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周开荒李星汉穆潭 本章:第168章

    在武保平看来,今天他的举动有些冒失了,可能会影响到邓名的战略,若是就此抽手,冷眼旁观绿营之间的战火毁灭了漕粮的话,那邓名避免在江南决战的战略就距离失败更近了。因此武保平打算将功补过,帮助绿营将领恢复正常的军事秩序,最起码要出兵确保漕船不遭到乱兵的洗劫和焚毁。

    ……

    武保平登陆的时候,太阳已经从东面升起,上游的姜楠看到下游明军舰队正向瓜州附近涌去,大批的小船也被放下。这些明军毫无疑问都是以作战状态登陆的,因为他们要镇压乱兵,夺取并保护岸边的漕船水营。

    “武少校那边还是发生了战争。”姜楠见状得出了结论,虽然他这边的清军因为炸营所以没有能够对明军形成威胁,但下游无疑是爆发了激战,不然武保平也不需要冒险抢滩登陆,很可能党守素中伏陷入了苦战。

    不管下游战事如何,当务之急是击溃眼前的敌人,从而把清军的部分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从而支援下游战场的友军。

    “登陆。”在见到上游明军登陆作战后的第一时间,姜楠就做出了决定,救兵如救火,容不得片刻耽搁:“凡是有抵抗我军的,格杀勿论。”

    跟着姜楠一起登陆的还有乘船赶到的刘体纯所部,眼前的清军混乱不堪,给了明军安全登陆的机会,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看到姜楠和刘体纯都升起了突击作战的军旗后,武保平也改变了主意,命令登陆部队攻击前进,尽快增援上游的友军。

    而在看到明军全线都发出了战斗信号后,南岸的李来亨等人也都是又惊又怒,纷纷大声发出了“全军披甲”、“火速渡江”的命令。

    第09节问话(下)

    天亮前警告就送到了邓名的中军帐,听说出事后,正在搓麻的四个人都跑了出去观察形势,而他们得出的一致结论就是清军没有什么威胁。在下令随时报告进程的时候,四个人就打算回去继续玩牌。任堂还告诉卫兵不用惊醒邓名,除了体恤长官的原因外,他们已经玩得超时了,怕邓名发觉后责备。

    今天晚上赵天霸大赚,穆谭小赢,而周开荒和任堂两个脸都输黑了,要不因为这两个人,赵天霸估计也早就遵命睡觉去了。在任堂吩咐不用去惊醒邓名的同时,周开荒更有一个提议:“干脆我们替提督坐镇到天亮,以免出了什么纰漏。”

    虽然情况明显不紧急,但不吵醒邓名就意味着一定要有人值班,周开荒的提议合情合理,不过他提议四个人都不去睡觉而是集体决策,就明显是别有用心了。赵天霸和穆谭也不好意思搅黄了周开荒的翻本美梦,既然有了一个能向邓名解释他们熬通宵的正当理由,那他们也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而随后不断送来的报告也没有超出四个中校的预料,清军完全没有可能渡过长江威胁邓名的中军,如果他们的目标是刘体纯或是党守素的话,这四个打牌的人觉得一晚上也不会有什么进展,明天天亮后,掌握水面优势的明军再去收拾他们也不迟。接下来一个时辰,这四个家伙过得十分心虚,不是因为不清楚对岸清军的动向——中间有大江隔阻,明军有绝对的水面优势,还有坚固的营帐,更有清醒的值勤军官时刻准备处理送进来的报告;而是他们担心用这个理由来解释集体不去睡觉、而是一起值夜的决定有点牵强,未必会被邓名接受——邓名很可能会反驳说,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须四个人集体守夜,并因为无所事事而聚在一起搓麻打发时间。

    等传令兵送来武保平的报告,称为了掩护对岸的友军已经下令水师全体出动后,穆谭惊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这黑咕隆咚的,别说清军没这个胆子,就算有,也打不下来啊。”

    不过事到如今,穆谭也没法再呆下去了,他急匆匆地跟着水营来报信的部下而去。穆谭头也不回地离去时,任堂哀怨地看着自己的一手好牌……“三龙清七对!”穆谭走后很久,欲哭无泪的任堂才爆发出这句悲愤至极的怒吼声,他刚刚发现其实下一轮就可以自摸到了。

    穆谭走了之后,任堂值勤,赵天霸和周开荒立刻就去睡觉了。干活的人太多、需要处理的紧急公务太少,甚至会不会有公务都成疑问,他们没有必要呆在这里赔着任堂发呆。

    当有炮声从远处传来后,任堂又出门转了一圈,站在营墙上看清火光是从江面上,而且是靠近南岸那边燃起来后,任堂也疑神疑鬼起来:“这是要干什么?居然真的打起来了吗?还是刘体纯和党守素去攻击运河上的清兵,所以水营也参战了?”

