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李大成李伯山李仲海 本章:第67章

    我已经决定好了。”

    郑夫子长长地叹了口气,即使心中对鱼娘的选择一万个不满意,他到底还是没有说出什么过分的话,

    “你决定好了以后不要后悔。”

    鱼娘走到门口,转身对郑夫子深深地长揖,“夫子,对不起。”

    郑夫子摆摆手,“走吧走吧,你都已经选择好了,我难道能把你拴在这学堂里吗?你无愧于自己的心便是。”

    鱼娘给砚台里加了些清水,沾了些墨后,在粗糙的纸上开始誊写李氏给她的医书。上午从学堂下学后,她便直接来了沈家。就连午饭也是在沈家用的。

    李氏和李大成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在,两家无疑亲近了许多。沈家只有李氏和沈思安两个人,平日里李氏或是收拾家务或是做些针线活。而沈思安则待在自己的书房里埋头苦读,只有到吃饭的时间才会出门。等到沈思安也入学以后,沈家百日里就只剩下李氏一个人了,故而沈家显得分外清冷。

    人一旦上了年纪,总是希望儿孙承欢膝下,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李氏虽识得不少字,闲暇时也用读书打发时间,可一旦清闲下来,看着院子里空荡荡的,还是会觉得分外孤寂。

    故而能有鱼娘陪在她的身边,她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高兴得紧。

    鱼娘原本中午是要回家吃饭的,李氏道:“你从学堂回到家吃一顿饭,然后再急匆匆来我这里,这一来一回路上平白浪费了多少时间?我看不如从学堂下学后直接来我这里便是,左右我们家不缺你一口饭吃。”

    李氏这样说了,李大成自然没有什么异议,鱼娘一想也是,少走几步路多好,于是心甘情愿地答应了下来。

    李氏只比李大成大了七八岁,头发却几乎全白了,她笑起来很是慈祥温和,是一个很能知足常乐的老太太,对待鱼娘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孙女一般,有什么好吃的都想着她。

    若不是她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在医术上从不马虎,反而对鱼娘的要求格外严格,鱼娘在沈家就不像是来学习的,更像是来吃吃喝喝的。

    纸张一旦粗糙,墨水一写上去便容易晕染成一团,鱼娘刚提笔写了一笔字,还没来得及写下面的,便已经晕染开了。若是以前她还会停下来等墨水干了以后再写,现在连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直接继续写完剩下的字。

    不管怎么说,有纸能用就不错了,她在李家的时候的条件比这苛刻多了,只能用树枝子在细沙土上面写字。条件是外在的,对于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想要写得一手好字,用什么纸张都差不多,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李家虽然手中有一些金银,却没有暴发户心态,依旧一如既往地简朴节俭。对他们来说,钱必须要用在刀刃上。

    不管是李子晏还是鱼娘和二牛,练字用的都是粗糙的纸,而不是上好的宣纸。等到他们写字熟练了,不会出太多错误后,再在好一些的纸上面写字也不晚。

    倒是陈氏有些心疼鱼娘,明明他们家里有了一笔意外之财,却要这样遮遮掩掩的,让鱼娘继续节俭下去,怎么想都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她经常偷偷给鱼娘一些零用钱,钱不多,一次也就十来文,买不了什么贵重的东西,顶多买一些零吃解解馋。

    她叮嘱道:“这钱自己拿着花,别让你奶奶看到了。进了学堂后有了同窗,要是出去玩一文钱都拿出来人家该嘲笑你了。”

    这样鱼娘手中积攒下了一些零用钱,而除了这些钱之外,李大成曾在逃荒路上交给了她两个野菜饼,其中一个她打开了,里面是两个五两银子的银元宝,其中一个她留给了楼家坡帮助了他们的老妪,如此她身上还剩下一个五两的银元宝和一个黑乎乎的野菜饼。

    鱼娘一路上把野菜饼揣的好好的,来到云阳县后把野菜饼和银元宝藏在了自己房间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转眼好些日子过去了,要不是陈氏给了她几文钱,她都快把自己藏的银元宝和野菜饼给忘记了。

