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问王主任:“是不是金融危机的事?”
自香江回归以来,每天《新闻联播》上都非常热闹,亚洲金融风暴,先是席卷太国,之后又开始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新闻》上天天播,天天放,此时王主任突然跟他说起《新闻联播》,王老师就以为又是哪个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了。
没想到王主任心情愉悦地笑着摇头说:“是你们班的江柠,刚刚《新闻联播》中讲,她在这次代表国家参加的IMO比赛中,以满分的成绩拿了金奖。”
王主任语气风轻云淡,仿佛漫不经心地提起:“我国好几届都没有出过满分的成绩了,今年居然有个满分,其余人也都拿了金奖,对了。”王主任秃头又儒雅的脸上,露出更深的笑意:“我们国家这次总分世界第二。”
王主任在内心觉得,他们学校的江柠,在这次世界排名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下子拉高了国家在这次比赛中的名次。
王老师着实有些意外,又高兴地笑了起来,这种畅快的笑意,和平时在班里,喜欢勾着唇角,皮笑容不笑的样子,截然不同,他是眼角眉梢都在笑。
江家村的人也都在看《新闻联播》,他们其实并不爱看《新闻联播》,只是村里能收到的台有限,这个时间点,所有台都在放这个,他们就开着电视,一边在凉床上乘凉休息,一边看电视,都等着《新闻联播》后面紧跟的天气预报,他们要等天气预报看完了才能睡,双抢期间,如果天气预报下雨的话,他们还要注意提前把稻谷收了,防止稻谷泡了水后发芽。
待看到江柠时,他们顿时惊讶的瞪大眼睛喊:“哎哎哎,那是不是大个子家女儿啊!”
“什么大个子家女儿?”
“大个子家闺女上央视的《新闻联播》了!”
这时候的人,最喜欢走家串巷的串门了,因为天热,没有空调,他们也喜欢把电视搬出来,一家人在高台的凉床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电视,或是把楼房上的水泥平台,用自家破衣服扎的拖把,拖的干干净净,衣架上在屋顶的平台上乘凉。
一个人惊呼,很快周围的高台、露台上的人就都听到了。
“哪个在喊什么?《新闻联播》播啥了?”
“好像是在喊大个子家闺女上《新闻联播》了。”
大家一个个全都坐不住了,一个个的都拿着大蒲扇,往村子中间铁匠铺门口巨大的稻谷场聚集,相互打听着:“你们看到了没啊?”
没看到的人就问:“看到什么了?我在家洗澡呢,就听外面吵闹的很,说新闻联播怎么了,我就出来听听。”
“大个子家的闺女上了《新闻联播》,说是拿了什么欧的金牌!”
第二天,整个临河大队,都听说了之前被京城大学提前录取了的江柠,这次在什么国际比赛中,拿了金牌,听说还是满分呢!
这样的传言一个传一个,之后别说十里八乡了,就是整个吴城,乃至乌江市,都听说了这个消息。
原本江柠这个名字,在那个采访节目报导后,就是整个乌江市的传奇了,现在又添了这么一道传奇故事,别说市电视台了,就是他们省电视台新闻部的人,都派人到京城,去采访江柠了。
江柠他们刚一下飞机,就如英雄归来般,被很多人抱着鲜花走上前,给他们鲜花,又在机场前,他们每个人脖子上都挂着金牌,手捧鲜花,在机场前合照,还有很多媒体记者想要采访他们,都被外交部的人给拦在外面了,最后只留下央视电视台,和六个参赛代表人员所在省份的省台记者,来采访。
这次正是参加比赛的六个人,分别来自六个完全不同的省市,除了江柠所在的乌江市吴城一中外,其中有王咏所在的广省师大附中、福北省红岗中学、福南省省城一中、还有沪市中学。
所有的这些省市台,都在采访来自他们省市的学生。
江柠是他们省唯一一个参赛人员,之前好几届,都不曾出过他们省的人,是以记者也很激动,问她:“我们在采访前了解到,你在高二的时候就已经提前被京城大学录取了是吗?”
反倒是江柠态度平静淡然的很,笑着点头说:“是的。”
“那在这次的IMO比赛中,你以满分的成绩拿下金牌,对此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比赛的时候紧张吗?”
