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她的颜色,欣赏她的性情。
他爱慕她许多年,一直牵挂她这个人。
成婚后尽情欢愉,可时日太浅。
她头一次觉得自己不能生养是个遗憾。从前没有子女,她并没多放在心上。
若早知快乐的时光这么短暂……她若是能留下他一点儿血脉多好。
她双手叠在腹上,那里平坦一片。
如果能和他孕育个孩子,该是件多幸福的事啊。
可她再也没机会了。
没机会待他好,没机会说句感谢。
没机会说句喜欢。
**
明筝入宫更勤了,不是陪着太后逛园子,就是留在慈宁宫给太后捶腿喂药。家里也顾得很好,老太君的腰伤腿伤恢复得很顺利。
二十三日了,陆筠杳无音讯。
卸下白日微笑的假面,夜里独处时她开始给他写信。
“吾君修竹,庭院里那树银杏叶片将尽,荷塘日渐枯朽,雪落之时能得你手书一叙么?妾筝。”
“吾君,祖母伤情转好,今晨多进了半碗碧粳,娘娘精神亦佳,二婶四婶皆安,家中一切平顺,不必挂念。唯不足处,无君在畔,甚念。”
“一夜梦乱,辗转难眠,君在外,安顺否,和乐否,思妾否……”
她仿佛终于能够体会他寄来那些信时,怀着的是怎样的心情。
过往二十余年岁月,似乎尽数是虚度。
她从陆筠开始,才真正知道何为被爱,何为爱。
二十六日。
宫里先有了怀疑。
太后先是喊来皇帝细问,而后连召了娘家几个兄弟、侄儿,跟着是明筝。
二十七日,太后急火攻心,晕厥在床。明筝入宫侍疾,留宿慈宁宫两日夜。
她知道,瞒不住了。
很快陆家也会知晓,整个京城都会传出流言。
二十八日,西北十城□□的消息终于传入京,皇帝无奈向群臣宣告,十日前,许克苒谋反,劫掳嘉远侯,如今攻下嘉城,许贼乔装夜逃,遍抄城池,并无嘉远侯下落……
一石激起千层浪,欢喜者有之,悲恸者有之,民间已有人为嘉远侯夜祭。
中宫皇后来旨传召嘉远侯嫡妻明氏,意欲抚慰,明氏以侍疾理由拒之。
二十九日,西北十城收复五城,捷报频传,仍无嘉远侯音讯。
三十一日,收复七城。
当晚,明筝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了陆筠,他穿着戎装,骑在马上,一路疾驰,正朝她而来。
她哭着醒过来。
宫人在帐外提灯凑近,刚要过问,就听外头传来一阵喧哗。
宫禁森严,从来没人敢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扰乱天家清梦。
斥候手举信件,扣开宫门将八百里加急的军情呈至御前。
皇帝脸色铁青,目视来人。
“你说的是真?”
来人叩首再拜,“不敢欺瞒皇上,千真万确。上头落的,是嘉远侯本人的印鉴!”
片刻,消息如长了翅膀般飞至各宫。
小宫人跑的满脸通红。“娘娘!夫人!侯、侯爷他有消息了!”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1-06-08
01:02:41~2021-06-08
20:37:4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不知道叫啥好
10瓶;一闪一闪亮晶晶
9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71、第
71
章
雨水滴答滴答顺着檐角落下,
将琉璃瓦片洗濯得越发明亮。
冰裂纹窗格内映着忽明忽灭的烛光。
明筝掀开帐帘坐起身,趿上鞋飞快奔出内室。
宫人玉柳在门前迎着她,满脸泪痕地上前向她叩首。
“千真万确,
千真万确,是侯爷!”
她肩膀直发颤,
一字一顿哆哆嗦嗦地说:“侯爷叫人送信入宫,西北十城全部收复,
侯、侯爷他……正在加紧赶回来!千真万确,
是侯爷麾下信得过的人……递过来的……递过来的消息……”
明筝抿唇没有说话,举目望向外头,
正殿方向,高大的槅门前尽是脚步匆忙的宫人,
料想是太后得了信儿,
忙着要去御前求证。
明筝踏出门,
宫人追在后面递伞,雨点落在肩头,
轻薄的锦缎洇出一个个水点。
在檐下遇着了不听劝阻扶着门要朝外走的太后。明筝立在门前,抬眼喊了声“娘娘”。
“雨天路滑,
娘娘不要急于前去,
还请保重自身。”
太后浑身力气仿佛一下子散下来,
她扶着门软倒下去,
被明筝和敬嬷嬷接住。
“孩子……”太后伸出枯瘦的手,
抚了抚明筝的脸。
她微凉的脸蛋上流淌着水珠,
不知是雨是泪。
“他……”太后声音哽咽,
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明筝紧紧搀着她的胳膊,重重地点了点头。
太后随之泪如雨下。
她紧紧地抱住明筝。
广阔的殿前,冷风卷着雨珠打在宫人撑起的伞上。
沉默着。
只闻轻浅的啜泣,
和雨点敲在伞面上的空空声响。
**
最终派了慈宁宫总管太监去问了,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皇帝天不亮就带着喜色前来,更把这个好消息亲口告诉给太后。
落了一夜雨,天色还是灰蒙蒙的的。宫人掀开帘子,里头清雅的香气伴着暖意从里扑出来,皇帝走得很慢,脸上挂着笑,远看便是一派和煦。
隔着内里垂着的珠帘,明筝瞥见他的眼睛,只一瞬,垂下头来,屈膝跪下行礼。
他在看她,用那双冰凉锐利的眼睛,淡而快地扫视过她的面容,而后移开目光。虽然短暂,明筝也瞧清楚了,那是杀意。是恨。
恨一个臣子的妻?恨一个晚辈的家眷?
