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沈江云赵安宁魏氏 本章:第60章

    一般策论写两千字左右,但是此次沈江霖写的内容十分驳杂,写的点很多,光是初稿就写了两个时辰,等到他删删改改,再一笔一划用馆阁体誊写到稿纸上的时候,又花了近两个时辰的时间,一直考到快要收卷时分,才彻底停笔。

    此刻许多人早就已经写完离开“保和殿”了,陆庭风和陶临九离开的时候都不由自主看了一眼还在奋笔疾书的沈江霖,闹不明白为何这次沈江霖答得如此之慢。

    最是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对于沈江霖的水平,恐怕再没有人比陆庭风和陶临九知道他更多。

    以他们的想法看,便是这题出的再刁钻古怪一些,也不至于让沈江霖写到这个时候还没写完,他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沈江霖起身的时候,感觉膝盖都已经彻底麻掉了,每踩下来一步,腿上就传来一阵麻意,站在原地缓了几息,才觉得自己缓过劲来,忍着难受尽量维持着面上的表情,出了宫殿。

    站在“保和殿”的殿门口,举目望去,晚霞映红西边天空,雄伟的午门遥遥对立,他一个人走在宽阔的甬道上,没有来往游人如织,他渺小的就像此间的一粒沙,唯有夕阳将他的身影拉的极长。

    等到三百名贡士全部答完走出“保和殿”后,弥封官将三百份试卷全部弥封,而此次的试卷不会再进行誊抄,会以原卷直接呈给八位读卷官。

    读卷官们一同读卷,读完卷后将在试卷上直接标注圆圈、三角和大叉的几种记号,分别表示优秀,中等,差,得到圆圈最多的十份试卷,将会呈给永嘉帝,让他评出其中的名次来。

    读卷官是内阁五位大佬,以及三位翰林院官员,八人共同阅卷。

    一般来讲,阁老不仅仅是大学士,还身兼其他职务,是真正有实权的官员,比如内阁首辅杨允功,便是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吴乃庸,便是礼部尚书,这些都是各个部门一把手的高官,再加上三名翰林官,都是当年一甲考上去的人才,有这些阅卷官在,他们定下了前十名的名次,便是皇帝为了君臣和睦,也不大会变动这个顺序。

    殿试,绝非许多人想的那般只是走个过场,为国家选拔人才方面,再如何严谨都不为过。

    杨允功一连看了好几份,不是打叉就是打三角,看了大半个时辰,皱着眉头,愣是一篇都没看进去。

    坐在杨允功旁边的吴乃庸暗暗瞥了杨允功一眼,想到下午他们几个被永嘉帝召见,不由深思起来。

    去年两淮盐政的贪腐虽然抓一批、杀一批,但是依旧治标不治本,今日要将一些犯案罪官集中审理的卷宗终于整理好呈给皇帝了,但是永嘉帝看了之后极为不满,认为这些罪官有包庇以及顶罪之嫌,他们这些内阁大臣办事不力,首当其冲的便是杨允功。

    永嘉帝虽然给杨允功留了面子,并没有狠狠责骂于他,但是有几句话还是说的极重的,让杨允功有些下不来台。

    杨允功今年已经年近六十了,内阁首辅当了十多年,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居高位日久,便是永嘉帝对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有时候也是偏让三分的,几句重话落在杨允功耳里,哪怕面上云淡风轻,但是心里如何滋味,恐怕并不好过。

    无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杨允功的霉头,其他官员接过杨允功批改过的卷子,看过之后虽然首辅大人批改的过份严格一点,但是还是公平公正的,大家不敢撩虎须,基本上没有争议的情况下,都和杨允功判个大不离。

    杨允功没有那些人想的如此气量狭小,虽然下午的事情确实和永嘉帝闹的不甚愉快,但是他不至于迁怒到这些贡士身上来,只是连看了几份卷子,全都是千篇一律的防治方式,实在没有什么新意,虽然词藻运用有所不同,但是杨允功太了解他们的皇帝了,永嘉帝是个务实派,不似先帝偏爱词臣,对永嘉帝而言,只要你能解决问题,哪怕你用最简单的语言去写也没事,你要是解决不了问题,便是写的花团锦簇也没用。

    这些贡士写的方案,无非就是加高堤坝、经常派人巡视,黄河两岸往里迁民、隔开距离,左不过就这几点,实在让人无趣的很。

    若都是这样的文章,选出的前十恐怕会让永嘉帝龙颜大怒,到时候他们这些人也讨不了好。

    但愿能有一篇精彩的策论。

    杨允功心里头想到这里,随意又拿起一份卷子看了起来,文字甫一入眼,杨允功就被这字架结构间的不同整愣了一下,这是一手有别于他人的好字。

    只是字写得好,策论写的不好,也无济于事,而且看这个篇幅,远超于其他考生,该不会以为将策论写的越长就越好吧?

