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七侠五义,包黑脸 本章:第129章

    狄青曾经怀疑过庞太师,但后面庞太师的一系列举动,叫他打消了这个猜测。

    然而不是庞太师,朝中有此能力的,要么是肱股之臣,要么便是有如姑父八贤王这般无心名利的,符合的人选并不多,狄青心中已有了猜测。

    黎望沉默片刻,忽然道:“若是闭目塞听,便可假装不在局中。”

    “黎兄,就这般看轻我吗?”

    黎望当即摇头否认:“非是看轻,而是此刻下场,绝非狄兄入场的最佳时机。”现下局势还不明朗,仅止于尔虞我诈,但狄青是光明对垒的将军,况且作为朝中难得的常胜将军,在黎望看来,狄青这个时候装傻才是最好的格局。

    狄青闻言,脸上当即一动,道:“那么,何时才是最佳的时机?”

    “大概,得等狗急跳墙吧。”

    黎望说完,看着面前的院墙,唔,忽然就有那么点儿不大想往上跳了。

    狄青闻言,却没想那么多,只道:“多谢黎兄点拨,明日我便上早朝装傻去。”

    ……倒也没必要说得这么直白。

    狄青这边问计于挚友,得到挚友的肯定,他也算是心里有底了,那边包大人连夜审讯了徐敞,只匆匆来得及叫展护卫和公孙先生谨言慎行,就匆匆带着笔录去了八贤王府。

    这案子办到涉及皇室宗亲,且还是这等要命的大案子,包公即便再铁骨铮铮,也须得找盟友帮忙了,而八贤王,自然是不二人选。

    八贤王最近也很头疼啊,毕竟年关将至,他还想出城好好游山玩水一番呢,临走前却赶上了卤石案爆发,本来答应狄娘娘的出游,就此又搁置了。

    这会儿见到包黑子上门,他这眼皮就一直在跳。

    “包拯参见八王爷。”

    八贤王便挥挥手道:“免了,你这人从来无事不登门,今日难不成又有要事?还是说,卤石案有了结果?”

    这是见客的花厅,四周都有人看守,本是说话的好地方,包公却道:“可否,请王爷移步更隐秘之所说话?”

    这么谨慎?难不成又出事了?

    八王爷只觉得糟心无比,但还是将包拯请到了书房叙话,等将人都打发出去,他才接过了包拯递过来的文书。

    “这是什么?”

    “杀害庞迪之人的口供,请王爷阅览。”

    开封府的动作居然这么快,这才几天啊,居然把凶手都抓到了,八王爷一看凶手名字不认识,便细细往下看,然后越看越心惊,只看到最后时,口供都要拿不稳了。

    这可真是要翻了天去的大事啊,他怎么敢啊!

    “你这,属实吗?”

    八王爷是可信赖之人,绝不是偏私虚妄的宗室,包公闻言,便道:“恐是八九不离十了,不止是这徐敞,开封府还抓了其他二十余江湖人,虽还未一一审问,但据徐敞所述,他们所有人都是由襄阳王暗部首领雷音招募集结在汴京城的。”

    八王爷听得心惊,这襄阳王到底是在图谋什么啊!

    “还有,下官派去两广何县的人回来,当地并无人认得林书善其人,究其籍贯文书,也系伪造,其人身份有异,加上有吴家命案在前,本府想试他一试。”

    八王爷聪慧过人,自然听出了包拯的言外之意:“你的意思是,这林书善也是襄阳王的人?”

    是钉子还是暗探,或者说是卤石案的接头人?