    迟疑了片刻,看着发白的东方,任堂还是没有下令去喊醒邓名。

    ……

    传令兵冲进来报告:他们看到黎明中的明军舰队升起了战旗,任堂这才意识到事态完全超出了控制,不过直到现在,他仍无法想象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川军如此高调地介入。

    “去喊醒国公、赵中校和穆中校。”任堂知道不能再等了,他本人也披挂起来,在清晨的霞光中又一次走上营墙,向着瓜州方向眺望了很久,最后还是不解地摇头:“这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

    很快整个川军大营就运转起来,在邓名接过了指挥权后,赵天霸等人也赶回他们的部队,而穆谭则从江边跑回来,向邓名报告他了解到的事情进展。

    “武保平说:清军化妆成我军的样子,然后想趁刘将军睡觉的时候去偷袭刘将军的营地,而他和党将军已经发起攻势,击溃了瓜州东边的敌军。现在他们正乘胜向瓜州挺近,以牵制敌军,减轻刘将军的压力。嗯,他还说姜楠已经带兵去增援了,不过据他观察姜楠陷入了激战。”

    穆谭把武保平派回来的求援使者的报告复述了一遍,然后开始复述姜楠的,两者几乎完全一样,就是人物和境况调了过来,变成姜楠发现清军打算化妆成明军去偷袭党守素的军队,而赶去增援的武保平好像也陷入了苦战,见状姜楠立刻和刘体纯登陆发起了猛烈攻势,击溃了瓜州大营西边的清军,深信能替下游的友军分担不少压力。

    “你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邓名问穆谭道。

    “嗯,他们的解围行动都很顺利,现在大概已经在瓜州大营前会师了吧?”穆谭谨慎地猜测道。

    “甚至可能已经打下来了。”邓名说道。

    李来亨等夔东盟军在发现对岸的友军需要增援后,已经纷纷坐船赶去驰援了。邓名的川军最有信心,他的四个中校也没有像其他友军营地那样早早下令备战,所以此时川军除了水营以外都还在原地未动。

    “走吧,去瓜州那边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邓名在出发的同时,还传令给赵天霸等人,让他们全军出动,带着全部装备和器械渡过长江。

    “看起来可能是个误会。”穆谭在陪邓名走向江边的时候说道。

    “很可能是,但是发生误会的原因不在我们,而在敌人,是敌人故意的——”说到最后几个字的时候,邓名刻意加重了语气:“制造了这场误会,很可能还导致了我军伤亡,所以,就算是误会,我也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敌人有何目的;若是林启龙包藏祸心的话,哼哼。”

    四川水师往来于江面上,把明军源源不断地送过长江,而邓名就在最前面的一批。他登陆后没有多久,赵天霸等四个中校也都赶到了,这时瓜州周围的清军已经被完全击溃了。明军对瓜州大营和城池形成了半包围,还俘虏了停靠在江边的所有漕船。

    得知邓名等五个人登陆后,武保平和姜楠急忙赶来,他们两个人见到邓名时候,都把脑袋垂得很低,一见到统帅就开始请罪。

    “你们要向我请罪?因为你们攻击了敌军?”邓名用惊讶的口气打断了二人的叙述:“你们难道不知道我们是帝**队么?”

    邓名说话的声音很大,让周围的帝国官兵都听得清清楚楚:“昨天夜里,在我军面前出现了火光,出现了穿着化妆成我军盟友的冒牌货,帝**队当然会感到奇怪,我们要求了解事情的真相,确认是否会对我军构成威胁,完全是理所应当的。”

    邓名表示,武保平和姜楠的行为就是发出询问,询问对方到底想干什么:“帝**队的问询方式应该只有一种,那就是‘先开枪、后问话’。或许有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我解释一下好了:就好比你回家,看到家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你可以问:‘你好,你是谁,你在我家做什么?’这没错,但不是帝**队的问话方式。我们的问话方式是先打断他的两条腿,然后再提问:‘你是强盗么?如果不是,你闯到我家干什么?’昨夜武少校和姜少校的提问方式是非常正确的,我希望我军都要认真学习他们的问话技巧。”

    这时,有人跑来报告,称林启龙派来一个使者,要求向明军解释。不过邓名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飞快地在众人脸上扫了一圈,他看到不少人都露出松懈的表情。

    “怎么知道这不是缓兵之计?”邓名厉声喝道,他的问话让不少人都感到莫名其妙,对方一触即溃,显然没有任何的预谋,而明军在刚才的攻势中大量地杀伤了和己方有协议的清军。虽然知道对方不敢报复,不过如何安抚平息他们的怨气,让他们依旧和己方精诚合作,似乎也是个难题。

    “你们还是没有帝**队的自觉。”邓名生气地喊起来,遥指着不远处的瓜州城:“林启龙昨夜纵火焚烧自己的船只,派人装扮成我军,行迹十分可疑。而且在我军前来询问原由时,他们还激烈抵抗,杀伤了帝国的士兵。”

