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周开荒李星汉穆潭 本章:第120章

    顺治十五年吴三桂从重庆前往遵义,满清从两江抽调了大量船只,强行通过三峡向重庆运输粮秣,那时王明德见过苏松水师为两江运输船队护航的声势。但即使是全盛时期的苏松水师,也远远无法与今天从铜锣峡中开出来的川西水师相比。

    谭诣叛变的时候,王明德和谭诣的联合水师追击袁宗第,水师追到铜锣峡时也就觉得足够远了,班师返回了。但现在明军的先锋都到了重庆城下,后面的舰队仍在源源不断地开来,就好像无穷无尽一般……

    第30节威压(下)

    李国英一直站在重庆城楼上,身边站着他的标营军官和卫士,看到铺天盖地而来的川西水师后,这些标营官兵都张口结舌,战栗不已。就算是川陕总督本人,此时藏在袖口下的手指也因为紧张而变得僵硬。

    陕西的造船能力不强,多年以来主要是造一些木排、舟楫,在嘉陵江上运输辎重。至于战舰也没有特殊的设计,只是相对较大、较结实而已——对于四川的明、清两军来说,运输船一样可以当作战舰使用,反正双方的主要交战模式就是跳帮,连弓箭和撞击战都比较少。嘉陵江的清军水师一直是以水平相当的袁宗第部为假想敌的,李国英因为资金紧张,不能放开手脚生产船只。

    而眼前明军的川西水师则与清军的嘉陵江水师完全不同,与明军的大舰一比,清军的船只就好像小渔船一般。李国英很清楚,凭借陕西现在的造舰能力,就是给他十年时间也休想组建起一支能够对抗川西水师的舰队来。

    明军的头一艘战舰已经越过了重庆,继续向上游驶去,李国英看到每一艘明军船只的船体都深深地陷入水面,没有一艘船是空载。

    “明军的船看上去得有二百艘以上,如果其中装的都是士兵的话,这些船上还不得有六、七万大军?”李国英脸上仍是一副沉着的表情,但心中已经是惊骇万分:“而且邓名的船还没有开完,后面还不知道有多少船呢。”

    如果这些船中没有装满士兵的话,那就意味着明军拥有大量的辎重,只要看看川西水师的规模,李国英就很清楚他绝对无法与邓名进行一场消耗战。

    任堂站在船尾,看着刚刚被抛在身后的重庆城墙,他把右臂笔直地高高举起,准备向身边的鼓手发出命令。

    第一次从武昌返回时,明军士兵击鼓而过,但也就是那一次而已,以后每次途径武昌的时候,邓名为了和张长庚维持关系,从来没有再进行过类似的示威。不过在九江、在安庆、在池州、在南京、镇江和扬州等地,明军一个不落地向那些城市击鼓示威。用邓名的话来说,这就像爆破汉阳的城墙一样,是向满清的地方官表达川军的善意——让他们知道川军有攻击他们的实力,只是因为满怀善意才没有付诸行动——第一次听邓名这么对周培公解释时,任堂在心里给自己的统帅送上了一顶“强盗”的帽子。以后每次邓名释放善意的时候,任堂就觉得长江提督的逻辑看上去更不像是正人君子所有的了。

    “李贼负隅顽抗,罪不容诛。”由于李国英的顽固立场,导致明军长江航运受到影响,不得不一次次地耗费巨资动员水师护航,因此任堂对李国英相当痛恨:“这次我们是向王明德等人释放我们的善意。”

    喊出这几句话后,任堂就把手臂挥落,早就做好准备的鼓手立刻重重地敲起鼓来。

    一艘接着一艘,明军船上的战兵们合作得相当默契,配合着鼓点,用手中的武器有节奏地敲打着船帮,和战鼓声融为一体。

    咚,咚,咚,咚……

    长蛇般的川西水师从重庆城外缓缓经过,鼓声同时从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冲击着重庆的城墙。城上的清军还好一些,毕竟能看到川军正从江对岸驶过,而对于那些城中的绿营来说,鼓声好像是从四面八方传过来的一样,整个重庆上空都弥漫着震耳欲聋但又杀气腾腾的咚咚声。

    驻扎在重庆的满洲八旗已经有三百多人了,几个满洲军官走上城头看了一阵,接着又先后返回满八旗的驻地中,一个个脸色都阴沉得可怕。

    鼓声还在不停地响着,头顶上的空气仿佛也有节奏地颤抖。听起来好像鼓声不断地向西,远离重庆而去,但新的鼓声又不停地靠近。整座重庆城被包围在鼓声中足足有一个多时辰了,一些满洲八旗士兵忍不住问道:“到底外面来了多少船?”

