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白文选的计划就是引诱缅人和明军决战,等打垮了缅人的主力部队后,明军就可以后顾无忧地全军南下——明军不畏惧正面决战,但却不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发现缅军竟然在西岸行军后,白文选就担心他的诱敌战术失败了,如果缅人想和明军决战的话肯定不会故意隔着一条江。
“缅人在西岸行军,就是把通向瓦城的大路让给了我们,”邓名点击着桌面上简陋的地图,这份军事地图看上去就简直就是一副印象派作品,只能告诉明军那些大型城市非常粗糙的大致方向:“但我们却不能放任这么一支大军在我们的侧面。”
如果明军主力不管江对岸的数万缅军,那等明军全师南下后,总会有一些缅人渡江向缅军报告明军的虚实,就会让明军的实力彻底暴露。而明军对前方到底还有多少缅军一无所知,也不知道瓦城和它周围的要塞的守备情况,要是明军顿兵建城之下,而后路被这些缅军渡江切断了,那明军就会陷入窘境;就算缅军实力不足,也可以迅速撤退赶回瓦城去协助防守,同时派出一些人渡江干扰明军后卫征集粮草。
总之,明军最稳妥的做法就是见到一支缅甸主力,就消灭一支,以泰山压顶之势扑向瓦城。
“我们不能总呆着这里什么都不做,时间拖得越长,我们军力就越可能暴露,”参与讨论的狄三喜认为最好一天也不要耽搁了,立刻渡江与缅军交战:“大王,邓帅,既然缅人不敢过江,那我们就过江去打他们。”
白文选看了狄三喜一眼,脸上露出赞许之色:“不愧是我西营的好汉。”说完白文选就望了邓名一眼:“邓将军认为如何?”
“渡江去打缅人吗?”邓名并不是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但问题还是在于不熟悉地理,如果明军想把几千甲兵x运过江去,那动静一定很大,肯定无法瞒过缅军这些本地人的耳目,也肯定打不成奇袭的效果:“白将军打算在何处渡河?”
白文选点了点地图上缅军主力的位置:“我们就当着他们的面渡江如何?”
正常情况下,强渡首先要找一个风朝着下游吹的日子,然后从上游进行强渡,以最大程度避免来自水上的威胁——缅甸的水师也称不上多强,因为丽江上从来没有对手,所以缅甸的水师也基本就是运输和装载用,这个只要注意一下,明军强渡江面应该不是大问题。
接下来才是最危险的部分,根据前锋的报告,缅甸军队大概有三万左右,好像还有一些大象。就算缅军好几十年没打过仗了,但是半渡而击这么浅显的道理肯定还是懂的。强渡的正确顺序是先运一批步兵过去,建立初步的滩头阵地,然后是一批辅兵,开始构建和巩固第一批步兵占领的阵地。接着又是一批步兵……直到步兵占据了足够大的阵地并且将其巩固后,骑兵才会开始大规模登陆,在滩头阵地上和步兵一起排好队形,然后开始正面交锋。在长江岸边和孙思克交锋时,邓名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一板一眼地进行的。
不过那时明军有机动上的优势,清军也被拖得疲惫不堪,所以明军有充足的时间来登陆。而现在缅军没有体力问题,而明军为了保证渡江时的安全必须要考虑风向,合适的渡江位置因此变得非常有限。除非对面的缅人军官都是白痴,否则他们一定会在明军渡江渡到一半的时候发起攻击,用少量步兵在滩头阵地上抵抗战象的冲锋,邓名对此可没有太大的信心。
不过邓名知道白文选既然这么说,那就一定会有下文,所以他就耐心地等待着。
……
大家商议妥当要再观察十五天,但才过了两天,就有大批新的明军赶到上游位置,而且和明军一起抵达的还有一些从八莫缴获的船只和木筏,看到明军的动向后,缅甸军队立刻判断出明军是想在上游位置尝试强渡。
见到赶来的明军不但有骑兵,而且人数高达四、五千后,缅军收起了一部分轻视心理,开始认真侦查以防被明军打个措手不及——明军这么大模大样地出现在上游不远处让缅军有些奇怪,虽说附近所有合适的渡口周围都有缅甸的本地耳目,不过缅甸军官觉得明军无论如何都应该尝试一下隐蔽渡江吧。
当北风出现后,明军就急不可待地开始准备渡江,见状缅甸的军官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明军选择的渡江位置距离缅甸的主力大营也就几里的位置,还选择了一个空旷的地形——这非常有利于缅甸兵力的展开。
“贼子们根本不会打仗。”缅甸军官几乎都立刻得出了这个结论,他们马上调动部队前去应战,将领们更让战象部队做好准备,一旦明军有数千人渡过丽江,一百头战象就会掩护着步兵发起冲锋,把不知死活的入侵者统统歼灭在河岸上。
第12节强渡(下)
邓名和他手下的一百五十名三堵墙骑士抵达了丽江东岸。
现在成都有三百名常备骑兵,只够组建一个常备骑兵营,所以都划进了三堵墙这个编制,此次出征,邓名带来了其中的一半。在这一百五十名骑兵中,有一百多人是年轻的骑手,老一辈的闯营骑兵逐渐让位给年轻人,老一辈除了担任军官外,工作的重点也从上阵厮杀转变成培养新兵。
明军的骑兵队伍中还有白文选的一百侍从兵和狄三喜带来的一百建昌甲骑,这差不多是两万明军中的全部精锐骑手。邓名和三堵墙的骑士们都牵着马步行,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的身影,就算缅军看到明军有骑兵,一下子也分辨不清他们的数目。
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白文选用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主张先把骑兵强渡过去,算上明军所有的交通工具,每次大概能够渡过去一百多人马。听到这个建议后,久经沙场的邓名都有些吃惊,忍不住问道:“先渡过骑兵有什么用?”
