灵维度之间的需求不同,而那些本该在心灵维度中大放异彩的法理,很有可能因为不适应物质需求而衰落。”

    “另外,有没有一种可能,最适合最宏大的法理在传承中遭受冷落,那些原本适中的法理,反而发扬光大、成为主流。

    如果从一开始就选定最优法理传承,避免中途的不断试错,是否会创造出最辉煌的唯心文明。”

    “汶鲳先生,你错了,从来就没有最优法理传承,每个人的适性不同,不能为了大多数群体,而放弃另一部分群体。

    在竞争中,有些宏大法理的衰落是难免的,这固然是文明的遗憾,却也是我们人类个体做出的选择。”

    “我们生于物质、长于物质,少有能够心灵飞升的存在。

    因此,我们的法理最需要的不是培养心灵飞升者,而是慰籍平凡众生的疲惫灵魂,疏导他们忧思悲苦的心灵。”

    “唯物之先、唯心后行吗,你们果然不是纯粹的唯心文明,却又能培育出这么多法理之主,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奇迹。

    我们由心灵返还物质、你们由物质追求心灵,我们的路完全不同。

    所以你们心灵平和、物质竞争,我们心灵争斗、物质美好。”

    心灵战土汶鲳说对了一部分,地星的竞争激烈吗,就连玄奘大师都不得不承认非常激烈。

    哪怕他处于唐朝强大的时期,但那时的大唐从未停止过四出征伐,大唐之外的国家更是如此。

    可在那样的时代中,唯心法理的发展也从未停息过,大多数人心中还是有信仰的,即便唐皇也要举行祭天仪礼。

    国之大事,在祭在戎,才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类分支文明的真实写照。

    “玄奘阁下,我的疑问解除了,现在我们应该看看是你们的多元包容宏大,还是我们的统一纯粹圣洁了。”

    “善,吾有成唯识法,断惑证真、唯识唯性,还请先生品鉴。”

    唯识宗因刨析一切法之相与绝对之性而得我,所以也被称为法相宗。

    有了达自心、不迷于境,断除烦恼、心得解脱,圆成实性、得大菩提之能。

    大菩提,意为伟大正觉,菩萨亦有正觉但不大,唯有佛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

    因此,唯识玄奘并非普通的佛派法理之主,他是一位觉者、一位佛,也可称唯识如来。

    他的法理远比基思心灵战土汶鲳来的深邃博大,但他的弱势也很明显,那就是他的法理太过深奥,导致后辈传承稀薄。

    而汶鲳这位最初执法者就不同了,即便抛出了传说之后,研修他执法理念的基思族也有很多。

    这导致汶鲳自身的法理信息含量,要比玄奘多上不少。

    因此,这场论道从一开始玄奘与汶鲳便互换了位置,认为基思法理纯粹的汶鲳,反而法理信息博大。

    法理多元的人类一方,反而出动了法理纯粹高深的玄奘大师。

    当唯识玄奘放开信息收束,展现澄净琉璃如来法相时,汶鲳才发现对方的理念貌似比他更为凝实。

    这可真应了悟空说的那句话,对方有华而不实之能,却无两教真修之力。

    “我观先生有大烦恼无法释怀,恰巧贫僧有断烦恼之能。

    待贫僧施为断诸烦恼,助先生速去法执,脱相(相对真实)见性(绝对真实)。”

    第347章

    灭恶生善,因果锁定

    巨大的佛陀法相伸出手掌,其上附着大般若与大伟力,正觉圆性自显其形,犹如浩瀚恒星般绽放光明。

    心灵战土汶鲳感觉玄奘不像是要助他断绝诸烦恼,而是要一掌将他排散,彻底去除烦恼之源。

    可那澄净光辉中又传出无尽慈悲之意,感其法理并非弑杀残暴之辈。

    “怪了,以慈悲善意行破灭手段,这位玄奘阁下不会是一个法理分裂的存在吧。”