    一个刚从城墙上下来的满洲军官伸出出两根手指:“至少这个数,而且还都是大船。外面才过去了五十多艘,还有得等呢。”

    这时日头已经偏西,又过了一个时辰后,黑暗降落到重庆的四郊,咚咚声回荡在寂静的旷野里,充斥着整个天地之间。江面上的明军毫无隐藏实力的意图,所有的船只都点起明亮的火把,让清军能够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

    在黑夜里清军又默默地听了很久的战鼓声,终于有人忍无可忍地大叫起来:“别敲了。”不少清军士兵用手捂着耳朵,竭力想躲避那无孔不入的声音,其中既有绿营士兵,也有满洲八旗的兵丁。

    “已经过去了三百艘了。”城头上,川陕总督李国英一动不动地坐在城楼前,和手下一起数着川西水师的船舰。眼前明军的船队连接成串,像一条火龙般一直蜿蜒到视野的尽头,在那里仍不断生出新的红光,向重庆缓缓而来,李国英他们知道,那意味着明军更多的船只。

    背后城中的喧哗声变得越来越响亮,那都是被鼓声惊扰得坐卧不宁的清军士兵,他们借助喧哗声来对抗着似乎永无休止的战鼓声,并想驱散他们心中的惊恐和不安,不过他们的喧哗只会引起自己和同伴们更大的恐慌。

    喧哗声初起的时候,李国英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一样,仍在默默数着从他眼前通过的明军战舰,当声音响得超过界限后,川陕总督轻轻从口中吐出了两个字:“弹压。”

    “遵命。”两侧的王明德和张勇同时躬身领命,带着亲兵快速从城楼上退了下去。很快背后的喧哗声就渐渐减弱了,等王明德和张勇回来复命的时候,李国英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有太多的表示。

    明军的舰队继续从重庆城前通过,一直到东方发白,最后一艘明军帆船才经过朝天门前。

    再也没有新的鼓声或是新的火光,城头上的清军将领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噩梦总算是结束了。

    几个负责数船的亲兵幕僚综合了一下他们的数字后,向李国英报告。

    “大小帆船共计五百五十六艘。”李国英对周围的将领们说道:“里面若是盛满了士兵的话,怕不得有十五万人?”

    城楼上的将领们都一声不吭,包括张勇、王明德在内,他们的内衫都被冷汗浸透了。满城官兵中,不少人都快被连绵不绝的战鼓声给逼疯了。

    “如果里面不全是士兵的话,那就是装着几百万石的粮食、布匹,不计其数的战马、牛羊,或是数以百计的铳炮,还有足够的药子。”李国英轻声把自己的话补充完毕,看了看眼前的将领们:“你们认为呢?”

    “或许……”王明德低着头说道:“邓贼在船里装的都是石头,只不过想吓唬我们。”

    这话王明德自己都不信,但李国英却重重地点点头:“王将军说得不错,这些船都是空船,为了迷惑我们所以邓贼把它们装满了石头,速速把这个消息传下去,通告全军。”

    ……

    在綦江,邓名与部下们议论着炫耀武力的效果,这次对重庆的示威事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船只彼此间的距离也都拉得相对较大。

    “对于关羽、张飞来说,夸耀兵力是没什么用的,反倒可能激起他们突袭的**来。比如文丑统帅上万人的军队,旗帜连天接地,遮蔽道路,而关公不但不畏惧,反倒带着几个卫士直冲旗下,斩文丑于万军之中,下马割其首级而还。”邓名说到此处顿了一下,即使带兵征战多年,身边的卫士也都是英雄豪杰,但遥想关羽的神威,邓名仍是敬佩不已;后来关羽击杀颜良时也差不多,当时颜良勇不可挡,逐退了率兵伏击他的张辽、徐晃,张、徐二将逃走后,颜良和他的骑卫声势大振,一时竟有逆袭之势。见关羽赶到后,颜良落荒而逃,但还是被追上杀死——这种摧破敌胆的威名,邓名觉得自己倒是有一些了。

    “不过对于李国英这种稳健的老将,炫耀的效果应该不错,我估计他不会再有胆量威胁我们的航运了。”

    ……

    重庆,川陕总督再次上书朝廷,这次他明确而且公开地反对进攻成都。看到川西明军的赫赫声威后,大部分重庆将领也都不再惦记着朝廷承诺加派的军饷,而是纷纷赞同退回保宁去。

    以前在李国英的构思中,有一路清军主力会沿着长江抵达叙州,然后逆岷江而上直取成都。在看到川西水师后,李国英马上意识到这个战略计划完全是白日做梦。李国英向朝廷指出,当前最应该做的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夺回江陵恢复江防,如果这个目标难以达成的话,那就应该全力巩固岳州,想方设法地把长江航道拦截、堵死。

    然后就是重建苏松水师。只要一天清军还无法与明军在长江的江面上对抗,那就不要动进攻成都的念头。如果不是担心甘陕绿营哗然,李国英甚至想建议清廷削减给陕西的粮饷,集中物力于湖广,哪怕为此暂时放弃保宁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31节裁军(上)

    明军的大船都停靠在叙州,邓名已经把一部分大船留在了江陵,但尽管如此,岷江对于庞大的川西水师来说仍然是太小了。

    如果明军能攻入嘉陵江,全歼李国英的水师的话,就能围困重庆,而李国英就得徒步返回保宁。根据袁宗第的侦察,现在重庆的清军大概只有不到两万人,甲兵估计也就在五千人左右,比上次围攻重庆时的实力还要差。可惜邓名知道他的设想无法实现,因为现在没有侦察机,官府不具备制造精确水文地图的能力,所以明军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获得嘉陵江的航道情报。

    由于明军对嘉陵江的航道、暗礁以及两岸的地势一无所知,所以尽管川西水师实力雄厚,依旧不敢强行闯入其中。如果想了解嘉陵江的沿途地势,看起来只能等到占领重庆以后再进行勘探,而这就意味着水师对攻克重庆的帮助并不大。