江柠也配合地笑着说:“那肯定是开心的,比赛时……”她笑着摇摇头,实话实说:“不紧张。”
越是重要的比赛,她的大脑反而越发的清醒,思维也越发的清晰。
这样的采访,并不是专访,只在机场就完成了。
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被采访完了,又拍了大合照,主教练和领队将他们送到之前集训队的宿舍里,要是愿意今天就回家的,也可以各自回家。
他们这行十二人,已经全部都被清大和京大录取了,接下来他们是要留在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还是提前进入大学旁听学习,都可以,他们这行人中,有六个高三学生,五个高二学生,还有个高一的学生。
但实际年龄最小的,却不是高一的学生,而是江柠。
有打算回老家的,高三生都是下半年就直接上大学的。
他们十二个人,之前一直都处于紧张的集训学习状态,一直都没有好好认识交流一下,几个人原本宿舍的舍友都在一次次考试当中被淘汰回去了,每个人都是单独住一个宿舍,现在比赛结束了,他们回到宿舍,才终于有时间相互之间再加深交流,约着晚上一起去食堂吃饭。
宋培风是和江柠一起的,问她接下来的打算。
一段时间的比赛,对别人来说是压力,对江柠来说,却像是度假一样,整个人都从之前的低落情绪中挣脱出来,心情极好的她,周身都散发着开朗阳光的气场,笑着和宋培风说:“我去沪市,你呢?”
夏日的微风吹动着他额前的碎发,露出他清如朗月的笑眼:“正好,我也要从沪市转吴城。”
“之后呢?你是继续留在吴城一中完成剩下的高中课程,还是提前来京大当旁听生?”
吴城,不论是吴中也好,一中也好,高二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全部课程,高三就正式进入全面复习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此时回到各自的高中,也只是跟着大家一起应对高考的复习罢了,对他们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所以江柠肯定是选后者的。
集训队并不能待很久,当天晚上,十二个人加上主教练、两个领队、观察员一起在食堂,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大家以饮料代酒,一起庆祝了一番这次在阿根庭之旅中取得的好成绩,并约着之后在清大京大中再见。
他们十二个人,全都是被这两个学校录取,主教练和领队,都是来自京大数学系的教授。
相聚之后,便是离别。
次日一早,除了距离京城较近的两个学生外,其余其余十个人,都背着背包,拎着行李,各自离开。
不论是高三已经毕业的学生,选择回家见父母或是毕业旅行,或是像高一高二被提前录取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旁听也好,还是想继续留在高中,系统的将接下来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学扎实也好,现在才是七月下旬,距离大学开学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也不能全都在京城逗留。
江柠已经好久没见到爷爷了,一时间也归心似箭。
她和宋培风一起坐飞机到的沪市,她到了沪市,宋培风还要转车去吴城。
她就直奔店里去了,江爷爷果然在店里,一看到江爷爷,她就像个快乐又急于炫耀的小蝴蝶,把自己获得的金牌:“铛铛铛铛!”挂在爷爷面前:“爷爷你看这是什么!”
江爷爷便笑着抬眼,看着活泼的小孙女,然后小心地接过她手中的牌子,笑着问她:“这是啥金牌?”
“IMO金牌!”江柠满眼都是小公鸡般神气又得意的表情:“爷爷,我厉不厉害!”
“厉害厉害,我大孙女最厉害!”江爷爷翻来覆去去看那块金牌,还对着太阳看看这块金牌是不是真金的,对江柠说:“这可是大宝贝,要放在祖先排位前供起来的!”
江爷爷在店里转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合适的盒子装起来,他又想回江家村,跟村里祠堂里的老祖宗们好好炫耀一下了。
江爷爷浑身都冒着美滋滋的泡泡。
当天晚上,他们带着满身荣耀归国的新闻就登上了各省市台黄金时间段的新闻。
省台的新闻节目,比地方台的新闻节目,观众要多的多,这下子别说吴城本地了,就是全省都知道了,这次代表国家参加IMO比赛的人中,有一个学生是出自咱们本省的。
省城许多重点高中的老师校长们,都羡慕极了,这样的好苗子,居然不是出自他们这些省重点的高中,而是出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对他们来说,也是被狠狠打脸了。
其它各省也都在报导这件事。
沪市因为有个来自沪市中学的学生,这次沪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花了好几十秒的时间,专门采访了这位来自沪市中学的学生,并播报了六个学生的名字,最后还放了一张他们在机场拉着横幅,捧着鲜花、挂着金牌的合照。
之前接收江柏,并谈好,等到高三,就将江柠的学籍也接收过来的学校的校主任,也看了这个报导,听到播到江柠名字的时候,他老觉得耳熟,却想不起来,在哪儿听过。
因为沪市电视台,主要是采访他们沪市中学的学生,单独给了他三十多秒中的采访,之后的合照只有不到三秒钟,六个人站在一起,脸也小的很,看不清面容,之前谈好接收江柠的学校校领导,看着电视里面六个学生的合照,总觉得那个女生有丢丢眼熟,可他们每天在学校,见到无数张学生面容,实在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女生了。
等到第二天,他在学校里,看到一个还在学校补课的高三学生班主任时,突然脑中灵光一闪,问那老师:“去年不是有个外省的学生说要将学籍转过来,当时是说转到你们班吧?那个……那个学生叫什么来着?”
