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朝,徐阶上奏,主张朝廷扩充布政使司,还说湖广需设立两个布政使司,此事,永青侯可知情?”
李青笑道:“我还以为你是找我聊数学呢。”
“数学也要聊,下官比较好奇这个。”李本皱眉道,“这不会也是侯爷的建议吧?”
“不是,我都没上朝!”李青张口就来,既然朱厚熜要自己做,干嘛还要上赶着?
李本不相信,可又没有证据,只好道:
“怕只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且不说南直隶于我大明朝意义重大,单就从局势来说,分离南直隶,也是件异常棘手之事,万一……”
“李大学士要是说这个,还是与皇帝去说吧,我现在不管事。”李青打断,一副兴趣缺缺模样,“昔日答应李大学士之事,我不会食言,你这边可忙活完了?”
李本一叹:“皇上又给指派了新差事!”
李青干笑道:“既然皇上又有指派,我也不好让皇上下不来台不是?”
“你就不想知道皇上指派了我何事?”
“不想!”
“……普及数学之事也不想知道?”
“呃……那你说吧。”
李本斜睨了眼李青,这才说起支教之事……
李青自然赞同,对每月二十两的俸银补助,也没意见。
哪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此件事了,我亲自向皇上说情,让你得偿所愿。”李青做出承诺。
李本讥讽道:“你这话,说了几次了?”
“这不是一直有变数嘛。”李青干笑笑,转而问,“这么说,科技科举也正式纳入科考范畴,以此取士了?”
李本颔首:“昨日皇上第一天临朝就说了。”
顿了下,“我来还是为南直隶之事……”
“这个不归我管,我也不想管。”李青正色道,“我在京师待不了多久,此番只是路过。”
李本有些生气了,“永青侯真以为天衣无缝?真以为皇上这么久不临朝,我等就认为他在大高玄殿玄修?”
“说话要讲证据,你有证据吗?”
“……行吧,就当我自作多情。”李本叹了口气,问道,“如今太子地位已然不可动摇,未来你如何打算?”
李青翻了个白眼:“你都要退休了,问这个做甚?”
“我是替别人问的。”
“徐阶?”
“不只是他,都有。当然了,我也比较好奇。”
李青给出答案:“太子仁弱,众所周知,我自不好袖手旁观。”
李本皱眉道:“我知你是好心,也是为了大明,可没人想你这样做,难道侯爷真就不明白,你这般做会有什么影响?”
李青耸了耸肩,道:“十一朝来,我一直如此。”
“能一样吗?以前你只是李青,只是和永青侯同名同姓,可现在你是永青侯。”李本叹道,“如今你秘密曝光了啊,难道你真要做霍光?”
“直说了吧,今日我来,是为传达他们的态度。”
李青好奇:“什么态度?”
“未来太子继位,你若独霸朝纲,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专注对付你,哪怕大明不发展,哪怕走下坡路!”
李本说道,“你当清楚,纵然你拥有神仙手段,也无法让所有人信服于你。”
“你也这么想?”
“是,不然我也不会来了。”
李本坦然道,“李家太富有了,隐形权势也太强了,若是你再独霸朝纲,那大明就姓李不姓朱了,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不全是私心作祟。今日你能让皇帝下江南,谁敢保证未来你不会让皇帝下地狱?”
“……你们想象力可真够丰富的!”
李本苦口婆心道:“侯爷,难道你真就不明白,自你秘密曝光之后,你就不能再光明正大的指手画脚了?现在你能,是因为当今皇帝足够强,即便你不在,也好不了多少,可未来你若还这般……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会以对付你为首要,这是个死结啊!”
“你用修仙诓骗当今皇帝,可当今皇帝百年之后,你还能如何?是,现在的太子殿下希望未来有你辅佐,可当他真正登基之后,又掌了权,还会这般想吗?”
“看在本家的情分上,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还是别再插手朝政了,因为时下的大明,已然不需要你了。”
李本正色道,“你能独善其身,李家可不能,真就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受伤的只会是大明。按理说,我都要退休了,实不该操心这些,可我是大明的臣,对侯爷你也十分尊崇,实不想未来有朝一日,大明陷入内耗之中。”
李青微微笑了。
“行吧,我也给你撂个底,未来,我不会轻易插手政治了。”
“当真?”