    之前为了发挥水师的作用,邓名已经下令寻找熟悉川东地理的老船工。但这次返回叙州后,明军报告由于四川战乱多年,他们一无所获。现在邓名只能让部下设法收买清军水师人员,只是这个难度极大,重庆周围同样是大片的无人区,除了军屯的屯丁以外没有普通百姓,明军无法混进重庆城。邓名对成功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他下令收集情报只是聊尽人事而已,很快就继续带兵返回成都。

    除了继续收集情报外,叙州的明军守军还开始对金沙江进行勘探,邓名希望能利用这条水道沟通建昌和云南。眼下成都向建昌运输物资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找不到可以利用的水道,就无法在物资上帮助李定国,更不用说带着大批军民进入云南助战;不过叙州的明军告诉邓名对此最好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金沙江的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峻,大船无法通航,小船的危险又太大。

    在返回成都之前,邓名就听到了不少告状的声音,刘晋戈、熊兰等人互相指责,都秘密地向邓名报告对方似乎有违法乱纪的行为。

    不过成都的派系争斗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处理刘曜、杨有才等青城山集团的收编要求——本来刘曜、杨有才为了保持一定的**性,所以带兵去了都江堰,从剑阁等地撤回成都的地方将领也有类似的想法,大都跟着他们两人去了,觉得那里的土地足以保证他们屯垦,就这样形成了青城山军阀集团。不过成都的发展速度出乎意料,现在成都的同秀才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都江堰一带的甲兵,这就导致青城山军阀的心理出现了不平衡。

    在瓦解都江堰军方的**决心方面,卢欢等原来成都辅兵出身的人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本着朴素的“饮水思源”心理,经常给他们以前的长官和带他们入军的人送粮食去。看到成都的百姓生活越来越好,都江堰一带别说士兵,就是普通的军官都不愿意脱离在成都体系外。

    刘曜、杨有才二人和虁东众将不同,他们是千总出身,从来没有打过仗或是享受过什么大权,与其说是军阀还不如说是前成都屯垦农兵的头目。那些从江油、绵竹、剑阁撤回来的明军将领和刘曜一样,既没有多大的野心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军队控制力。虽然一个个有副将、参将的名头,听起来很威风,但平日吃的、穿的都十分艰苦,比起在成都埋头种地的刘、杨二人还要差得多,起码后两个人还在成都知府衙门里养过几头猪和一些鸡鸭。

    青城山的军阀集团凑在一起,在都江堰种田一年多,倒是又开始养猪、养兔了,可和从下游源源运回物资的成都一比,过得和叫花子也差不多。这次邓名下江南后,先是杨有才来成都讨军饷,找刘晋戈要到粮食补贴后,他让部下把东西运回都江堰,而本人就呆在成都不走了。因为杨副将迟迟不归,其他将领也在闲暇时来成都串门,看见成都人的生活内容丰富,不但有评书,连曲艺、杂技也渐渐恢复,这些将领也一百个不愿意回都江堰去。

    来串门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次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快就有一半的将领都和杨有才一样干脆呆在成都办公。虽然邓名指示过要好好招待这些旧川军将领,但等青城山集团最大的军阀头子刘曜也动了心思要移居成都、遥控都江堰后,刘晋戈终于忍无可忍了。经过一通扯皮,刘晋戈和青城山集团约定了值班制度,就是要保证始终有一半的将领和军官呆在都江堰负责管理生产和治水,如何轮换由青城山集团自己决定,只要保证始终有人控制着都江堰的各项工作就行。

    这个制度勉强执行了两个月就进行不下去了,被指派去都江堰的军官一个个都满腹怨气,到了回去的日子仍拖拖拉拉不肯出发,而轮换的军官一早就和亲兵们兴高采烈地赶来了;最后刘晋戈不得不再次妥协,把值班军官的人数降低为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他们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可以呆在成都——不过替换的军官回到都江堰以前,值班的人不得离岗。

    可是这个妥协政策仍然得不到执行,军官开始宣称生病,呆在成都拒绝去上岗。去上岗的人则牢骚满腹,他们的亲兵也都嘟嘟囔囔,在迈出成都城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掰指头计算什么时候能回来。

    过年前,局面又进一步恶化,本来该去都江堰替换刘曜的杨有才自称病重,说什么也不肯在过年前离开。其他轮换军官以杨有才做榜样,都不肯在过年期间去都江堰上岗,从头疼到足疾,理由千奇百怪。

    在大年三十那天,刘曜带着一大群都江堰的留守军官怒气冲冲地赶回了成都,当时“病重”的杨有才等军官们正乐呵呵地吃着肉馒头,在春熙路上看戏。两群人爆发了争吵,最后刘曜和杨有才这对老战友互相揪着跑到提刑司衙门,要求袁象给评理。

    在这次内讧中,青城山集团的军阀们还互相揭发,告诉刘晋戈和袁象,成都拨给都江堰的军饷、治水经费都被他们在成都花了——人人有份;成都拨给都江堰的农具和耕牛也被他们卖给了成都的商行。现在都江堰的军屯几乎抛弃,在军官团拿着经费在成都享受时,那里的辅兵也逃走了好多,都跑回成都府开垦自己的土地去了。

    虽然刘晋戈对青城山集团的行为相当不满,但邓名早就交代过,应该把刘曜等人视同虁东的**势力,不得干涉他们的治权。

    得知都江堰的治水工作都没有做,刘晋戈只好另外花钱雇佣了一批同秀才去都江堰把工作都补上。虽然无法追究刘曜、杨有才等人的“贪污”行为,但刘晋戈拒绝再给都江堰发放治水经费和相关的补贴。

