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沈江云赵安宁魏氏 本章:第122章

    其实他们到了河阳县后两个月里已经攒下来五两银子,她的一日三餐都是“慈幼堂”包的,孙有福在外头盖房子修路,

    每天也包一顿午饭,

    孙梅如今在“慈幼堂”跟着一群娃儿们读书,

    像她这样有父母的孩子是要交伙食费的,

    但是每日只要十文钱,

    极为便宜,而且等再大一点,

    “慈幼堂”还会组织他们半日读书,半日劳作,

    都是可以领工钱的。

    如今整个河阳县里,没有一家不乐意将孩子送到“慈幼堂”的,听说现在“慈幼堂”地方不够了,还准备在城郊之地,再建一所学校,到时候就可以到那边去读书了。

    孙有福就在那边帮忙,听孙有福说,新的学校地基打得深,用的料子也好,地方还大,以后孩子们不愁没地方坐下读书。

    除此之外,赵氏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家的孙铁山,哦,不对,已经不是孙铁山了,知县夫人重新给他取了名字,叫孙旭光,如今成了知县夫人的弟子,日日受知县夫人教导,儿子如今是大变了样,知礼懂事,来河阳县不过两个多月,就像脱胎换骨了一般。

    更因为孙旭光拜了知县夫人为师,其他人家都是高看了他们家一眼,觉得他们家的孙旭光前途不可限量。

    赵氏将最后一针纳好,咬断了丝线,站起身来开始准备今晚的年夜饭,“慈幼堂”里给她发了两斤夹心肉,五斤米,她又在集市上花了十文钱买了些许蔬菜,今天晚上她准备狠狠心,做一大碗红烧肉,再配上白米饭,让爷几个都吃开心了。

    如今虽然已经是吃饱饭了,隔三差五也能吃上几片肉,但是能吃上一碗红烧肉,对他们家来说还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赵氏眉眼弯弯,就连烧火的时候,眼角眉梢都带着笑,嘴里更是哼起了许久不曾哼过的小曲儿。

    河阳县内的老百姓俱都欢声笑语不断,但是另有一行人中却是有人在抱怨。

    “这马车坐的我都快散架了,马上都快过年了,居然还没到那劳什子河阳县。”

    秦氏帮着女儿一边梳头一边抱怨道。

    沈迪却是掀开车帘子,仔细看着外头的景象,外头一片翠绿之色,往远方看去,似乎有一片片的田地在山脊之上,这想来就是书中所说的“梯田”之景,竟是格外祥和美丽,只是经过的百姓脸上却是一脸穷苦之色,和京城百姓不能相比的。

    沈迪心里算着时间和之前看到的界碑,对着秦氏道:“快了,明日应该就能到霖二叔治下的河阳县了。”

    秦氏给五岁的女儿扎了两个双丫髻,没好气道:“明日正好是大年三十,我们这一家到了河阳县还不知道在哪里落脚,你也真是的,族里这么多举人,偏偏你要过来。”

    沈迪今年已经三十了,他是早沈江霖之前就在沈氏族学中读书了,只是之前没有读出名堂来,只中了个童生后就不了了之,后来听说在族学里抄书霖二叔会另外给抄书银子,还能免费借阅各种书籍,沈迪本就是个爱看书的,家中不富裕,就开始将抄书当作自己的营生。

    抄书抄多了,族里又不时有人中了秀才和举人,沈迪又动了科考的心思,再加上那个时候的沈氏族学经过沈江霖的整顿,已经今非昔比,有了族中的托举,沈迪终于再一次在科举之上有了建树。

    沈迪是去年刚刚考中的举人,考中举人之后就有想过四处游学,不能再闭门造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迪听到沈江云在族学中召集一批人赶往河阳县,要帮霖二叔做事。

    沈迪二话不说就报名了。

    与沈迪一道过来的,还有一个叫做姚忠平的人,此人同样是从沈氏族学里走出来的人,虽然不是沈家人,但作为同门师兄弟,人品还是很能信赖的。

    除此之外,另有六名沈氏族学里的秀才公,同样随着车队赶往河阳县。

    听到秦氏如此抱怨,沈迪毫不客气地瞪了她一眼,训斥道:“若无霖二叔,就没有我今日,做人是要讲良心道义的,如今霖二叔有命,我岂能不从?往后万不要再让我听到这些话!”