    只是写的再长,他也要仔细看过去,哪怕是裹脚布呢。

    杨允功看了开头之后,身体就不由得微微坐直了一些,然后便悄无声息地一直往下看,一边看一边心中微微点头,等到看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已经是有些激动起来——这篇策论直接就能用!

    这就是陛下想要招揽的人才!

    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为何黄河流域会经常发生水患,黄河每年各处水域常发生水患的区域,当每年夏季的降雨量达到多少的时候最容易发生水患,厘清楚这些的时候,再写如何防治,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分别如何做,同时又写到黄河沿岸的几个府的百姓应该如何种植经济作物,既能防治水患,巩固堤坝,又能不影响民生,甚至是如果确实天灾来袭,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又该如何紧急抢险救灾,都一一娓娓道来,篇幅虽长,但是竟然挑不出一句废话来。

    看到最后,杨允功意识到,这篇文章为了尽可能地传词达意,已经简化了许多无用的修辞描述,所有的语言都是言简意赅、只为表达出“防与治”的两大核心问题。

    善!

    大善!

    若让他这个内阁首辅来评,这篇策论的内容当得第一!

    杨允功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圈,然后传递给了下一位。

    看来刚刚是他操之过急了一些,希望这开了一个好头,后面还有不错的文章。

    杨允功来了兴致,又拿起下一份卷子,结果眼光扫到了卷面上,一看这个字,他就给认出来是谁写的了。

    第81章

    打马游街

    虽然陆庭风此人,

    杨允功只是上次在贡士觐见陛下的时候,看到了真人,但是两人之间通信却是有过一段时日的。

    陆昌言算是杨允功的亲信之一,

    是他多年的老部下。

    当年陆昌言准备乞骸骨回乡的时候,

    杨允功还私下里劝过他,让他若是病痛能忍一忍就忍一忍,

    那个时候他的首辅之位坐的还没现在这么稳当,很是需要陆昌言这个得力干将在一旁辅佐。

    陆昌言为了他,在位置上又做了两年,

    一直等到他的势力全部稳固了,

    实在病痛难忍,腿脚膝关节疼到根本跪不下去的时候,

    才真正卸了职,

    回了乡。

    这些年陆昌言什么都没有求过他,唯有他孙子的文章经常寄过来让他指点指点,忠实老部下这么一点小小请求都不帮,这实在有违当年他们之间的情谊,哪怕公务再繁忙,哪怕顾不上自家孩子,

    他也要帮着陆庭风改文章,

    写批注。

    好在陆庭风这个孩子学什么都一点就透,

    这么多年,

    两人虽未见过面,

    但是杨允功算是陆庭风的半师。

    陆昌言本身学识就很扎实,他也知道自己做了首辅之后每日有多忙,

    但是他依旧每隔半月就送来一封书信,从不间断,

    为的究竟是什么,他们这些明白人心里都懂。

    陆庭风是此次会试的第二名,原本杨允功曾断言,陆庭风的火候已经完全到了,得个状元不在话下,可是想到刚刚那份卷子,杨允功皱了皱眉头,开始认真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杨允功心中暗暗喟叹,陆庭风写的也是极好的,虽然治理之策上面,并没有刚刚那一份这般全面,但是文章结构和用词方面,明显就是陆庭风这篇更好一点。

    若是内容,前一份胜之;若谈文章,此份为佳。

    杨允功多年的老狐狸了,一读陆庭风的卷子,再想到刚刚那份卷子的水平,那弥封的卷子仿佛已经是明牌了一样,他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刚刚那份他看过的,应当就是此次会试的第一名沈江霖的卷子。