能够一次渡过上百骑兵的运力,足以用来运输四、五百的步兵兵力,这些步兵一旦踏上滩头,就可以立刻开始构建阵地;而一百骑兵的防御能力恐怕也就是四百步兵的三分之一,如果遇到敌人的大规模冲锋,转眼间就能被缅甸人赶下河去。
不想白文选听了邓名脱口而出的问题后,竟然高兴地抚掌大笑:“既然连邓将军都有此一问,那此战便是赢定了。”
白文选的话让邓名一愣,而狄三喜则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追问道:“巩昌王是打算登岸后立刻发起攻击吗?”
“正是如此。”白文选点点头:“无论如何,缅人都不可能让我们安心构筑好阵地,登上去万儿八千的士兵然后才来进攻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用再想什么快速登岸的办法了。”至于一方牵制,然后主力从其它方向偷渡的策略,白文选也不是没有想过,但最后他不打算采用。因为缅甸人是本地人,白文选觉得这种虚虚实实的计谋,失败的可能性远比成功的可能性大得多,而且还会导致明军兵力分散,与明军集中兵力进行主力决战的意图不符。
所以白文选打算首先渡过骑兵,然后立刻向缅军发起攻击,如果能够打乱缅军的部署,就能给明军主力争取渡河的时间:“换了面前是鞑子的部队,我是绝对不敢这么做的。但是缅兵已经五十年没打过仗了,我猜他们从上到下都缺乏应变的本事,士卒的韧性也相当不足;更何况我们的战术一定会彻底出乎缅人的意料。”
说着白文选又看了邓名一眼,得意地说道:“邓将军身经百战,多次以孤军袭击强敌,既然邓将军都没有猜到我的用意,那缅人当然更想不到了。”
邓名点点头。即使是面对朱国治的时候,清军中也不完全是新兵,不会连一个经历过战阵的军官都没有,那个时候,明军的少量精锐骑兵对情绪紧张、缺乏实战经验的敌军依然拥有极大的震慑力。邓名没有在第一时刻猜到白文选的意图,也是因为他虽然不太看好缅甸军人的战斗力,但还是拿清军的较低标准来衡量的。无论如何,邓名都不敢用一百骑兵冲击严阵以待的三万绿营。
“第一批骑兵渡江后,缅人大概会奇怪我们怎么胆敢只渡过来这么点人。我估计他们就是看到我们渡过三百骑兵后,也仍然犹豫是不是到了进攻的最好时机,因为渡过去的人还不多,还不符合‘半渡而击’的兵法嘛。但是我们最好不要冒险,省得缅军中真有什么才智之士,看破了我们的计划。”白文选继续说道:“第一批骑兵登陆后,马上就冲击缅人的主将,让他无暇发号施令。第二批骑兵登陆后,缅甸军队也许已经做出反应了,也许还在混乱中,第二批骑兵就去增援,夹击敌军。然后是第三批,只要有三、四百骑兵就能把缅人拖上好久了,足够让我们的主力从容渡江。”
“主力渡江后也是去追击敌军的。”狄三喜笑道。他和白文选都见识过流民是如何被官兵的骑兵一冲而溃的,没有战斗经验的流民就是成千上万也打不过几十、上百训练有素的甲骑;西营的骑兵锻炼出来以后,在湖广、四川遇到承平多年的官兵时,形势又完全颠倒过来,上千明军的军户步兵会被几个、十几个西营的骑兵追着砍——既然缅甸是军户制度,而且也是几十年没有发生过战争,那狄三喜觉得他们和明军军户的表现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我有一百五十名骑兵,”邓名因为没有见过流民和军户的惨状,所以是三个人里信心最不足的,听完白文选的计划后,邓名就表示愿意带着精锐的川西骑兵打头阵:“其中有很多三堵墙的老兵,我负责冲第一轮好了。”
三堵墙的名气要比西营骑兵的名气高很多,用川西骑兵做先锋,无疑会让白文选的计划有更高的成功率。但邓名的这个提议让白文选感觉似乎受到了轻视,隐含着对西营骑兵的不信任。
在白文选开口拒绝前,狄三喜抢先说道:“杀鸡岂用牛刀?邓帅手下有一百五十个骑兵,想一次运过去有些勉强,还是末将先来吧。末将有一百名骑兵,稳稳当当地一次都能过江。”
“一百五十名骑兵在船上挤一挤,应该也能一次性过去。”邓名觉得建昌的骑兵战斗力应该略逊于自己,所以仍在努力争取先锋的任务:“一百五十个人的把握也会更大。”