    想到这里,鱼娘赶紧把银元宝和野菜饼找了出来。野菜饼本来就硬,砸在人身上生疼,鱼娘又把他埋在地下这么久,硬的和垒墙的砖石一般,用手无论如何用劲都掰不开。

    无奈之下,鱼娘只得打来一盆水,把野菜饼在水里面跑了一天一夜,这才变得软和一些,能够用手掰开了。

    掰的时候鱼娘没有想太多,只以为里面藏的估计也是两个银元宝,打开后一看,里面不是她想象中的两个银元宝,而是一个上面镶嵌着各色宝石的金镯子。这镯子金灿灿的,又宽又厚,放在手里沉的很。

    鱼娘有些愣住了,即使她不懂首饰的价值,也知道这个金手镯用区区两个银元宝是买不来的。

    她该庆幸当时她打开的不是现在这个野菜饼,运气好打开的是另一个。

    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金手镯,若是区区一个银元宝,她还能安安心心收下了,可这个金手镯对她来说实在是太贵重了。

    她思来想去,把金手镯用手帕包起来重新放好,准备找个时间把它还给李大成。

    不算上意料之外的金手镯,鱼娘手中有五两银子和一百一十二文钱,不和那些大户人家的子弟比较,她现在已经算是个小富婆了。

    鱼娘在街上买了一个陶瓦罐,把手中的所有钱都放到瓦罐里面,又在上面封了一层土,埋上一些菜种子,对外就说这是她准备明年春天种花要用的。

    鱼娘做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不止这一件,陈氏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只当她又是一时好奇,没有过多询问。

    而除了陈氏偶尔进鱼娘的屋子帮她打扫一下灰尘外,其他人在鱼娘不在的时候很少进她的屋子,故而鱼娘很是放心地把陶瓦罐放在了墙角。

    有了钱,鱼娘也没有很大方地把钱花在纸上面,外物都是次要的,对于最终的结果影响不大,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如果不努力,笔墨纸砚再花团锦簇也没有什么意义。

    李氏端着饭菜走进来时,鱼娘正在奋笔疾书,丝毫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了。

    李氏把饭菜放在桌子上,用围裙擦擦手上的水,“鱼娘,过来吃饭了。”

    鱼娘放下手中的笔,把医书合上,走过来一看赞叹道:“好香啊,师父你的手艺真是太厉害了。”

    李氏被夸奖后很是高兴,“好了,快坐下吃吧,饭菜凉了再吃于脾胃不适。”

    李氏是富家小姐出身,后来嫁到沈家,也是个处处讲规矩的地方,吃饭时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不可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

    虽然家中有专门做饭的下人,李氏的厨艺还算不错。

    鱼娘吃了一碗米饭,又吃了不少菜,直到吃了八分饱后才意犹未尽地擦了擦嘴。李氏年纪大了,吃的慢一些,故而鱼娘停筷时她还在吃。

    鱼娘吃好后把碗筷收拾到厨房里,又去院子里的水井处打来一桶水,把碗筷和灶台上的锅都洗刷干净。

    李氏走进厨房时,厨房里已经收拾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她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心中很是满意。

    等鱼娘收拾好厨房的一切出来后,李氏已经坐在廊檐下开始绣花了,脚边还窝着一只肥肥的狸花猫。

    鱼娘有些惊喜,目不转睛看着这只狸花猫,很想摸一摸它绸缎似的皮毛。却怕摸不清狸花猫的性子,担心冒然上前会激怒了狸花猫。

    李氏抬头看了一眼她犹犹豫豫止步不前的样子,和蔼唤她:“鱼娘别怕,它不会抓伤你的。”

    她用脚轻轻踢了一下狸花猫,狸花猫“喵喵”叫着,懒懒地站起来蹭蹭李氏的衣裙。

    “鱼娘你过来摸摸它。”

    鱼娘实在是很心动,她小心翼翼上前,在狸花猫的面前蹲下来避免给她造成威胁,狸花猫和她对视着,喉咙里发出意味不明的声音。

    李氏挠了挠狸花猫胖的几乎和身体分不出的脖子,轻声呵斥道:“狸奴,听话!”