    既说到沈江霖,又不得不牵扯到他的师父唐公望,当年也是自己的部下,只是唐公望和陆昌言截然不同,他从不参与党争,只求问心无愧,是个绝对的清流,偏偏此人很是圆滑,像个泥鳅一样滑不丢手,你找不着他的错处。

    有时候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唐公望很是坚持自己的政见,那些年来没少给自己找麻烦。

    一个是亲信老部下的孙子,经常受自己指点,以后拿来就可以用的自己人;一个是经常和他持反对意见的难缠下官的弟子,两人之间孰轻孰重,立分高下。

    若是陆庭风的卷子差了太多,杨允功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心思,但是如今么,各花入各眼,只是公平竞争罢了。

    能够写出那般数据翔实、地理位置一一点明,几乎立刻就能拿过来用的策论文章,难道沈江霖就不能写的更加花团锦簇一点?不能多修饰一点?文章造诣就比陆庭风低了?

    只是很多事情,大家不点破而已。

    杨允功拿出朱笔,在陆庭风的卷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笑着说了一声:“好!”,然后便又传递给了下一个人。

    杨允功的这声“好”,声音不高不低,正正好好大家都能听到。

    首辅大人都说“好”的文章?

    吴乃庸刚刚批完沈江霖那份卷子,也是在上面画了圈,闻言接过杨允功手里头的卷子:“我倒是看看,是不是比得过我刚刚看的那份。”

    杨允功笑道:“各花入各眼,大家只以自己的评判为准。”

    说罢这句不再说什么,继续看下一份卷子去了。

    吴乃庸看完之后也是点了点头,吴乃庸是真心喜欢这篇,刚刚那一篇他觉得虽然好,但是文字太朴素了一点,而且太多的数据罗列,难免让他看的有些头昏脑胀,吴乃庸实在不擅长处理和复杂数字相关的文字,故而手上这篇化繁为简、语言又精妙干练的,更加得到吴乃庸真心的推崇。

    他干脆地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对着杨允功道:“这篇确实好,首辅大人果然慧眼如炬。”

    都是相处这么多年的同僚了,虽然文人都爱装,旁的人或许听不出这语气里些微变化,但是他们这帮子人却是能听懂,吴乃庸没有说谎,是真心实意的恭维。

    沈江霖的卷子在前,陆庭风的卷子在后,沈江霖的卷子上随着第一、第二个圈之后,每到一个人手里都被画了一个圈,陆庭风的亦是如此。

    一直到沈江霖的卷子传到最后一个人手里,那上面已经有了七个圆圈了。

    而另一份被首辅大人开口赞过的文章,尚且还在上一个人手里。

    此人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守亮,他混了这么多年总算混上了从五品的侍读学士的位置,虽然说翰林清贵,但是能熬上去的也实在不多。

    这是刘守亮第一次参加殿试选拔,能和内阁的几位阁老同坐一桌,实在是荣耀非常,他已是有心想要逢迎,只是前面一直找不到机会,如今明显听到了刚刚首辅、次辅对于那张卷子的赏识,他再一看手上这份卷子已经七个圆圈了,若是他再打一个圆圈,岂不是板上钉钉的第一名了?

    便是后一份也都是八个圈,并列第一是不曾有过的,最后还是要让陛下决断的。

    刘守亮脑子里将这些利害关系转了一圈,看着手头这份卷子,哪怕文字写的漂亮、文章写的出彩,其实他也没有读进心里去。

    他算着上一个人阅卷的时间,等到差不多了,再离席出去小解了一下,再回来的时候,他的前面两份卷子都在了。

    刘守亮装作不知道一样,先看传递过来的第一份,见果然很好,马上就继续打了一个圈,然后压在底下的那份看完之后,他犹豫了一下,打了个三角形。

    便是皇上问起了,他也能说出一个一二三来,不算逾矩。

    刘守亮是考虑好了其中的风险程度才做了这样的决断,杨首辅那边献媚讨好是要的,但是陛下那边也不能被问责出错。

    好在两篇文章还是在伯仲之间。

    三百份卷子他们八个人看了两天时间才全部批改好,最后将前十的卷子从第一到第十放好,再由王安呈给了永嘉帝。

    陆庭风的卷子,赫然就在第一个。

    为了以示公正,便是皇帝也不能提前拆开看弥封下的名字,不过规矩是规矩,很多皇帝都是可以不遵守的,先看一看名字,再选自己心仪的一甲三人,也是有的。

    永嘉帝不同,他希望自己在选拔人才方面做到绝对的公正,不要被先入为主的想法左右了决定。

    很多人都道这次的状元必定就是沈江霖了,毕竟这种事情放在任何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身上都成立。