    说到这里邓名略一停顿,转头看向了武保平。

    “嗯,抵抗十分激烈,迄今为止,我军和友军已经证实有三个人阵亡,负伤者……嗯……不计其数。”武保平答道。

    “林启龙有可疑的行迹,有抵抗帝**队的行为,只是由于帝**队强大的战斗力,他的抵抗才看上去就像是一场笑话。所以,我有理由怀疑他派来的使者只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给他对抗帝**队的图谋争取到更多的准备时间。”

    邓名拒绝与林启龙的使者会面,而只是让他回去转告林启龙,由于清军的敌意行为,帝**队不得不奋起自卫。邓名要求林启龙立刻交出瓜州城池和大营,向明军投降,两地的清军也必须立刻解除武装,向明军指定的地点集合。如果清军拒绝了帝**队的和平要求,那随后发生的一切后果都要由清军一方来承担。

    轰走了使者后,邓名就下令准备攻城:“林启龙还有一条腿呢,等到把他的两条腿都打断了,我们就可以问话了。”

    第10节负责(上)

    邓名正在分配任务的时候,突然有人高声喊道:“有敌军突围!”

    现在明军对瓜州和城外的营地只构成半包围,从瓜州通向扬州的道路也没有被完全封锁。刚才登陆的明军首要任务就是保护船只和钱粮,后来发现可能是误会后,武保平和姜楠都有点心虚,所以也没有全力围攻瓜州。

    “果然有阴谋。”邓名抬起头看了一眼,立刻命令游骑兵出动去追击逃敌,然后继续给其他人分配作战任务。

    在明军逐步把城池团团围住时,游骑兵也把企图逃走的林启龙一伙儿人抓回来了。邓名就让把漕运总督带上来,一见面邓名就喝问道:“林启龙!你我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什么攻打我军?”

    “冤枉啊,保国公。”林启龙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老夫几时攻打过贵军啊。”

    “你妄图攻打我军,只是被我军识破了才没成功,如果不是我的部下警惕,说不定就被你得逞了。”邓名的口气依旧严厉。

    “老夫岂敢?明明是你来攻打我的啊。”林启龙在心中狂呼,但哪里敢把这声抱怨说出口!只能拼命地辩解:“苍天在上,厚土在下,老夫要是动过毁盟背约的念头,天打雷劈啊。”

    “既然你不想攻打我军,那为什么要跑?”邓名依旧不信:“要不是你心里有鬼,你跑什么?”

    林启龙长叹一声。

    明军夜间攻打瓜州,天明后还登陆把漕船尽数夺去。当林启龙派使者去求见时,邓名拒而不见,反而勒令清军立刻投降。以往邓名的态度从来没有这么强硬过,林启龙就怀疑对方是不怀好意。本来瓜州在邓名的要求下只驻扎了少量河道官兵,城外的漕运官兵没有什么战斗力,还尽数被打得溃败,林启龙就是想负隅顽抗也没有机会。

    惊慌失措之下,林启龙就想趁着包围圈还没有合拢逃回扬州再做打算。但老头子骑术不怎么样,根本没法和邓名的近卫相比,被老鹰捉小鸡一般地擒拿了回来。还算是林启龙识相,看见逃不掉,就命令卫士赶紧扔下武器投降,没有抗拒的行动,所以游骑兵也没有把他的卫士如何。至于林启龙本人只是随便捆了一下双手,还是绑在身前。

    若是实话实说,林启龙担心又有指责邓名之嫌,于是他决定从头说起。从昨天晚上江西漕运押送官员来找他开始,直到刚才他突围前派使者去找邓名沟通,林启龙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细节都叙述给邓名听,正如他期望的那样,邓名脸上的怀疑之色越来越浅,最后只剩下一丝丝的不满。

    “……老夫的使者回来说国公不肯相见,因为老夫一夜没睡脑子不好使了,就对国公的宽宏大量产生了那么一点点怀疑,老夫真是罪该万死。”林启龙终于完成了铺垫,能够尝试解释自己为何要逃跑了:“可是刚才看到国公派亲卫来请的时候,老夫恍然大悟,国公乃是天下英雄,老夫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林启龙抬了抬被捆住的手腕,既然都奉承邓名是君子了,那这根绳索自然也不能是宽宏大量的保国公的手下捆的:“所以老夫就自缚双手,前来向国公负荆请罪。”

    “哎呀,林总督言重了,”不出林启龙所料,邓名最后那点不满也随着他的请罪而烟消云散,邓名笑吟吟地说道:“虽然这次几乎酿成大祸,但林总督毕竟是无心之过嘛。圣人有云,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说完邓名又召唤左右:“帮林总督把绳子解开。”

    “多谢国公不杀之恩。”林启龙忙不迭地道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后林总督要是再劫漕粮的话,一定要事先沟通,再不济也要事后通报,如果酿成了毁约背盟的大错,那可如何是好?”邓名语重心长地说道。

    林启龙很想说他虽然事先忘了通报——谁会知道偷清廷的东西还需要向明军通报呢?但事后还是注意沟通的,可是邓名却不肯见他的使者。不过手刚刚松开,林启龙知道就算想为自己辩解也要用柔和、委婉的口气,他揉着手腕在心里斟酌着词语。

    “关键还是事先通报,”邓名见林启龙沉吟不语,猜到了对方大概在想什么:“林总督夜里放火烧船,还指示人装扮成我军,我怎么知道林总督是真心要毁约背盟,还是无心之中正在做出毁约背盟的事来?林总督只派来一个使者,我又怎么敢相信这不是林总督的缓兵之计?”

