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小辈儿知道,老爷子是真的走了。
蓦然,不知谁嚎了一嗓子,继而如天雷沟通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很吵,毫无节奏。
李青退出灵堂,去了王府高台……
汉王府再次‘热闹’起来,不到半个时辰,便满目缟素,一个时辰之后,文武官员披麻戴孝,嚎啕恸哭……
李青远远望着,平静地看着汉王府的川流不息。
……
只可惜,第二日太阳照常升起,睡觉的人却没照常醒来。
一切都如之前排练的一般,戏子唱着一样的曲,丧席上着一样的菜……
只不过,这次不再是彩排!
哭灵,守灵……
停棺二十七日,朱佑材下葬。
汉王府的日子依旧继续,仿佛什么都没变,不过是汉王府内少了一个人,汉王府外多了一座墓,上上下下伤心之后,日子又恢复平静。
随着时间推移,逝去之人的存在感注定会越来越低,直至不被人提及……
~
春去夏来,生活照旧。
朱厚炳忙完手头上的事,如约与李青去了满剌加,早就成为实际上汉王的他,暂时的离开,并不会给交趾带来什么影响……
初夏,盛夏……
之后,又去了一趟龙牙门。
李青实地了解了自己想了解的之后,再回交趾,已是中秋。
李青没走,兑现许下的承诺,为朱厚炳调理,同时,也在完善着对交趾的布局……
朱厚炳也十分配合。
新任汉王继承了汉王一脉的优良传统,一如既往地施呆政,直白来说,还在践行着当初李青为朱高煦规划的发展路线。
看似古板,实则却是稳中求进。
相比大明,交趾还是太小太小了,底蕴也严重不足,根本经不起折腾,李青建议的呆政不失为一剂良方。
李青给交趾定的发展方向就是依靠大明,只要抱大明大腿,就能成为东南亚一带小国的老大哥。
当然了,李青打的是明牌,几代汉王都知道。
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秋去冬来,在李青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朱厚炳自发地再次开启开荒热。
同时,对煤炭开采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毕竟,之后交趾也会拥有许多蒸汽船……
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新王上任,尤其是世袭制度下,自然是想做出些成绩,何况,李青也并非坑他,都是讲明利害之后,让朱厚炳自己做决定。
老朱家的人,李青送走了一代又一代,没有一代人在他的医术下起死回生,可这并不妨碍神医之名。
不论皇帝,还是王爷,都想他留在身边,为自己调理身子。
眨眼,又一年。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二。
吃过龙须面之后,李青提出告辞。
朱厚炳很是不舍,李青的指点让他收获颇丰,也大为轻松。
可也知道李青这么个大忙人,能在交趾待这么久,绝对称得上仁至义尽了,不能透支祖辈们苦心经营的情谊。
“也没什么可拿得出手的东西,就赠先生万亩良田吧。”朱厚炳取出一张早已准备好的田契,递给李青。
李青想了想,说道:“留着吧,以后大明需要,多多供应粮食就成了。”
“一码归一码,粮食方面只要大明需要,只要交趾出得起,肯定会足额供应。这个是厚炳的心意,还请先生笑纳!”
一万亩不算很多,也不少了。
不过,李青不至于这般财迷,即便财迷,也不会财迷这点儿东西。
李青说道:“我这一走,数年之内怕是没机会再来了,耕地又带不走,要这个何用?”
朱厚炳一想也是,道:“这样吧,我让人先种着,产生的收益给先生存着。”
李青哑然失笑:“我知道你汉王一脉大方,没必要如此,我来也不是为了钱来。”
“先生自然不是为了钱才来交趾,可总不好让先生白忙活。”朱厚炳认真道,“先生为交趾带来的利益有多大,我汉王一脉都清楚。先生不收,厚炳实在过意不去。”
“……成吧,就按你说的,收益先给我存着。”李青不再矫情。
朱厚炳松了口气,轻笑道:“这田契还是收下吧,总算有个凭证。”
李青抬手接过,道:“蒸汽船的事,我回去之后会知会李家,最迟夏季就能驶来。十艘中型蒸汽货船,两艘大型蒸汽货船,可够?”
“哎,够了。”朱厚炳讪笑道,“之后不是还有更先进的嘛,不过这些也着实不少了。”
李青好笑点头,道:“放心,李家出售的价格,只会比成本价高一点,绝对实惠。不过,吃肉就别吧唧嘴了,之后朝廷也会陆续出售一些蒸汽船给诸多藩属国,到时候对外说起,朝廷什么价,李家什么价。”
“先生放心,我绝不会让李家难做。”
“对了,太极养生拳可以推广一下,这个没什么成本,还有,平时少饮些酒,莫贪恋女色。”李青说道,“不是要你戒掉,凡事要有度才好。”
“好,我记下了。”
朱厚炳笑了笑,道,“我本也不太好酒色。”
“那挺好……”李青也是一笑,“行,我走了,有空照料一下李家在满剌加、龙牙门兼并的耕地。”
“这是自然,毕竟,明面上这些都是汉王府的资产。”朱厚炳含笑颔首。
李青微微点头,转身离去……
…
~
三月春。
太阳高照,金陵总算有了暖意。
威武楼。
李青走到柜台前,轻轻敲了敲桌面。
正打盹的朱威懒懒睁开一只眼,瞧见是李青,才睁开另一只。
“呦,是……是李叔啊,好久不见,风采不减啊。”
“……你爹呢?”