第151章
151
这个班主任一时也没想起来江柠叫什么名字。
江柏因为学籍已经转过来,
他班里的班主任定期给他寄学习资料,江柠的学籍还没有转过来,虽然之前说是这个班接收她,
但学籍没有转,
就不需要他寄学习资料,时间长了,
他也就忘了这个当初说要转学籍到他们班的女生。
不过校主任倒是提醒了他,说:“现在高三了,她要转过来的话,就要尽快了,虽说会考之前转过来都行,
可提前适应沪市高考和不适应沪市高考还是不一样的。”
时间实在太久了,他们和那女生也只见过一面,
当时转的还是她哥哥的学籍,他哥哥虽说只考了个沪市理工,
但他的高考分数却有五百八十多分,比华东理工还要高出几十分,他当时如果不把志愿填的那么保守的话,是完全可以进很好的大学的。
听说他妹妹成绩比他还要好,是县状元,
虽然一个小县城的县状元,
他们也没那么看重就是了,
但学校多一个重点大学的苗子的话,
他们高中的升学率也会高一些,
尤其是,
他们在沪市还算不上最好的那几所重高之一,也就普普通通了。
重高可不是转学生想进就能进的。
他们因为想起这事,
就给吴城一中打电话了,当时江柠给沪市高中这边留电话时,因为留的是王老师当时在英语组办公室的电话,所以联系人是王老师。
吴城一中这边,听说是沪市那边的高中打电话来找王老师的,问说有个学生当时说学籍转过来没问她学籍什么时候转到他们学校去,一中的老师才惊讶地说:“你稍等会儿啊,我去喊小王主任来。”
一中的老师都知道江柠,却并不是每个一中的老师,都知道江柠学籍要转到沪市高中的事,于是从英语组办公室,去教务处办公室喊已经是教务处副主任的王老师:“小王主任,沪市那边高中打来电话找你的,说有个学生当时说转学籍什么的,问什么时候转过去。”
王老师有些诧异:“你没跟他说,江柠已经提前被京大录取了?”
王老师有些疑惑,江柠在IMO比赛中获得金牌这事,《新闻联播》上都报导了,没道理沪市那边学校不知道啊。
因为江柠在吴城太有名,王老师一时间也没想到沪市那边学校的老师,把江柠名字都忘了的事。
王老师接到电话后,才知道沪市这边高中大概是记不得江柠名字了,只好跟沪市那边学校说:“这个学生提前被京城大学录取了,她去年就进冬令营了,对,代表国家队参加IMO,拿了金奖,前两天《新闻联播》上有播,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
沪市高中这边的校主任,当时看到沪市本地新闻上,‘江柠’这个名字时,他当时就觉得耳熟,但实在是想不起来他在哪里听过,实在是他每年听过学生的名字太多太多,除了特别出色的那几个,他也很难记得一个还没转来他们学校的学生名字。
但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高中,居然错过了一个京城大学的苗子。
听到吴城一中那边老师的话后,他简直觉得自己错失了一个亿。
一个主动送上门的准京大生,IMO竞赛的金奖获得者,居然就这么被他们错过了,校主任扼腕叹息,痛心不已。
这两个学生因为是小地方转来的,还是因为沪市的房地产政策,买房送户口,他们买的房,所对应的高中就是他们高中,他们高中不得不接收,他们才被动接收的,所以在转学籍这件事上,一直都是江柠他们在主动,学校这边被动,每期也都是江柏给沪市高中这边打电话,这边老师才想起来,给他寄资料。
沪市高中对这两个学生的态度一直都是可有可无,并不积极。
这也是很正常的。
哪怕知道江柠是吴城县状元,也没引起他们的在意,实在是吴城在他们眼里太小了,一个小小的县状元,都不知道能不能适应他们沪市的高考,是以他们是真没放在心上,定期给江柏寄资料,也不过基于学校老师本身的责任心,对他们学校的学生负责罢了。
哪晓得这个小城县状元居然这么厉害,不仅在高二就提前被京大录取了,还拿了IMO金牌啊!