    邓名指出,既然两军兵戎相见的局面是林启龙一手造成的,那他当然应该亲自来明军这边澄清误会。

    “国公说得太对了,所以老夫这不是自缚请罪来了吗?”林启龙也算是一点就透,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并自告奋勇地要去为邓名劝降瓜州的清军。

    林启龙逃走后,瓜州城内人心惶惶,看到明军围上来后,有人要投降,也也有人因为担心没有活路所以想负隅顽抗。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漕运总督又回来了,向他们亲口宣布邓名宽大为怀,已经宽恕了昨天清军的攻击行动。

    既然如此,瓜州城内马上就形成了统一意见,打开城门,只留衙役在城中,河道官兵一律开出城外,把武器放在指定地点,然后在明军的监视下扎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向明军投降,因为明军没有开入城池,清军也没有把武器直接交给明军而是放在一个无人处,而他们设立的营寨上依旧飘扬着绿旗,营门的哨兵也是绿营士兵而不是明军,说明他们并不是俘虏——这只是和明军暂时议和而已。只要保持这种状态,等明军退兵后可以被视为缓兵之计。

    在看到瓜州城和明军“议和”后,毗邻的瓜州大营也派出使者,要求和明军议和,而议和的条件和瓜州城并无区别。

    瓜州大营是用来安置漕运押送官兵的,这些湖广和两江人马本来面对川军时就没有什么斗志,要不是看到夔东军的旗号,估计抢在林启龙之前就出来和明军议和了。昨天晚上一场混战后,大部分民夫和超过半数的押送官兵已经被明军抓住了,所以现在出来缴枪的都是各位将领和他们的军官、亲兵。

    邓名痛快地答应了清军的要求,既然能不流血,那当然没有必要让部下去牺牲。邓名中缓兵计的次数之多已经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今天在瓜州城又中了一次,那瓜州大营也就一起来吧,正所谓债多了不愁。

    在清军官兵中绝大多数人都很识趣,只有一个江西将领例外,他顽固地要抵抗到底,即使在看到瓜州城已经议和后,在明知抵抗就是送死的情况下依旧拒绝议和。这个家伙被大伙儿齐心合力地捆了起来,送到了邓名跟前。

    “我不服,不服!”被拖到明军的军营中时,江西人王晗仍在愤懑不平地高声喊叫:“我死也不服!”

    五花大绑的将领被两个黑衣明军夹进帐篷时,邓名周围除了明军的将帅,还有刚刚达成议和协议的清军高官,包括漕运总督林启龙以及各省的押送指挥官,此时他们都变成了邓名的座上客——清军虽然交出了武器,开出了城池和营地,不过邓名还是要求所有的将领都在明军营中休息,以证明他们确实没有隐藏的计划。

    “国公,这就是个粗人。”首先替顽固分子求情的是江西漕运副将,正是他把王晗绑起来的,因为王晗闹得实在太凶了,如果不把他五花大绑着交给邓名,清军担心明军会怀疑他们议和的诚意;但毕竟不是人人都像祖大寿那样以杀同僚来表示诚意,又知道邓名不是什么残忍的人,王晗的上司就开口替他这个下属说情。

    其他人也都希望江西副将能够说情成功,因为要是杀人了,那事情就不好掩盖了。只要不报告朝廷自己出城缴械,那到底是缓兵之计还是浴血奋战就随便编了,但如果王晗被邓名处死了,事情就不容易掩盖了,遗族也说不定会闹事。

    但王晗并没有领情的意思,押着他的明军并没有强迫他跪下,王晗见总督大人、上司和同僚们都坐着,也就大大咧咧地往地上一坐,盘着腿,扬着下巴,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就是杀了我,我也不服!”

    “你不服什么?”邓名问道。对方不是说不投降,也不是说忠君报国,而是一口咬定心里不服。

    “你凭什么来打我们?”王晗大叫大嚷起来:“凭什么?”

    “我凭什么不能打你?”邓名笑着反问道,两国相争,明军打清军还需要理由么?

    但在王晗看来,还真就需要理由。他气愤地问道:“昨天晚上是我第一个要劫漕银的,为什么我要劫漕银?因为你一次一次来江西,还强卖给我们债券!现在不但欠饷,还把你的债券当成饷银发给我们。要不是这些债券没法糊口,兄弟们怎么会动了念头去劫朝廷的漕银呢?”