    秦氏知道自己家能生活的如此好,是拖了族里的福,想到自己刚刚不小心流露出来的抱怨,也觉得不应该,沈迪平日里一向对她十分尊敬有加,沈氏族学将族里的一众男儿都培养的极为出色,她确实是口出妄言了。

    秦氏咬了咬嘴唇,低声说了一句抱歉,夫妻两个这才揭过这个话题,不再说起。

    沈迪此刻想的依旧是给沈江霖助一臂之力的想法,他完全没有想到,这次他们一行八人,将会永远地记录在云南省的地方志上,史称“沈氏八杰”。

    等车队终于到了河阳县城门的时候,郭宝成和许敏芝等人亲自在城门口相迎,秦氏挽着包袱牵着女儿的小手走入河阳县城门后,忍不住惊呼了一声,怎么这个河阳县,和其他县城,竟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沈迪等人的到来,助了沈江霖一臂之力,县学有了两位教谕,河阳县的县学重开一事,顿时在澄江府都炸开了锅,澄江府的府学里只有一名教谕,一名教谕最多不过教授二十多人,再加上澄江府经费短缺,并不能给到那些潜心求学的秀才们多少补贴,如今能够在澄江府内上府学的秀才们,无不是家中条件本就不错的人家。

    而沈江霖这边不仅仅有两个教谕,同时这两个教谕还都是京城来的人士。

    在此时云南当地人的心中,京城来的举人教谕学识是一定要胜过本地人的。

    这并非是当地人的一种崇尚京城的心态,而是事实本就如此。

    当年太祖时期刚刚开始科考的时候,是不分地域的,也就是说一场考试下来,取三百进士名额,大家从高到低排名便是。

    结果最后发现,取中的前三百名中,南北直隶占了一大半。

    为了怕其他地区的人不服,也怕南北直隶的当官人数太多,容易变成朋党,所以后来再进行科考的时候,就按照每个地区的人数给到定额,也就是说不管你考的如何,你只要是你们这个地区的前几名,那就总会录取的。

    澄江府的杜知府听闻了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立马召见了沈江霖,和他谈起了河阳县县学扩招一事。

    杜知府知道河阳县的秀才只有七八人,两个教谕的名额完全可以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便想将下剩的一些求学无门的秀才,都归拢到河阳县来读书。

    沈江霖自然是希望越多的读书人过来越好,但是同时不忘哭一哭穷,让澄江府再拨款一笔用于支持县学发展,虽然最后杜知府忍痛拨了沈江霖要求的三分之一的款项,没有达到沈江霖的预期,但也聊胜于无。

    人才和钱都到位之后,沈江霖做事就更加得心应手了,等到过完正月十五,沈江霖便在临安府放出了风声,准备在临安府投产一座香皂坊的分厂,专门用于销往安南、老挝和缅甸等地。

    有心人早就已经看到了沈江霖在河阳县的所作所为,对那香皂工坊是垂涎三尺,绞尽脑汁想要分一杯羹,现在居然还要再办一个分厂,顿时许多人都心动了起来。

    而那位临安府章知府听到了消息更是乐开了花——看来上次那个许师爷没有骗他,建造分厂之事并非诓他。

    除了章知府,还有许多临安府和澄江府官面上的人都听到了这个消息,一时之间,沈江霖手边信件来往如飞,几乎周边的官员都给沈江霖下了帖子,想要和他深入探讨一下修建分厂之事,甚至连永昌府的知府都听到了消息,邀请沈江霖在永昌府投建香皂工坊,并且列出了种种永昌府的地理优势,意在打压临安府。

    确实,永昌府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甚至欧洲大陆的必经之地,它的地理位置比之临安府更为优越。

    同样得到消息的章知府忧心忡忡,这才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是沈江霖唯一的选择!