下午沪市新闻有重播,校主任拉着几个领导,又重新看了一遍关于IMO的采访视频,虽然新闻中,总共有三十多秒内容,其中二十多秒都是采访沪市中学的学生的,可当江柠名字出现的时候,沪市高中的校主任还是拍腿喊了起来,指着最后三秒钟合照的江柠说:“就是她!她就是江柠!我当时就觉得名字耳熟,好像在哪里听过,根本就没往她身上想!”他用力的叹息一声:“哎呀!”
其他几个校领导也遗憾地说:“早知道,当时就让她跟她哥一起把学籍转过来了。”
“对,哪怕不来学校上课还在原学校上课都不要紧,学籍要先转过来。”
“谁能想知道呢?”
不过这事也提醒了他们,之后还有转学籍过来的学生,先把学籍转过来再说。
*
王老师电话挂了后,就跟王主任和政教处主任他们说了这件事,王主任便拧着茶杯,喝了口茶说:“还是张主任有先见之明,之前他就说过,如果江柠这个同学能够通过竞赛保送,那升学名额就孩算在一中头上,这可是京大生,咱们一中多少年才出了这么一个独苗苗京大生,还好没转出去。”
当时如果不是张主任找江柠谈了一下,江柠很可能就转了出去,这个京大生与IMO金牌就和一中一点关系都没了。
王老师也在喝茶,他吹了吹上面的茶叶沫,通体舒泰地说:“要么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呢?”
一中将江柠在IMO赛事中,以满分成绩拿了金奖一事,不光在横幅上围着学校拉了一圈,还在学校今年的招生宣传手册上,在封面、里页中,都用大大的照片,重点做了宣传,这下,全吴城下面所有的中学,都知道江柠拿了什么国际金牌的事了。
这年头,大家就对竞赛这事,非常重视,哪怕就是下面的小山村,都晓得国家拿了几块金牌,总成绩第几名等,这段时间整个吴城讨论的都是这件事。
一中的风头出尽,在这一届的招生中,直接赢麻了,过去只会考虑吴中,不会考虑一中的尖子生们,纷纷选择了一中,而非吴中。
明明他们吴中也有一个清大生,可惜他们的宣传没跟上。
*
广市,王咏一大早刚去上班,就被李昂主任叫去了办公室,并拿了一份人报的报纸给王咏,指着上面的合照给王咏看:“你仔细看看,这个江柠,是我们签约的柠萌吗?”
柠萌的真人,整个《武侠》杂志社,除了沪市分社的钱主编之外,就只有王咏见过,李昂主任他们从来都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王咏这段时间因为要准备江柠的新作《锦衣卫指挥使》,《白蛇修仙》完结后,《锦衣卫指挥使》接档,中间没开文停更了一段时间,接档效果并没有当初连着接档的《白蛇修仙》,他并没有看央视台的《新闻联播》,也没有看他们省台的新闻节目。
广市那边,因为今年广省也有一个进入IMO拿了金牌的,那边的省电视台自然也有采访和播报。
像李昂主任这类从事媒体杂志行业的老媒体人,像《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没有意外的话,是每晚必看的。
李昂也因为《白蛇》完结,杂志社一大堆事情需要重新调整,这段时间忙得没有看《新闻联播》,却看了他们省台的新闻。
柠萌这条线一直都是由王咏在负责,李昂其实并不熟悉柠萌,却也听王咏说起过,柠萌在冬令营集训的事,知道她在参加竞赛,但因为两人距离遥远,竞赛这件事与李昂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实在是陌生的很,他其实并没有多少真实感,一直到在新闻上,听到江柠的名字,看到江柠他们在机场的合照,看到他们身上的金牌,他这才突然意识到,他们杂志签约的柠萌,真实姓名就好像是江柠啊。
早上一大早就买了人报的报纸,带到办公室,叫了王咏上来,指给王咏看。
在吴城近距离照顾了江柠两个月的王咏,哪怕已经将近两年没见柠萌,柠萌的变化非常大,可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合照上的柠萌,点头说:“是柠萌。”
他拿起报纸细细的看。
他们都没有想到,柠萌居然如此厉害。
李昂主任说:“报纸上说,这次去IMO比赛的人,全都京城大学和清大全部录取了,你打电话问一下柠萌,她有没有被录取。”
他们其实已经确认柠萌被录取,只是不知道她是被哪个学校录取,也打算当面确认一下。
王咏当下就没有迟疑,立刻给江柠当时留的集训队打电话,集训队的保安说他们都已经走了。
他就又赶紧给她留的沪市电话打电话。
不光是王咏在,李昂主任也在。
江柠问他什么事,王咏问她,这两天新闻中播放的,拿下IMO国际比赛金牌的人是不是她,她是不是已经被清大或者京大提前录取了。
江柠说是。
电话立刻被李昂主任接了去,问她:“柠萌,我记得你才高二,下半年才高三对吧?那你现在被京大提前录取,是不是九月份就去京大报到了?”