“一百个人就足够了,足够坚持到邓帅过来了。”狄三喜听出了邓名话里的不信任,不过他并没有点破或是表现出不满之色:“这一仗的关键是要动作快,一百个人下船和整队的速度都要比一百五十个人快很多,等缅人的阵容被打乱了,邓帅的骑兵也可以从容地下船。”
邓名依旧不肯放弃,他记得刚才白文选还说过缅甸人多半反应迟钝,就是先渡过三、四百骑兵再发动进攻说不定都来得及,缅人还会因为没有经验而茫然失措。
“如果能够速战速决,我们也没有必要冒险。”听邓名居然拿自己的推测当理由,白文选马上站出来为狄三喜说话:“而且庆阳王的这队骑兵骁勇善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晋王两蹶名王的时候,他们都参与其中了。”
“巩昌王好记性,正是如此!”狄三喜大声答道。李定国击败孔有德和尼堪时,冯双礼和白文选都全程参与了。
“好吧。”既然狄三喜的手下有这样光荣的历史,邓名就放下心来,而且也没有理由再阻止狄三喜打头阵:“那我们三堵墙第二批过河,为狄将军后劲好了。”
狄三喜本想点头,但这次轮到白文选反对了:“邓帅不用着急,第二批渡河时间上要求得也比较紧,我手下有一百侍卫,人人都弓马娴熟,让他们第二批过去吧,邓帅可以带着三堵墙第三波过去。”
邓名有些惊讶,他自认为川西军队的战斗力还算不错,可怎么听上去白文选和狄三喜好像都很不放心似的,一定要当做后援来使用。
“邓帅切莫多心,”刚才是白文选帮狄三喜说话,而现在则是狄三喜给白文选帮腔:“我们都是西营出身,彼此之间比较默契。当年大败孔有德的时候,就是晋王居中,庆阳王和巩昌王同时从两翼出击包抄,击溃了孔贼;而与尼堪一战,也是晋王诱敌,两位大王在山两侧进行伏击。巩昌王的这些卫士,末将认识他们都很多年了,除了那两仗以外也不知道还并肩作战过多少次了。”
“原来如此。”邓名点点头。他知道在这种小股骑兵的作战中,配合是十分关键的。本来他还担心庆阳王和巩昌王之间有隔阂,不能同心协力,但对方既然这么说,邓名也就没有带着陌生的川西骑兵硬塞进去搅和的道理。
听到邓名同意作为第三批渡江部队后,白文选和狄三喜对视了一眼,他们之间本来确实是有隔阂的,但在这一刻,双方都再次感到了同为西营的战友之情——他们联手捍卫了西营的荣誉。
……
不等船停稳,狄三喜就牵着他的坐骑跃入齐腰深的水里,在他的身后,建昌骑兵一个接着一个学着他的样子跳入江中。在建昌骑兵带着坐骑上岸的时候,运输他们过来的船只已经开始掉头,转回东岸去装载白文选的巩昌王府侍从。
虽然江面并不是很宽,但每个建昌骑兵都知道,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会被孤零零地隔断在丽江的这一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战了。前方的数万缅甸军队排开了阵容,黑压压的敌军连天接地,密密麻麻的望不到尽头。
“小的们,知道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吧?”狄三喜翻身跨上自己的坐骑,对着身旁这一百个骑兵大声叫道。
“知道!”建昌军用整齐的喊声回答了他。
“好。”狄三喜抽出佩剑,向着无边无际的缅军方向用力挥下:“进攻!”
第13节勇气(上)
指挥缅甸大军的统帅名叫扁牙简,世袭的将门子弟出身,祖上都是跟着莽应龙、莽应理征战的大将,所以扁牙简就继承了祖上的官爵,成为新一代的缅军统帅。在莽白的篡位行动中,扁牙简也帅军支持莽白,因此深获现任缅王的恩宠和信任。在军中,扁牙简力主与明军立刻展开决战,将入侵者尽数歼灭或驱赶出缅甸,以保证莽白的威信不堕。
听说有数千明军打算渡江后,扁牙简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手下半渡而击的计划:“贼人兵少将寡,若是半渡便击,那剩下的贼人不就都跑了吗?这些贼寇偷袭八莫,屠戮军民,岂能让他们这么便宜地跑了?不,我们要等这几千贼人尽数渡江,然后一鼓歼灭!”
看到明军只能依靠着少量的木筏和船只渡江后,扁牙简顿时又是一阵冷笑:“就靠着这么点木排,他们全军何时才能尽数渡江?”