    军屯已经荒废了,要是成都再不给补贴,这一大群人的生活眼看无法维持下去,青城山的军阀们就大闹成都知府衙门,要找刘晋戈讨个说法,刘晋戈一怒之下干脆和他们单挑。不幸的是,无论刘曜、杨有才还是剑阁、江油等地的军阀头子,大都是小兵出身的下层军人,没有一个人敌得过成都知府。

    被知府老爷打得鼻青脸肿后,军阀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开始在知府衙门前静坐示威,引发了大批同秀才围观。为了博取同情,刘曜他们把当年的拥立之功都搬出来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由于邓名的交代,刘晋戈不能出动亭士驱散抗议的军阀们,刘知府也没法冲出门去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自打人。只好每日给他们发零用钱和生活费,直到邓名回来的时候,双方仍在僵持中。

    “既然他们想接受收编,那接受不就得了?”听刘晋戈怒气冲冲地叙述完事情的经过后,邓名哭笑不得:“他们不就是想退休吗,让他们退休好了。”

    现在除了邓名以外,川军中军衔最高的只有少校。刘曜他们指出,邓名曾经答应过,会给他们将领级别的退休待遇,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寸步不让。

    “刘曜、杨有才都要求上将的退休待遇!其他的几个也都要中将待遇!”在刘晋戈看来,都江堰这帮人简直把军阀的脸都丢尽了。如果不是害怕对方在衙门外静坐,刘晋戈连生活补贴都不想发,更不用说给他们退休金了:“提督您也说过,退休补贴是为了让军人老了以后衣食无忧才设立的,可是他们老吗?我看他们就是去种地都没问题,现在不好好做事,竟然就想退休!”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嗯,不过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邓名觉得对青城山集团的处理必须要慎重,尤其是刘曜、杨有才二人。这二人不但有功,而且是成都原来的主人——现在成都府已经有了二十多万男丁,而他们只有一万多人,加上其他青城集团的人,总计也就是二、三万人——但在外人的眼里,成都确实是他们的基业,是他们献给邓名的。

    第31节裁军(下)

    很快邓名就与青城山军阀集团会面,邓名向刘曜和杨有才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忘记对方的功劳,不会忘记成都的基业和他们的拥立之功。但也正因为如此,邓名不能同意他们退休,否则天下人就会认为邓名刻薄寡恩,甚至是恩将仇报。

    这个理由让刘曜等人无话可说,纷纷表示他们愿意继续为提督的大业出力。不过青城山军阀希望能够留在成都工作,而且他们也不想给那个喜欢打人的刘知府当下属。邓名表示愿意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过暂时也没想好应该给他们什么职务,因为青城山军阀严格说起来都是军屯头子,而就邓名的观察,他们治理军屯的本事还不如熊兰,别说在邓名的体系下没有军屯,就是有,也不可能交给他们治理。

    邓名也不能让青城山军阀们去当兵,他们带兵打仗的经历基本为零,不但军阀们不能留在常备军中,就是他们的军官、亲兵也没一个能满足常备军的要求。青城山军阀接受整编后,能够释放出一万多人口,邓名告诉刘晋戈,就算一万人都去种地,每年的纳税额也高达一百万,成都知府衙门给青城山军阀的补贴只要不超过这个数字就可以——就算不给这么多,也足够他们在成都衣食无忧了。

    暂时邓名打算先给青城山军阀这种补贴,整顿都江堰政务的时候也让他们挂着相关的官职,等将来有了适合他们的职务再说。

    与此同时,明军又一次开始裁军。带回来的几万壮丁不必提,战兵也要裁掉大部分,只留下总数不超过四千人的常备军。邓名确定要保留一个一千八百人的步兵团和一个九百人的骑兵团。骑兵团现在无法凑够的人手,加上步兵团顶多也就是两千多人。邓名估计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编制,比如他构思中的炮兵、军校,还有一个特殊战术与特别训练部队,这些也要划入常备军编制。

    八千多参与高邮湖的战士都会得到一块铜质的勋章,此外四千浙江兵因为已经有家室,所以每人需要发给五千元的奖金,这是成都欠条制度执行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加印。一想到两千万元的欠条要流入市场,熊兰就坐立不安,不过邓名也不打算就这样听任巨额的货币冲击市场。

    工业银行正在购入大量的首饰和布料,军人既然吃饭没问题,那么肯定会给妻子买衣服、首饰,添置一些家里用的东西。为了收购这些奢侈品、日用品,邓名花了不少银子,不过如果不能让军人、军属享受更好的生活,想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就是不可能的。

    邓名已经做出来了几双高跟鞋,不过没有大量生产并出售,因为浙江人的妻子很多都是小脚,无法消费这种新商品。而潜在的消费主力目前手里还没有余钱,只能等到刚嫁入四川的新娘们开始参加劳动后,再设法卖给她们。这几双鞋样邓名已经交给刘晋戈,告诉他适当生产,然后当作奖品发给那些女性生产积极分子。

    为了消化大量的货币,邓名还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卖马:“我们在高邮湖缴获的四千多匹马,送出去了三百匹,母马和没有阉割的公马都赊给马行,剩下的统统卖掉。凡是参加高邮湖一战的士兵,可以有优先购买权,不过仅限一匹。”

    邓名的话让部下们都楞了。高邮湖缴获的都是一流的战马,有了这么多好马,骑兵团虽然缺乏骑手,但战马是绰绰有余了。可没想到邓名居然只打算给军队留下五百匹马,还都是从其他渠道搞来的劣马,好一点的都要和高邮湖的那批一起卖掉。

    “提督,这些可都是好马啊。”赵天霸第一个忍不住,站出来说道。邓名回师后,他在军马群中一口气呆了两天,晚上都是在马厩中过夜,那些好马他怎么看都看不够。

    “没错,要是劣马,会有人买吗?能卖得出好价吗?”邓名理直气壮地答道:“每人发了五千元的奖金,不让他们有地方花,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物价飞涨吗?”

