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过图表扫了一眼——数据样本量小,对照组设置也不严谨。
刚要反驳,叶思琪突然撑起身子:“听起来有道理,要不试试?”
她看向季浩的眼神里带着我熟悉的求知欲。
就像当年我们第一次在体校图书馆相遇时,她对我手里那本《运动解剖学》表现出的兴趣。
“顾旭,”叶思琪转向我,语气像在哄一个闹脾气的小孩,“季浩毕竟是运动医学专业的。”
这句话像根细针扎进我心里。
我握紧手里的冰袋,塑料外壳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三年前叶思琪肩袖损伤时,是我熬夜查资料制定的康复方案,让她三个月就重返赛场。
现在,我的专业素养被一句“科班出身”轻飘飘地否定了。
午餐时间,季浩又对配餐表提出质疑。
“高蛋白饮食?太保守了。”他用叉子拨弄着叶思琪餐盘里的鸡胸肉,“生酮饮食更适合提升爆发力。”
“职业运动员需要稳定供能,”我放下筷子,“去年澳网八强赛,那个塞尔维亚球员就是……”
“个案不能代表普遍规律。”季浩打断我,转头对叶思琪说,“我认识几个营养学教授,可以帮你定制方案。”
叶思琪眼睛亮起来的样子让我胃部发紧。
当她把西兰花推到我面前说“顾旭,你尝尝这个新做法”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已经不只是专业分歧。
她正在用行动告诉我,谁的意见更值得重视。
下午的力量训练,叶思琪执意要尝试季浩设计的新动作。
当她因为错误发力方式拉伤背部肌肉时,我看着她疼得发白的嘴唇,第一次没有立即上前。
季浩手忙脚乱地翻找止痛喷雾的样子,像面镜子照出了专业与热情的距离。
队医最后说:“还是按顾旭原来的计划吧。”
回更衣室的路上,叶思琪一瘸一拐地跟我身后:“别生气,季浩也是为我好。”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曾经总是并肩而行的我们,此刻中间隔着一步的距离。
我攥紧理疗包带子,指甲陷进掌心。
3
叶思琪越来越倚重季浩的“专业意见”。
又一天训练后,我站在场边记录叶思琪的击球数据。
她的发球速度比上周提升了3公里小时,但落地精准度下降了12%。
我正要在平板上标注调整建议,场边传来一阵笑声。
季浩坐在休息区的长椅上,手里拿着叶思琪的水杯,正指着平板电脑屏幕说着什么。
叶思琪撑着球拍弯腰凑近,汗水顺着她的下颌线滴落,却浑然不觉。
她接过平板,指尖在上面快速滑动,眼睛亮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顾旭!”她突然朝我招手,“季浩发现我的反手击球时肩部角度有问题,这个分析太精准了!”
我走过去,平板上是季浩用生物力学软件做的动作分解图。
确实专业——如果忽略他标注的“解决方案”里那些过于激进的力量训练建议的话。
“这个动作调整需要配合肌群平衡训练,”我指着屏幕,“否则容易造成……”
“季浩已经帮我联系了北体大的生物力学教授,”叶思琪打断我,“下周去做个详细检测。”
她仰头灌下半瓶水,喉结滚动着,有几滴水珠滑进衣领。
以前这种时候,她会顽皮地把剩下的水倒在我手上,然后大笑着躲开我的追打。
现在,她把水瓶自然地递给了季浩。
晚餐时,叶思琪的手机屏幕不断亮起。
她手指飞快地回复消息,嘴角时不时扬起。
我夹了一块鱼肉放进她碗里:“队里的新安排?”
“季浩在传今天的训练分析。”她头也不抬,“他说我的体脂率可以再降一个点。”
鱼肉在筷尖颤了颤。
上个月体检时,队医刚说过她的体脂率已经接近职业运动员的极限低值。
“思琪,”我放下筷子,“我们谈谈。”
她这才抬起头,眼神里带着被打断的不耐烦:“又怎么了?”
“我是你的理疗师,也是你男朋友。”我盯着她手机屏幕上跳出来的新消息提醒,“但现在我连你的基础训练数据都要通过别人转达。”
“你太敏感了。”她皱眉,“季浩只是提供专业支持,你以前不是一直说我的团队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吗?”
“但不是以这种方式。”我的声音卡在喉咙里,“他连你每天喝多少水都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