    但是这些人都错估了永嘉帝的决心,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人才,要比那些乱七八糟的虚名重要的多。

    若是沈江霖确实有这个才华,那么成就一段六元及第的佳话是很好的,若是沈江霖此次殿试失了水准,那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人才心性的打磨,这也是必要的手段。

    所以永嘉帝没有妄拆弥封的习惯,他每次都是亲自把十份卷子读过去看过去,再看名次是否公正。

    因为最初有过几次殿试的时候,底下官员在名次上报上有弄虚作假的情况,被他严惩过一次,所以如今这种风气已经几乎灭绝了,后面再呈上来的卷子与名次,很少有需要他改动的时候,便是改动,也只是微调。

    永嘉帝看完第一份卷子后,心中是不住点头的,这篇确实写的好,文采斐然自不必说,给出的许多策略都有一定的前瞻性,虽然并不完美,但是能在目前这个阶段想到这些,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当得第一。

    评得很公正。

    永嘉帝对比前几届状元的文采见识,和这一份相比,确实有进步。

    永嘉帝甚至认为,这便是沈江霖的卷子,因为这个风格确实和永嘉帝当年读到过的沈江霖乡试时候的文章有些相似。

    永嘉帝继续去看第二篇。

    第二篇写的极长,但是永嘉帝还是细细看完了,看完之后永嘉帝沉默了许久,将这份卷子单独拿了出来,放到了一边,又去看剩下的卷子。

    所有卷子全部阅完,永嘉帝陷入了纠结之中。

    只有第一第二的名次,实在有些难以定夺。

    是人都有私心,哪怕是皇帝也不外如是。

    永嘉帝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第一份就是沈江霖的卷子,而第二份的卷子虽然语句平实,但是读的时候,永嘉帝脑海里甚至就顺着笔者的那些数据点出的各个地理要址的位置,浮现出了他“养心殿”内那副万里江山图上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一般,他甚至可以想象,若是能将这份卷子上的各种条例推行下去,只要找的人靠谱,必然能让洪涝之灾不再会对大周百姓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哪怕其中要付出无数人的心血,但是这篇策论完全是可行的。

    永嘉帝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可以让他中意的未来臣子拿到连中六元、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神话,另一方面他是真的爱第二篇的文章。

    罢了罢了,一切坚持初心,该如何就如何!

    永嘉帝痛下了决心,直接改了第一第二名的位置,御笔亲题了名次,然后才让底下的人拆掉了上面的弥封。

    等到弥封拆掉,永嘉帝一看第一名卷子上的名字,先是愣了一下,继而龙颜大悦,哈哈大笑起来。

    “天意如此,果然如此啊!”永嘉帝心中是又得意又自豪,为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能力得意,又为自己看中的少年英才果然就是如此有本事而自豪!

    王安一直在后面伺候着,不知道永嘉帝在具体高兴什么,但还是机灵地凑上来拍马屁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天下英才尽在陛下毂中!”

    这回王安这个马屁绝对拍的高明,永嘉帝听了心里头舒坦万分。

    五月初一,大朝会之际,文武百官入朝,外加三百名贡士跟在文武百官后面一同进入了“太和殿”之中。

    殿宇高大宽阔,脚下踩的金砖光可鉴人,没有人敢抬头看一看头顶上装饰华丽的梁柱,更无人敢去东张西望菱花窗上的祥云浮龙雕纹,宝象、甪端、仙鹤以及香亭等象征着权利、长寿与江山稳固的吉祥摆件立在丹陛之下,另有十八鼎式香炉立在丹陛上,静静燃烧着松柏之香。

    文武百官分为两列,诸位贡士十人一排依次排开,所有人束手而立,低垂着头看着脚下金砖,整个“太和殿”内,连一声咳嗽声都听不到。

    落针可闻。

    在这样庄严肃穆的气氛下,太监总管王安走到了丹陛前,三声高呼:“圣上驾到——”

    随着永嘉帝的缓缓落座,所有人都跪了下来,高呼万岁。

    “众位爱卿请起。”永嘉帝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场,让众人免礼平身。

    今日大朝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颁布殿试名次,鸿胪寺卿曹大人率先站了出来,朗声道:“现在宣读永嘉十八年进士科名次,第一甲第一名——”

    这个名字至关重要,莫说是这些贡士们了,便是许多官员的心都提了起来,目光全部聚拢到了曹大人身上,曹大人停顿了一下,高声唱道:“状元,顺天府沈江霖!”