生怕吓跑了明军,扁牙简一连串下达了好几道命令,严令各部坚守本阵,不许贪功攻打还没有来得及完成渡河的明军。扁牙简估计了一下,觉得至少要几个时辰这几千明军才能全数抵达东岸。在把自己估算的时间通报给各将官的同时,扁牙简还再次强调道:“不听将令擅自出击者,虽胜亦斩!本将要在这里全歼贼寇,不让一人一马逃脱。”
看到第一批登陆的明军只有可怜巴巴的百来个骑兵后,扁牙简对明军的轻视达到了顶端,摇头叹道:“贼人完全不成章法。我熟读兵书,渡江一定要步兵先行,要不是本将打算全歼贼人,三万大军一人吹一口气就把他们都吹下江去了。”
幸好看到明军船只返回的速度还算不错,望着那些急急忙忙去装载下一批士兵的明军船只,扁牙简觉得明军大概不会让他等上一天。
接着缅甸人就看到上岸的明军纷纷跳上战马,然后向着中军位置行来,这些明军的行动速度并不算很快,只是以小跑的速度向缅甸军队这边接近。
“这些人是使者吗?”中军的缅甸军人面面相觑。如果说是开战前的使者,一次来一百个人似乎太多了;而如果不是使者,那么这一百个明军骑兵向三万个缅军跑过来意欲何为?难道是来投降的吗?
狄三喜带着骑兵保持着小跑的速度前进。在江岸上的时候,他就看到对面缅军的阵容横跨南北,布满了整个视野;而离开江岸后不久,随着狄三喜距离缅军的阵地越来越近,很快他就看不到敌军的两翼部队了。他紧紧盯着前方敌军的大旗,看着它在视野里变得越来越清晰。缅军的中军像是一道黑色的城墙,横在狄三喜的眼前,背后似乎还有些大象的影子。
当能够分清缅甸中军的人形时,狄三喜飞快地望了望左右两侧,他统帅的明军骑兵已经深入到缅甸大军之中,两翼突出的敌军对这一小队明军已经形成了包围之势。两侧的距离很远,能看到的都是密不透风的敌军人墙。
狄三喜感到自己的呼吸也有些沉重。自从讨到先锋任务以来,狄三喜的脑袋一直因为兴奋而有些发热。刚才登陆后发起进攻时,狄三喜知道自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江岸另一边的数千明军肯定都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自己的背影,这更让他感到浑身热血沸腾。
而现在沸腾的热血稍微平静了一些,发热的脑袋被迎面而来的风一吹,也清醒了许多。
“我岁数已经不小了,还没有得到爵位。同僚们明面上不说,背地里还在议论上次我带头主降的事。邓将军对我很客气,但他手下每次看到我,脸上的表情都显得有些古怪——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又看到了我嘴里缺的那几颗牙……留给我的机会不多了,我是个有勇有谋的大将,我要建功立业!”
狄三喜在心里默默地重复了一遍:“我是庆阳王手下智勇双全的大将。”然后猛地一夹马腹,大喝出声;“杀!”
喝完这一句后,狄三喜就把目光锁在正前方的敌人大旗之上,他的坐骑四蹄腾空,突然提速到最快,两耳生风的狄三喜知道一百名建昌骑兵一定会紧紧跟在自己的背后,因为他听到背后传来了雷霆般的轰鸣声:
“杀!”
看着骤然提速,向自己全速冲过来的一百名明军骑士,无论是扁牙简还是他的亲卫官兵都惊呆了,不少人嘴张得大大的却发不出丝毫的声音:“你们的大军还没有登陆,我们不去打你们,你们反倒跑来送死么?”
“贼人这是……这是进攻吗?”扁牙简身旁的一个护卫恢复了部分言语能力,断断续续地惊叫起来。
“杀!”
前方的敌军面目已经清晰可见,明军的马速也提高到了冲刺速度,他们再次齐声大喝,一百名骑兵奔腾而来,他们背后的烟尘直冲天际。
“迎战,迎战!”
杂乱无章的命令声先后响起。被部署在中军前排的缅甸士兵有不少都是参与了咒水之变的人,亲眼目睹了永历皇帝的御林军束手投降,成群结队地跪地乞活。在行军的路上,这些缅甸士兵一直得意洋洋地向其他部队吹嘘自己的威风和武功,连大明天子的御林军都被他们打垮了,那明军还有什么人能够与其一战?
奔过来的明军骑兵一个个横眉立目,纵声狂呼,就好像是从阴间冲出来的厉鬼一般。直到这时,缅兵才发现自己喉咙发干,发不出呐喊,握着刀枪的手臂也骇得发软,竟然有提不住武器的样子。
这时狄三喜已经一马当先冲到了缅甸人的战阵前,他一剑挥去,感到手臂遇到了点阻力——这是他很熟悉的感觉,只是这几年在建昌呆着很少打仗,有些生疏了。接着手腕又是一松,一颗人头已经被抛上了半空。狄三喜的长剑从马首右侧划到了左侧,他马上又是反手一挥,又是那种迟滞感——手感已经完全回来了。他已经陷入了缅甸军阵的深处,发疯一般地全速左右挥舞着宝剑,到处都是人,怎么都不会扑空……
在丽江的另一边,明军的步兵早就准备好了踏板,返回的船只刚刚近岸,步兵就跑上前去,把踏板搭上船帮。在江边已经等得不耐烦的巩昌王府侍卫,立刻牵着他们的坐骑跑上船去。每一只船装满后都马上驶离江岸,水手们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划动船桨,装着援兵的船只像一支支离弦的利箭,向对面江岸射去。
“直到现在似乎还好。”邓名紧张地看着对面的缅甸军阵,现在狄三喜已经深陷敌阵之中,一百名明军骑兵就像是丢入了江水的一颗石子,完全看不到痕迹了,只能通过那阵阵腾起的烟尘来判断明军先锋可能的位置;而让邓名感到稍微安心的是,似乎缅甸军队没有任何反应,缅甸军队的各部依旧呆在他们原先的位置上。
“大概是缅甸的大将已经失去指挥能力了吧?所以他没有调动周围兵马去围攻狄将军的突击队。”邓名喃喃自语道。这当然是乐观的看法,还有一种可能是一百名明军骑兵的攻击对三万大军的中军来说只不过是挠痒痒,所以缅甸大将根本懒得调动其余部队,但邓名却不愿意往这方面想。
“快,快,快!”