    狸花猫委屈地呜咽一声,而后趴在了地上,尾巴摇来摇去。

    鱼娘伸出手终于摸到了狸花猫,摸了一把不过瘾,她又顺着毛发来回摸了摸,“师父,它好乖啊,这是你养的猫吗?”

    李氏织完手中的最后一针,否定了鱼娘的猜测,“不是我养的,是思安养的。这小东西在外面饿的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身上还有一些参差不齐的伤口,思安经过的时候看到了它,就把它给带回来了。你看看,这还没养多久就胖的不成样子了。”

    鱼娘想到沈思安光风霁月的模样,实在难以想象他居然会喜欢养猫。在她看来,沈思安这样的人应该有十分严重的洁癖,不能容忍身上有哪怕一丁点的污渍,高傲地好似天上的仙人,实在是无法把他和猫奴联系在一起。

    李氏又道:“思安捡回来后一直很忙,于是在家里照顾狸奴的人主要是我。我平日里喜欢在廊檐下做些活计,狸奴喜欢依偎在我身边。你去屋里面把书拿出来,趁着外面的阳光尚好,就在外面学习吧。正好我还可以在一旁指点你。”

    鱼娘进屋把书拿出来,打开后粗略翻看了一下,问李氏道:“还是从刚刚的地方开始吗?”

    李氏摇摇头,“不,我们从头开始。看病讲究个‘望闻问切’,今日先从这个‘望’字入手。”

    鱼娘有些不解,李氏先前布置的任务是让她把全本医书背诵下来,怎么如今又要从最为基本的‘望’开始?难道不应该先给她讲一下医书的释义让她理解吗?

    李氏看出鱼娘的疑惑不解,和蔼道:“一个大夫,一定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看透病人的实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后面的把脉拿药都会出错。今日我只简单给你讲一下什么是‘望’,你先学一学其中的关键之处。说得再多都不如直接上手理解的深刻,明日我便带你去城外义诊。”

    鱼娘挺直腰板,认真道:“师父,我知道了。”

    阳光洒在沈家的小院里,狸奴翻了个身,露出柔软的肚皮,打了个大哈欠趴在地上懒洋洋的。

    沈思安从院子外回来,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他放慢脚步走到屋内倒了两杯清茶,然后端到李氏和鱼娘面前,而后又悄悄走了,没有开口打扰他们。

    119.

    第

    119

    章

    分钱

    手里有田,

    心中不慌。李家人手里有了余钱,自然不愿意一直把它放着。

    在驿站发现的钱财李家人分了一半左右,这些钱财里面有金银也有各色的珠宝首饰。珠宝首饰在没卖掉之前只能估摸个价钱,

    中看不中用,故而还是让刘氏重新放起来了。

    而剩下的金银有金五十两,银两百两,这样合并全算成银子共有七百两银子。

    李大成给石贵看病,

    石贵送了他足足有一百两银子。

    给谢将军治病时,谢府送来了三百两银子的诊金,

    王夫人送来了一百两银子的赏赐。后来李大成装作已经去世了假出殡,

    谢府又送来了五百两银子作为对李家人的补偿。

    再加上逃荒的时候多年积蓄和自家卖田卖物那一笔四百两银子,

    如此他们家便总计有两千两银子。

    只是买了一处宅子花去两百两,渡江花去一百一十两,再加上逃荒路上的其他开销,

    零零总总从下河镇离开时带的四百两银子便剩不下什么了。

    所以现如今李家共有一千六百了两银子和一些珠宝首饰。这可是笔巨款,在这个时代,无论生活在

    哪里都能活得很滋润了。

    算好这一切后,李大成把帐本往桌子上一放,“你们都看看,万一我算错了可就糟了。”

    他端起一杯茶悠闲地抿了一口,

    “不得不说谢府可真是大方,咱们家在下河镇几十年的积蓄和家业都比不过人家手缝里露出来的这一点。”

    长幼有序,李伯山第一个拿起账本看了一眼,而后递给了李仲海,李仲海同样拿起来扫了一眼,最后又把账本交给了李叔河。

    李叔河挠挠头,“爹,

    你突然叫我们过来算这笔银子干什么?家里的钱你和娘心里有数不就行了?我们几个又不管钱。”

    李大成道:“给你们看看账本是为了让你们心里有个数。我和你娘年纪大了,这笔钱迟早都是要分给你们的。伯山是家里面的老大,以后我和你娘要跟着他,所以这一千六百两银子中有一半以后要分给他。剩下的八百两,仲海和叔河一人四百两。”

    李伯山道:“爹,这些钱都分给了我们,你和娘怎么办?”