恨从何来?何至于此?
单只为着陆筠没有死吗?
他不死便是天大的罪过吗?
行礼毕,皇帝温和地过问了太后的身体状况,才抬手命众人平身。
太后摆摆手,把明筝遣出去。
帘幕垂下来,将内里压低声音的话语都隔绝开。明筝立在檐下望着水汽氤氲、青灰色的天幕。——他的人比明家派去的人快一步,父亲早就写密信请托了许多故旧,一直没音讯传回,大抵是早有人防备着……
皇权如天,他们困在四九城里,被斩断了耳目。但陆筠有办法。——幸得他有办法。
她怀抱着希望,一直没放弃找寻。她渴盼他回来,为着这点渺茫的希望,她苦苦支撑过这三十余天。
总算总算……把他等回来了。
太后和皇帝说了什么,她不得而知,皇帝出来时脸上依旧是带着笑的,越过明筝,还特地转过头来宽慰了几句,“侯夫人辛苦了,等修竹回来,便能一家团聚。”
明筝蹲身谢恩,目送那片绣着龙纹的袍角走远。
**
九月末,残秋已留不住了。
池塘里颓败的莲叶结了一层白霜,清早晨起的时候,水面甚至结了层薄薄的冰碴。
这样冷的天,抵不过民众的热情。
朝阳门大街上挤满了自发来迎接英雄凯旋的人。
城楼上,皇帝手持西洋远望筒,面无表情地望着远处的长街。
那么多人,那么高的呼声。人潮声浪,快掀翻了整座四九城。
他一败涂地,被一只他以为是雏鸟其实早已硬了翅膀不听使唤的海东青给耍了。
可笑至极。
陆筠是什么时候察觉的呢?
他又是什么时候布下的局?
抑或说,许克苒本来就是他棋盘中一枚子?
还是说连他这个皇帝,也是?
**
大殿中,君臣同乐,把酒言欢。
半数文武大臣都到了,歌功颂德,唱和千秋,无外乎天子圣明,绵延永祚。
陆筠不敢居功,直言身负皇命,尽按上谕行事。幸不辱命,终得小成。
宴散后,留在宫中说话,明筝无从知晓他们说过什么。她等候在慈宁宫,等陆筠来接她回家。
这一天漫长无比,她从清晨等到日落。
心里着慌,却不能乱了阵脚,还要照拂太后,宽慰着太后。
外头突然喧哗起来。
皇帝朗声笑着,携着陆筠的手来了。
“母后,儿子把筠哥儿给您齐齐整整带过来了,这下,您可安心了吧?”
这笑丝毫不作伪,真诚且敞亮。
宫人慌慌忙忙掀帘子,行礼、伺候上茶。明筝跪在对面,一眼望见一片熟悉的官袍。
她眼底发涩,险些当众落了泪。
陆筠瞥了她一眼,碍于礼节,没有跟她说话,掀起袍角单膝跪在炕前。
“微臣——请娘娘万福金安。”
太后站也站不起,摇着手,想说免礼,又想叫他快坐到身边给她瞧瞧。
一哽咽,就带了哭腔。众宫人都跟着眼涩不已。
皇帝摆手笑道:“筠哥儿,还行什么礼?快坐,好生陪太后娘娘说说话儿。”
挑眼目视明筝,亦笑道:“嘉远候夫人也别跪了,快起来,你们慢慢说,朕把人送到了,便不扰你们叙旧。”
他起身要走,陆筠等忙又行礼恭送。
太后哭了片刻,总算缓了来些,朝明筝招招手,“还不快过来?”
太后带着哭音道:“丫头也受了不少苦,你们小夫妻俩,……别在我这儿耽搁久了,待会儿,都早点儿回吧。”
陆筠回头望了望明筝,四目相对,心内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太后抹眼催促他们,“这都愣着做什么呢?”
明筝一步一步挪上前,微微屈膝,张开嘴,轻唤:“侯爷……”
陆筠点点头。“嗯。”他应一声,手在袖底攥紧了,强忍住没抓住她手腕将她扯进怀中。
似乎疏离了些,又明明思恋如狂。心口堵着,闷闷的说不出是什么情绪。
听着太后问陆筠这一路的情形,他声音很低,简缓的答着,说些无关紧要的事,不愿老人家太过忧心。
也不愿她太过忧心。
明筝坐在旁,静静听着,他偶然望过来,打量她清瘦的脸。
从慈宁宫出来,宫墙下谁也没有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