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称是,俞大猷保证道:“总督你就放心吧,绝对陪好。”
胡宗宪好笑点头,又朝李青一拱手,先一步走了出去。
阿古帖木儿又看了李青一眼,忙也跟上……
李青收回目光,问道:“你们平日间……也是这个节奏?”
“侯爷你这话就伤人了啊,我们也就刚清闲下来没几日,之前这群蛮……这群人刚来的时候一个个冲的不行。总督大人要当好人,只能我和小戚当恶人,整日间又是演武,又是列阵……可是一点也不轻松。”
李青失笑点头,道:“这么说,你们走的是大棒加甜枣的路子?”
“侯爷明鉴。”戚继光说道,“主要以恐吓为主,旨在让新来的草原人明白我们有毁灭他们的实力,好教他们能心平气和坐下来谈,并未真正挥下大棒。”
李青问道:“投靠大明是他们主动选的,非是你们强迫,对吧?”
“是。”戚继光颔首道,“可问题是没办法真正意义上一碗水端平啊,凡事总有先来后到,资源也不是无限的,这就造成了诸多问题。”
“嗯,了解……”
李青缓声道,“你们为了融入更多的草原人,故才致力于将一处地方的潜力,发挥到极限,也是不易……”
戚继光心悦诚服。
俞大猷也由衷折服,拍马屁道:“要不你是永青侯呢,一下就说到点子上了。”
李青哑然。
“的确,大明虽大,可用于接纳草原部落的区域却有限,只能在边关、以及部分属于大明的内蒙古区域做文章,也真是难为你们了。”
其实,真正吸引草原部落的并非朝廷的一次性贴补,而是耕种。
同样一亩地,草地和耕地有着云泥之别。
这也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体量,始终高了游牧文明一个维度的原因所在。
大明关外的部分区域内,还是能勉强达到种植条件的,水稻小麦这些种不了,可种植土豆是绝对没问题的。
耐旱又耐寒,对耕地要求不高,且产量还不低。
这对游牧文明下的草原人,有着致命吸引力。
如今大明允许他们在边关定居了,且早前李青与和勇之子和忠,在草原部分适合耕种之地作了成功典范,草原诸多部落自然趋之若鹜。
奈何‘不患寡,患不均’的现象亘古有之,也难以解决。
早来的占了便宜,后来的自然吃亏,如此,又怎能心平气和?
李青说道:“漠北气候更为恶劣,加之毫无节制的放牧,其生态已经被破坏的不成样子了,其实是他们求着大明,不过是朝廷的主动示好,让他们错以为主动权在他们,故才有了这诸多摩擦,这个道理要让他们明白才是。”
俞大猷气郁道:“问题是这些人不习教化,道理难讲通啊,甚至许多人还沉浸在成吉思汗的辉煌时代,娘的,真让人上火。”
“其实也还好。”戚继光道,“更多还是心理不平衡,漠北诸多地方都已荒漠化,没办法放牧了,大多人还是能认清现实的。”
李青含笑点头,问道:“迁徙而来的草原人,最迫切的点在哪儿?”
“进关内生活。”戚继光无奈道,“按照他们的逻辑,大明既然愿意接纳他们,就应该让他们入关,过和大明百姓同样的生活,可问题是……朝廷不答应,百姓亦不会答应,且这些人野惯了,真放进关内,势必出大乱子。”
李青也头疼。
入关是不行的,至少就现阶段而言绝对不行,关外的资源也有限,且朝廷的政策是彻底吃下草原,如此情况,自然难让人满意。
“先将就着来吧。”李青叹道,“容大明再发展发展,经济实力再上层楼、这些迁徙来的部落野性淡化之后,再做规划……”
戚继光迟疑道:“侯爷,下官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说。”
“如此这般,真的好吗?”
李青诧异,继而恍然,道:“你是担忧这些定居在边关的草原人,来个揭竿而起,对吧?”
“侯爷英明!”
戚继光凝重道,“一旦起事,立时兵临城下,连个缓冲的时间都没有,不止下官,胡总督也有这方面的担忧。”
李青淡然一笑,道:“你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什么?”
李青说道:“首先,这些草原部落都是自扫门前雪,早就没有统一的政权了,用大明的体制看待他们,出发点就错了。”
“其次,自太祖皇帝将元人驱离中华大地,局势就明朗了,之后蓝玉击碎北元王廷,其更是没了翻身的可能,时至永乐朝,鞑靼也好,瓦剌也罢,哪个不是一听朝廷发兵,立即望风而逃?”