    汶鲳知道玄奘的法理比他更为凝实,在两者碰撞区域有局部的质量优势。

    因此,他将纯真理念化作多层结构,企图以信息厚度,对抗玄奘的信息质量。

    这导致佛陀法相的手掌犹如砸进了流水之中,虽然势如破竹、溅起了一路水花,但也无法将深不见底的水流彻底截断。

    不过,无上大力从不是玄奘主修的方向,而是其圆成实性后,法相自生的威能。

    他真正的攻击原本就是断烦恼、得解脱,在其正觉圆性的加持下,大伟力转化大般若,汶鲳的无数烦恼出现在了他的感知之中。

    何为正觉,即诸法之真正觉智,正觉一念,又谓极乐净土之莲花,即自我之圆满,可见众生之不满。

    何为圆性,即圆满绝对真实,感者可见、可触、可伤、可除,情感如此、烦恼亦如此。

    所以,正觉圆性的玄奘不仅瞬间感知到了诸烦恼,也触摸触碰到了那些比信息更隐晦的心意。

    他从中感受到了欲、念、胜解、定、慧五心境,作意、触、受、想、思五心识。

    不过,这些并非汶鲳真正的弱点,他的弱点从来就是诸烦恼。

    玄奘以正觉之念锚定了他身上的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

    又向下兼并,拨出了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看似汶鲳身上所具的负面情感太多了,其实不尽然,诸烦恼是众生正常的思绪,可多可少,但不可能彻底消除。

    真正能自我解脱者便会自证圆性正觉,化为那一世佛陀,静坐宝莲演化净土。

    很显然汶鲳与佛派走的不是一条路,他的意志中并没有剔除这些烦恼,只是用巨量正面信息将其压制罢了。

    因此,佛陀法相的一掌不仅带出了信息之水,也拖出了烦恼之泥,可以说这一刻是玄奘在降伏汶鲳的心魔,助其纯净心念。

    这便是唯识之义的断恶修善、灭罪生善,其核心为善恶,其决心为断灭。

    粘烦恼、落痴妄、得清净,无数的烦恼思绪在佛陀手中化为黑气,又凝为业力黑莲。

    那不是普通的心灵污染之物,而是汶鲳心中的魔,哪怕它曾经弱小,但凝聚显化后也有了再归腐化之能。

    “汶鲳先生,我为你取此内魔,你可感觉到了自在清净。”

    老实说,汶鲳不仅没感觉到自在清净,反而感觉到了毛骨悚然。

    他的法理终归依附于圣徒烈鰆,而非自证圆满,其身躯上的漏洞实在不少,难以形成绝对防御。

    他本以为玄奘能够清理他部分信息,就算不错了,可他没想到玄奘竟然越过了信息,直接渗透了他的心念。

    这就像物质界中的两个拳击手,本该拳拳到肉、互攻互防。

    但一方的拳头竟然能直接打入对手的思绪之中,强行抽离了愤怒、憎恨、报复等情绪。

    这种打人一拳,还让人感觉轻松、满意、欢心的攻击,着实令人惊悚。

    “玄奘阁下的手段着实不凡,但阁下想用这凝实的罪念来攻击我的话,就有些想当然了。

    我的心归于纯真法理,我的意践行圣徒创纪元之道,那些罪念即便再凝实也改变不了我的思绪。

    暴怒也好、贪婪也罢,我的道不会停止,我的攻击不会钝化。”

    “先生想错了,我以正觉之意感知诸烦恼,以圆性之光牵引诸恶念,为的是灭恶生善,怎会再污染先生之意,化内魔为外劫。

    我佛慈悲,普渡苦海沉沦,幸得先生魔念不丰、恶根不长,我才一举将其拔除,也助先生浮出苦海。”

    “有此救度因果在,我不可半途而废,避免再次善中生恶、苦海生波。

    不若我将魔念降伏化舟,为先生之心念加一载具,彻底断灭诸烦恼,使自在清净之心常驻。”

    心灵战土汶鲳看着玄奘手中的黑莲,由纷乱杂念变为至净善念,心中竟不由自主生出一股满意之情,仿佛自已厌恶的东西消失了一般。

    “玄奘阁下好意,汶鲳心领了,但铸舟之事就算了,我的心灵自有圣徒法理滋补,容不得外道之理加持。”