    成都周围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出来,明军又带回了许多粮食,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邓名估计很多士兵都想买一匹马。

    “可……可……”赵天霸觉得大脑一片混乱,为了生产急于解散军队也就罢了,可战马这种重要的军事物资怎么看也不该放手。

    “常备军我们得花钱养,战马也是一样,养几千匹马,一天要吃多少东西?要雇佣多少人照顾它们?还得每天让它们出去跑,免得养废了。现在我们的马行里一匹成年马也没有,卖了也不会影响马行,还能回收些奖金,何乐不为呢?”邓名马上和部下们算起了经济账:“肯花一大笔钱买马的士兵,肯定会善待它的,草料钱也就不用都府来出了。”

    军队大量养马有很多弊端,比如要担心有人偷草料钱,要担心马夫不尽心尽职,邓名把这些担忧都说了一遍:“公家的东西,就像存在武昌的货物一样,我可不知道最后又会闹出什么事来。可私人的财产就不同了,主人会珍惜的;再说,现在都府会骑马的人太少了,想凑够骑兵都很难。这些人把马买回去不会白养吧,他们肯定要骑。如果由我们训练骑兵,就要我们出训练经费,还要担心士兵不好好学习。干脆把马卖给他们好了,他们自己花钱去学骑马吧,过个一年半载的,我们想招募骑兵也就不愁没骑手了。”

    “可是……”周开荒也不同意,见赵天霸已经没词了,他急忙上来帮腔:“士兵们懂得照顾马的并不多,万一马生病了,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治病。”

    “山人自有妙计。”邓名胸有成竹,笑嘻嘻地说道:“我们来养这些马,难道就不会生病吗?不需要让人照顾么?主人要管的马少,他们会更用心。”

    “我们不是有蒙古鞑子吗?那几百个蒙古鞑子正好让他们养马。”周开荒依旧不肯放弃。

    “没错,我们想到一块去了。”邓名点点头,把他的计划进一步交代给部下们,显然他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不过记住了,以后叫他们蒙古人,不要再叫鞑子了。”

    “那我能买一匹吗?”赵天霸听得心动,虽然他有权使用军用马,但看到有这么多好马出售,他也想拥有一批属于自己的马。

    “你没有参加高邮战役,”邓名摇头道:“你得等几天,如果有没卖完的,会在市场上拍卖,到时候你可以去竞拍。”

    “那我可以买?”周开荒、任堂和穆谭几乎同时喊出来。

    “可以。”邓名点点头。

    ……

    跟着明军来到成都后,福尔和他的蒙古同伴们仍在等待着他们的命运,一连等了几天,邓名终于再次接见了他们。

    根据邓名的命令,一百多参加敢死队的蒙古人被编入了明军序列,在宣誓效忠大明后可以获得军衔,从下个月开始享受军饷。不过其余的六百多人无法享受这种待遇,邓名宣布他们将被解散,以后就需要在成都自谋生路了。

    虽然对邓名心怀畏惧,但蒙古人还是纷纷抗议,他们表示根本不会种地,除了吃饭的时候,平时连大米、小米都分不清。站在队伍前排的福尔也在抗议的人之中,他鼓起勇气向邓名高呼:“小人除了给马治病,别的什么都不会啊。”

    “你还可以继续给马看病。”邓名听到了福尔的喊声,望着他高声答道:“都府不但需要兽医,也需要骑术教练,需要你们去教人怎么样喂马、遛马、训马。”

    “所以我们还是当兵?”不少人的希望又因为这句话而被点燃了。

    “不,你们不是当兵,你们是自谋生路。”邓名把头摇了摇:“都府有养马的马行;另外,马上就会有好几千个同秀才自家有马,可是不会养马,对马术也一窍不通,你们可以给他们工作,然后收取酬金;当然,如果军队要雇佣你们做事,也会付报酬的。”

    邓名仔细地讲解了一遍成都的政策,向蒙古人保证他们的技能不会没有用武之地:“等你们开始纳税了,你们就是都府的同秀才,以后出征的时候也有机会得到征召令,还是有机会当兵嘛。再说除了养马,你们还可以去打铁。我可以借钱给你们,不过这钱是借的,你们将来得还。对了,你们不是会烤肉么?成都有一种新的作物叫土豆,你们也可以烤土豆去春熙路卖;还有切糕……”

    “我们不是西域的回回,不会烤肉!”

    “哦,我记错了,不过这个活儿很好学。铁匠活儿也不难,一学就会。你们会做马具吧?这个也可以干,不过要花钱买许可证,成都这里做生意都是专卖。”

    见邓名主意已定,蒙古人也无可奈何,可是还有人嘟囔着:“我们不是投降了吗?”