看到第二批援军开始登岸,邓名身后的三堵墙骑士都焦急地跳起来,好像他们的催促声能够让船只更快地返回一样。在明军的船只又一次开始返回时,第二批登陆的一百名明军骑兵也发起了进攻,他们沿着刚才狄三喜的进攻路线,也向缅军的中央方向冲去。
这时候缅甸军队终于开始有所举动,邓名看到有些缅甸军队开始移动或是变换方向。
“怎么船还没回来?”邓名也开始有些沉不住气了,三波骑兵的任务就是打乱缅甸军队的阵脚,让他们无法有效地排兵布阵。而在这三波骑兵后,还有数千明军披甲步兵等着赶过去,对大乱的缅甸军队发起最后的一击。
船只终于又回来了,给邓名的感觉就好像是等了一个世纪那么长。他牵着自己的坐骑赶到岸边,几个明军步兵又一次放下了踏板,然后全力扶住它,让骑兵能够安全迅速地上船。邓名带着自己的战马第一个通过了踏板。这种用来强渡的小船似乎让他的坐骑有一点不安,但在邓名的安抚下,坐骑还是保持了平静,顺服地靠在邓名的身边。
在三堵墙渡江的时候,邓名听到了火铳声,这毫无疑问是缅甸军队的火力,因为明军的骑兵没有携带任何火药兵器。缅甸的潮湿气候并不适合使用弓箭,所以在火铳出现后很快就成为了缅甸人最喜欢的远程兵器。刚才在狄三喜发起冲锋时,很多缅甸士兵向着已经杀到眼前的明军骑兵扣动扳机时,才发现还没有点燃火绳——本以为明军需要很久才能渡江、主帅才会下令攻击,所以士兵们为了安全并没有引火,现在缅甸军队终于开始反应过来了。
第13节勇气(下)
狄三喜的第一次冲锋就击穿了缅甸军队的战线,他绕了一圈,回过头发起第二次冲锋,把试图重新整队的缅甸败兵又冲垮了一次。等到狄三喜第三次冲锋的时候,他的身侧响起了火铳声,开始有缅兵零零星星地开始向明军射击,而巩昌王的部下加入战团的时候,也受到了缅军火力的干扰。
两百明军骑兵一直追着缅甸的将官门砍。虽然缅甸军队和明军一样,也是用旗杆的高低来表达指挥官的身份高低,但第一次见到缅甸军队的军旗后,明军对陌生的异国战旗不像对本国的那么熟悉,更分不清哪一个是缅甸的统帅,谁是缅甸统帅的亲卫。因此明军只能简单地朝着距离他们最近、看上去最高的旗帜冲,并没有给缅甸统帅扁牙简造成最大的威胁。
随着反复几次突击,明军面前溃散的缅甸军队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而明军的目标也因此越来越分散,等狄三喜他们开始分辨不清重要的目标后,他们也就把扁牙简跟丢了,开始随意地攻击最靠近自己、看上去尚有组织性的敌军。
在邓名登陆的时候,三万缅军已经有数千人正在仓皇后退。从登陆的位置看不到具体的情况,邓名只知道敌军的中央方向都是滚滚的烟尘,遮蔽了他的视野,看不清明军和缅甸军队交战的具体情形。
“如果狄将军正陷入苦战,我们就应该去增援他们;如果缅甸军队还没有被冲垮的话,再加上我们这一百五十名骑兵也未必就能打破僵局;而如果缅甸中军已经被击退了的话,有早先登录的二百骑兵继续追击也差不多够了,让他们无法重整,不需要我再带着三堵墙去追击溃兵。”部下陆续登岸时,邓名紧张地思考着自己的战术对策,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见战场的进程和走势,所以战前会议上不可能讨论分三批投入的明军骑兵该如何配合,只能凭指挥官来自行判断。
呈南北走向排开的缅甸军阵,明显两翼还保持着比较完好的秩序,明军的骑兵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中央缅军的失利不会立刻蔓延到两翼,明军的前两批骑兵也没有力量去扰乱两翼。
“我们应该攻击南面还是北面?”邓名在心里权衡着利弊。看起来南面的缅甸军队实力更雄厚一些,因为他们就是从下游方向开过来的。在明军登陆的时候,缅甸的军队并不是平均分开,面向东面展开的扁牙简把实力更强的部队放在中军和右翼,也就是南方,这既是为了让士兵少走点路,保存一些体力,也是为了能够在明军尽数登陆后集中全部主力发起进攻——如果平均布置的话,缅甸统帅感觉占地区域就太大了,有些指挥不过来了。
“虽然看不清,但我假设狄将军已经击溃了缅甸的中军,”如果邓名的假设不成立的话,那他现在该做的就是撤退,所以邓名根本不会花时间去琢磨万一自己猜错了这么办:“假如我是缅甸统帅的话,我会去哪边?”