    王晗越喊嗓门越大,脸上全是激愤之色:“你是大明的保国公,我们是清军,要是你来劫朝廷的漕运,我们拼死抵抗,被你杀了我也无话可说,那是我技不如人。可现在不是啊,我们被你的债券逼得要卖儿卖女了,我们自个劫自个朝廷的漕银,跟你有什么相干?”

    王晗的质问一声接着一声:“你凭什么来打我们?我们劫了漕银来买你的债券都不行吗?这你也要管,还有天理吗?我们反清扶明不行吗?你到底是不是大明的保国公?”

    第10节负责(下)

    听完王晗的抱怨后,邓名不假思索地说道:“快给王将军松绑。”

    这句话然让党守素楞了一下,出征以来的各种见闻已经让他对战争的理解完全扭曲了,其中昨晚的混战是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现在邓名居然又因为敌将的一番话而下令松绑……党守素听任说评书的时候,倒是长听说书先生说什么宁死不屈,结果敌人反而爱才、惜才——不过每次听到这段子的时候党守素都嗤之以鼻,就他所知拼命求饶都未必能活命,宁死不屈的肯定都只有死路一条。

    想不到传说中的张飞义释严颜居然活生生的出现,党守素又是惊讶,又是不解,偷偷询问身旁的李来亨:“这家伙哪点比得上严颜?”

    严颜在蜀中德高望重,旧部众多,而且张飞极力要宣扬左将军的仁德,有这么特殊原因在,党守素也能勉强理解了——再说那也是公开宣扬的说法,说不定私下里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党守素怎么看,这个王晗都没有什么需要收买之处,昨晚的的仗没有打过瘾,对方也都很识相一窝蜂地停止抵抗,刚才王晗被捆进来后,党守素还想着总算还能看杀人头。

    “严颜?”李来亨轻声反问了一句,现在邓名每次扎营的时候都会拼出来这么一个大椭圆桌子,同盟议事或是吃饭都在这张桌子上平起平坐。党守素虽然好奇,但李来亨已经比较熟悉了,出于对邓名的了解,李来亨立刻做了出判断:“邓提督这不是义释,根本不是为了那厮几句豪言壮语就把他放了。”

    “那是为何?”党守素更加奇怪,他又回头去打量了王晗一番,这时明军士兵已经解开了两条绳索。党守素并不觉得这个武将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上去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猛将,他再次凑过去向李来亨低声请教:“那提督为何如此看重他?”

    “大概是因为听到那句债券了吧。”李来亨漫不经心地说道,他正磕着瓜子,现在邓名开会的时候,都会给椭圆桌上的与会者摆上茶碗和瓜子、花生之类的小吃。李来亨很喜欢这种模式,他瞥了党守素一眼,后者还不太习惯这种气氛,所以吃得很慢,李来亨有意在吃完自己那一份后去分党守素的——不过权衡了一下后,李来亨觉得还是去把对面的漕运清将的东西拿过来为好,今天明军坐在一侧,清军坐在另一侧,就像是谈判的架势一样,不过对面的人一个个战战兢兢,没人敢动他们眼前小碟里的东西——除了林启龙,在椭圆桌的另一侧,摇头晃脑的喝茶,嗑瓜子,显得相当轻松自在。

    在士兵给王晗松绑的时候,邓名询问了一圈,发现与会的清军将领或多或少都有四川的大明战争债券,等王晗莫名其妙地获得自由后,邓名就揭开了谜底:“王将军我不是因为你清军将领的身份而释放你的,你对抗王师,按说只有死路一条,不过你购买了大明战争债券,所以在我眼力你除了是敌将外,还有一个身份是帝国政府的支持者,因此你会得到帝**队的礼遇……”

    党守素抬着头认真地听着,眼睛瞪得大大的,心中的不解一点儿不少于王晗,而李来亨还在低头品着茶,听到这里他平静地对党守素炫耀了一声:“我早就告诉你了。”

    “昨晚贵军的擅自行动,是帝**队说不能接受的,为什么你们劫清廷的漕粮、漕银不能得到我们的许可呢?因为你们违反了我们的利益!”王晗已经落座,而邓名走到长桌的一段,大声地给清军将领解释起来,他伸出了第一根指头:“首先,如果没有明军,也就是帝**队和夔东军的东征,清廷在东南的控制非常稳固,清军没有劫夺漕运的机会;清军并也不打算和我们的分享好处,而帝**队和夔东军在其中是出了很大力气的,因此清军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我们不是帝**队?”党守素再次小声问李来亨,虽然他很讨厌被别人称呼为闯贼或是流寇,不过党守素早就听说过,帝国二字就相当于强盗。如果这个解释没错的话,其他夔东军不好说,但是党守素认为自己还是当得起帝国二字的。