    “投降是免死,不是养你们一辈子。要是全天下都投降我,我难道要养全天下人一辈子不成?”邓名义正言辞地答道:“对了,我差点忘了。你们还欠我两个月的饭钱,以后要还的。”

    “什么饭钱?”福尔又大叫起来。

    “从九江到成都这一路的饭钱,”邓名一本正经地答道:“在九江的时候我说过你们可以自由离开了,你们不走,我认为从那时起你们就不算俘虏了。之前的饭算是战俘待遇,而之后你们吃的饭是要付钱的。”

    “我们帮提督打下了皇营,我们无处可去!”

    不少蒙古人再次大声抗议。

    “所以那些参加敢死队人的都编入了军队。我没赶你们走,来都府的船钱就算我请客了。可是吃饭还是要付钱的嘛。在你们找到工作以前,我也可以继续提供食宿,不过都是要记账的,将来要还钱。”

    第32节才能(上)

    根据邓名和四川同秀才的约定,军人只要立下足够的功勋或是服役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退役享受和平的生活,既然如此,八千参与高邮湖之战的士兵(不包括军官)都符合退役标准,因为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参与击毙满清皇帝的行动都算得上是巨大的功劳。

    这个规定就是为了让士兵不至于在军中混成老兵油子,让勇士有机会活着离开军队,鼓励士兵在战场上做出英勇行为。因此在解散远征军的时候,各级军官就对他们的部下说明,等他们离开了军队后,下次征召士兵的时候征兵令就不会再发给他们。

    当然,这个不重复征召也是有限制的,仅限于主动出击的远征,如果成都遭到了满清军队的进攻,那么即便是退役的军人也会在征召的名单上;如果退役的军人移居到别处,就比如叙州吧,当叙州遭到满清军队进攻时,他们也会被当地的军政长官重新召入军队。

    在邓名最初和士兵约定的时候,这个政策受到了同秀才的普遍欢迎和支持,因为古话有云“好男不当兵”,成都有许多人在军屯中有遭受压迫的经历,他们做梦都希望能摆脱军队,拥有自己的财产和土地。

    但这次解散军队的时候,却有相当数量的士兵突然不愿意离开军队了。川军给士兵的待遇很高,不但有考究的军装、退役后的津贴,还能帮忙找老婆,奖金用来购买马匹外还能剩下很多,万一受伤致残还有亭士的岗位等着他们。

    因此裁军才进行了几天,任堂就跑来向邓名报告进行不下去了,已经有超过一千名士兵拒绝离开军队,其中大部分还是以前的常备军士兵。来报告的时候,任堂脸上没有丝毫的不快,相反还显得有些兴奋。和大部分将领一样,任堂也觉得让这么多老兵离开军队是对军事资源的巨大浪费,负责解散军队的军官根本不愿意拒绝这些老兵的要求。

    不过邓名不能只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养大量的常备军就意味着更大的财政支出。现在成都以二十万男丁的力量,承担三、四千常备军兵力并不是很轻松的负担,而且这些常备军的人均花销极大,不但需要高强度的训练,而且待遇也远远超过清军的绿营。仅依靠成都的农业产出,这几千常备军就能把政府吃穷。

    除了常备军以外,邓名还推行普遍的五日一操军训,这更是耗费巨大的项目,如果不是依靠从江南获得的大量缴获,成都政府早就破产了。再算上给军人的津贴,对铁匠铺、马行的扶持,成都政府在军事上总的投入远超过清廷在湖广、两江四省之和。据熊兰和秦修采的计算,成都的军事类支出与包括长江贸易在内的所有收入持平。如果邓名想推广教育,那就只能靠出售缴获来获得经费。偏偏邓名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教育计划,熊兰和秦修采这两个负责财政的官员都警告邓名,虽然在江南的收入巨大,但庞大的教育计划也会在三年之内把成都的储蓄耗尽,到时候如果成都扶持的工业不能带来新的税源的话,财政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邓名对工商发展后的前景有信心,并认为长江贸易能够带来更多的收入,但他也得提防意外情况。到时候如果迫不得已再发动对江南的战争,实在利弊难说,那会导致长江贸易萎缩,而且毫无道理的进攻还会刺激已经向成都妥协的东南各省的督抚。

    “如果我们把大量的士兵养在军队中,将来说不定会出现很多兵油子,所有的人都想长久的活下去吧。”教育开支邓名不想砍,福利和军事开支没法砍,因此邓名在扩大军费支出这个问题上显得很谨慎:“反正我不能养士兵一辈子,这样吧,我认为除了征召兵外,也可以募兵,但这个兵绝不能一募就是一辈子。”

    邓名拿出的办法就是合同兵,老兵可以和军方签署两年的合同,到期后续签,如果士兵想退伍,或是军方认为某个士兵懈怠,双方都可以停止签署新的合同。

    “三年之内,马行、铁行应该能够盈利了,不用我们这样拼命地扶持了,到时候还能给我们交税。”邓名确定了新的募兵规则后,就开始琢磨开源节流的问题:“如果财政不能平衡,就得想办法扩大长江贸易,迫使湖广、两江购买四川的货物,嗯,市场还不够大,或许应该想想浙江、福建,甚至尽早地发起对浙江、福建的进攻,迫使他们像两江和湖广一样向我们提供贸易便利。”