    他那边只是更为便捷,但不是非他不可。

    一时之间,章文鼎的口气软了下来,生怕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沈江霖给他们一一回信,这次预计投建的金额依旧是五十万两银子,分出七成股,大家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这四个字,写的十分有技巧。

    拿到沈江霖信件的官员们,都琢磨了起来,到底该投多少银子合适。

    第181章

    税制改革

    官员俸禄都可考,

    一下子拿出大笔银子来做生意,实在引人注目,妥妥的是将把柄递到政敌手中。

    于是,

    原本是想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的几位官员,

    看到“量力而行”四字后,心里也是陡然一惊,

    之后便是对沈江霖更添三分好感。

    这是沈江霖对他们善意的提醒。

    便是贪婪如章文鼎,最后也只拿出了一万五千两银子出来认缴了股份,其他几个府的官员们大多没有超过这个数的,

    一来知府大人都只拿出了这个数字不能超过了引人瞩目,

    二来有些官员平时作风算是清廉的或是本身没有什么门路的,还真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出来。

    这般一来,

    最终官员们的占据的股数合起来不过三成,

    其他的股数则是被周边几个府的大商人一拥而上,瓜分殆尽。

    河阳县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已经有些难以承受了,如今一听临安府也将有大动作,同样要建房修路招聘工人,顿时许多人便又往临安府而去寻找机会。

    然而,

    同样去过河阳县和临安府两地的人,

    却有了比较,

    河阳县处处行事规范透着公平,

    但是临安府那边的做法却是随心所欲的多,

    除了香皂工坊招聘的工人待遇和河阳县的差不多,其他修建房屋也好、铺设道路也罢,

    都格外的压榨百姓。

    只是当地百姓大都不知道外头的事情,如今有了新的活计去干,

    能够吃饱饭,哪怕多费些力气,竟也觉得心满意足了。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五月,每年五月各地县衙、府衙就要开始层层收税,再往朝廷上报,云南之地的各县府从来不是什么纳税大户,甚至遇到灾年,还需要朝廷再拨款救济。

    但饶是如此,这个该走的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夏税还是要统计和缴纳清楚的。

    就在这个档口,沈江霖写了一道折子上呈给了澄江府杜知府。

    杜知府如今对沈江霖这个下属是颇为满意的,云南之地相距京城太过遥远,京城之中的党派争斗根本涉及不到他这边,杜知府从最开始对沈江霖是观望的态度,到如今十分看重沈江霖的能力为人。

    依靠着沈江霖的香皂工坊,杜知府只是投了一万两的股,根据去年河阳县那些商人给到的情报,到了今年年底,估计是能翻倍收回的。

    想到这里,杜知府心中一片火热。

    杜知府是个泥腿子出身的进士,官场混了多年也没混出名堂来,做事又往往瞻前顾后、摇摆不定,虽然官职是有正四品,但实际上劳碌半生,也没给家里积攒些什么家底出来。

    只让他如同那个章文鼎似的,舍下脸面去吃拿卡要,他是做不来的,只受些大家都能受的冰敬、炭敬,才不至于穷困潦倒。

    而今,沈江霖送了他一个大大的发财机会,能够让他的几个儿子或许有机会在科举之路上更进一步,能拿银子开路,活动一下官职,更关键的是,这些银子得来都是清清白白的,他心里头一点都不虚的,所以对于沈江霖这个送财童子,他如何不欢喜?