    林家可是汴京城数一数二的粮商,八王爷光是想想,头又开始疼了。

    第270章

    争辩

    八贤王如今虽是皇家闲人,但从前可是辅佐官家坐稳皇位的顾命大臣,京中若是有粮商巨变,少不得要对粮价产生影响。

    最主要的是,今年北方干旱,粮价本就一路飘高,林家作为积善之家,粮价一向低于城中其他几大粮商,虽米面品质较次,但也并非陈年旧米,百姓能因此吃饱饭,便比什么都强。

    可此番包拯带来的消息,却当真叫人……投鼠忌器了。

    “包拯,此事本王恐怕暂时不能应承你什么。”事关社稷,便不能像断案那般要分个黑白对错,如今年关将近,若是因揭露林书善一案,要叫京城的贫苦百姓们挨饿过冬,即便是他一力保包拯,恐怕官家也不会饶恕。

    “包拯,你也不是第一年当官的新吏了,一旦牵扯社稷之事,你我的力量,恐怕是憾动不了林家的,甚至闹大后,形势反而叫人看不清。”若是早些时候,林家还未成气候,那办一个林家自然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如今林家把控着汴京城的粮价,商人逐利,若是林家倒台,其余的粮商只会哄抬粮价,到时候便是户部强力干涉,恐怕也是收效甚微。

    八贤王的意思很明确,襄阳王的人已经渗透入汴京城,但此刻不能操之过急,甚至最好不要动林书善,待到明年再作打算。

    其实摊上这事儿,搁任何一个官场老油条,恐怕都会做跟八贤王一样的决定,毕竟此事若是属实,他们也已经发掌握住了襄阳王在京中的势力,之后如何应对,可以早做防控。

    况且,襄阳王赵珏,八贤王还是对其有几分了解的。

    赵珏乃是父皇的幼子,后来叔叔继位后,养在宫中跟叔叔比较亲近,后来赵恒继位后,这人就被分去襄阳做王爷,年岁也就比如今的圣上大七岁。

    八贤王同其虽是亲兄弟,但赵珏母家不盛,父皇在时也没什么盛宠,故而也没什么兄弟情,此子若真有反心,八贤王其实是愿意相信的。

    但若说此子有能力执掌江山,那当初就不会被养在宫中了。毕竟赵珏当初是养在宫中培养,若真有才干,早就被送出去了,如何会是现在的襄阳王啊。

    说起这个,官家初初登基之时,宫中确实有些风言风语,但没传多久,就销声匿迹得无影无踪了。

    毕竟官家十三岁登基,还只是个半大孩子,有那居心叵测的宫人想要谋从龙之功,却也是有的。

    这赵珏,怕不是被人哄骗两句,昏了头才谋这种荒唐事吧?

    如今大宋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八贤王越想越恼,若那赵珏就在他面前,他少不得得请出打龙鞭好生打上一顿这小畜生。

    “包拯,此事如此细密布置,若真出自襄阳,也绝不会是襄阳王的主意。”

    包公此刻脸色铁黑,来的时候他心里其实也有预料到八王爷的态度,却没想到是这么坚决,此刻闻言,他便问:“下官不明白。”

    “很简单,襄阳王这人好大喜功,又志大才疏,喜好渔色、奢靡,他若真有这般筹谋本事,他也绝活不到如今。”

    这话,可以说是很透彻交心了,八贤王若不是信任包拯,绝不会说出口。

    包公便问:“那倘若,是此子藏拙呢?”

    “若是藏拙,你我看不透,难道朝中上上下下乃至于先帝,都看不透吗?”襄阳并不算富庶之地,赵珏也没有特意赐封,甚至近些年也没什么太大的动静,若不是此次包拯提起来,他都不记得还有这么一个弟弟了。

    也就年节往来时,他会收到来自襄阳的贺礼。

    包公便道:“既是有心藏拙,又岂能叫人一眼识破!王爷,下官知道此事兹事体大,可若是置之不顾,线索稍纵即逝,之后要再抓其把柄,就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八贤王见他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登时心头也来了火气:“包拯,你是一定要闹大了去吗!就凭一个江湖人的证词,你要扳倒一个王爷,你在做什么痴心大梦?!”