    ……

    至于对刘曜、杨有才等人的安排,邓名也有了初步的设想,他很快宣布成立一个参议院,刘曜、杨有才等人都进去当议员。暂时这个议院里只有一群前青城山军阀,还加上一个前蒙八旗的统领。这些人不养不行,可是白养着不干活影响又不太好,邓名就让他们去参政院里领一份闲钱,议论成都的政策——这群人统统有豁免权,不必担心成都官员的打击报复。

    在其他人看来,这个议院就是给有功但是没用的人建立的养老院,豁免权也是酬功的一部分,同时还能肩负一部分言官的工作,算是发挥余热了——这也确实是邓名的用意之一。邓名一连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地离开成都,刘晋戈、熊兰他们互相告状,邓名也分不清到底是谁理亏,有这帮议员没事议论几句,也是一种制衡。这帮议员的工资虽然不少,但因为解散了一万个都江堰的屯兵,一万个纳税人提供的税金总要比议员们的工资多得多,所以邓名安慰自己毕竟还是赚了。刘曜那一帮人不用说,成都好几万人都曾经是他们的手下;那个蒙古统领也有好几百个同族人,他们没有什么顾忌和担心,天天在在议院里指指点点也有助于邓名了解更多的情况。

    在成都呆了几天后,邓名通过刘晋戈的报告发现,重庆的威胁比他想象得要大。

    上次重庆的清军被明军打得几乎全军覆灭,邓名以为清军会老老实实地退回保宁甚至广元、汉中去,听说李国英还有胆子威胁长江航运就够出乎他意料的。现在得知赵良栋和王进宝居然都不在重庆,根据情报,他们早早就离开重庆了,很可能是回陕西去了。

    李国英本人坐镇重庆,还把两个大将和手下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送走,这说明李国英很可能并没有对成都死心,两个大将不呆在急需兵力的重庆,多半是回陕西编练新兵去了。而且还有一条重要的情报,那就是二人走了之后,重庆的兵力依旧在增加,现在虽然只有两万左右,但其中多了几百个满洲八旗。

    李国英拿到的钱肯定不少啊。在汉水流域被郝摇旗和贺珍控制住后,湖广和江南的物资难以转运到陕西,重庆位于陆地补给线的尽头,巨大的运输损耗,再加上沿途官吏杂七杂八的开支,重庆每消耗一石的补给,可能需要从江南运出十石以上。在赵良栋和王进宝神秘失踪的同时,重庆的兵力居然还能增加,可见清廷给川陕总督的投入很可观,而且这几百个满洲八旗驻防,表明了攻击四川是满清高层的战略。

    在湖广的时候,张长庚告诉邓名满清打算抽调部队——很可能是从山西抽调部队去四川助战,不过不管是张长庚还是邓名,都没把这个情报当真。除了经济代价外,邓名认为这可能只是清廷的一个姿态而已,皇帝都被杀了,清廷不放几句狠话有点说不过去,但真正付诸实行的可能性极小。

    “现在看来,说不定北京还不是说着玩的。”邓名很快就召集了军官会议,讨论重庆的威胁:“说不定北京真想抽调山西绿营入川攻打我们,赵良栋不是练了好久的兵了吗?算算也差不多可以出动了。”

    “可他们到底想怎么攻打我们呢?”尽管有情报,但将领们仍觉得这个战略听上去不可思议:“从重庆沿着长江到叙州,然后逆岷江而上进攻成都?他们这不是来送死嘛。”

    放在明末或许可行,那时四川人口稠密,军队可以指望从当地获得补给,只要军队保持前进,就不愁找不到新的居民,可以从百姓手中获得粮食,辅兵的损耗也可以靠抓壮丁来补充。但现在四川每平方公里内的活人不超过一个,粮秣和辅兵的补充完全依靠水路,就凭嘉陵江的水师,他们只要敢出重庆河口一步就是全军覆灭。

    也许清军打算模仿高明瞻走剑阁的老路,带上十万辅兵,不惜代价地一路披荆斩棘过来,还是有机会让两、三万披甲靠近都府的。不过若是清军打着这个主意的话,他们在重庆屯兵又是为了什么?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找机会把重庆拿下吧。也没有必要坚守,毁了重庆的城墙,消灭了嘉陵江水师就行。”邓名也猜不透北京的想法。如果明军打算出发去扫荡浙江、福建,肯定要把主力舰队和大量的军队带走,拔掉了重庆的清军,就不用担心清廷从西面威胁叙州了,成都也可以专心防备清军走剑阁进行军事冒险。

    第32节才能(下)

    重庆虽然具有威胁,但邓名无意立刻去攻打,因为大批士兵刚刚返回久别的成都,初次进入四川的几万男丁也没有来得及安置。现在成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消化胜利果实,积极开始春耕,以保证今年的收成。现在成都大约有十万拥有二十亩耕地的人,加上其他人的耕地,今年有望将成都周边的耕地恢复到三百万亩的水平。即使不算成都府现在的储备,这些土地的产出也能够供应几十万人口所需,是成都获得更多工业人口的基础。