江柠说:“不是,只是旁听生的身份,正是入学要等明年九月一号和同届新生一起。”
李昂主任说:“你的《白蛇》已经完结,你之前说想要休息一段时间,加上考虑到你在集训队,没有时间写作,目前你的新作品接档,没有大肆宣传,你现在竞赛结束,有时间写稿了,我是这样考虑的……”李昂主任说话还保留着一些体制内的特征,“我们先存稿,等到八月份,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应该就能陆陆续续收到了,我们就在那时候全面推广你的新作《锦衣卫》,到时候每期恢复之前的两万一,并用全推广渠道,播报你被京大录取的消息,怎么样?”
这其实就是利用京大的影响力,来给江柠的新作做宣传了。
不得不说,李昂主任不愧是《武侠》的创始人,是资深媒体人,哪怕已经五十岁,这个脑子的反应速度,依然不是王咏这样的小年轻所能比的,昨天在新闻上,看到江柠拿了IMO金奖并被提前录取的新闻后,就立即找人去问了,高二学生提前被高校录取的事,虽还没找柠萌本人确定过,他脑子里就已经有了如何针对柠萌新作《锦衣卫》的宣传方式。
最好和出版社那边一起推广,他们连载杂志和实体书一向都相辅相成。
江柠轻笑,问李昂主任:“李主任不怕我身份泄露出去,被人挖走了?”
李昂主任对她真实身份的严防死守,江柠可是清楚的,因她自己也不太想被人知道现实中马甲,便一直配合《武侠》杂志社那边。
李昂主任说:“你正式入学不是要等明年吗?”李昂主任的笑声很是爽朗,“那谁能知道,你实际上是下一届新生,而不是这一届新生呢?”
这就是个烟雾弹。
而且到时候,关于柠萌真实身份不是‘体制内老公安’,而是一个今年被京大录取的年轻大学生一事,必然会在网络上引起读者们的讨论,这年代的网络虽不像后世那么发达,可随着网吧越来越多,如今上网的人数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不光是年龄的讨论,关于‘柠萌’性别的讨论,必然也会因为柠萌是应届大学生一事,从而推翻过去网络上关于柠萌是‘体制内男性老公安’的猜测,而进入到新一轮的讨论和猜测中。
他们就在恭喜‘柠萌’考上京大的这件事上,同时推出柠萌的新作《锦衣卫指挥使》,尤其是,柠萌新作的主人翁,居然还是以‘女性’为视角。
这一点,仿佛又在侧面佐证,‘柠萌’是女的。
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李昂主任要的,便是关于他们讨论‘柠萌’,从而带起她新作的热度,继而带动《武侠》的销量。
在《白蛇修仙》完结之后,目前《武侠》的首印量只有一百万,因为这篇文刚完结,还有一大批读者,还保留着每期都买一本《武侠》,看看的习惯,比如江柠所在省份的吴公安他们,他们都不是每期的买,而是直接定了全年的量,每期的杂志会直接投送到他们单位,他们也习惯了每期都看。
柠萌写的《大宋》这篇文,已经被他们反反复复研究,都快翻烂了,还别说,他们还真又从这本书里,获得一点灵感,居然又破了两个大案子,其中一个还是几年前的案子。
他们也从,从《大宋》中找灵感,到成为柠萌的忠实读者,追《白蛇修仙》追的很是投入。
但也有很大一批读者,在《白蛇》修仙完结后,刚开始还买一本《武侠》,连买了两期,都没有柠萌的新作之后,还有在追《武侠》上其他作者文的,还继续买,继续追,对杂志上其它男性视角为主的一大批女性读者,却都失去了对《武侠》的兴趣,已经停止了继续购买《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