    “你以为帝国和强盗是一个意思吗?我以前也曾这么想过,但其实不对,帝国是贼爷爷,不对,比贼爷爷还要高。”李来亨的意思就是帝国是毛贼、强盗这条进化路线上的终极形态,虽然他没有能够说得很清楚,当党守素也若有所悟。

    当然这也不全是李来亨自己的理解,这次东征的时候,邓名和李来亨多次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给李来亨最大启发的还不是邓名,而是最早意识到帝国其实和强盗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的任堂。在船上闲聊时,任堂很仔细地给李来亨普及过四川现有的政治体系,尤其是以前任堂完全不能理解的院会,现在他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这个分赃会,被任堂理解为把更多人拉上贼船的工具,而且任堂还发现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法下贼船的保险。因为越来越多人从强盗行为中收益,所以山大王想洗白都做不到,在梁山伯接收招安或许是几个头领的事,宋江甚至能够力排众议改行当好人,但如果院会成熟了那帝国的政策就不是邓名一个人说了算了。

    其实任堂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错,邓名听后甚至有知己之感,在他前世帝国这两个字不能理解成有皇帝的国家,而是一种国家对内、对外的思维和行动模式。很多有皇帝的国家和帝国完全无关,比如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每年发好几份岁赐的宋朝;反过来最典型的纳粹第三帝国,没有皇帝却是货真价实的帝国主义者。而分赃会就是维持帝国思维的保证,没有人能因为个人好恶而改变国策:外交官不够强硬就撤换他,首相软弱就罢免他,国王不符合需要就推翻他,在参与分赃会的大部分阶层都获得满足前,只有帝国主义者才能坐在关键位置上。

    “其次,”邓名仍在继续他的发言:“清军打着明军的旗号抢劫了清廷的漕运,这是冒名顶替,而且损害了我军的信用,而且居然还不打算分银子给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少清军将领听到这里已经面露惭愧,一个人鼓起勇气问道:“那现在再分还来得及吗?”

    邓名扫那个清军将领一眼,对所有人大声说道:“如果清军在事先通知我们,和我军商量出一个合理分配方案,让我军损失的名誉得到合理的赔偿,对清廷的震慑力也得到一个合理的估价的话,我军可以接受。但当清军擅自展开行动,企图私下盗窃我军的财产时——请注意,名誉是无形的财产,正是名誉让我军东征以来行动顺利,各地官府也踊跃购买债券——我们就不可能不要求额外赔偿,而在自卫行动结束后,我军已经缴获了全部的漕粮和漕银,我们也不可能归还了,因为这对我军的支持者是不公平的。”

    听说邓名一点儿东西都不分给清军后,大部分将领都低头不语,现在他们本来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过折腾了半天,反倒给明军做了嫁衣,当然让大家心里不痛快。

    “我没有说不分好处给诸君,”见气氛有些沉闷,邓名进一步说明:“我只是说不分给清军。”

    大部分人都错愕不解,只有头脑最灵活的几个才想起邓名说过,他们其实有双重身份,一种是清军军人,另外一种则是因为拥有战争债券而获得的帝国政府支持者称号。

    “刚才王将军说道,因为踊跃购买债券导致经济困难,这点帝国政府事先确实有所疏忽了,我刚才认真思考了一下,不应该让帝国政府的支持者因为对我们的支持而遭遇饥寒温饱问题。”邓名宣布,因为王晗的提醒,他决定使用院会的授权,开始一次特别分红,红利就从这次的漕银里出:“本息依旧,特别分红相当于债券面值的百分之十,用白银支付。”

    大部分人都彻底糊涂了,尤其是清军将领更是陷入了混乱,无法完成两种身份的切换。任堂等川军高级军官却没有丝毫的理解压力,马上就帮助邓名解释起来:“让支持者参与分赃……嗯,让支持者享受胜利的好处,是帝国的一贯政策,当然,在遭到损失后,我们也会要求共患难。”

    “沟通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因为沟通问题,我军和清军就不会发生昨晚的误会,”在川军部下帮助清军和夔东军将领明白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后,邓名继续发言:“鉴于王将军的提醒,或许我们以后可以成立一个债券委员会,拥有大量债券的人可以参与讨论红利的分配方法。”

    邓名又一次看向王晗:“王将军,作为一个债券的拥有者和帝国的支持者,如果遇到清军将领要求在制造了这么多事端后还要求分享已经在我军手中的漕银,你认为帝**队该如何处置?”