“我应该会去南边吧,这是逃回瓦城的方向,而且南边有更多的军队,距离他们昨天的宿营地比较近。缅甸的统帅无论是发起反击,还是想指挥撤退,还是要继续坚守和我军对峙,都应该立刻去南面指挥部队——假如缅甸统帅已经被狄将军抓住了,那击溃南面的缅甸军队也很重要,不能让他们有勇气继续坚守。”
如果狄三喜冲锋的时候,刚好把缅甸统帅隔断在北面,迫使他不得不去指挥自己的右翼,那就是邓名运气不好了,不过刨除运气关系,缅甸统帅去南面的可能性还是大得多。
邓名回过头,对身后的三堵墙骑士们吩咐道:“老兵在前,新兵在后。”
一百五十名骑兵熟练地排成双排冲锋队形,还有少量的游骑在军阵的周围游弋,或是呆在双层军阵之间充作预备。
这些骑士中只有五十人算是新兵,其他年轻一代的人都在三堵墙编制中参与过作战,不过即使是邓名口中的新兵,也只是相对三堵墙这个编制而言。作为明军唯一的常备骑兵编制,三堵墙的选拔标准比步兵常备军还要严格,更何况它还被川西视为邓名的护卫队,每一个加入的新兵也都需要在之前的征战中有上佳的表现。被邓名命令去后排的五十名新兵,只是因为还没有在这个建制内作战的经历,被要求在后队体会一下集团作战的感觉,免得他们因为过于兴奋而忘记了在川西的团队训练内容。
从万县开始就一直冲锋陷阵的邓名,自然而然地位于前排。冷兵器时代,勇气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邓名早就已经发现,明军在和他并肩作战的时候总是表现得特别出色,战斗力能翻几番;即使是发挥最稳定的三堵墙部队,也是在跟着邓名冲锋时显得最无所畏惧。
“务求全胜!”
队伍排列完毕后,邓名把马刀竖起来,让刀背靠在自己的右侧胸甲和肩甲上,环顾着身旁的众人。明军只有三百多人,而他们的敌人超过三万,如果不全力以赴地攻击敌人,如果不能争取到大获全胜,那么下场就是全军覆灭。船只都回去接步兵了,要是让缅军获得喘息机会,明军骑兵想逃跑都没有船可用。
“全胜!”三堵墙的骑兵们都用沉着有力的声音回答着保国公,没有人不知道此战的凶险,他们身处异域,在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和百倍于己的敌兵作战,对方还有大象这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武器——是不是还有其他什么缅甸人拥有但是明军一无所知的秘密武器呢?谁也不能预知。而且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也不是熟悉的同秀才战友,没有强大的川西水师掩护,江另一岸准备过江支援的也是陌生的滇军,知根知底的川军还在后方没有赶到战场。
不过保国公这样的金枝玉叶都在第一排带头冲锋,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邓名昂首挺胸,看向前方,根据最新的训练,三堵墙的进攻节奏不再由指挥官来掌握,而是由喇叭手来控制。每个百人的骑兵队(连)都会有四个喇叭手,一百五十人中就有六个,他们位于两排骑兵的中央。
喇叭声响起,根据三堵墙骑士的一致要求,冲锋号吸收了很多陕西、河南民谣的元素,还有不少是从喜庆时节演奏的曲目中选取的段落,再加上一些对人有激励效果的音调,组合成了明军的冲锋号——冲锋已经是一件足够危险的事情了,冲锋号里有些轻松的元素,能够让本来就很紧张的骑士们稍微放松一些心情。
和部下们一起,邓名在马背上挺直身体,保持着马刀靠肩的姿态,整齐地向缅甸的南方重兵集团跑去。
对面的缅军看上去也有一万几千人的样子,依旧是邓名所部的百倍,而且他们的防备好像也更加严密,在注意到邓名这队人以后,缅甸军队那边立刻出现了一阵旗号翻动,其中的军官都互相大声提醒警告着。
正如邓名所料,扁牙简此时就在缅军的右翼中,失去了自己的将旗后,扁牙简也就失去了对全军的掌控,不过他也因此幸运地摆脱了明军的追击。
“大人,您有何命令?”