    这次沈江霖递上来的折子,说的事情也简单,便是言及如今河阳县许多百姓不再从事农产,无法收到有效的田税,同时在工坊内工作的人过多,能否对这些参与其他工作的百姓加增一道非农业人员的人头税。

    杜知府看完之后,沉吟了一番,倒是也能理解沈江霖的为难之处。

    如今河阳县的百姓,大多都在各种工坊做工,因为四处都在修路,河阳的工坊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做木材的、做砖块的、做家具的,除此之外,因为河阳县人口暴增,做衣服的、摆摊卖吃食的,给人拉马车的非农业人口便多了许多。

    沈江霖给到的应对之法有些奇特之处。

    对于工坊内的工人,每月给出的月例中,需要工坊主按照人头缴纳一定比例的人头税,对于个人参与买卖的,则是固定为一个人头五十文一个月,自己进行承担。

    这个说起来十分简单,若是这个工坊主雇佣了一百名工人,每个工人每月月例是二两银子,那么工坊主每月需要缴纳一百文的人头税,以千分之五为税点,这个税赋不算高,如果人少出的银子更少,若是人多,那么本身这个工坊肯定是可以赚取比较多的利,完全可以负担的起。

    杜知府觉得这点小改动无甚问题,便大笔一挥同意了下来,否则没有这些税入,河阳县今年的夏税交出来或许会比较难看。

    这又不是什么中枢上的改革税制,小小一个河阳县,多收一道人头税,甚至还正式写了折子给到杜知府,杜知府已经觉得沈江霖对自己这个上官是绝对的尊重和信任了。

    要知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胡乱收税、巧立名目的县官多了去了,沈江霖这个压根不算什么事儿。

    投桃报李,这点官场眼色,杜知府还是懂的。

    沈江霖拿到了杜知府的批文后,便在县衙门口张贴了关于夏税收取方式的革新,除了县衙门口张贴告示,还派了衙役书吏对每个店家工坊挨家挨户地通知到位。

    一开始的时候,听到这个税入革新方式的时候,许多人都极为不乐意,以往都不收这个人头税的,怎么如今就又多了一道税了?

    大一点的商人反应还算平平,毕竟他们虽然雇佣的人很多,但是如今背靠沈江霖,挣了许许多多的银子,就算是这个人头税再翻个几倍,私人孝敬给沈江霖都是应当的。

    而小商小贩和平头百姓之间,有一些人则是对这个新规定的人头税反应颇大,等到那些书吏衙役走了之后,马上聚集在一起,开始讨论了起来。

    “之前都没有这种人头税的,怎么突然就说有这个税了?”

    “就是!我们是想着河阳县好,才举家迁过来的,没想到啊,这天下当官的都是一样的,都想着我们老百姓兜里那三瓜两枣呢!”

    朱大颇有些愤愤不平道。

    孙有福是朱大的邻居,他们是从同一个县过来的,平日里颇有些交情,听到这个话,十分不赞同道:“朱大,你如今在建筑队做工,建筑队是木掌柜管着,到时候也是卢掌柜替你们出这个人头银子,何必这样说沈大人的不是?”

    朱大恼了,拍着大腿气到:“你是家里有孩子出息了,心里松快了,就不知道其他街坊邻居的苦了?你觉得那些东家掌柜都是好相与的?他们会为我们交这个人头税?到时候肯定是从我们的月例银子里面扣呀!”

    朱大的话,得到了好几个街坊四邻的一致认可。

    他们是被剥削的最底层,如果朱大一个月挣二两,交一百文,那一年也要交掉一两二钱银子,朱大的妻子如今在香皂坊门口摆摊,原本只要给点摆摊费的,现在一个月又多出来五十文的开销,两个人加起来竟是要一百五十文一个月呢!

    对于一个破碗都可以争半天的底层百姓来讲,这确实是一笔让人肉疼的开支。

    一百五十文,对于一个小家庭而言,是可以一个月多吃几顿肉的大事。

    孙有福脑子里糊里糊涂的,他一方面觉得朱大的话有道理,另一方面又觉得,沈大人要让他们交税,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以前他们在家乡的时候,苛捐杂税一堆,怎么到了河阳县,就可以分文不交了?