    “应该坚决镇压!”王晗答道:“不过作为清军将领,末将保证再不会向保国公提出漕银要求。”

    第11节两全(上)

    邓名让这些押送漕运的人录下口供,每样四份,然后打发他们持着自己和同僚的口供返回各自的驻地。多出来的一份邓名派人送去重庆,在给高明瞻一伙儿人吃红的同时,也向他们证明此次劫持漕运并非邓名毁约,而是押送漕运的官兵监守自盗,明军为了不被栽赃不得不进行自卫。

    把这些清军军官遣散后,邓名再次召集川军的军官商量下一步对策。如果邓名能约束住部队不去劫漕船,那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可既然大家已经动手了,把粮食和银子都拿到了手里,邓名也就没法还回去了,不然,不但党守素和王光兴以及他们的手下会觉得邓名是白痴,李来亨和刘体纯也未必愿意,就是川军官兵也会不满——这可是上千万两的白银和几百万石粮食啊。

    “我们为什么要打下瓜州?”在上尉以上的军官大会上,邓名再次向众人提出这个问题。

    “因为当帝**队闯进一个人的家里,要把看见的人打断了两条腿,然后再问他是不是强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要挡在屋里,不让我们进去。”不少军官脱口而出,现在邓名那几句话已经传播开了:“先动手,后提问。”

    “等等,我是这么说的吗?”虽然乍一听差不多,但邓名发觉他的话好像遭到了篡改,他说的是回到自己的家里,而不是闯进别人家里。

    “提督就是这么说的。”帝**官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所有人脸上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好吧。”邓名也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那你们认为帝**队为什么要立这个规矩呢?”

    穆谭举起手,早在邓名做出处理后,他就思考了其中的原因:“当我军发现可疑情况时,唯一正确的反应就是反击,而不是思考我们是不是误会了,否则就可能遭到突袭,导致我军处于不利境地。而如果提督处罚、或是是没有赞扬武少校和姜少校的反应,那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军官就可能陷入犹豫,担心又是一场误会——即使前面一百次都是误会,下一次遇到突然的情况还是应该先开枪后提问,否则就是对帝**队不负责。”

    “说得很好。”邓名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了,正像穆谭说的一样,既然冲突已经爆发了,那邓名就要支持部下把这仗彻底打赢了:“漕船已经不可能还回去了,那干脆就打到底,把林启龙彻底打服;如果半途而废,那就是请求清军宽恕我们的误会,而现在则是清军制造了误会,我们宽恕了他们。”

    不过既然漕运断绝,就说明周培公对邓名的围剿已经宣告失败,东南的情况即将失控,山东的清军不太可能坐视。

    “清军渡过长江的可能性很小,不过如果让他们沿着运河进入扬州周围,他们就可以洗劫北岸,在把江北都抢光前,清军不会因为补给问题而退兵。而我们则要保卫长江——保卫蒋国柱的领地!我军会被牵制在江南,还不敢说蒋国柱、张朝会不会在我们与江北清军对峙的时候背后捅我们一刀。”邓名感觉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原计划沿着运河北上淮安,御清军于境外,不让清军进入富饶地区。

    “但这是用我们的兵马保卫蒋国柱的领地,”赵天霸认为明军并不畏惧这样一场战斗,以川军的现有实力,可以与山东的清军中央部队正面抗衡,但他感觉这是为东南督抚们火中取栗:“没有长江阻隔,战斗肯定会激烈,如果我们损失很大的话,东南这几个督抚又会生出别样的心思。”

    邓名承认赵天霸说的有理,眼下的情况让他有一种熟悉感,军官会议讨论了半天,一时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散会后,邓名才意识到,他面对的情况和巩焴叙述的李自成进京的情况似乎有些相似。东南督抚就是首鼠两端的降军,而明军扮演的角色类似当年的顺军:不战而退可能会导致威信受到严重下挫,担心东南会重新倒向清廷;而如果和清军进行主力交战,又担心嫡系损失惨重,控制不住这些督抚。

    “不知道这里面会不会又有个吴三桂一样的人物,”邓名苦思再三,也拿不出特别好的办法来,他很希望能够驱使东南地方部队去和满清的中央部队交战,而明军能够作为观战的第三方。不过首先是东南方面未必肯公开倒戈,其次就算蒋国柱、梁化凤派兵助战,邓名也担心重蹈李自成在山海关的覆辙:“怎么才能让这些督抚真心实意地全力阻止清廷中央部队进入东南呢?”

    明军主力从镇江移师瓜州,同时邓名传檄四方,向江北官府和缙绅说明来意,让他们不必紧张。

    看到邓名的檄文后,李来亨皱眉想了想,其中有一段称劫夺漕运并非明军本意,只是因为清军监守自盗所以才不得不出手,称这事处理稳妥后明军就走,让心向明朝的义士不要忙着起义。虽然邓名说的是事实,不过李来亨感到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好像我们这仗打得有点别扭。”

    “虎帅刚刚有这种感觉吗?”党守素大叫一声。此番出兵后,他就觉得没有不别扭的地方,完全颠覆了他对战争的理解。

    “嗯,确实才反应过来。”李来亨大笑起来:“和提督合作的次数多了,已经对反常的事习以为常了,你别着急,几年后你也会见怪不怪了。”

    ……

    邓名的檄文被抄送到山东后,杰书看了一半就投掷于地:“这种挑拨离间未免也太拙劣了,他以为我们会信吗?”