右翼的缅甸将领把刚刚脱险的扁牙简团团围在中央,大声地问道。看到将旗消失不见后,右翼的缅甸将领同样惊慌失措,不过明军只有一、二百人而已。上万缅军当然不会在这么少量的敌人面前自行撤退,毕竟他们也还没有遭到明军的直接攻击。
被围在中央的扁牙简、还有那些跟着统帅一起从中军逃过来的将领比右翼的同僚们还要惊慌,他们终于意识到战争并不像兵书上写的那么简单,而且他们祖辈讲述的故事无论多么惊险,都有大量让人感到愉快的情节,而当这些家业的继承人站在这个岗位上时,才意识到到战场上的恐惧会有多么重。
“大人,有何命令?”刚把指挥权交给统帅的右翼将领们再次问道。
“撤兵。”扁牙简根本不像邓名想象的那样尝试反击,他在恢复了行事权利后,不假思索地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他发现明军的力量远较自己强大,即使对方只有一二百人,他短期内也没有再进行野战的勇气了,现在扁牙简只想着如何退回瓦城坚守城池:“让大象断后。”
中央成千上万的溃兵,扁牙简不信对方一二百骑兵就能追杀得过来,因此不需要去增援,而左翼的几千缅兵远比入侵者熟悉本国土地,扁牙简更认为没有支援的必要。
“大人,又有贼寇冲过来了。”一个传令兵跌跌撞撞地闯进人团,向统帅和将领们大叫起来。
虽然距离还很远,但缅甸军队能够看清这又是一支新的百人规模的明军骑兵,他们正笔直地朝着扁牙简新的统帅部开过来。
“火铳手,上!把这帮贼人都打肉酱!”扁牙简像是被烧红的烙铁烫了一下,跳起来大叫道。
第14节弹尽(上)
缅甸在中南半岛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此时西方列强还没有征服广袤的印度次大陆,而且还要与中国做生意,因此既没有攻击缅甸的**,还需要在缅甸补给船只、中转货物、购买土产。因此缅甸从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人手中都获得了不少火器,火铳的质量不错,数量也相当可观……
听到扁牙简的命令后,就有大量手持火铳的缅甸士兵跑到阵地前,准备向正开过来的明军骑兵射击。缅甸军队已经看到中军溃败,也知道统帅已经逃到自己这边。小兵不像他们的长官,小兵对整个战局的了解很差,此时有不少人惶惶然不知所措,也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明军到底有多少人,看到有一队明军骑兵朝自己开过来后,不少缅兵就心惊肉跳。
既然军官下令开火,火铳兵来到阵地前面就急急忙忙地扣动扳机,向着前方胡乱放上一枪,退后两步重新装填弹药。
邓名正带队小步快跑,他先是见到对面阵地上火光闪闪,然后一簇簇的白色烟雾腾起,接着就听到了连绵不绝的枪响声。
“这么多的火铳啊。”邓名举手示意将士们止步,一百五十名明军骑士停住了马,站在数百米外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敌军。
越来越多的缅甸士兵已经来到了射击位置上,明军听到缅军的枪声大作、密如骤雨,对面的烟雾渐渐变得越来越浓,从枪口喷射出来的火焰也不像最开始看得那样清楚,而是在烟雾中忽隐忽现,就好像是藏身于乌云中的闪电。
“敌人毫无经验,”听了片刻后,就有一个军官对邓名说道:“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都是自己打自己的,而且换弹也不够快,远远不能同都府的常备军相比。”
“不错。”邓名微微点头,他的看法和这个军官完全一致,缅军不但士兵缺乏经验,就是军官也显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火器。邓名从很多电影中都看到过,火枪的正确使用办法就是齐射,而且距离敌人越近越好;明军的军官经过了几十年大规模战争的锻炼,虽然没有看过电影,也对火器的野战使用方法有所耳闻,至少知道不能任由士兵自行胡乱射击,更不能在这么远的距离上盲目开火。
“是不是发起冲锋?”邓名手下的好多军官都跃跃欲试。火绳枪的换弹速度并不快,即便是都府训练有素的常备军火铳手,也很难在骑兵高速冲锋时有机会开第二枪;对面的缅甸士兵显然更做不到,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对方的第一枪能够给己方造成多大的伤害。而现在看起来,对方士兵连有效的杀伤距离都掌握得很差。
“不。”邓名摇摇头,对方虽然射击十分散乱,但还是有可能导致一批明军在冲锋时被击中:“和缅人的战争才刚刚打响,我们要尽量避免损失。”
明军站在原地等待了一会儿,邓名注意到枪声好像开始稀疏了,他就命令前排的明军准备发起一次佯攻:“一会儿听我一声令下,大家就齐声呐喊,举刀前进,但冲出去二十步后就要转回来。注意节约马力,刀倒是不妨高高举起。”