“你自己知道就成了。”
李本一滞,旋即明悟,“侯爷是怕他们得意忘形?”
李青颔首。
“如此才好……”李本松了口气,随即笑道,“如此大明,侯爷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这般最好。”
李青笑了笑,道:“未来,大明还是会需要我的!”
李本断然道:“只要皇权在,就没这种可能。”
李青一笑置之,懒懒道:“你问了,我也答了,回去到底该怎么说,你自己看着办吧。”
“还有一事。”
“你说。”
“皇上今日又说了修建铁路,还要建皇家科学院,此两项花费着实不小,国库早已是寅吃卯粮的状态……”李本干巴巴道,“你能不能劝劝皇上节制一下?”
李青都气笑了。
“不想我插手朝政,又想我为你们代言,要不要脸?”
李本:“……”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不会谏言反对,还有,皇帝既如此做,就证明手中有钱,我劝你、劝你们,改一改‘小富即安’的思想,如若大明秉承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又怎会有今日?”
李青冷哼道,“你对经济也算有些造诣,当清楚如此做的好处。”
“可赤字怎么办?”
李本反问道,“近些年来,朝廷年年赤字,一旦难以为继,又当如何?”
“你们都担忧这个?”
李本点头。
“这从来不是个问题。”
“如何解决?”
李青默然。
这个实在没办法说,历来官绅一体,今大明开海通商百五十年,更是官绅商一体,真要说了实话,制定的发展模式就玩不下去了。
李本说道:“纵观侯爷这十朝以来,基本没输过,可没有人能一直赢下去,如今大明早不是一穷二白了,当保守些才好。”
“我不是皇帝。”
“可只有你能劝得动皇帝!”
李青干脆道:“我不劝!”
言罢,起身就走,走了两步,又转回身道,“皇家科学院动工了?”
李本讷讷点头:“皇上闭关前就选了址,今日朝会散了之后工部就开始忙……你问这个干嘛?”
“瞧热闹去,你要不要一起?”
李本只是苦笑。
…
李本说的这些,李青当然清楚,许久之前,他就清楚。
甚至哪怕未来大明再次需要他,最终,他还是会再次走到所有人的对立面。
可明白归明白,闻听李本之语,心中不免有些伤情。
吃了不算早的早饭,李青便去了国子监所在的安定门……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亦是皇家学院,如今建立皇家科学院,自要与其比邻才是。
李青来时,工部的人也刚到不久,正在现场讨论施工问题。
没看到挖地基、打夯,李青稍稍有些失望,瞧了会儿不算热闹的热闹,改去了茶馆听说书……
半日下来,稍稍郁闷的心情,消弭殆尽。
翌日,
李青进了宫,与朱厚熜谈聊当下政治,朱载坖陪听,偶尔插上两句……
半晌,李青道出进宫目的:“这诸多举措,虽然会引起群臣不满,但以你的手腕,并不算棘手,我留在京师的必要性也不大了。”
“这就急着走?”
“也不是很急,只是我留下没意义。”
朱厚熜暗暗一叹,道:“炼完丹药再走吧。”
李青点点头,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进展如何?”
“你是说大明的《嘉靖本草纲目》是吧?”朱厚熜好笑道,“你可以亲自去看啊,何须再问我?”
李青微微摇头:“群臣态度你当知道,与我挨的过近,对李时珍不好。”
朱厚熜笑意敛去,沉默下来。
良久,
“好人好报,大明会感谢你的,昔日我说的只是气话。”
第565章
过河拆桥
李青岔开话题,问道:
“保持原有支出不变的情况下,额外增加扶持援助西域项目、皇家科学院建设,以及铁路……朝廷财政能支撑多久?”
朱厚熜敛去心绪,沉吟道:“商会成员的回归,让朝廷回了好大一口血,再加上宝钞的适度超发,以及未来做多海外的变现,财政将不再是问题。不过有两个前提,一是不再额外开支,二是商会成员不撤回资金。”
“第二个前提不是问题。”李青说道,“信任已经有了基础,且又有李家这个大头,还有做多海外的特殊优待,商会成员没道理收回资金。”
顿了顿,“铁路建设,你可有具体想法?”