    似乎这样也是不对的吧?

    朱大的抱怨之言还在继续,有些人听着朱大越说越不像样了,连忙制止道:“好了好了,你也别多说了,刚刚那个衙役不是说了么,到时候如果有问题的人,可以三日后去新造好的学堂那边,沈大人会带着秀才公们专门组织一场,什么会?”

    孙有福连忙跟上:“税务宣讲会!”

    “对对,会组织一场税务宣讲会,到时候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去提的。”

    朱大眨了眨眼睛,有些怀疑道:“你们还真的敢去啊?”

    别看朱大叫的凶,其实他这样的人也就在背后乱叫一番,真让他去问其中的细则他是不敢的。

    他不像孙有福等人,是完全赤贫地跑到河阳县来的。

    他本身就有一个女儿嫁到了河阳县,听说这里日子好过,过来看过一番后,才决定拖家带口搬到这里来。

    见城郊新区的房价很是划算,他直接就买在了这里,没有去过“慈幼堂”,落脚不久,就被人安排了工作。

    他和县衙人的打交道,只有刚到的那一天进行人口登记,然后便别无交集,不像其他人多次和县衙的人打过交道,或是在“慈幼堂”见过知县夫人多次,心中倒是没有那么的畏惧。

    听到这家也有人说要去,那家也有人说要去,朱大最终下决心道:“那到时候我也去看看,只是啊,你们也别抱什么期望,估计这个人头税是逃不掉的。”

    朱大心里沉闷,知县大人定下的事情,还能被他们这些平头百姓给改了?过去也不过是听个热闹而已,难道还有他们说话的余地?

    第182章

    改革试点

    “依法纳税人人有责,

    税务知识牢记心中。”

    二月二,龙抬头,在河阳县,

    只要太阳出来了,

    便是温热怡人的天气,新建好的“河阳学堂”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下,

    大家一进入到学堂门口,就看到上方高挂着的横幅。

    河阳县的民众识字率正在以一个十分迅猛的速度在增加,在河阳县,

    只要晚间积极参加扫盲班,

    学会常用字五百个,就可以奖励三等皂一块,

    学会常用字一千个,

    可以奖励二等皂一块,学完常用字两千个,可以奖励三等皂一块,并且还可以获得一张结业证书。

    莫说这些香皂都是可以实打实地换成银子,便是那扫盲班都是免费教学的,还会经常分发一些印刷好的认字表,

    有了那张结业证书,

    那更是在河阳县可以挺起胸膛做人,

    许多地方要招管事的,

    有了结业证书就是证明自己够格当个管事人了。

    所以大家对于横幅上简单明了的文字看过后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只是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有些人心中依旧十分抵触——话虽写的冠冕堂皇,

    说到底不还是要问他们拿钱?

    今日为了这个宣讲会,许多作坊都接到了县衙的通知,

    特意停工半日,就是为了让那些工人们有空去听一听,许多人对于这个停工半日同样不满,少干半日活就是少赚半日的钱,许多人还是停留在刚刚能够解决温饱的阶段,对钱的渴望和需求是十分高的。

    进入到这个新建的学堂后,远远看去,就见四座三层木质楼房拔地而起,中间有连廊相连,显得十分高耸气派,河阳县里大部分建筑都只有两层楼高,一看还加盖了一层,顿时觉得这房子修的气派。

    他们被人陆陆续续引到一处空地,这是教学楼前面的宽阔活动场地,上方置一高台,上面不知道弄了什么喇叭状的东西,大家好奇地东张西望,对这个新学堂的兴趣远远高于今日讲收税的事情。

    想到很快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上学,刚刚的那点不愉快,似乎也消散了许多。


如果您喜欢,请把《庶子无为》,方便以后阅读庶子无为第122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庶子无为第122章并对庶子无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