在邓名的对面,一个缅甸的火铳手正在缓缓地清理着枪膛。这根从泰西人手中购来的武器威力了得,比传统的弓弩强得实在是太多了,就是钢刀的威力都远远不能和它相比。这个缅甸士兵的曾祖父就是军户,所以他的祖父、父亲也都是当兵的,现在士兵这个身份传到了他的头上。驻扎在阿瓦的时候,这个缅兵也接受过火器训练,日常的操练中最主要的就是填装练习。火绳枪的填装实在是太繁复了,而且还有很大的危险性,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炸个半死;每次取下火绳,小心翼翼地清理火池前,这个缅甸士兵都要再次确认火绳确实已经得到了安全的处理——这毫无疑问会进一步拖慢装填的速度,但是很多自以为动作熟练已极,不需要特意检查的同伴都被火药炸了。这个缅甸兵曾经亲眼目睹过好几个倒霉的同袍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整张面孔都被火药烧灼得焦黑,连身份都辨认不出来了——所以他一定要再三地检查。
除了装填练习外,每一个缅甸火铳兵也都射击过标靶。如果是在靶场上,没有人会在现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开火,因为谁都知道弹丸飞不到靶子上就得掉落在地。可问题就在于今天并不是在打毫无威胁的稻草人,而是举着明晃晃的马刀,想冲过来砍下你脑袋的中国骑兵。
因此这个缅兵也和同伴们一样,只要装弹完毕就不假思索地向前开一枪,根本没有去注意距离是否合适。至少实战证明他们的战术是有价值的,现在明军骑兵已经被己方的火力所压制,一直不能突到缅军的阵前。
侧面嘈杂的喊声越来越大,好像中军方向的友军崩溃的范围越来越广了。一个紧张的缅甸士兵在解火绳时不小心让它碰到了挂在自己身上的火药袋,顿时就好像是一串爆竹在队列中猛然炸响,那个缅甸士兵全身冒火,噼里啪啦地一通乱响过后,士兵连人带衣服都被烧焦了,仰天摔倒在地上。周围的同伴虽然及时闪身躲开了,但仍然围成一圈,心有余悸地远远看着他。
装填是一种令人精神高度紧张,而且很容易导致疲劳的工作,发生了这个事故以后,不少缅甸火铳兵的动作都慢了下来,稍微镇静一点的官兵打算仔细观测一下敌我之间的准确距离。
“贼人冲上来了!”
对面的明军突然一个个都把马刀指向天际,发出骇人的齐声呐喊。
“打啊!”所有的缅甸军官不约而同地大吼,发出射击命令。被军官们吓了一跳的缅军火铳兵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向明军扣动扳机,其中有的士兵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装填,有的还没有上弹就匆匆扣上火绳,向明军射出空枪——有些人是忘记了,而有些人只是想吓唬、阻止一下明军;还有一些士兵已经完成了装填,但是因为心情平静了一些,所以没有和之前一样急着开火而是打算喘口气,现在也都忙不迭地开枪。
明军显然抵抗不住己方的凶猛火力,缅甸士兵看到明军在密集的火铳射击前低下了头,如同潮水般地退了下去。看到这个场面后,缅军官兵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阵地上到处都是长出一口气的声音。
不过明军骑兵虽然退下去了,但威胁还没有解除,他们闪向两边,露出了后面的一排骑兵。这些明军士兵整齐地举起马刀,摆出了和刚才那批明军骑兵一模一样的姿势。很快就又传来一阵齐声呐喊,这排明军发起了第二轮冲锋。
“打啊!”
“打啊!”
顿时缅甸军阵上又发出一阵大吼声,军官们一个个心急如焚,连声催促着那些闷头装填的火铳手。
连绵不断的火铳射击,再一次把明军的攻击击退。在缅军右翼一万四千多名官兵面前,一百多名明军骑兵分成两队,反复不断地试图冲近缅军。而缅军凭借着凶猛的火力阻拦着明军的骑兵,使得明军先后发起十余次冲锋,却一次次地无功而返。
大象已经被牵到了阵后,尽管远离一线,但火铳的响声还是让这些大家伙显得有些不安,骑手们不得不竭尽全力安抚着它们。
“如果不把火铳停下来,怎么让战象上去?”一个军官不满地说道:“不让大象上去,怎么让大象断后?”
“现在全靠火铳抵挡着贼骑,如果停下了火铳,被贼人冲进来怎么办?”另外一个军官争辩道。
他们两个人一边说,一边把目光投向大旗下的评判者——扁牙简大帅。而扁牙简此时也感到左右为难,中军好像已经彻底崩溃了,那边的明军骑兵迟早也会掉头来攻击自己;而右翼的一万多缅军被面前的明军骑兵队拖住了,要是停下火铳,被这些明军冲乱了阵容那局面就可能无法收拾;要是不把大象派上去挡住敌人,那大军如何从容退回自己的营寨呢?
扁牙简注意到,每当明军骑兵举刀呐喊的时候,周围的缅军官兵人人脸上变色,他们看到的好像不是一百多个敌人,而是一百多噬人的猛虎。而明军冲上来的时候,扁牙简周围的军官和卫士们都情不自禁地后退两步——要是真被明军冲近身前,扁牙简估计右翼和中军的下场也差不多。
用肉搏兵把火铳手接替下来,然后再用大象把肉搏兵接替下来,扁牙简倒是想到了这个方法,不过他缺乏自信,不知能不能控制好一整套的流程——既然火铳能够挡住明军,那就继续下去吧,暂且静观其变,说不定过一会儿明军的锐气就会耗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