“他们最后的幻想是正统朝,不过那次的豪赌更是大败,从那以后,漠北就没可能威胁大明了,如今融合漠北,旨在扩大疆域,仅此而已。”
李青笑着说:“其实,困扰朝廷的从不是草原部落有多强,而是他们居无定所,不好找,且追杀成本太高,时下他们居有定所,且就在大明眼皮子底下,还不是想打就打?军需成本简直不要太低。”
戚继光怔然。
俞大猷大点其头,坏笑道:“如果以前的草原人是野和尚,那么现在的草原人就是有了庙的和尚。”
“啥意思?”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啊。”俞大猷哈哈道,“且不说劫掠能否成功,就是能成功,也不过是一锤子买卖,还要重新做回野和尚,不划算啊。”
戚继光愕然。
李青大笑点头:“不错,话糙理不糙。”
“……好吧。”戚继光也笑了,“是我想复杂了。”
“啥想复杂了,你就是笨。”俞大猷逮着机会奚落,且取代戚继光贼心不死,“侯爷,就这么个笨蛋,还怕老婆……让他练兵你能放心吗?还是我来吧,你信我,别看我大大咧咧的,军事上我还真不含糊。”
“……”
李青好笑道:“不用急,想练兵带兵,有你表现的机会。”
戚继光对俞大猷的拉踩并不生气,打趣道:“老俞你知道你这是什么心理吗?”
“?”
“不患寡,患不均!”
俞大猷气郁:“少得了便宜还卖乖!”
戚继光呵呵笑道:“我在台州等你。”
“……侯爷,你说他欠揍不?”
李青好笑不已,起身道:“走,带我四处瞧瞧去。”
……
大宁内外整体比较荒凉,可到底是曾经的重要藩镇,基础建设还是可以的,只是比较陈旧……
想当年在洪武朝后期,这里着实辉煌过一把。
小十七就藩此地之后,表现不是一般的生猛。
遥想当时,宁王朱权甚至一度盖过了燕王朱棣,以至于小师弟登基之后,对宁王及其朵颜三卫的忌惮,一度高过燕王朱棣。
只是没想到宁王跪的那么快……
往事种种涌上心头,李青感慨万千,真说起来,燕王一脉到底对不住宁王一脉,尽管正德朝的宁王责任更大……
这一带居住着好几支草原部落,多则数千,少则千余,分成好几个村子,大大小小的蒙古包错落有致,瞧着还挺像那么回事儿,赏心悦目……
现在不比以前,现在接纳的是整个草原部落,人太多了,朝廷没办法给前来投靠的所有草原人都建房子,财政支撑不住之下,索性都不建了。因此,这些人住的还是帐篷。
好在草原人住帐篷已经成了习惯,对此倒无怨言。
连着待了十余日,发现总体来说还算和谐,李青本就不错的心情更为轻松……
再回大宁都指挥使司,李青提出告辞,并交给了胡宗宪两封奏疏。
一封是为胡宗宪他们请功的,一封是大宁事了,推荐俞大猷去台州任职的举荐疏。
对阿古帖木儿的付出,李青也做了肯定,道:
“请功奏疏中,也有你的一份功劳,之后朝廷会给你个正式官职,好好干,朝廷不会亏待你的。”
这些时日下来,阿古帖木儿对李青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自不会怀疑其能量。
阿古帖木儿重重点头,保证道:“永青侯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李青含笑点头,继而看向胡宗宪,问:“这边稳定住,下一站就是甘肃了吧?”
“侯爷明鉴,皇上的确是这么规划的。”
“甘肃地理位置特殊,既接壤西域,又接壤漠北。”李青叮嘱道,“要尽可能的杜绝西域和漠北过于亲密,哦对了,那边有一个叫杨彩的知县,负责西域那边的事项,到时候你可让他配合你。”
胡宗宪拱手称是。
俞大猷心情有些低落,只好调侃戚继光来缓解,道:“小戚,男子汉大丈夫,可不能被娘们儿降住了。”
“……”
第568章
快活不起了
“侯爷,真不用回朝廷一趟吗?”
“不用,来之前就跟皇上说好了,之前为照顾俞将军的心情,没拿出来……”李青取出谕旨,“诺,这是皇帝的旨意。”
戚继光接过看了内容,顿时喜形于色,小心揣好之后,比李青还要急切,连忙道:“那咱们快快行路吧?”
李青好笑道:“不急这一时三刻,先吃些东西,吃饱了才有力气。”
顿了下,“话说,你真就如俞将军说的那般怕媳妇儿?”
戚继光脸上一热,悻悻道:“侯爷你别听那厮瞎说,我……至少,绝对不影响带兵、练兵。”
李青忍俊不禁,打趣道:“这么说,俞将军说的都是事实喽?”
“呃呵呵……圣人不也说了嘛,远之则怨,近之则不恭,我就是太宠着了,真要说怕……我怕她做甚?”