    李大成开玩笑道:“自然是跟着你大哥了。更何况我还有个医馆,就算你大哥不孝顺,看我们两个不顺眼,把我们两个赶出家门,我和你娘也能养活自己。”

    “爹!”李伯山急了,“我怎么可能会把你们俩赶出家门。”

    李仲海接话:“爹,就算大哥不赡养你和娘了,还有我呢。”

    “好了好了,不过是和你们开个玩笑。”李大成把账本掀开,“我今天把你们叫过来,是想和你们商量商量,看能不能在云阳城外买一些地,咱们家这么多人,区区五亩地连肚子都填不饱,还是要再买一些地才好。”

    李伯山点点头,爹说得对,地不嫌少,能买一些就买一些,他们家这么多口人,五亩地连填饱肚子

    都难。

    “爹,不如明天我们三个去城外看看,摸一摸情况,看看能在哪地方买。不过爹,你打算买多少亩地?”

    在下河镇时他们家有一百亩地,等到割麦子的时节往往需要雇人来帮忙。

    李大成道:“这个我已经想过了,现在咱们手里的钱足够,我想买多一些,无论何时,粮食都是最重要的,咱们种不完可以租给别人种,吃不完的粮食还可以卖掉。”

    李伯山三人静静听着李大成的话。

    李大成道:“云阳靠近安陵,土地肥沃,而且肉眼可见只要朝廷不自乱阵脚,这里很难打得起来。我想买两百亩地,其中一百亩放在伯山的名下,另外一百亩各放在仲海和叔河定位名下,相当于提前把钱分给你们了。”

    李仲海道:“爹,你这话什么意思?”

    既然田地买了各放在各家的名下,这和分家又有什么区别?

    李仲海把李伯山和李叔河心里的话都说出来了,他们俩同样焦急地看着李大成,希望听到李大成的回答。

    李大成合上账本,笑道:“你看你们三个,急什么急?咱们家刚买的大院子,住的多宽敞,要是分了家难道你们都去外面喝西北风去?”

    三人齐齐松了一口气,不是分家就好。

    “不过—”

    三人刚放下的心又提起来了。

    李大成喝了一口热茶,看着眼前的三个儿子,缓缓道:“虽然不分家,我和你娘的意思是,你们天天往我们院子里蹭吃蹭喝,你娘年纪也大了,要忙全家人的饭,想要清静清静,所以以后你们自家的饭就在自家院子里做吧。”

    李伯山急眼了,“爹,是不是有人说什么了?我们几个真没这个意思。”

    李大成摇摇头,“没有人说什么,纯粹是我和你娘自己想的。以前在下河镇,大家都挤在一个两进的小院,想要分开吃都不行。如今咱们家富裕了,有条件了,何必再在一起吃大锅饭,你们不烦我看着都烦。”

    三人听完李大成的解释,颇有些手足无措,他们虽说已经成家立业了,连孩子都进学堂了,可是还真没有自己独立面对过风风雨雨,一直都躲在李大成这个舵手的羽翼之下。

    李大成何尝不知道这个问题,孩子们都大了,没有长歪也能独立谋生,看着都能独挡一面了。可因为他的缘故,各个都有些束手束脚的,什么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万一有一天他一蹬腿走了,再让他们历练就晚了。如今到了风平浪静的安陵,眼见生活要好起来了,正是个让他们独立撑门户的大好时机。

    李大成爽快地银子分成三份,最多的那一堆给了李伯山,剩下的两堆分别给了李仲海和李叔河。

    “剩下的珠宝首饰就先留给我和你娘。以后大牛鱼娘他们结婚生子,我和你娘要是还在,这些钱就是我们俩给他们的体己钱。”

    120.