“一段放在天津卫,另一段放在眼皮子底下。”
一段放在天津卫是必须的,毕竟,那里有着北方第一市舶司,这是出于经济的考量,另一段在京师,则更多就是为政治了……
李青:“京师这段通向哪里?”
“你觉得通向哪里好?”
李青想了想,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英雄所见略同。”朱厚熜颔首道,“北通州是运河北部的起点,自京城至北通州这段路通上铁路,既兼顾了政治考量,也能大大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运成本……修铁路花的钱,不用多少年就能省回来。”
李青含笑道:“你终于能算明白这个经济账了。”
朱厚熜白眼道:“你这是多小看我啊?”
李青打了个哈哈,继而道:“如若南直隶顺利分成安徽和江苏,这第三段铁路可以修在南通州。”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朱厚熜微微点头,转而道,“其实你没必要再跑一趟关外,胡宗宪他们做的挺好,虽偶有摩擦,却也不再是动辄血拼,且这件事也快不起来。”
“关外你去与不去都一样,这边亦然。湖南湖北也好,江苏安徽也罢,无非是费些心思罢了,我完全可以搞定。”
“你就歇歇吧,游山逛水也好,留住江南也罢,亦或回武当山……随你心情,未来,你的主战场也不在京师了,朝局的事就不要再操心了。”
对于父皇的大方,朱载坖有些不痛快,补充道:“永青侯若是歇足了无聊……也可以常来京师看看。”
李青微笑颔首。
“我去关外只是想具体了解一下情况,非是要指挥胡宗宪他们什么,此外,我想把戚继光带回来。”
“何也?”
“练兵!”
朱厚熜一怔,旋即想起之前在金陵时说的未来战事……
“你对戚继光……似乎很看好啊?”
李青直言不讳道:“此人在练兵一道上颇有造诣,乃不世出的天才。”
“嗯……成吧,你识人水准一直极好,关外融合之事也都是胡宗宪统筹,少了一个戚继光不影响什么,你打算让他在何处练兵?”
李青思忖少顷,道:“就在台州吧。”
“意在日本国?”
李青颔首:“自成化朝起,日本国就开启了大乱斗,时至如今已经快活不起了,难免不会有铤而走险的浪人来打秋风。”
朱载坖轻笑道:“永青侯真是未雨绸缪啊!”
李青却认真道:“殿下不可轻视,半个多世纪的乱战之下,其战力不容小觑,犹以下克上大行其道,更滋生了骄狂,虽然知道大明强悍,但真要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未必就不会放手一搏。”
“再一个,随着天皇和室町幕府的消亡,他们已经没有政权了,只有诸多大名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大明根本没办法通过向日本国施压,来杜绝倭寇骚扰大明……”
朱载坖缓缓点头,叹道:“如此看来,日本国没有一个稳定政权,也不全是好事啊。”
李青微笑道:“凡事总有两面性嘛,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其真要结束了乱战,统一了政权,肯定会搞动作……倒不是怕什么,只是这一来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
朱载坖问道:“如若朝廷派去一支军队,把水搅的更浑……”
“想什么呢?”朱厚熜没好气道,“且不说无端对藩属国发动战争会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朝廷一旦发兵,日本国诸多大名立即就会拧成一股绳,一致对抗大明,反而会加速他们的政权统一。”
朱载坖讪讪称是。
朱厚熜说道:“其实搅浑水也没太大用,半个多世纪的乱战,如今日本国人的反内战情绪越来越强烈……不是咱们想它如何,它就会如何。”
李青颔首:“就现在的情况,我亲自去搅,都搅不起太大浪花了,也只会加速政权的统一,半个多世纪下来耗尽了其国力。”
“若是政权统一之后呢?”朱载坖问。
“大抵会稳定一段时间,然后再发起战事。”李青说。
朱载坖叹了口气,微微点头。
朱厚熜道:“让戚继光领总兵衔,任台州都指挥使如何?”
“如此最好。”
李青说道,“你直接给我一道旨意,也省得我再跑来一趟。”
“……行吧。”朱厚熜无奈道,“你是一点也不客气,我让你轻松……你还真会轻松。”
李青:“……”
“未来会常来京吗?”