    “王爷,下官只知道尽忠职守,既有疑点,便要查证,若因知道前路苦难险阻,便因此放弃搁置,下官便也不配做开封府尹,林家是林家,林书善是林书善,还请王爷明白这个道理。”

    好家伙,难怪这包黑子要到书房来谈话了,此刻若是在花厅,八贤王早把这月牙黑子叫人轰出去了。

    “再有,若此事属实,襄阳王已经胆大到在汴京城中布置谋划,其可知其在封地襄阳如何筹谋布控了!若置之不理,就像本来只是小病灶,但长久一拖,便成了痼疾,纵使是神医再世,也只能削肉断骨,方可重生。”

    八贤王的脸色难看无比,声音也变得冷凝起来:“你这是最坏的情况,况且你查案是为了百姓,若真将此案往深了查,受苦受难的,却是更多的百姓,包拯,你于心何忍?”

    “可下官,却做不到闭目塞听!”

    于是很显然,两人谈崩了,包拯想走,八贤王却怕他玩火自焚,一路把人送回了开封府,亲自去见了那吴家命案的幸存者吴玉贞。

    其实按照正常情况,吴玉贞诈死敛财未遂,她又身带残疾,按照开封府的规矩,判她一个不得再入汴京城,便能放她离去。

    可因为事关林家,所以她才一直被关在牢里。

    不过吴玉贞也并不急,锦毛鼠白玉堂的名号还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她的一双儿女既在神医叶青士的府上,那赵季堂就伤不了他们。

    既是如此,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她跟狱卒打听过,方文也就是从前的赵季堂,如今在京中有个赫赫有名的义兄林员外,即便是赵季堂跑了,她去林府拿住林员外要挟,那赵季堂必然会乖乖现身。

    她这师弟什么性子,她还是非常了解的,虽然容易冲动行事,平生却最讲义气。

    这林员外既然供养方文这么长时间,赵季堂绝不会对其不管不问。

    而八贤王,亲眼见到这苦命的女人,心里难免有些不忍,原本欲说出口的话,几番措辞,还是没有说出口。

    “王爷,这边请。”

    八贤王哀叹一声,见展昭清棱棱地站在牢狱门口,左手姿势有些古怪,便问:“你的手怎么了?”

    “回禀王爷的话,前些时候,受了点伤,不碍事的。”

    啧,这包黑子怎就这般固执,又不是不让他查,只是再晚些查而已,这展护卫都受伤了,怎么就这么执迷不悟呢!

    八贤王心头压抑,便道:“行了行了,你们开封府当真是自上而下一个德行,我知常侄儿呢,听说他在开封府做客,人呢?怎么不见他出来见本王?”

    ……怎么忽然就扯到黎兄头上了?

    展昭心中诧异,但还是坦白交代黎兄已经早两日就回了家。

    八贤王太明白黎家大郎的聪明劲了,这急着回家,恐怕是怕麻烦事惹上身吧,哎,这小年轻都知道趋吉避害,怎么这包黑子就说不通呢。

    “行了,你前面带路吧,本王再去见见他。”

    八贤王太了解包拯了,而就是因为太了解,才知道恐怕他是没办法打消包拯一查到底的决心,既是如此,他只能想想其他的法子了。

    “包拯,若林家真有猫腻,你当真要将林家翻个底朝天吗?”

    包公闻言,竟直接跪在了地上,他手里还拿着一本急信呈送给八王爷:“王爷请看这个。”

    八贤王现在可太怕包黑子给的东西了,可不接也不成啊,故而他只能打开翻阅,却是个关于一个匠人生死的问题。

    “这是什么?”

    “十年前,李工匠在汴京城中很有些名气,他曾为林书善督造过林府,后为襄阳王的人请走,远赴襄阳修造冲霄楼,却未料客死他乡,这是他的死因文书。”

    八贤王再一看,这李工匠哪里是客死他乡,分明是一出城就被人杀死了。

    如此重重巧合,确实叫人心生疑窦。

    八贤王捏紧了手里的急信,终于从牙关蹦出了一句话:“此事,你有没有同王丞相通过气?”

    包拯缄默不语。

    看这包黑子的模样,八贤王就气不打一处来:“你什么都没做打点,是奔着本王是个冤大头不成!”