“我爹……”朱威打了个哈欠,郁闷道,“他现在对他大侄子,比对我们三兄弟还亲呢,这会儿估计在报刊吧。”
“叫他回来,另,再弄桌子好菜,送到独立雅间儿。”
“哦,好。”
朱威瞧着李青上楼的背影,咕哝道:“一个便宜堂弟,一个便宜李叔,都还挺有谱……”
嘴上这么说,朱威还是一一照做。
没办法,连他爹貌似都怕这个李叔,他怎敢忤逆。
……
雅间。
随着一道道丰盛菜肴上桌,李青不再矜持,开始疯狂往嘴里炫,一口酒,一口肉,满嘴流油。
饥肠辘辘的肠胃得到满足,生理上的愉悦纷至沓来,李青舒服地眯起眼,整个后背压在椅靠上,微扬着脸,感慨道: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至理名言啊……”
又过了大概两刻钟,朱厚照闻讯而来,见真是李青,忙上前道:“你可算回来了!”
李青一怔,眼眸睁大了些,上身微微前倾,“出事了?”
朱厚照在他对面坐下,叹道:“是出事了,不过这跟你在不在,也没啥关系,天灾不可抗力,你在也无法改变。”
李青一凛,惊问道:“该不是冷到颗粒无收吧?”
“不是。”朱厚照说道,“真要冷到那份上,便是金陵,都不知要死多少人呢。”
“倒也是……”
李青微微颔首,“什么天灾?”
“地震!”
闻言,李青心下安定了许多,大明这么大,地震这种天灾几乎年年都有,相比旱涝之灾,地震的影响是最小的。
无他,旱涝之灾动辄一省之地都遭殃,地震的范围就小多了。
这种不可抗力的事件,谁也不能如何。
李青倒没有难以接受,问:“遭灾百姓多少?”
朱厚照严肃道:“具体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这次不同寻常,金陵这边都有明显的震感,京师都不例外!”
李青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骇然问道:
“都什么地方遭灾了?”
“很多地方!”
见李青想打人,朱厚照苦笑道,“这又不是朝廷中枢,我哪知道具体详情?地震这种天灾,尤其是大地震,由于道路的破坏,发生后传播的效率奇低……我是真不知道。”
李青深吸一口气,问道:“朝廷在赈灾了吧?”
朱厚照点点头,道:“朝廷拨发了大量钱粮,还下派了诸多官员去地方主持赈灾,安抚、救治百姓……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次地震的严重程度是大明立国近两百年来,不曾出现过的。”
李青黯然。
可事情既已发生,唉声叹气也无用,李青匆匆收拾了下心情,问道:“报刊的事怎么样?”
朱厚照愕然。
“怎么?”
“啊,没什么。”朱厚照讪然道,“我以为你会立即马不停蹄地去京师呢。”
“要去,马上就去,不过这点时间还是有的。”李青问道,“皇帝可有察觉什么?”
第497章
大灾
“这个……估计是察觉了。”
“怎么说?”
朱厚照说道:“东厂来人了,说是来查账目,织造局、造船厂……诸多官办产业都进行了稽查。说严不严、说松不松,此外,还查了一些个民办产业,其中,就包括报刊。”
李青沉吟道:“你是说,如此大张旗鼓只为遮掩,主要是冲着报刊来的?”
“我也只是怀疑。”朱厚照道,“对报刊的稽查也是说松不松、说严不严,皇帝要真是冲着报刊来的,不至于这般温和,可要不是冲着报刊来的,放着大商户不去挨个稽查,反倒将一个才开业没多久的小小报刊囊括其中,这很不合逻辑!”
顿了顿,“我想,他也只是怀疑,亦或说,他没想好怎么办、要不要办。”
李青微微点头,“没捣乱?”
“没有!”
“那就成了。”李青轻轻呼出一口气,道,“报刊的事……你多上上心,这件事影响深远。”
朱厚照颔首道:“你不说我也会上心,不过……肯定不会太激进。”
李青默了下,缓缓点头。
“成吧,我相信你的能力,你先忙着,走了。”
“去哪儿?”
“京师!”
“……我还以为你会先回小院儿一趟,大家聚一聚呢。”
“生了这么大的事,哪里还有心情聚?”李青瞪眼。
“我就一说……”朱厚照深吸一口气,正色道,“事情既已发生,上火也没用,朝廷在积极赈灾了,到了京师还是克制一下为好,这不是战场杀敌,你一人赈不了灾,别跟吃火药似的,又跟群臣打擂台。”
“安心做你的大老板吧!”
“……”
…
~
京师。
皇宫内,朱厚熜瞧着接连送来的灾情奏疏,面色阴郁到几乎滴水了,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一个小太监急急小跑进来,不待朱厚熜发飙,抢先道:
“皇上,永青侯来了。”
朱厚熜一怔。
紧接着,李青便走了进来。
“灾情如何?”
“这些都是……”朱厚熜来不及开心,指了指御案一边被分出来的一摞奏疏,又挥一挥手。
小太监哈了下腰,知趣地退了出去。
李青一言不发,走上前,快速浏览。
陕.西布政使奏,湖广巡抚奏……
李青越看越心惊,越看,脸色越难看……
仅是受灾的省份,就多达六个,至于州县……单是御案上的这些,就多达十五个……
来不及看具体数字,李青直接问:“截至目前,一共多少州县遭灾?”
朱厚熜默然道:“八十七个。”
“多少州县?”
“八十七个!”朱厚熜面无表情地重复,满脸的疲倦。
李青沉默了。
许久,
“拨发了多少钱粮?”
“日日在拨,具体还没来得及统计……”朱厚熜苦涩一笑,喃喃道,“这一震,震丢了多少年的发展啊……”
“这时候就别管钱了。”
李青深吸一口气,问,“关于赈灾力度,群臣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