    第

    120

    章

    亲事

    “你说爹娘要分家?”乍一听闻这个消息,

    陈氏慌乱不已,“怎么回事?这好端端的怎么就要分家了?是爹娘提出来的还是你和大哥惹爹娘他们生气了?”

    李仲海道:“是爹娘主动提出来的,爹把咱家的钱都给分了,

    咱们家和叔河各分了四百两,大哥分了八百两。不过还要拿其中的一些钱去买五十亩地。往后咱们吃饭就不用再去前院了。”

    陈氏一听,心里一琢磨,这是好事啊,

    没有了刘氏事事都要过问插一脚,以后他们家的事情自家做主,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想给鱼娘和三牛买什么衣服鞋子就买什么。

    她强忍着没有笑起来,

    免得惹李仲海不快。

    “虽说分家后爹娘由大哥侍奉,可是咱们也要尽一份孝心,可不能怠慢了爹娘。”

    李仲海尚在伤心之中,

    闻言点点头:“你说得对,大哥要是不孝敬爹娘,我就把爹娘接到咱家侍奉。”

    陈氏心想,就你们哥仨这个样子,爹娘去哪一家都不会吃亏。不过爹居然要在这个时候分家,可真是出人意料。

    不止是李仲海一家,

    李叔河和顾氏说完这个消息后,顾氏一时之间也愣住了,她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很是不敢相信,“爹娘居然要分家?”

    李叔河垂头丧气地应了一声,“爹说我们几个都成家立业了,整日里待在一个院子里吃饭看着都让他

    头疼,

    不如趁机把家分了。不过爹只是把银钱给分了,户头上我们还是一家人。”

    顾氏若有所思,踢了李叔河一脚:“别苦着一张脸了,分不分家我们都要孝顺爹娘。不过你以后可要好好干活了,没有爹娘给你兜底,我肚子里这个又要生了,难道咱们以后就坐吃山空吗?大哥二哥以前在家地时候都常年在外打拼,自有养活一家子地法子,只有你,学医不成学文也不成,搞的爹只能把继承医馆的希望寄托在鱼娘身上。”

    说到这个,李叔河来劲了,他凑到顾氏身边神秘兮兮道:“我和柱子已经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了,这点媳妇你就别担心了。”

    顾氏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你可别诓我?”

    李叔河正色道:“绝不骗你,等咱们的娃出生了我就去干活。”

    分家后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过大家大致还是高兴的,毕竟以后各家有各家的院子,既不用挤在一起吃大锅饭又能安安静静过自己的小日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舒坦?

    陈氏盘算着在院子的东南处建个厨房,正好旁边有空地,可以搭个棚子放柴火。除此之外还要打一口井,总是去爹娘的院子里提水太麻烦了。桌子和凳子,还有盘子啊碗啊也都要买好,零零碎碎的事情一大堆,想想就让人头疼。

    如今她手头宽裕,等家里的事情忙完后,要给鱼娘添一些小姑娘们都爱戴的首饰,给她买一些鲜艳的布匹做衣服,她生了这么好看的一个闺女,不打扮打扮怎么能行。可惜鱼娘在外要女扮男装,这些东西只能在自家院子里穿穿了。

    陈氏想想觉得很是遗憾,好不容易有条件了,结果鱼娘又非要去学堂,她真是不明白学堂有什么好的,还不如一直跟着爹在医馆里学医呢。

    不过这些话她只在心里面想想,顶多和李仲海唠叨唠叨,埋怨他这个当爹的管不住自己的闺女,一点都不中用。

    这日,鱼娘在沈家学完了功课后回到家中,发现院子外停着一辆马车。拉车的马儿矫健非凡,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起来精神极了。

    一进院子,刘氏正在院子里择菜,正屋内传来一阵欢声笑语,细听原来是刘大舅他们。


如果您喜欢,请把《古代逃荒种田记》,方便以后阅读古代逃荒种田记第67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古代逃荒种田记第67章并对古代逃荒种田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