    不,包公心里摇头,他不找王丞相,那是因为知道王丞相乃是朝臣,而八王爷却是皇室宗亲,也曾是先帝托孤的顾命大臣,襄阳王若是谋逆,朝中第一个不答应的,绝对是八王爷。

    包拯有一定的把握说服八王爷,但王丞相,他没有丝毫把握。

    王丞相虽与他私交甚笃,但公事是公事,若知晓林家其中厉害,绝不会让他在这个节骨眼往深了查。

    但八王爷不同,包公很清楚这一点。

    最主要的是,所有人的命都值得珍惜,现下是查林家最好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吴家百余条人命枉死十年,若他放任吴玉贞出狱,他有预感,这案子绝对会比现在更加复杂。

    “王爷,您就没想过,林家若真有卤石,林家米铺的粮价是如何一直做到最低价的?”包公见八王爷一脸气势汹汹的模样,忽然道。

    第271章

    确认

    卤石为什么会被严令禁止私自入关?那还不是因为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私铸黄金,八贤王不可能连这点都联想不到。

    但一般来讲,无商不奸,怎么可能会有商户苦心孤诣地逾越律法、甘冒掉脑袋的风险,就为了给老百姓谋福利?

    “包拯,你是不是当真糊涂了?”

    包公便恭敬道:“启禀王爷,下官此刻非常清醒。”

    “清醒你还说得出这种话!这种亏本的买卖,哪个商户会去做,甚至还一做好几年!”除非,林家图谋的,并不是钱财。

    八贤王一刹那有联想到襄阳王的所谓宏图大业,但如此精湛的谋略,可不像他那个弟弟能想出来的主意,可……若真是如此呢?

    八贤王绝不容许任何人动摇国家基业,即便这个人是他血缘上的弟弟。

    “王爷,有人做事图名图利,但若图谋更多,则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我想王爷不难想到这一点吧。”包公说完,拜倒道,“下官知道王爷是担心国家社稷、百姓民生,下官亦能感忧王爷之担心,但今年北方普遍干旱,粮食减产,林家米铺能供应低价米粮自然是顺应民心的好事,但王爷又知,这些粮食到底从何而来?”

    八贤王如今虽不大管朝中之事,但这些民生大事心里还是有数的,闻言便道:“林家的米,不都一向是从南方收购来的吗?汴河上的漕运,便有林家的船队。”

    “不错,但王爷又知,北方米价上涨,南方要供应南北两地的米粮,价格势必也要上涨,如此再加上漕运的费用,林家却依旧低价出售,这里面的差价,王爷不妨细算一下。”

    八贤王不过略略一算,头就开始痛起来了,果然这低廉的东西,才是最贵的东西。

    “你还想说什么,继续说罢。”

    包公听此,便继续道:“然南方不比北地种植粮食面积广,下官在南方做官时,曾经下乡考察过,除开赋税,百姓会将收成的好米粮卖与粮商,之后将次一等的留在家中做口粮,林家所售之米粮,便是这种次一等的米粮,王爷,大宋这片土地,所能生长出来的粮食,总共就那么一些,北方有了林家的‘善举’,百姓能够填饱肚子安生过冬,可南方百姓呢?”

    “他们山高路长,等我们知晓时,恐怕已为时已晚。”

    包公这话,绝非夸大吓人,他方才又找了被派去两广查林方两人户籍之人,仔细盘问过,方知两广之地民生之多艰。

    “王爷,事出有异,若非无私,必然有亏。此案若真与襄阳王无关,与林家无关,下官愿意辞官退隐,再不问朝堂之事,请王爷成全。”

    包公说到此处,再次拜倒在地上,八贤王见其言辞恳切,心里也开始犹豫,毕竟倘若包拯这话属实,林家这“拆东墙补西墙”的行径,可不能再姑息下去了。

    一则,是会扰乱北方的粮食价格,二来若因此造成南北两地的矛盾,绝不是一件好事,三嘛,若林家是为了名声如此作为,便决不能再叫他做大下去。

    “包拯,那林家如今的名声,恐是如日中天,我知道你包青天的大名在百姓之中如雷贯耳,可你若是动老百姓的口粮,恐怕即便是你,也讨不到什么好去。”

    或者说,林家倒台后,京中的米粮价格必然会有所波动,到时候京中百姓的实惠没了,勋贵官宦倒不怎么在意,反而是基数最大的贫苦老百姓,怕是要咒骂这包黑子多管闲事了。

    包公打从知道这事起,每晚都深思熟虑,此刻已经将所有情况都想过,闻言便坚定道:“王爷,这些下官都想过了,但若我不做,朝中又有谁会去做呢?”