    漕运被明军劫夺了,但明军檄文里还装出一副很委屈的模样,好像他们是逼不得已。李国英捡起来仔细看了一遍,和邓名做了几年邻居后,他倒觉得邓名未必是在撒谎,如果这檄文上是邓名的真心话的话,那东南的情况似乎比他想象得还要复杂。

    听说此事后,遏必隆也赶来杰书营中,和康亲王一样,遏必隆完全看不懂邓名在说什么。努力看了好几次都宣告失败,理解不了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辅政大臣终于也和康亲王一样勃然大怒:“这么前言不搭后语的檄文,邓贼势必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见康亲王和辅政大臣都认为邓名的檄文无法理解,李国英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现在江南的局面明显已经失控,几乎没用多少时间,杰书和遏必隆就做出决定,立刻集结主力向扬州方向进发。如果邓名尝试围攻南京的话,那他势必要收缩兵力在南京城周围,这样清军就可能在漫长的江道上找到一个地点,渡过天堑支援南京。

    而北京在收到转送的檄文和漕运被截断的报告后,同样对邓名的声明感到莫名其妙——明军千方百计维持清廷的漕运,这么荒唐的事情连三岁小孩都欺骗不了吧?

    但南京看到檄文后的反应和北京却完全不同。听说瓜州发生战斗后,蒋国柱和梁化凤首先是不信,很难想象邓名会主动违反和大伙儿的协议。早在檄文传到山东之前,邓名的通报就送到了南京,前后脚回来的还有一脸丧气的南京漕运押送官。看过手下带回来的几份口供后,蒋国柱对梁化凤点点头:“果然不出本官所料,瓜州事变保国公也是迫不得已。”

    消息传到南昌、武昌时,张长庚和张朝的反应和蒋国柱差不多,都觉得邓名确实有不得已之处。

    这三处的漕运押送官都说他们劫点漕银是为了孝敬督抚,缓解一下顶头上司的燃眉之急,只是林启龙策划失误,所以才招致明军误会干涉。

    不过邓名也不是不通情达理之人,他答应拿出总计一百二十万两的白银给购买债券的人吃红,此次事变的罪魁祸首林启龙就分到了二十万两——漕运总督手下没有什么兵马,没法搞大肆摊派,所以现在债券都还在他手里。虽然银子不是很多,不过总算是看到回头钱了。

    最高兴的就是最迟收到消息的重庆,当通报和给他们的红利送到时,高明瞻一伙儿弹冠相庆:“真不愧是邓提督,就是言出必行。”

    南京、南昌、武昌三处可不像重庆那样高兴,这三位督抚持有的债券最多,分红也是他们拿得最多,但他们手下的将领或多或少也都能得到点银子,这让他们都嗅到了一丝危险的味道。

    最早收到分红的是蒋国柱,邓名表示漕银已经分了,所以他没法还了,不过若是蒋国柱肯自掏腰包再送一次的话,他可以放第二批漕船安全通过。蒋国柱当然不会当这种冤大头,而且邓名的分配方式他一点儿也不喜欢,蒋国柱更希望邓名直接把银子给他,由他来负责分配手下。

    当然,蒋国柱不敢把邓名分给他手下的银子要回来——邓名给钱,两江总督摊派了债券还要把分红收上去,那江南的军队肯定会离心离德了。不过,听任邓名这样给两江部队发钱,那蒋国柱担心自己的人马会被邓名收买过去了。

    “早知道就不把债券当做折钞发下去了。”蒋国柱感觉债券可能成为他堡垒上的空隙,给邓名渗透他军队的机会。不过若是不摊派债券,蒋国柱又感到经济上可能会坚持不住:“嗯,奏销案和明史案我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哭庙案也可以翻案,只是我要小心点,事先和邓名沟通一下。等我捞到这笔钱后,就把债券的摊派停了,不能给保国公提供一个收买我的军队的借口。”

    想了一下,蒋国柱决定还是再等等,一旦山东的中央部队南下,邓名肯定要对自己更加客气,这样蒋国柱也不用怕邓名借机敲诈勒索,只要抓住时机达成协议,蒋国柱对邓名的信用还是有信心的。

    这次邓名煞费苦心地解释瓜州事变,更让蒋国柱意识到对方对信用极为重视,生怕东南督抚怀疑他主动毁约。

    和南京不同,武昌可没有什么文字狱的打算,但张长庚对军队的重视程度不在蒋国柱之下,所以他也陷入两难困境。没有横财可发的张长庚不能不把债券当做折钞发下去,但这样邓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湖广的绿营将领发银子,张长庚如果公开阻止的话,得罪的人就海了去了;如果私下沟通的话,邓名就算答应不发银子了,但只要对湖广绿营透露一下,说这是因为张长庚的要求,那就会让湖广总督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


如果您喜欢,请把《伐清》,方便以后阅读伐清第168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伐清第168章并对伐清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