李青好笑点头,说道:“去了台州也就算稳定住了,自可接家眷过去,这些年你为国效忠,频繁奔波,都没来得及孕育子嗣,这下好了,可以忠孝两不误。”
戚继光干笑挠头,心头火热。
许是分开了太久,又许是整日接触语言不通、道理更讲不通的草原人久了,时下的他只觉媳妇儿温柔又贤惠。
戚继光压下上扬的嘴角,岔开话题问:“侯爷这次是专程带我去台州的吗?”
“嗯。”
“这样的话……那下官就不耽误侯爷大事了。”戚继光说道,“有皇上的旨意,去了那边我也能从容处事,侯爷你该忙忙,我自己去就成。”
李青说道:“我现在也没什么可忙的,闲着也是闲着,顺便我也想了解一下东南的情况,看看可有倭寇出没。”
“既如此,那就有劳侯爷了。”
戚继光微微点头,继而问了一个当初李时珍问过的问题:
“侯爷对下官……何以如此优待?”
李青也给了相同的答案:“因为你比较特殊。”
戚继光诧异道:“下官……哪里特殊?”
李青哈哈一笑,笑而不语。
在县城吃过东西,又带上干粮和水,李青开启了狂暴赶路……
戚继光武人出身,体魄自然优于李时珍多多,对李青的高强度赶路并无不适,只是有些不好意思。
堂堂大丈夫,却让人背着赶路,且背他的人还是在大明叱咤风云的永青侯。
戚继光哪能泰然处之?
还好,李青赶路的进度实在太快了,这种难为情并未持续多久,便抵达了目的地。
见过当地知府、卫所指挥使之后,戚继光便开始了筹备。
李青则是在周围一带打探情况……
从知府口中获悉,远不如直接问沿海百姓来的真实。
经过连续走访调查,还真获悉了有关倭寇的信息,不过,也不能说是倭寇,只是一些走私的浪人。
对此,李青倒不是太意外,也不是太难接受。
朝廷虽然一直打击走私,可走私情况从未真正杜绝,况且,朝廷对出口日本国的商品定价略高,加之日本国的银矿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如此情况,完全在情理之中。
不过,今日能走私,明日就能明抢。
李青认为之前的前瞻并没错,日本浪人冒着触犯大明律法的风险搞走私,显然是快活不起了。
随着生存条件进一步被压缩,明抢只是时间问题。
在台州逛了一圈儿,李青又去了福建沿海地区走访,这边倒没有明显的走私情况。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福建不如浙江富裕,工商业也不如浙江多多。
接着,李青又去了杭州,宁波等地方走访调查,走私情况屡见不鲜,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情势较为复杂,参与其中的有商贾、有官员、有平民……
走私不上税,价格自然优惠多多,倭人自然喜欢,而且许多百姓也全然将其视作了额外的经济来源,红薯土豆这些粗粮,都能卖上麦子稻米的价格,获益颇丰之下,自然趋之若鹜。
李青有些无奈。
若参与其中的只是商贾和官绅,雷霆击之毫无心理负担,可百姓参与其中……就不好搞了。
不是心软,而是暴力打击,只会把百姓逼为‘倭寇’,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大明自己。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对商贾、官员动刀无妨,他们又不会造反,可广大百姓……还是要温和一些才好。
李青思来想去,发现唯一的办法就是……等。
等倭寇活不起了来抢时,才能真正让百姓觉醒。
没办法,许多时候就是这样,不有所失,难有所悟……
~
再回台州之时,戚继光这边已经筹备的差不多了,即将正式进入练兵阶段,同时,传闻中的‘悍妇’也到了台州。
见戚继光的样子,貌似‘小别胜新婚’的阶段已然过去,只剩下‘痛苦’了。
不过,李青并未看到‘悍妇’的真实面孔,相反,全是贤惠。
礼节性的寒暄之后,王氏便退了出去,只有戚继光颓丧着脸,一副生无可恋模样。
“侯爷,我现在又想跟老俞换换了。”
“……俞大猷调侃你不是没道理。”李青满脸黑线,接着,深吸一口气,道,“说正事。”
戚继光一怔,颓丧顿时退去,忙问道:“可是真有倭寇来犯?”
“不是倭寇,是走私犯。”李青简明扼要,说了下当下情况。
闻言,戚继光表情凝重起来。
“这还真是不好办,不是下官怕得罪人,而是百姓参与其中就没办法上纲上线了。”戚继光沉吟道,“百姓获益其中,只会觉得对方可爱,唯有遭遇切肤之痛,才能认识到倭寇之可憎……侯爷你可有良策?”
李青苦叹摇头:“如你所言,只能如此。”
顿了下,“告诉你这些,是提醒你要抓紧时间练兵了,时下的走私已经开始猖獗了,下一步便是劫掠,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是,下官明白。”
李青问道:“你这支临时扩编的军队,具备战斗力需要多久?”
“最多半年!”
李青一怔,“半年?”
“那……四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