    没有人会想要背负骂名,但若是不做,包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打从戴上官帽那刻起,他就早已将这些东西置之度外了。

    一个人做官,若是太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就会迷失本心,像是这样的官员,包拯见过很多,但若是因为一些难处,就自己退缩放弃,那么久而久之,底线也会越来越低。

    他做官,从不想做别人心目中的好官,只求做到无愧于心这四个字。

    “求王爷成全。”

    八贤王见他如此,脸上亦是忍不住动容,是啊,这朝中谁又有包拯这般的魄力和坚韧呢?恐怕是没有的,他如此信赖包拯,便是因其这份坚定不移的赤忱之心。

    想到此处,他再也说不出任何拒绝的话来。

    “好,你既已下定决心,本王也不再拦你。”

    包公闻言,当即感激道:“下官,多谢王爷成全。”

    八贤王见此,当即抬手道:“诶,你先别忙着谢,你查案可以,但须得答应本王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八贤王便道:“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要对外提及襄阳王。”

    包公也知皇族参与谋逆之事兹事体大,当即点头道:“可以,下官亦是这么觉得。”

    当然包公也明白,八王爷开口要求这个,也是为了他的安全着相,他怎么可能会为此反驳王爷的一番好意。

    “既是如此,你便放手去做吧,包拯,你可真是——”

    八贤王没说完,摇了摇头,竟兀自出了门去,方才他应承了包拯,这就意味着此事若闹到朝堂上,他须得替包拯打圆场。

    这圆场,可不太大好打啊,他须得回去好好斟酌一番了。

    这包黑子当真是如太师所言,又臭又硬,关键这话还一套一套的,竟叫他松了口去。现在再反悔,已然是没有余地了。

    “大人,八王爷还是不答应吗?”

    展昭匆匆送完八贤王,回来就见包大人眉头紧锁的模样,当即关切地问道。

    包公闻言,却摇了摇头道:“不,王爷宅心仁厚,为了百姓和社稷,不会不允本府。”

    “那大人,为何如此忧虑?”

    包公抬头望天,收拾了一下心绪,才道:“不是忧虑,而是风雨欲来,该是咱们开封府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展昭思及昨晚的口供,同样也严肃了起来。

    “你方才去探望白少侠,他伤势如何?”

    展昭就道:“问题不大,五爷本就是武人,这会儿被黎兄押着喝药,估计没几日就能活蹦乱跳了。”

    包公闻言,心中却是一动:“知常听你那番说辞,可有言语什么?”

    “并无太大反应,倒是狄兄与我在外碰到,问了我一些关于卤石案的信息,言语间不难听出担忧。”

    狄青的品性,包公是信得过的,可人如今在枢密院,不掌军权,此刻若告知详情,反而不妥,不过包公又想,知常这小子聪慧得紧,连展护卫都能看出狄青的忧虑,那小子必然会与狄青解惑。

    再者,狄青是狄娘娘的侄儿,八贤王既然知情,便不会叫狄青轻举妄动。

    想到这里,包公放下了担忧,只道:“前头带路,本府要去见吴玉贞。”

    要想查林家,卤石案如今毫无头绪,至于那群江湖人,各个都是通缉榜上有名之人,罪名最轻的,都得发配三千里,此时除了徐敞,其他人都在紧密审讯中,相信再过一些时间,公孙先生就能带着口供来见他。

    所以,吴家命案是最好的入手点,而包公也很想还吴家百余人一个公道。


如果您喜欢,请把《没人比我更懂七五》,方便以后阅读没人比我更懂七五第129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没人比我更懂七五第129章并对没人比我更懂七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