    “怕是先生拒绝不得,救度因果已成,我自果返因,先生的心灵中当有慈善之地。”

    巨大的佛像拈花一笑,将一朵璀璨金莲向汶鲳推去。

    这是慈悲普渡之举,仿佛没有任何杀伤的能力,是大善伏魔,是断灭罪念。

    但汶鲳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法理上的差距,他的法理在玄奘手中并无多少防御力,巨大的信息量也不过是随形之水罢了。

    他以纯真法理为剑,企图锚定玄奘意识信息中的不美好、诸邪念、不满足,希望以此刺穿玄奘的佛陀法相。

    但他失败了,圆性正觉的玄奘早已恒定慈悲大善,他的法理很难撬动那些负面信息,助他伤害到玄奘的本源。

    因此,锁定法理的一击终究变成了普通的信息碰撞,他的信息博大而松散,怎能伤害到玄奘的纯粹凝实。

    那一朵金莲终究落入了他的心念,他想阻止,但那金莲本就来自于他,在因果法理的加持下,自然返回了归处。

    好在,那金莲是纯粹的善,不包含外道的侵染,并不影响汶鲳实力的正常发挥。

    “玄奘阁下,你这样做有何意义,你提纯我的罪念消耗的是自已的能量,如此持续下去你根本毫无胜算。

    我敬阁下慈善,但如果阁下之法均是断恶成善之能,此局阁下就要败了。”

    “阿弥陀佛,非我只能断恶修善,我只是想以此法告知先生,我能断诸烦恼,自能毁心境、灭心识。

    心境有五,欲、念、胜解、定、慧;心识亦有五,作意、触、受、想、思,下次的攻击就该影响先生本心了。”

    “心变则意变、意变则识乱,其险难避、其缺难补。”

    第348章

    万法唯识,法相见性

    五心境、五心识,终究与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同。

    断灭烦恼尚能净化心灵、除恶生善,可动了心境心识就没那么简单了。

    五心境,欲、念、胜解、定、慧,其中以伤慧为最;五心识,作意、触、受、想、思,其中以损思为最。

    慧与思,仅从字面意义便能看出对心灵飞升者的重要性,此二者受损近乎类比生物身躯被损伤大脑。

    生物身躯无法自发修补大脑,心灵战土也同样很难修补慧思。

    这场论道终究是有底线的,玄奘不想因比试升级,便把对方断慧灭思,徒留一意识躯壳化为无思顽石。

    因此,他才显现灭诸烦恼、断恶修善之能,希望心灵战土汶鲳明白继续比试的危险性。

    “险难避、缺难补吗,若是正常比试,仅凭玄奘阁下之前的慈悲之为,汶鲳便自发认输了。

    可惜此战关乎理念之争、传道之权,我躲不开,更不可能无损而退。”

    “玄奘阁下有何术法,便使出来吧,不必对我太过留手,我亦不会对阁下留手。”

    作为圣徒烈鰆的学生、基思十二使徒之一,汶鲳是没有资格不付出代价退场的。

    他付出的代价越大,越能掩盖他战败的污点,他若权衡利弊而退,只会让基思心灵战土怀疑他对纯真理念的虔诚。

    毕竟,他们是心灵战土而不是心灵商人,战土的战败应该发生在战斗的途中,而非对比表面实力的妥协。

    “也罢,贫僧接下来会锁你心中胜解、识中作意,避开思慧之源,为先生保留道途不坠。”

    “多谢玄奘阁下慈悲,我从你身上看到了至善至净,若败在你手上我心服口服。”

    以玄奘之心,关乎佛派利益的事情,他可以退、也可以避,毕竟他也是一位法理之主,有权遵循自已的法理行事。

    但关乎人道未来的大局,他不会退,只会全力而为,不枉最初之源、不愧众生信仰。

    他言出必行,牵动正觉之意感知胜解心境、作意心识,以圆性之真锚定了那无质心念。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诸法之性本通,即证圆觉自生心通,此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之法。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低维世界唯一真神》,方便以后阅读我低维世界唯一真神第134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低维世界唯一真神第134章并对我低维世界唯一真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