    沈江霖出列,有礼仪官给沈江霖戴上了象征着状元身份的头冠—双翅乌纱帽,乌纱帽两边是点翠簪花,点翠即是用翠鸟之羽毛而做的工艺,这样的簪花呈现翠绿色,在阳光下能够看到翠鸟羽毛的光泽。

    翠鸟性烈难训,因其难以捕获,工艺繁琐,点翠技艺是贵族奢侈品的象征。

    曹大人继续唱名:“第一甲,第二名——榜眼,苏州府陆庭风!”

    “第一甲第三名——探花,顺天府陶临九!”

    …….

    每念到一个名字,就有一个人出列,礼仪官为他们戴上属于进士的乌纱帽,而只有状元郎的帽子是最为特别的。

    一甲前三名,正是会试的名次,一点都没有差别,想来这是三人的实力,就是如此。

    陆庭风心服口服了,这次殿试他已经拿出了他全部的实力,既然依旧输了,那便是技不如人,没甚好说的。

    陶临九切切实实成了探花郎,他有一种很不切实际的感觉。

    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哪怕用尽了浑身解数,依旧考不过沈江霖,那种习以为常的颓丧让人苦涩;另外一方面,他又震惊于自己能够考中探花。

    这可是探花啊,从他懂事起,一甲三名就是遥不可及的位置,在他心中仿若高山仰止,甚至是不敢去肖想的。

    而他望着沈江霖的背影拔足狂奔,如今,虽然沈江霖没有赶上,但是却走到了这样一个高位。

    他有些懵懂地被人戴上了乌纱帽,若不是此刻还在朝会之中,他很想摸一摸头顶上的帽子,是否是真实的。

    新科进士的名次全部唱完之后,便是历来的京中盛事,由状元郎带头,浩浩荡荡地在城内绕一圈,俗称打马游街。

    仪仗队拿着全幅执事在前,一块牌匾上写着状元及第,另一块牌匾上写着连中六元,锣鼓喧天之中,沈江霖一马当先,带着其余新科进士一起慢悠悠地从御街行驶而过。

    京中百姓早就在街道两边踮起脚尖张望,生怕错过这么热闹的事情,尤其是听说这次的状元郎才十七岁就连中了六元,乃是大周朝创立以来,开天辟地头一人,这样的年纪、这样的成就,是个人都想看看这状元郎究竟长什么样子。

    更有众多京中闺阁小姐和夫人都包了临近御街的酒楼茶馆,就想看看新科进士们到底是何模样,也好后面谈婚论嫁的时候知道长相。

    以往新科进士们游街,最大的看点其实不在状元郎而是在探花郎,状元郎只论文采不论其他,但是探花郎因为“探花”的美名,让皇帝钦点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下长相,一般都是长相出色之辈。

    世人皆爱看美男,西晋的时候就有“看杀卫玠”的典故,世人对美男子的热情从未褪过。

    但是这届的新科状元,却是一人独揽所有风光。

    才学已经不必说了,旷古烁金的连中六元之辈,年方十七也就算了,偏偏长相也是出类拔萃,身后的榜眼、探花也是一等一的美男子,但是在状元郎身边一比,还是被比下去了。

    许多百姓忍不住对着状元郎的方向喊了起来:“状元郎,看这边!看这边!”

    沈江霖顺着声音看过去,顿时人群就沸腾了起来,有人高呼:“状元郎真的往这里看了!”

    这可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了啊,被状元郎看一眼,以后说不定都能聪明上一些。

    更有热情的大姑娘小媳妇,拿出汗巾子、手帕子、荷包就往状元郎身上扔,有的扔中了,被沈江霖接住后,沈江霖微微笑着拱手,又是惹得一片惊呼,有羞涩一些的女子更是双颊飞红,捂着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如果您喜欢,请把《庶子无为》,方便以后阅读庶子无为第60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庶子无为第60章并对庶子无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