    迅速恢复的农业给农具生产带来极大的压力,成都的各家铁行日夜加班,加上进口的农具,现在也只能让每个农夫有一、两件最基本的工具。虽然农夫手里有粮食,但新年后无处获得新工具,破旧的农具也难以修理,只能自行简单修复,这大大加重了他们的生产压力。更严重的是缺乏耕牛,明军收集了一些牲口,又从江南带回了大批的牛,但直到目前为止成都拥有的耕牛依然不到五千头,若是每个农夫只有两亩地,那这个数字是足够了,但现在成都农夫拥有的土地数量很大,即使各亭积极组织耕牛队,依然远远无法满足需要。没有足够的牛马,就需要靠人力来承担大部分的春耕工作。在成都的牛马行步入正轨前,邓名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不过随着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再加上成都执行的轻税政策,居民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有余力蓄养牲口。最近已经有人向知府衙门申请养殖猪羊,让邓名高兴的是,这些养殖户都很有雄心壮志,他们不是以户为单位的单养——由于人均拥有土地的数目高,大部分家庭也没有多少余力自己养猪了——这些养殖户都想收购粮草、雇佣人手,大量地畜牧牲口,然后出售。

    蒙古人才来了几天,有几个正筹备开展养殖商行的人就找上了他们,想雇佣蒙古人去帮他们养羊。但蒙古人大都拒绝了,他们宁可去马行养马或是教人骑马,也不想去当羊倌——如同汉人心目中的军户一样,蒙古人觉得羊倌都是贫穷而且没有前途的工作,他们不想绕了一大圈又返回他们在草原上的原始职业。

    “就算满清真的抽调山西绿营,多半也得几个月后才能到来。”粮食产量节节提高能够支持更多的成都人口从事其他行业,因此邓名虽然手中的粮食充足,仍然很重视春耕,他计划在收获后再次征集部队,然后发起对重庆的预防性进攻:“农闲时我们可以征召农民入伍,那时候发动攻击不会严重影响工业和矿业生产。”

    虽然水师不敢轻易进入嘉陵江,但是可以把陆军运输到重庆附近并保证后勤运输,邓名打算围困重庆,看看有没有机会重创重庆绿营。只要能把李国英逼进重庆坚守,明军就可以好好地侦探一番嘉陵江的水文地理。而且陆军从重庆西边绕过去控制嘉陵江江岸后,清军也就无法组织水陆两军对嘉陵江的联合防守;当岸上是己方的陆军后,川西水师就算在嘉陵江里触礁也不用太担心,可以采用更大胆的进攻战术,创造歼灭满清嘉陵江水师的机会。

    在收获前,成都会进行战前准备,制定作战计划并进行针对性训练,而邓名打算利用这个闲暇去一趟建昌和云南。

    不过在出发之前,邓名决定先把教育问题落实一下。

    现在成都已经有了五十多个亭编制,每个亭都有一个亭长和几个亭士,负责管理治下的四百户人家——说是户,其实很多还是单身汉。亭是成都府重要的机构,不但负责纠纷调解,人口统计,耕牛统筹,还承担着军训的任务。现在邓名又给它加上了教育的责任,从东南几省招募来的几百个读书人和小地主子弟,被分配到各个亭工作,以后每次的军训日上午进行军事训练,下午就要进行认字教育。

    除了这些识字点以外,邓名还集中建立了一批学校,首批学生就是漕工的孤儿和嫁入四川的新娘。给妇女准备的学校更接近技校,让这些女人学习纺织、制鞋、制袜等,然后组织她们合作生产。集中生产的效率比较高,相对成本也能比传统的男耕女织低一些——除了邓名计划扶持的商行,现在成都一般人想获得纺织工具也是问题,这等于给了商行垄断生产的良机。

    “我们好不容易把这些女人带到成都来,她们必须得帮忙挣钱,不然都府破产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在内部会议上,邓名对手下们公开宣传这些女性劳动力应视为珍贵的资产,那些小脚女人也就算了,但成都的青年大脚女性加起来也有七、八万了,必须组织起来参加生产:“各亭的识字点我都已经交代过了,教百姓认字的时候就要暗示他们,不让老婆出来干活,都府早晚破产,到时候就别想什么十亩一百元的保护费了,横征暴敛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邓名当然不会真的横征暴敛,不过威胁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反正并不是以都府的名义发出这个告示,而是让那些教书先生当做个人的见解进行宣传。农民对知识分子的尊敬会让这个威胁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好过政府赤膊上阵;除了威胁以外,还让教书先生和百姓们谈谈聘金的昂贵、生活的不易——让媳妇出门做点工,补贴点家用有什么不好?再说真要是大家的老婆都出来干活儿,布匹、鞋袜的产量多起来,价格也能便宜点,这是看得见的好处啊。

    “做一些标语,上面写上‘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进工厂光荣,不出家门可耻’,这些字在各个识字点要优先教授。”邓名给刘晋戈部署任务:“类似的标语要多刷,不要可惜白漆,在所有的亭的围墙上都要刷上,最好给民房也刷上一些,谁愿意刷在自己的房子上,亭里就可以帮忙给他修篱笆。如果实在不愿意放老婆出门,那也要鼓励养猪,也写上几个‘要享福,少生孩子多养猪’的标语。就是养些猪仔也好,将来那些养殖商行可以去收购。”

    “还有军队。”邓名对刘知府交代清楚后,又给周开荒他们面授机宜:“别忘了提醒退伍的士兵们,他们还欠我们钱呐,让老婆出来工作就可以减免债务。还有常备军,士兵们必须把宣传工作当做战斗任务来做,有成绩的士兵要记功!”


如果您喜欢,请把《伐清》,方便以后阅读伐清第120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伐清第120章并对伐清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